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叔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19:04:5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冯先生一开始就说,“阳气重”、“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请问是谁把“无阳”和“亡阳”当做阳热解了?
      2、既云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为何至今两千年来中医界无人知晓,古今经方学家也无明言。所以这一“独特概念”只是冯先生的一家之言。
12
发表于 2009-9-18 07:01: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理论是为临床服务的,专家教授也是人,肯定有错的时候,不过这个专家错的太厉害了。这是对中医人的误导。
想发展理论,不错,但要结合临床,而且要拿出更多的理来。
说真的,专家教授更应该为自己说的话负责啊,否则,就没有人能瞧得起。
以理服人,用临床疗效说话,才可。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8:55: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叔文在 2009/09/18 07:13pm 第 1 次编辑]

说实话胡老前辈是成绩卓著的伤寒大家,在临床上疗效也不错,但“阳气即津液”的观点确实令人费解!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8 19:15: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3、“阳气是决定能否发汗及发汗的轻重”一句,似语气未尽,不知所云!
4、冯先生说:此条(46条)与27条正好是对子,彼“无阳”,此“阳气重”。
    众所周知,在中文里,无和有,轻和重相对,以无和重是对子说明阳气即津液,难以服人。
15
发表于 2009-9-19 08:1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搞医一辈子,谁不能治好几个病,所谓疗效,一是单个病人的治愈时间长短,二是治愈率,试想,那个中医学院里的老师不能治病?我们以前的搞政治的,都挂个教授的名只用二陈汤加减治疗胃病,病人还很多。
楼主,你的这种精神很不错,不过,不要为了这个浪费你更多精力,做好自己的临床,做好自己的理论。
只要知道了中医人的物质构成和中医人体生理学,就能明白很多。
不要说这位“大家”,你看现在的中基课本,书上的错误还少吗?
给你多说点:举个例子:书上气有温煦作用,可气虚和阳虚的鉴别就是阳虚是气虚加寒象,既然气有温煦作用,那么气虚就可以出现寒象,但为什么要把这个归到阳虚那?
哈哈哈,中医靠悟,赞成你这种精神,不过要结合临床悟,毕竟,中医的目的是防治疾病的。
等你知道了津液的概念,作用,阳的概念,作用,气的概念,作用,特点等之后,自然明白。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8:33: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我是想,像我这样学了30年中医的人,还不好了解冯先生的文章,那么初学者呢?只有概念清楚了,才好学习。因此盼望冯先生及诸网友给予指教,不惟对我本人,对于更多的初学中医的人,会大有好处。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8:41: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5、胡老师说:“此处以气血分阴阳,津液亦属阳,故阳气非指热证,而言津液”。津液亦属阳,不知出自何处?如果津液亦属阳,那么与津液相对的阴该是什么呢?
6、脉浮紧本是风寒外束,冯先生说是津液在表充斥。那么风寒束表的脉象又是什么呢?
