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8-1 19:54:00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佩服先生的虔诚,并学习之!

-=-=-=-=- 以下内容由 千古医帝2009年08月01日 07:58pm 时添加 -=-=-=-=-
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09-07/31/content_25702.htm
12
发表于 2009-8-1 20:00:17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声明:我不怕铁骨铮铮版主给论坛的发贴者曝光
请大家看看、研究研究身为“版主”的贴子:
王惟恒先生没搞临床,擅长写作,著书立说,纸上谈兵,佩服。
注意:没搞临床——不要信他的鬼话;纸上谈兵?——大家不用我再解释了。
这应该出自论坛版主之口?!
都曝光才是好事!让大家看看庐山真面目。
13
发表于 2009-8-1 20:07:08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我每天必浏览《中国中医药报》。高先生的文章我是拜读过的。确实很有见地!
14
发表于 2009-8-1 22:33:17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9/08/01 09:45am 发表的内容:
    李东垣所在时代为战乱天灾人祸丛生的年代,食物贫乏,饥寒交迫,所以脾胃病多,营养不良,现代相反,营养过剩,代谢综合征泛滥,所以补中益气汤应用比较少。
说得好!疾病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15
发表于 2009-8-2 06:56:58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上海严世芸教授说:
李东垣为什么著脾胃论,这是因为当时宋金对恃,汴京被包围3个月,水、粮都成问题,解围后,疾病流行,他考虑疾病与饥饿有关,因此他采用实脾胃的方法进行调理,用了补中益气汤,效果很好,他就感觉脾胃是很重要的,后来他就发展了脾胃论。他创立的补中益气汤,方中用的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都是扶助正气之药。而当时许多患者都在发热,抵抗力极度低下,我就认为其中的升麻不一定只是用来升阳,因升麻还有清热解毒作用。后经临床实践,我发现它还是一个绝好的清热解毒药。我将升麻用在很多高热患者的治疗上,升麻用到40克,再加其他的药,效果很好。
16
发表于 2009-8-2 08:23:58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升麻
  【药材名】升麻
  【拉丁名】 RHIZOMA CIMICIFUGAE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 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 Maxim . 或升麻 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茎。
  【采收】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 2~4cm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鉴别】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氢钠溶液50ml,放置过夜,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 15ml、15ml),合并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用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新配制的1%三氯化铁和1%铁氰化钾(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1、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
  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
  2、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
  3、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
  4、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5、口舌生疮。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棉裹药末含咽。
  6、痱子热痒。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
  7、产后恶血不尽。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
  8、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用法用量】 3 ~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2)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摘录】《中国药典》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2.陶弘景:(升麻)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
  3.《本草抬遗》:今人多呼小升麻为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
  4.《开宝本草》:升麻,《别本》注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
  5.《本草图经》:升麻,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栗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二月、八月采,日暴干。
  【其它用途】可作野菜。
  升麻为毛茛科植物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 的早春展叶前的幼嫩的茎。又称苦菜,苦里牙。升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二至三回三出复叶,互生,小叶卵形。早春把幼嫩(展叶前)的升麻茎经制作后食用,清香爽口,略带苦味。奇妙的是吃一口升麻再吃一口小米粥则变苦为甜,原来因小米内的多糖类与升麻的阿魏酸和异阿魏酸、发生水解反应而生成蔗糖和果糖之故。
  幼叶同样可作凉拌菜,炒菜或主食菜馅。具有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治胃炎、牙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17
发表于 2009-8-2 08:39:32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8月02日 08:40am 时添加 -=-=-=-=-
都是升麻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发表于 2009-8-2 08:49:08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以下是2009,7,14的帖子“融合中西医临床思维与诊疗?”中的病例。中医提出两个方案,均不妥。
    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女青年,持续高热三天,体温40-41°C,经西医抢救,高热不退。会诊:
    A中医:体温40-41°C,高热为主,面潮红,大汗出,脉浮数大,口渴,酷似人参白虎汤证;四肢拘急、抽动,属阳热过盛、引动肝风之候,唇淡、舌淡,血色素6.5克,为血亏。证属:阳明热极引动肝风,气虚血亏,本虚标实,病情重笃。急则治标,治宜寒药急清之,佐以益气补血熄风。方拟:人参白虎汤合当归补血汤加羚羊角、银花,其中生石膏用100克。
    B中医:面虽红但如妆,脉虽浮大应指似有力,但按之空空然,口虽渴但不欲饮,汗出不止,扪之湿凉,为漏汗,时利下清水,躁动,四肢手足厥冷,虽体温40-41°C但无实热之象。辨证为孤阳上越,阴竭阳脱危症。治宜热药急温之,先回阳救逆,阳回再以救阴,药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增损。
===========================================================================
    仔细思考这个病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应该属于内伤虚劳范畴。不应该在伤寒论里求解。中医有甘温除大热之法,应该在脾胃论中求解,或者金匮要略中求解。
   中西医结合的初级阶段,错误是难免的。病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医学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病人的生命与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教训。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8月02日 08:51am 时添加 -=-=-=-=-
这是我的回复,本质妥否?
19
发表于 2009-8-2 08:53:13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发表于 2009-8-2 09:09:06 | 只看该作者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9/08/02 06:56am 发表的内容:
上海严世芸教授说:
李东垣为什么著脾胃论,这是因为当时宋金对恃,汴京被包围3个月,水、粮都成问题,解围后,疾病流行,他考虑疾病与饥饿有关,因此他采用实脾胃的方法进行调理,用了补中益气汤,效果很好,他 ...
而当时许多患者都在发热,抵抗力极度低下,我就认为其中的升麻不一定只是用来升阳,因升麻还有清热解毒作用。
    “甘温除大热”是中医的一大发明。
     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感染发热,这时候单纯运用抗菌素,或者清热解毒药物,效果不佳!这时候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可能是一种良好选择。
     四逆散加减也是一种选择!
     温病之后引起的营养不良属于阴虚,应当运用加减复脉汤之类治疗!
     在这方面西医是短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9:09 , Processed in 0.0825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