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1-23 21:21:34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小陈既然发言了 说明他对中医和道德经的关系已经研究明白了 所以才说中医和道德经没有关系 是不是这样呢 小陈?.............

-=-=-=-=- 以下内容由 红杉树2008年11月23日 09:26pm 时添加 -=-=-=-=-
小陈你没道理 你先说的 医理和道德经没关系 你的观点 自然就得你举证 怎么却药别人举证呢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22:49:25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不知却波先生通过研究老庄思想后,获得了哪些对“人”的医学的认识?
-------------------------------------------------------------
敢问陈先生,您读过《素问》王冰注吗?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4:15:40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25 02:17pm 第 1 次编辑]

烟建华《医道求真》有云: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是《史记》司马迁述其父司马谈所论先秦六家之一。道家将“道”作为自己自然观、社会观及哲学的中心,也是学术思想的准则。秦汉之际,道家又形成托名黄帝的学术流派,它保持老、庄精义,又发展了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等思想,史称“黄老之学”。《内经》也以道作为宇宙自然规律的概括、学术研究的最深层次。道家对《内经》学术体系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论,万物一体而同源、同构、同律,《素问。著至教论》则说:“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促进了《内经》整体观的形成,为中医学从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统一研究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内经》承认客观规
律,顺应客观规律,追求天人、心身和谐的学术影响极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和以阴阳,调于四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等,就是论治、摄养观念和原则方面的反映。
三是老子有关万物对立、统一、转化的辨证思想成为《内经》阴阳学说分析医学课题的哲学思想,有无、动静、刚柔、有余不足等对立范畴贯穿于《内经》基本理论和诊治原则之中。
14
发表于 2008-11-25 14:22:58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唉,明珠暗投,对牛弹琴啊.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4:37:06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陈可冀 林殷著《国学举要。医卷》有云:庄子主张顺应天地阴阳,劝人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对古代传统养生学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16
发表于 2008-11-25 14:38:56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楼主以事论事,呵呵......学习!
17
发表于 2008-11-25 16:08:13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现代文明(思想、科学、文化)是古代文明(思想、科学、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古代文明应包容在现代文明中。中医亦然。

    今天我们应该检讨的是中医的那种模式(纯中医——与西医对了的中医、中西结合医、中医现代化——包容了西医的中医)包容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文明,那种模式丢掉的了古代的科学的有用 的文明。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6:40:37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转一今日读报文章与陈先生共学------

