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xx193204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3:09:3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阴阳五行是古人无中生有的概念”,这没错;针灸、砭石是手段、是方法,用来引出气感为人感受,把感觉到的气感循行轨迹记录在古书,定名为经络,这是名词,名词(经络)在人身上没有。五脏功能、热量与体液也是名词,在人身上也有,人死后五脏腐烂变质,热度消失,体液无能流动,经络照样成在于古书上,仍然是古书上的名词。

-=-=-=-=- 以下内容由 xxx193204152009年05月05日 06:32pm 时添加 -=-=-=-=-

回话哲医,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记录,指天、指地争鸣的核心就是争鸣某针引出的气感指天,某针引出的气感指地,针剌 落点决定引出气感循向何方的关键。
12
发表于 2009-5-5 17:51:1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阴阳五行是古人无中生有的概念”,这没错.人死后五脏腐烂变质,热度消失,体液无能流动,经络照样成在于古书上,仍然是古书上的名词。

_------
啧   啧  啧
佩服,佩服,哪儿的高才生呢?
人的姓名,写在户口本上,人死了,烂了,户口本没烂,能说人还在吗?
经络只有与活人同在时才有意义.“阴阳五行"也只有与所应用的事物同在,才有意义.
13
发表于 2009-5-5 18:26:44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xxx19320415先生你好:
学术讨论,是件很严肃的事。你说林中鸟袁文德已找到明确根据,证明经络是古人编造的古书中的名词,那么,请你把证据拿出来,不能仅凭嘴上说。如果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经络是古人编造的古书中的名词。那么,这也算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可惜的是,是否真能证明。
14
发表于 2009-5-5 19:32:0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古书名词,大家不能视而不见,经络又叫“灵枢”----灵动、灵魂的信息、思想中枢、枢纽、枢机。
   将经络解释成现象,解释成主观感受,解释成痕迹,是不是离本源更远了呢?
太肤浅、太主观、太片面了。比瞎子摸象又倒退了一大步。古人可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经过一番认真而实际的考察、探究、认证的。否则,凭什么今天的电子仪器声、光、电都能反复验证出呢?
   
  
15
发表于 2009-5-5 20:04:1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这个贴子最后由杏林孺子在 2009/05/05 08:05pm 第 1 次编辑]

经络之谜可谓千古之谜了,经过国家几次攀登计划的攻关,最终都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原因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有跳出整个山子外去俯视,怎能窥探其全貌。“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这是不错的,但不应仅归纳为其现象。把经络定位为脑中枢,则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在表的经络现象只是其一,沟通表里内外循行气血的功能也是经络的功能。把经络分解成神经,血管,淋巴、脑中枢都是片面的。盲人摸象不都是这样的吗?可叹我们的经络研究总是搞成这样的事。浪费钱不说,还在这些专家误导了经络的研究思路。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08:34:32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续哲医文稿[4]
【5】根据史学研究,“阴阳”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夏朝《连山》一书始有“阴阳”的萌芽。此前,由于“阴阳”的基本概念尚不明确,所以,早期的医学领域,没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没有经络学说。
(注:阴阳五行是古代行骗者的行骗语言,不是现象,是人为编造的谎言)。
历史可以证明,经络学说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对经络学说的记载,最能说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其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经络”的记载尚不完整,《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已经达到了比较系统的程度。
(注:林中鸟袁文德认为,这是历史,证明《人体经脉漆雕——气感循行线画成纵向直线》发展到《阴阳十一脉灸经》,最后发展到14经脉和奇经八脉,这都是是现象,是现象的收集和整理,根和结是人为的规定,到了1950年代,出了凤汉氏小体,导出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的争鸣,这才进入核心,争鸣经络概念的理论核心)。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家从哲学领域引进到中医学领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原属古代哲学领域的方法论学说。
(注:引用到经络,只能与骗术相比)。
(注:〈哲医〉说这里阴阳五行学说以后创建了经络学说,只字不提针灸引出了气感循行,反而归纳为阴阳五行学说创建了经络学说,把现象—气感循行,视若无睹,这是典型的误诌,阴阳不是现象,没有现象就不能找出原理,经络的原理已经找出,请到《经络与气功小组》找)或到林中鸟袁文德网找)。

