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伯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古营卫无人识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9-5 20:02:20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这个贴子最后由zhengyou在 2009/09/05 08:0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2009/09/05 03:09pm 发表的内容: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痛"
    此语为的论!关键是此中的风与寒乃特指为两种邪气,非六气之“风、寒”——此为纯气候因素!所以特指的风与寒为伤营卫而形成表证(非为太阳),风脉浮 ...
伯龙先生所说,有久远的渊源,为中医界所普遍公认;

但是“ 太陽之為病,脈浮”或“脈陰陽倶緊者”,我想先生以及所以临床中医不可否认,是诊脉得到的脉象,是经脉内气血当时的形势,、推动脉动或迟或速,或浮或沉或长或短?而这正是人体内六气各自盛衰的汇集影响营卫二气所使然。
“而六气之风、寒,则风脉弦、寒脉迟!此观桂林本则明白无误”却反而是四时之脉?
春脉弦,冬脉沉;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内经》从生理言四时之脉。太过与不及。
《伤寒论》从病理、诊脉,言体内六气病,以“阳盛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对营、卫的影响?以及修复六气之不足,纠正营、卫之偏移。
请伯龙先生思之,如此剖析可有不妥?
中医以致今日在理论之缠夹不清,不知哪一代祖师出的问题?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20:21:39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 太陽之為病,脈浮”  我是说,仲景将表证(就是营卫受风寒而导致的疾病)归为太阳有误导后人之嫌。
   实际上,太阳为病,当时“脉浮,消渴,小便不利”。实际上就是关乎“足膀胱经”和“手小肠经”者!并且有标气之“寒化”与中见“暑化”之别。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寒化”的“五苓散”证;而“暑化”的“猪苓汤”证在《伤寒杂病论》中似乎没有提及,此处的“猪苓汤”主要作用为“清热(暑)利水”,见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另外“猪苓汤”还用于“阳明湿化”(见于急性肠炎)和“少阴暑化”(见于小儿秋季腹泻),下面再论,此则一方三用也。
   而关乎小肠经的“寒化”与 “暑化”则人多不知。其实“寒化”就是“小青龙汤”证而“小便不利者”——去麻黄(此发越阳气,“寒化”不可用)加茯苓——姑名“茯苓汤”;而相应的,“暑化”的是“文蛤汤”,它实际上是“大青龙汤”去桂枝(辛温助阳,“暑化”则不可用)加咸寒(清热)的“文蛤”而成。  

-=-=-=-=- 以下内容由 伯龙2009年09月05日 08:32pm 时添加 -=-=-=-=-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有六气篇,其中的寒与风,才是六气之风与寒,而六气也就是气象三要素——寒暑为温度,燥湿为湿度,而风火千古错会,实际上就是气压——风为低压,而火为高压!
13
发表于 2009-9-6 08:04:54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9/05 08:21pm 发表的内容:
   实际上,太阳为病,当时“脉浮,消渴,小便不利”。实际上就是关乎“足膀胱经”和“手小肠经”者!并且 ...实际上,太阳为病,当时“脉浮,消渴,小便不利”。实际上就是关乎“足膀胱经”和“手小肠经”者!并且有标气之“寒化”与中见“暑化”之别。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是“寒化”的“五苓散”证;而“暑化”的“猪苓汤”证在《伤寒杂病论》中似乎没有提及,此处的“猪苓汤”主要作用为“清热(暑)利水”,见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另外“猪苓汤”还用于“阳明湿化”(见于急性肠炎)和“少阴暑化”(见于小儿秋季腹泻),下面再论,此则一方三用也。Sp,Z
  而关乎小肠经的“寒化”与 “暑化”则人多不知。其实“寒化”就是“小青龙汤”证而“小便不利者”——去麻黄(此发越阳气,“寒化”不可用)加茯苓——姑名“茯苓汤”;而相应的,“暑化”的是“文蛤汤”,它实际上是“大青龙汤”去桂枝(辛温助阳,“暑化”则不可用)加咸寒(清热)的“文蛤”而成。

