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xx193204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8-13 15:36:11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10]林中鸟袁文德评说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筋【循行】描述:气感1、沿胁部属于脊,循向脊柱(督脉),2、直行的合并去足少阳胆,3、直行的沿伏兔、大腿部而聚会于阴器(足少阴肾);古书明说,引出三条气感。从而证明古经络铜人所铸的经络线路,和元代古经络图,是无根据的编造,用来骗取中医购买的骗术。
   足阳明胃经脉【循行】针灸厉兑穴引出气感上循,古经络图标示气感紧靠阴经线路上循,上达人迎和面部,针剌人迎引出气感上下两个方向循行,下循气感古经络图标示气感内络脏腑;先后针灸两处引出两条气感,合在一起,命名为足阳明胃经。人迎穴是引出气感向下循行的穴位,针尖剌到气管附近,引出气感上循喉、咽、舌,下循心、肺、往返上肢,沿中线、足少阴肾去足。据此,足阳明经上的气感循行是由两条气感首尾相接,组合成足阳明经脉,达到外络肢节内络脏腑,功能众多,能治百病。
   足阳明胃经别【循行】描述气感上循到腹以上的循行线路。上至髀,入于腹里(腹腔之内),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足阳明络脉【循行】描述络穴:因针灸落点变动,引出的气感起步循行也变,这是络穴的特点。
   上述络脉、经筋、经别、经脉都围绕气感循行作出的记录,记录代表了气感循行线路的轨迹,古书上没有气感,只有气感循行的线路或称为轨迹。气感是感觉,存在于活人的脑中,搞清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是当前经络研究中的主题;跳开主题,跃进到气感感觉与电子、电化学、核磁的关系为时过早,那是一箱情愿,也许是金蝉脱壳,逃脱争鸣。经络是古书上名词,到人体上找经络这是思维呆滞人的梦想,林中鸟袁文德35年前发现了气感循行全身的规律,用规律审查古书描述,对在那里,错在何处,这是探索经络的第一步。探索气感循行线路就是探索经络。
  
12
发表于 2009-8-14 14:55:57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11]林中鸟袁文德评说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的针剌落点是足窍阴穴,神经节段位置是骶S-1,在这里针炙引出三条气感循行。
  [1]从足少阳胆经分出,前边的气感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
  [2]后边的气感结于骶部,
  [3]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
   这和气感循行全身中观察到的循行线路相同,气感沿足少阴循行去足,离开足返循的有足太阳、足少阳;气感由足少阳循行去足,离开足返循的有足少阴、足太阳(“此处借用经脉名词,看成为单线循行”)。证实12经脉中,由针剌点引发出来的气感,起步循行超过两条。元代经络古图标示为一条,曲解了古书的涵意。
   足少阳经别,入毛际……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散于面是14经脉中独有的一个描述,明确指出气感上循喉、咽、腮、上下颌、舌、唇散于面。气感从口唇呈扇状散于面,左右两侧围成圈向外扩散,也是扇状扩散。这和1973年林中鸟袁文德发现的,气感循行全身中观察到的完全相同;两千年后林中鸟袁文德发现气感由面的外圈向内扩展,集中到口唇,循向舌、咽、喉、循向前线,补充了古人的发现。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07:02:37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12]评说足太阳经:
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骶S-1)。评说:气感由足到肛门是沿着“前线皮节带”循行;气感由足循行阴器也是沿着前线皮节带循行,这两段是足太阳和足少阴,是一条带上的两条经,是胚胎发育把皮节带入下肢形成。从足太阳经脉摘录,“足太阳气感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证明两经的气感相连相通。足太阳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绕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气感在此的循行线是紧靠足少阳胆。环状针刺小腿后侧偏外,引出气感上循肛门,下循足,由足返循足少阳胆;环状针刺小腿的后内侧引出气感上循肛门,下循足,由足返循足少阴肾;气感正是循行在足太阳经外侧1/2和内侧1/2线路上,外侧气感循向阳经,内侧气感循向阴经。综合上述,针刺足太阳“至阴穴”可引出两条以上的气感,循行的线路1、沿足太阳线路内侧1/2上循,2、沿足少阴线路上循。若针在足小趾伸侧,引出气感上循足少阳,另一气感下循足太阳外侧1/2循向肛门。元代经络铜人和经络古图只标出一条轨迹,背离了古书的记录。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15:14:17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xxx19320415在 2009/08/27 03:18pm 第 1 次编辑]