18
发表于 2009-9-19 18:51:4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在不长的时间里出版那么多著作,其水分必重,其错误必多,任何专家学者所谓著作等身并非是好事。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9:33: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下面引用由求实2009/09/19 06:51pm 发表的内容:
在不长的时间里出版那么多著作,其水分必重,其错误必多,任何专家学者所谓著作等身并非是好事。
关键是不能误导中医学子,中医理论已经很难学习,再加上一些“独特概念”,令人无所适从。
20
发表于 2009-9-19 22:35: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1、111条之“阳盛”,明文是“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此阳盛是明指“热邪迫血”,与46条不是一个证候表现,怎能拿来作证?且冯世纶先生原文是:“麻黄汤证不汗出,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阳气重”,“阳气重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汗出后表解,”分明是用麻黄汤发汗后表解。“把服药后的反应,发烦、目瞑、衄(其原因是阳气重)当做麻黄汤的适应症,”这是您的误解,当然接下来不承认有倒装句的结果,更是无从说起了。
况且伤寒表实证,有衄而自愈者,有衄而不愈者。衄而不愈,脉浮紧无汗者,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如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此条之“自汗出,小便数,”是阳气虚了,阳气是指卫阳,也是指表部津液。卫阳不固的表现,就是津液外泄、里渗并见,外泄就是自汗出,里渗就是小便数;不光是阳气虚,阴气也虚了,阴虚则烦,此条之心烦是因汗出过多导致阴气不足。脚挛急就是血络虚滞不通了。这个时候,当与芍药甘草汤,益血活络,并益胃阴。用桂枝误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证是此条谓伤寒发汗过多,致阴阳两亏后,又误发虚人之汗,导致的胃气虚寒,并血气虚滞的证候。胃气虚寒的证见是“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胃气虚胃津不足,必然运行无力,末梢循环不及,阴阳气不相顺接了,也就是津液和血液的循环运行在末梢处不顺利了,出现手足厥凉。咽中干,也是胃津不足的反应。烦躁,烦是胃阴亏,阴血不足所致,躁是胃阳亏,胃寒伤津所致。吐逆,是胃气虚冷,通降失职,水饮上逆。此时,阳虚为急,当先复其阳。复其阳就是复其津液。胃津复才能中气运,芍药肯定有碍津复,因为芍药泄胃气,读280条“其人胃气弱,芍药宜减之。”就明确了,不能甘草干姜汤与芍药甘草汤同用,当先复其胃阳。29条是很精彩的论述,从太阳病开始,至少阴病终结,人的病理变化的全过程通过津液的运行变化清晰明了。读懂29条,就读懂了伤寒论的要义。《伤寒论》以津液为生命线,以保津存津为第一要务。
3、112条“惊狂”去芍药,与29条先用甘草干姜汤同义。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发汗多,又重发汗,“亡津液所致谵语”明见,无可置疑吧?另,203条之“医更重发汗,…以亡津液,”与211条之“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显然是亡津液与亡阳互发其义。
4、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脉浮而动数,是邪在阳明;头痛、发热、微盗汗出,是邪在少阳,微盗汗出,系目合则汗;恶寒,是表邪未解。此本三阳合病,医误用下法,误下虚里,则客气动膈。膈内的正气与客气交争,拒之而痛。“阳气内陷”,是指壅结在太阳、少阳的津液均内陷,聚结于心下,成为结胸。此为误下所致的变证,以大陷胸汤攻逐水饮,泻热破结,则为邪热水结无疑,必不是邪热气结。阳病属热,津液必热,结于胁下,停蓄为邪热水结,邪热水结而成结胸病应该清楚。若是气陷,当为气胸病了吧?
5、少阴病亡阳,是三焦津液俱亏竭,当以复其胃气为治,胃气复则津液复,不用养阴生津地黄、麦冬之属,理同29条。
6、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阳绝于里”与“亡津液”并述,更清晰可见,阳绝于里,就是因为“汗出多者”,或“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汗出太过者,津液大量丢失于外,牵连里液也亏亡,以致“大便因硬也”。清清楚楚,无需多作解释。
与阳气津液相对的阴气是血液。“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怎解经文此之阴气呢?
气血津液学说之“气”属阳,“津液、血液”属阴,之辨证体系与《伤寒论》不是同一辨证体系。《伤寒论》之“阳气”,与气血津液学说之“气”,不是同一概念。若用“气血津液学说”之对于“气”的认识来解读“伤寒论”的“阳气”,那么经文中“阴气”怎解?不是同一辨证体系,不能混为一谈吧?
太阳表实证是风寒束表,经文没有此论。太阳伤寒证皮肤发烫,寒邪在哪?还不被热化了啊?麻黄汤证身体发热是体表津液壅滞所致,是郁而发热;恶寒是正气不达所致,表邪郁滞,正气运行受阻。人之身体,无论表里,何部正气不达,何部就会温养失给,出现寒凉的感觉。
以上仅为商榷意见,欢迎斧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1:28 , Processed in 0.05661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