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证”概念现代化研究带来的中医存亡忧患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在 2009/07/11 04:53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 ... 对基本概念的定义模糊不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点, 也不只是在中医界. 譬如五行, 尚书洪范说的和子思说的就不一样, 反正是有个招牌流行了, 大家就拼命去抢, 把自己的私货往里塞. 直到如今, "科学", "道", 甚至如那位道长兄弟的"国立学院", 似乎在方式上都没有什么改变, 也算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了.
证本质研究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有两点:①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与近代西医之间,近代西医与现代医学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中医是个“无理数”,所以证不可能用西医的概念表述。
又拿你那个[变种的]"不可通约性"来说事了, 真是服了你啦. 既然是你的宝贝, 俺就不说了. 但这个中医是“无理数”的比喻并不洽当,当然是由那"不可通约性"观念而来, 其实只会限制你自己的想象. 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一个具体的疾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 无论是西医, 或中医里的阴阳/藏象/证/症/因/病等等, 都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试图解释疾病机制的理论模型. 从这个角度看, 用球体坐标系统(球心, 半径, 圆心角)和直角坐标系统(x,y,z)来比喻中西医也许更productive, 两者其实都可以用来定位三维空间中的任何一点(作为实体本身并不存在像有理数/无理数这种差异), 但如果想要描绘的形状本身就是个球体, 当然用球体坐标系统就有很大优势, 如习用的经纬系统. 但两个系统之间的分别, 是"观点与角度"的分别, 并不是[使用]有理数/无理数之间的分别. 当然, 我做一个模型, 你硬要这里用有理数, 那里用无理数, 那也是你的自由, 但这显然跟事情原来的本质无关.
所谓"证", 无论是你所说的"病理状态"还是我所讲的"模型表述", 都属于修辞学上的"同义反复", 本身并无多大意义, 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真实內涵. 碰巧前两天看到CCTV"走近科学"有一集讲治哮喘, 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 先大体说说这集的主旨: 原来很多被诊断为哮喘的患者, 其实是因为胃食道反流引致喉部肌肉抽搐, 进而致呼吸窒息, 临床症状与哮喘十分相似, 而专"治"哮喘的喷雾剂初时也确有效, 故常被误断为哮喘. 但喷雾剂会渐渐失效, 最终很多病人会缓慢而无助地一步步走向死亡. 据这个报道, 这个胃食道反流的真正病因是由一个患此病的院士, 也是被此病折磨了好几年后才发现的, 我不知这节目是不是重播, 感觉上这个"假哮喘"成因的发现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我看该节目时就一直在想, 中医一方面认为咳/喘之症通常与肺有关, 但亦认为脾是痰之源, 脾虚可致咳嗽痰喘, 从这个"假哮喘"的结果来说, 也可说印证了中医的理论. 我不知道无论是节目中的院士还是病患主角是不是都没有看过中医, 还是看过了仍治不好, 当然, 也不能断定就没有中医能治好此病. 但是, 我最近在研读的几本中医书都不见有提及此病, 这里涉及一个十分关键的细节: 这种"假哮喘"最特别的一个特征是喘病经常是在晚上睡梦到二、三点时发作, 病者往往不能呼吸以至咳醒并直坐到天亮.
听到午夜两、三点, 不知有没有人想到经气运行子午流注那一套解释, 似乎正好与阳明大肠/胃经相合. 实情是: 胃食道反流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入睡后食道连接胃的关卡贲门肌肉变得松弛, 躺着时食道呈水平态势, 两个因素加起来使食道反流酸性液体更易达到喉部所致, 也因此要坐起来不让胃液倒流. 知道这个"征", 无论是要推论到西医的"症"还是中医的"证"应该都不会太难, 接着下来的问题是: 健脾的药物少说也有数十种, 那一种会对控制贲门的肌肉相对来说特别有效? 节目中的病患经过二三十年的折磨, 贲门肌肉已经没有机会复原, 最后是通过手术收紧. 我相信发病早期也许可用中药去治, 前提是对所谓脾虚需要就其机制再分类细化, 并以此將健脾药物对应分类.
这个例子也许可以用来检测一下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包括证等的各种核心概念应如何发展/深化. 我认为这个例子至少可以说明:
1) 很多类似的知识不可能光从研读经典中推导出来
2) 对疾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并不一定与中医的核心理论冲突
3) 中医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吸纳这些知识来发展/丰富现有理论
这些都属于"中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践, 实在无必要给自己定下诸多莫名其妙的条条框框. ... 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 近几十年出土的西汉医藉是现今发现的最早医书, 三本脉书和木人模型对那十一脉的称谓基本一致, 但却都没有象今本《灵枢·经脉》那样将手足阴阳经与脏腑联系起来. 如果说藏象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统治地位", 那这"统治地位"早在今本《灵枢·经脉》时期就已经开始, 至少那时己觉得有需要在原来的手/足和三阴/三阳的名称上再加上一个完全是等价(亦即系重复/多余)的脏腑名称, 而以后的药物归经亦直接以脏腑名标示, 这一系列演变都明显发生在西医解剖学大举进入中国之前. 即使退一万步说, 藏象学说之所以成为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果真是今人受到了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 那又如何? 有些人好象以为只需要证明古人原来没有, 是受外来影响的结果本身就足够是个罪状似的, 根本就是无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影响发展壮大自己的史实嘛....证本质的研究应当以《伤寒论》为突破口,应当研究大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阳明腑实证、柴胡汤证……的证本质。 藏象学说成为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是什么时候开始, 或是不是受西方影响, 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但它从与经络和阴阳等"竞争模型"中胜出, 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可说是必然性, 我感觉却似乎被很多力主坚持"传统"的人所忽略, 这就是: 与病者的沟通.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还说要打入外国市场战胜西医哗啦啦. 西医当然有治不好的病, 但西医与病者的沟通力求精确易懂这一点是非常值得中医学习的. 试想想, 像阳明/厥阴这些用语, 不要说外国人, 就是自己中国人, 隨便在街上抓几个人来问问, 如果不是与从事中医相关工作的, 看看有几个懂? 再问问心肝肺肾, 看看有几个不懂? 至于五脏是指器官还是功能系统, 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因为语言古今中外都容许多义, 不明白为什么说到五脏就一定要非此即彼. 所以, 以藏象学说为中医的核心理论有其必然性, 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