13]评说任脉:
评说:集中在针灸落点,引出的气感,循向何处。[1]《素问·骨空论》:浅刺中极穴,引出气感上循关元,下循毛际,上至咽喉循面入目(请与足少阳经气散于面循行次序对比,从颈加针输气,引出气感上循,古书记录气感上循次序多为喉、咽、舌、唇、面)。[2]《灵枢·五音五味》:针刺点未说是会阴穴,只说气感起于胞中,背侧上循背里,腹侧上循腹,会于咽喉,下循为经络之海,循向足太阳、足少阴。[3]《难经·二十八难》:同[1]。[4]《灵枢·经脉》:针刺尾翳,气感下循,散于腹。古书闭口不谈气感循行去上肢,用经络之海掩盖气感循行去下肢,古书在这里显示了意识形态,用意识规定线路,用规定的线路描术气感循行。
查澄江承澹庵经穴图解,任脉起止点在承浆与会阴之间,这是意识形态规定的线路,针灸会阴穴能引出六条气感,其中一条沿任脉向上循行,只字不提气感沿六个方向循行,上循气感不提循行左右上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6:04:41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12]评说足太阳经:
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骶S-1)。评说:气感由足到肛门是沿着“前线皮节带”循行;气感由足循行阴器也是沿着前线皮节带循行,这两段是足太阳和足少阴,是一条带上的两条经,是胚胎发育把皮节带入下肢形成。从足太阳经脉摘录,“足太阳气感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证明两经的气感相连相通。足太阳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绕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窝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到小趾的外侧,下接足少阴肾经,气感在此的循行线是紧靠足少阳胆。环状针刺小腿后侧偏外,引出气感上循肛门,下循足,由足返循足少阳胆;环状针刺小腿的后内侧引出气感上循肛门,下循足,由足返循足少阴肾;气感正是循行在足太阳经外侧1/2和内侧1/2线路上,外侧气感循向阳经,内侧气感循向阴经。综合上述,针刺足太阳“至阴穴”可引出两条以上的气感,循行的线路1、沿足太阳线路内侧1/2上循,2、沿足少阴线路上循。若针在足小趾伸侧,引出气感上循足少阳,另一气感下循足太阳外侧1/2循向肛门。元代经络铜人和经络古图只标出一条轨迹,背离了古书的记录。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3:48:44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这个贴子最后由xxx19320415在 2009/09/04 01:57pm 第 2 次编辑]

[14]评说督脉:
评说:集中在针灸落点,引出的气感,循向何处。[素问.骨空论]:深刺中极穴,钭向耻骨后,深达尿道附近,引出气感1-沿足少阴下循,2-沿足太阳下循,3-沿任脉上循,4-沿督脉上循。[难经.28难]:针刺下极(会阴穴),引出气感循行数量、方向同上。[灵枢.经脉]:针刺长强穴,引出气感沿督脉上循,下循气感必有,循向肛门,但古书没有描述。针灸落点是关键,长强穴位于骶S-5神经节段,会阴穴位于骶S-2、3、4腰L-1、2神经节段。深刺中极穴,针尖到达耻骨后,涉及神经节段,胸T-11、12,骶S-2、3、4,腰L-1、2神经节段,引出气感六条,与针灸会阴穴引出气感条数相同。浅刺中极穴,针刺涉及胸-11、12神经节段,引出气感上循任脉,下循沿足少阴肾,不能引出足太阳气感这是有力的实证,证实针灸点处的感觉神经末稍将信悉传送人脑的可信证据。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5 11:10:49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评说14经,你细读后一定能体会到古书说的经络,就是气感,气感是人脑感觉,感觉循行的线路,记录在书就是经络。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7:02:28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古人在古书14经记录了现象,但不知原理,这是历史,现代人不针对古书记录的现象,怎能探索经络原理,不针对古书的现象作出的结论,又是针对谁的结论(本质),若是如此,只能是愚昧落后者正在走着的路,用电线通电证明是经络模型(首见于中医研究院针灸所-张,近见于f2081),这与胡诌有何区别,请自省检点。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0 16:22:33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古书记录的经络是气感感觉,后人添加了各种概念,经络是管道,能量信息流淌在管道中,强身健体,气到病除;用分子、原子无法破解经络,只能沿着气感感觉,摸索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经过林中鸟袁文德、吕承福、庄鼎、薛崇成、胡翔龙等共同努力,明确气感(感觉)循行在人脑中枢,从气感循行特色和循行在人脑的可信根据破解了经络,经络是感觉,错觉在体表,实质循行在人脑,未解的课题众多,有待后浪推前浪,继续前进。
在百度填入blog.sina.com.cn/yyy19320415点后出窗,有可读资料参考。内容众多: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10:18:59 | 只看该作者

林中鸟袁文德评说14经脉(原创)

请张东炎先生细读。读出古书说的经络是气感感觉,是感觉的循行轨迹,感觉在人脑,不在体表,古书记录的是感觉经过的线路,是感觉的循行轨迹,定名为经络,只存在于古书纸面上,人体体表没有经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2:30 , Processed in 0.0571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