17
发表于 2009-5-6 10:11:3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5/06 10:2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xxx193204152009/05/06 08:34am 发表的内容:
续哲医文稿
【5】根据史学研究,“阴阳”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夏朝《连山》一书始有“阴阳”的萌芽。此前,由于“阴阳”的基本概念尚不明确,所以,早期的医学领域,没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没有经络学 ...
楼上怎么回事,难道"阴阳五行是古代行骗者的行骗语言"吗,难道中医学引用阴阳五行能和骗术相提并论吗?再者,你说的凤汉氏小体,发明者是韩国的金凤汉,此人,已被证实对经络的研究不能自圆其说而跳楼自杀了,亏你还拿他来说事儿.你对中医,竟然是这种态度,恕不再和你讨论了,随你怎么说吧!!!!!!!!!!!!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1:07:42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记录,复古是无能者的悲剧,       作者:林中鸟袁文德—2009-5-5日
回话哲医,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记录,指天、指地争鸣的核心就是争鸣某针引出的气感指天,某针引出的气感指地,针剌落点决定引出气感循向何方,剌在曲垣穴之上,颈-4神经节段,引出气感指天,循行在手阳明经上;剌在曲垣穴之下,颈-6神经节段,引出气感指地,循行在足少阳胆经上,气感指地。古书在此,明白无误的说出了经络是什麽,经络就是气感,就是气感循行轨迹的记录,气感就是酸、麻、胀、热等,是感觉,是人脑感觉到的感受,瞬间消失,把感觉的循行线路记录在古书,保成了2000年,但不是感觉,是气感循行线路的轨迹。挖掘古墓发现古人对气感循行线路认识不断深入,从《木人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等,对“经络”的循行路线都有记载,并有充实、修改和调整,这只能代表古人对气感循行线路不断深入认识,但没有认识其本质,仍然停留在经络在体表,宣扬气到病除,骗取信顺。1973年后,林中鸟袁文德发现了气感循行全身的规律,发现针剌落点与引出气感的起步循行之间的规律性,在这个基础上明确解说,延续了2000年的指天、指地争鸣,明确回答其根源在针剌落点,针剌在不同的神经节段针剌信悉由不同的神经末梢传送人脑的对应点,引发出气感,起循在不同的经络线路上,指天(针剌曲垣穴之上),引出气感循行在手阳明经上,指地(针剌曲垣穴之下),引出气感循行在足少阳胆经上,也表明14经的气感循行线路在人脑中枢,不信者可实试,实试出真知,必能超越林中鸟袁文德,复古是无能者悲剧。
口说无凭据,请读下文。
止血带高压力必须通过神传送人脑,在脑中阻滞气感循行,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经络是气感循行的轨迹。
             作者:林中鸟袁文德2009年1月21日
    胡翔龙;吴宝华;许金森;张福强的实验: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资料在福建省中医药大学,网上可查)
    方法:观察对象为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轻轻刷动,模拟循经感传。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
    结果:对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模拟胆经感传的观察,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出现了诱发反应,与循经感传过程中SI的诱发反应的分布一致;对15名受试者进行了模拟胆经感传并绕行上肢的观察,发现除了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以外,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诱发反应,形成了一条与模拟感传路线经过的体区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结论: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评说这样的操作,林中鸟袁文德以微分概念理解,柔软的画笔描刷皮肤,实质代表无数个针剌落点作用在皮肤上,在脑中引出无数个针灸兴奋点,这与针灸一点,由此引出气感循行(14经中的任何一条)不能相比,从而不能得出经络在体表循行的结论。但由此可以得出针灸信悉必须进入人脑才能诱导出气感和气感循行。证明“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只能证明外周动因(针灸一点)是诱导出脑中兴奋灶,感受到气感,气感沿着脑中的线路(皮节带)双向扩散,重演气感沿14经和奇经八脉循行。
    胡翔龙和其他三人的另一项实验报导,用机械压迫阻滞感传时,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验证和证实了林中鸟袁文德在36年前首次用高压止血带对气感循行全身过程中出现的高压力阻滞气感循行的影响;林中鸟袁文德的结论明确:在有感觉的上肢高压力短暂影了气感循行,在无感觉的截瘫下肢,虽有高压力作用于下肢,但高压力信悉不能通过神经传送人脑,不能影响气感循行。读了许金森;吴宝华;杨广印;胡翔龙的实验报导,证明了林中鸟袁文德的思维正确、方法合理,止血带的高压力信悉,必须通过神经传送人脑,在脑中阻滞气感循行,从而证明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证明经络是气感循行轨迹,作为名词记录在古书上,人体上没有经络。
19
发表于 2009-5-6 11:33:3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道长:“那次我在德国才了解到,首先是美国,他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证实了我们中国人说的经络的存在。他们用的是红外成像技术,就是红外成像的摄影技术,拍摄人体能够出现人体能量的图像,通过红外摄影做到了用能量来描述生命的状态。美国人从红外摄影的过程中,发现人的生命磁场,有一个光晕,在人的轮廓外面有一个薄薄的光晕。一个人体的轮廓,里面是红色白色各种颜色的气团组成。这是西方一直以来以尸体解剖作为它的核心的实证医学所没有发现的。在尸体解剖的时候血管能够找到,神经也能够找到,但是你既不可能找到穴位,更不可能找到经络。经络是我们人体气的通道,尸体是没有了气的人体,怎么还可能找到气的通道?”
  胖子:“能量是不是像磁场一样的东西?”
  道长:“这些都不是看得见摸得着是东西。但是在二十年前,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只要这个人是活着,通过红外线摄影就能够看见人周围的一圈光晕,越健康的人光晕就越亮,越有疾病光晕就越暗淡,人一死掉,变成为一个尸体的时候,这个光晕就没有了。这个光晕是很亮丽的,我们现在可以用能量来描绘生命,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有能量的,人死了之后这个能量就耗散了,尸体就没有这个能量场了。因此人的、生命的磁场就这样被观察到了。人活着的时候和死了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和不健康的时候磁场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明暗’的程度不一样。你刚才提到磁场,生命就是有磁场的。如果我们用红外线成像技术再进一步细分它的话,就会发现它的磁波,它们不是整齐划一的,它们的频长有长有短,简单的说就像鸡蛋的壳,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果把它拿到显微镜下去看,那就像山谷一样,有断裂层,有山丘,有低谷。人体的光晕去细看它,实际上会发现这个波也是有长有短的,把同一频谱的波连成线,得出的结论和中国的经络图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事实面前,美国人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第一次承认了人体的经络。而我们中国人在四千多年前就知道这个了。”