好经验,学习了.
14
发表于 2009-9-6 09:20:15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9/05 08:21pm 发表的内容:
以下内容由 伯龙 在 2009年09月05日 08:32pm 时添加 -=-=-=-=-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有六气篇,其中的寒与风,才是六气之风与寒,而六气也就是气象三要素——寒暑为温度,燥湿为湿度,而风火千古错会,实际上就是气压——风为低压,而火为高压!
不过先生对六气的理解,个人总感觉有点?说不好.
五运六气是极其高深的学问,非我等常人容易明白,从开始接触<内经>的相关注解,直至目前,大多数人理解为古人说天气,甚至宇宙变化,
但是个人一直在思考,<内经>是一部医学经典,以人体内经脉经气为主体.
细细阅读,<内经>之中很多言及天地的是比拟的手法,言人体三部九候之气?
如果六气真是说气象要素,又未免有疑,东方生风,春脉弦.
问,南方无风?北方无风?六月台风、腊月北风似比春风大得多,为何独言东方生风?
我想还是说四时脏气之生化?脏腑虚实影响经气的阴阳偏胜。
又六气主客落实在何处?值得思考,个人认为真正影响人体气化的宇宙因素,古人以天干变化记叙。
六气主客、司天、在泉,古人以地支记叙,应该是可以落实在人体的,尝试:六气主气,是人体内三阴三阳经气,按季节排列次序?
“司天、在泉”因为天干与地支的变化化合,使六气之中相应一步或强或弱,就比如原本老大、老二、老三依次排序,因为有不同的靠山变化,或许老二先出主张,或许老三先出主张,这就是“司天”。
“司天”对气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六气先后顺序也相应变化。
另外也受脏腑原本实力较量的影响?
经言[假如厥阴司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逆。]
厥阴司天是三气,是客气;主气一年六步不变,三气是少阳。
从举例厥阴司天有可能主胜;也有可能客胜,推其产生可能的原因,就是主气的原有实力,与变化因素的较量。
所以我想,六气之风、寒、燥、湿、火、热,中心思想还是四时气候对脏腑生化的必然结果?
气候六气风、寒、燥、湿、火热,既可以影响脏腑生化,产生体内六气特性各经气强弱变化,这是习惯性认为的“六气”?
也可以影响经气产生六气特性变化,这是习惯性的外感?而脏腑生化是经气能够对抗外邪的支柱。经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总是外因导致内因的产生,而发生病变?内在病因的产生又与脏腑生化息息相关。
现在理解《伤寒论》,普遍遗漏内因,只强调外风、外寒、外湿?
桂林版《伤寒杂病论》,“风脉弦、寒脉迟”是误将王时生理脉当病脉。若病脉,则是病入脏腑之重病。也就是脉象严重失时反候?
鲁班门前舞刀,见笑。



-=-=-=-=- 以下内容由 zhengyou2009年09月06日 11:22am 时添加 -=-=-=-=-
不过先生对六气的理解,个人总感觉有点?
对不起,刚才理解有误:
“此语为的论!关键是此中的风与寒乃特指为两种邪气,非六气之“风、寒”——此为纯气候因素!”
读作一句,故出前言。
反复读之,应该是二句吧?:
此语为的论!关键是此中的风与寒乃特指为两种邪气。

非六气之“风、寒”——此为纯气候因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5:02:15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几千年来,人们很少有对《内》、《难》、《伤寒》提出怀疑!尤其是《内经》,本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正谬、深浅混杂,加之汉语歧义甚多,造成大家理解偏差。
   《辅行诀》的出现也可以见仲景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甚至可能错误的地方。
   比如五运六气、五脏六腑、十天干十二地支,后人的理解五六混淆而为一。
   明明《内经》中引用的古籍《太使天元册》说明,五运与二十八星宿有关,而王冰的补入大论中,将之关联太阳系五星。
   

-=-=-=-=- 以下内容由 伯龙2009年09月06日 03:06pm 时添加 -=-=-=-=-
实际上五运与北斗与四象相关,对应的五脏是五脑——道家的五岳真形图便是证明。
16
发表于 2009-9-6 17:37:38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你从那本仲景书中看到:
《伤寒杂病论》中仲景云“寒伤营,风伤卫,营卫俱伤,骨节烦疼。”
这样一个  的结论来?
请你告诉大家温伤哪里?燥、湿、暍又伤哪里???
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套在仲景身上,不要动不动就“仲景云”。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9:45:10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桂林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云“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
   六气篇、温病篇都有具体方证和药物。温病的本意是“伏气病温”,后世温病派将瘟疫、厉气等与温病混淆为一,误导后人。
   当然,仲景也有部分关于瘟疫的专论,霍乱篇即是——桂林本更加翔实可靠。
   后学补充“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从皮肤,也即十二或十四经入),加“厉则伤中”(从口鼻,也即粘膜,也即从中宫而入)!


-=-=-=-=- 以下内容由 伯龙2009年09月06日 07:49pm 时添加 -=-=-=-=-
所谓的“厉则伤中”,才是真正的瘟疫之疾病,因为首伤中气,故极易传染。
温病是伏气而发,不是外感(外感诱发那是另外一回事),而瘟疫或戾(厉)气才是外感!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20:06:30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中医理论需要重新整理发覆,恢复简单明了的状态,尤其是要抛弃宋后诸多医家的谬论,不然中医最终会内耗而亡!
19
发表于 2009-9-11 10:46:58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下面引用由伯龙2009/09/03 08:02pm 发表的内容:
无汗不能用桂枝(因为桂枝汤里有收敛的芍药,汗不出,邪不解)有汗不能用麻黄(本来就有阴液向外耗散,发汗力太大助伤津耗液),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嗯,小傻瓜,我没研读过伤寒,但我只看了第16条:
第16条已指出:“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哦,您研读过第16条吗?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怕是这八个字您没看懂吧。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20:21:40 | 只看该作者

千古营卫无人识

   楼上的,你自己说“无汗不能用桂枝,有汗不能用麻黄”没有说桂枝汤、麻黄汤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2 20:50 , Processed in 0.07589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