中国人首先要读的两本书:《论语》和《老子》


张翼星 发布时间: 2008-11-25 10:00 光明日报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
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理由如下:
  1.这是两本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这是没有疑问的。
  2.这是两本有利于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与比较的书。
  正因为《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家和道家的最早代表作,所以,熟读了这两本书,就为传播中国文化,进行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胡适、冯友兰等老一辈学者,当年出国留学时,已有国学的深厚根底,这是他们融合中西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的基本条件。近一百年前,胡适在美国就发现中国某些留学生忽视传统文化,不读中国文化典籍,他为此感到羞耻和焦虑。今日的情况更为严重,不少留学生、“海归派”,确实连《论语》和《老子》都没读过,试问他们怎么传播中国文化,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有多少发言权?又怎能比较与融合中西文化,进行文化的综合创新呢?此外,据我所知,国内有一些热衷于讲“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对“四书”“五经”或《论语》、《老子》,都没认真地读过一遍。这不正是孔子所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么?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我们应当老老实实地打点基础,先把《论语》、《老子》读懂、读熟,然后才能对国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点发言的资格,做点扎实的工作。
  3.这是两本在教育上体现人类精神家园的书。
  国内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不仅引导学生围着考试转,而且引导考试围着教材、讲义转。一些大学生学了四年,上了二、三十门课,考试通过了,文凭拿到手,却主要读了一堆教材、讲义,而很少直接接触原著、经典。因为对付考试,读读教材就够了。殊不知优秀教材,固然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可不读,但终究是第二手的辅助性读物。大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养,就必须直接攻读原汁原味的原著和名著。只有这些著作才是经过时间检验和历史淘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可靠来源或依据,从中不仅可以学习思想观点,而且可以学习研究方法,还可体验学者、大师的品格与魅力。所以,攻读原著是基本功的训练,是学术上登堂入室所必经的途径。应试教育和沉重的课程负担,让学生只读教材,不读原著,实际上是让青少年一代逐渐离开了人类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误区。这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与西方的教育体系都是不一致的。《论语》和《老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原著,国学研究的本源性著作,它应当是每一个有条件学习的中国人,首先是每一个中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可是,我个别问过十多个大学生(包括文、理科),是否完整地读过一遍《论语》或《老子》?都说没有。这个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感到困惑。西方有的大学生都读过这两本书,中国的大学生,却普遍地没有读过,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情。我认为,不论功课怎么忙,事情怎么多,在大学本科的四年里,一定要抽时间认真地读一读《论语》和《老子》,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就自觉地把它作为必修的自学课。书中的有些段落,可以背诵下来,并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与思考。可以让《论语》、《老子》中的思想首先在大学师生中普及,然后在国家公务员、机关干部、企业家和企业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中普及,并逐步在市民、百姓中普及。这是可能做到的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经过这种普及,全民族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就可以在精神的层面,得到普遍的提升。在这种普及的基础上便可以逐步提高,从各个方面展开比较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又可以推动更为广泛的普及。
  《论语》是一种语录体,又多是孔子与其弟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比较形象、生动;《老子》(又名《道德经》)则是一部富于诗意的散文。两书内容丰富,深蕴哲理,篇幅较短,言简意赅。《老子》只有五千字,《论语》也不过一万两千字。先读《论语》和《老子》,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好比垫下两块传统文化的基石。接下来就可以逐步扩展。比如,从《论语》就可以扩展到《孟子》、《大学》、《中庸》,或整个“四书”、“五经”。从《老子》可以扩展到《庄子》、《淮南子》等道家的其他著作。
  《论语》与《老子》虽然比较好读,但终究是古代典籍,难解和易于发生歧义的地方是有的。首先要尽量读懂,必要时可适当参考某些学者的注解或评论性著作,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读别人的“心得”或“讲解”,而要自己直接把原著读懂,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读熟,并且进一步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来。这就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还要善于分析和批评,看到它的局限性。对原著、名著,是必须反复阅读、反复提问和体味的。像熊十力先生所说:“沉潜往复,从容含玩。”这既要下功夫,又是一种精神自由而愉悦的活动。孔子说过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这里像是道出了学习、教育的三个层次:“知之者”,大致是获得或传授知识的层次;“好之者”,则是从学习中引发了兴趣,激发了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动力;“乐之者”则更进一步,从学习和探讨中形成思想的升华,产生高度愉悦的心情,或对研究“欲罢不能”的迷恋状态。这是读书、学习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读《论语》和《老子》,或读其他原著和名著,以及从事各项学习和研究,都可以追求这种精神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19
发表于 2008-11-25 18:45:44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京陈斌在 2008/11/25 06:51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却波先生的转帖。
个人认为,中国人是否首先要读《论语》、《老子》,这个问题可另外讨论。至于中医人是否也首先要读《论语》、《老子》,则未必然。
做为医生,博学固然是好事,其实不仅仅是医学,其他职业也是如此。但专业毕竟是专业,有其自身的学术规律与特点。《论语》,《老子》读得再好,也不等于就自然的掌握理解了医学理论与知识(包括中医)。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治病救人,医学的主要研究客观对象,是“人”和“病”,而不是哲学、文学、和文献知识。人的医学属性,不外是解剖、生理、生化、心理,病的主体内容,不外是病因、病机、和病理,这些才是一个医生(不论是中西医)钻研的主体。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18:56:18 | 只看该作者

就陈斌先生的一段话商榷于陈斌先生

呵呵,谢谢陈先生百忙中回复,先生似乎当考虑一个问题----中医人的素质培养与知识结构问题。这也是在下愚钝,常感困惑的一个问题。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8年11月25日 07:02pm 时添加 -=-=-=-=-
我以为,作为中医人,没有传统文化、古贤智慧、前人佳思熏陶,建立中医特色思维之日遥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1 16:40 , Processed in 0.06495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