     我听得发蒙。我们向来都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代表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最高阶段。而按照道长现在的说法,二十年前,美国人利用他们先进的现代科学设备与先进的思维,仅仅是证明了我们中国人四千多年前的理论和认识。
  我:“那我们怎么会早这么多年发现人体的经络的呢?怎么发现的呢?”
  道长:“这个就是我在德国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德国人在十年前,他们走了一条与美国人完全不一样的路线,他们通过声纳接收的技术,在人体的身上同样找到了我们的经络。我们整个人的身体,我们的每一个穴位,它在不同的部位,它的磁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用了声纳接收仪,可以在各个部位找到和中国人描述得完全一样的穴位存在,它(声纳接收仪)顺着我们身体的经络走,一到穴位的位置,它就特别的鸣叫,声音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这是德国人描述给你听的还是你自己听到看到的?”
  道长:“这是德国人的科学成就啊,德国的医学研究机构花费了巨资、开始了第一次把我们中国人认识到的人体经络,作为一种生命的现象来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他们宣称了,他们以他们的方式,也找到了人体的经络,找到了穴位。与我们中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发现是完全契合的。现在不止是德国,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国医学,特别是经络的现状。”
  不眠夜自嘲:“起码我和世界先进国家的最前沿科学的思维方向是一致的!”
   道长用了一个解嘲的表情。这个表情让我们心里挺得劲:当代前沿科学相比中国的四千多年,确实挺年轻的 !
  道长:“德国人给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说的这个经络现在美国人证明了,德国的医学发展也证明了它确实存在,但是我们觉得不可理解、觉得最神奇的是,在几千年前,你们中国人是怎么知道的?’
  道长:“德国人的这个问题让我心里很骄傲。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四千多年前告诉我们的,他们发现、或者知道的,又何止是经络?而当代科学的发展、利用声纳接受仪和红外线的成像技术,在四千多年后的今天,才知道了生命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显微镜也是。雷达所谓的‘千里眼’也类似。”
  我:“那我们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四千多年前就知道、发现的呢?”
  道长自己呵呵笑起来。好像这是一个很好笑的问题。
  道长:“你们知道我们自己的中医教材上面是怎么解释的吗?是这么说的: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发现了经络。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开个玩笑说你不小心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摔了一跤,正好摔在了你的合谷穴上,很酸很涨,还顺便把你的牙疼治好了,记录下来了;然后隔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你又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到了你的环跳穴了,又很酸又很涨,顺便把你的腿痛给治好了,又记录下来了;又隔几百年一不小心又摔跤摔到了自己的百汇穴了,感觉到眼冒金星,头昏脑涨,同时呢,一不小心又把你的视神经萎缩给治好了……这些摔了跤的人第一要有很高的悟性,第二都需要正好有病、而且一不小心摔跤摔到的地方都与他们的这个病有关;第三,他们偏巧都要有很好的运气。所以隔几百年摔出这么一跤已经是有很高的效率了……”
  不眠夜:“那老外怎么不摔跤呢?”
  道长:“是啊,首先要承认外国人从来不摔跤的,或者是说太不巧了,他们都没有摔准,呵呵!当然我觉得这是非常幽默的说法。其实很简单的嘛,每一个人按照中国道家几千年修证的方法去练功的话,气练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气行百脉,气通经络,我们体内的气自然会循经自转,顺着我们的经络走。所以经络的发现不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而是我们中国道文化的实证功法。我们中国人有自己的道家实证科学。”
  我:“但是那是中医在解释啊,怎么肯定是中国的道家发现的呢?怎么证明与道家相关呢?”
  道长:“因为中医是中国道家派生出来的。”
  不眠夜:“什么?中医是道文化派生出来的?”
  道长:“也可以说是说道文化在中国医学领域的运用。”
  不眠夜:“道长,如果这事和中医有点关系的话,我还是有点相信的,否则我刚才担心,我是不是会成为你手下的小白鼠了……”
  道长:“在我这里没有小白鼠,道医有几千年的经验和经历,打通经络可以治疗任何的病,那可不是我说的。”
   不眠夜:“通过打通经络,就能够治好任何的病(#@#@#@#@#@#@#@#@好像毛线团又来了……),那我的糖尿病就确实不是什么问题了!现代医学就不在话下了!”
  道长:“某种程度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伟大、在各个领域的体现,远远超过我们已知的理解。而治疗你的糖尿病,在我们确实不是难事。我们先不说道教,你很愿意相信的中医也是这么认为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中医概念,是中医的一个核心。经络畅通,百病消除。”
  不眠夜:“这个是大白话,这个理我懂。”
   道长:“而这个大白话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当你在有疾病的情况下,你的经络肯定是不通的。那么,反过来,当你经络是畅通的时候,它不可能有疾病,就叫‘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经络学里面的一句原话……”   我着急地:“是,这个说很多遍了!”
  不眠夜:“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身体穴位分布的情况,不知道就是不使用,但是也一辈子过来了……”
  道长:“不知道未必就是不使用。我们对自身的所谓认识,是非常不全面的。我们中国人大多知道穴位却不知道经络,其实经络就是穴位的系统,所有的局部相加就等于这个系统。”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20:22:2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是现象,是气感感受的循行轨迹,

续上文[4]
【5】根据史学研究,“阴阳”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易经》。夏朝《连山》一书始有“阴阳”的萌芽。此前,由于“阴阳”的基本概念尚不明确,所以,早期的医学领域,没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没有经络学说。
(注:阴阳五行是古代行骗者的行骗语言,不是现象,是人为编造的谎言)。
历史可以证明,经络学说是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这一时期对经络学说的记载,最能说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其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经络”的记载尚不完整,《内经》和《难经》的记载已经达到了比较系统的程度。
(注:林中鸟袁文德认为,这是历史,证明《人体经脉漆雕——气感循行线画成纵向直线》发展到《阴阳十一脉灸经》,最后发展到14经脉和奇经八脉,这都是是现象,是现象的收集和整理,根和结是人为的规定,到了1950年代,出了凤汉氏小体,导出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的争鸣,这才进入核心,争鸣经络概念的理论核心)。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家从哲学领域引进到中医学领域。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原属古代哲学领域的方法论学说。
(注:引用到经络,只能与骗术相比)。
(注:〈哲医〉说这里阴阳五行学说以后创建了经络学说,只字不提针灸引出了气感循行,反而归纳为阴阳五行学说创建了经络学说,把现象—气感循行,视若无睹,这是典型的误诌,阴阳不是现象,没有现象就不能找出原理,经络的原理已经找出,请到《经络与气功小组》找)或到林中鸟袁文德网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09:16 , Processed in 0.1654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