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xx193204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20:04:52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dongyanccc  
最早你说的是张清炎论点,现在变为张维波论点,如此胡搅,我只能理解为搅乱论点,混水摸鱼


-=-=-=-=- 以下内容由 xxx193204152009年09月24日 08:38am 时添加 -=-=-=-=-
纠正错误,不是张清炎,是张东炎。dongyanccc 就是张东炎,诺有错请指正。
12
发表于 2009-9-23 23:47:24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下面引用由xxx193204152009/09/23 08:04pm 发表的内容:
dongyanccc  
最早你说的是张清炎论点,现在变为张维波论点,如此胡搅,我只能理解为搅乱论点,混水摸鱼
你阅读能力有问题,怪不得你巅三到四,语无伦次!
13
发表于 2009-9-25 12:46:30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按你经络论的观点来分析:文章感觉在大脑,循行在大脑。现在,因为你的大脑没感觉到我发贴的文章,文章没有在你的大脑循行,所以文章就没有了。哈哈哈!高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3:29:44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古书描述的经络是记录,记录了由针灸引出气感的循行轨迹,轨迹不是实体,是记录,射出的炮弹是实体,炮弹的射击线路是轨迹。14经和奇经八脉是古书上的记录,是气感的循行轨迹,不是气感,气感早在两千年前针灸当时瞬间消失。揭秘经络的核心是气感,气感就是射出的炮弹,定位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是关键;古书中列有指天指地,争鸣针灸落点与引出气感循行方向,这是最为有力的证明,证明经络是根据气感循行线路作出的记录,如今,现代人多人多次证明现代人感到的气感,循行去了幻肢,这是反证法,证明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4:12:19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庆祝国庆60周年
    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才能奋发前进,真理只有一个
              作者:林中鸟袁文德
认识某一问题的真理,认识不断提高,不等于出现了两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中医证候或状态是现象,不是真理,保留中医学的现象和治疗经验是保存文化,企图把它定为真理,这是幻灭的油灯。西医认识某一疾病的真理(实质),也只有一个,不同的时代对同一疾病有由浅入深,不断深入,是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是存在两份真理(实质);中医和西医对同一疾病有不同的认识,据此认为同一疾病有两份真理(实质)这是骗子的谎言,或是认识方法和思维概念、先进与落后认识之间的争鸣,争鸣之中只有一份真理(实质)。《黄帝内经》一书中已有疝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有冲疝、狐疝、颓疝、厥疝、瘕疝、贵疝、癃疝等。清代,《类证治载》中,对于疝有更多描述:“疝气者,小腹坠痛,控引睾丸,认为疝的发病与肝病相关,并原于任脉失常;而女子疝则称为带下瘕聚。《类证治载》一书中对于疝的认识与《黄帝内经》的说法大同小异,所不同的只是《黄帝内经》将疝之为责于督脉,并列颓疝而列有癫疝而已”。精读古书,古书认识停留在现象描述,名称众多,一病多名,没有道出一点实质。用现代西医学认识,疝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通常是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向体外突出的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其它脏器,女孩多为卵巢和输卵管,有时按压平躺可消失,伴有不同程度酸、胀、痛感,有少数人无痛感。西医传统多用手术治疗,耽误治疗以至于发生嵌顿或绞窄(血液被阻断),造成肠梗阻、肠坏死,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女孩会严重影响以后生育。由古中医认识的疝跨世纪到西医认识的疝,这是历史过程,古书对疝的认识只能作为历史遗迹,保成在古书上。在真理的道路上,疝的实质只有一个!是腹腔压力突然增高迫使内脏冲破疝环腹膜进入疝囊所致。中医之疝与西医之疝有显著区别,真理只有一个,实质是关键。据此,古中医书只能作为古迹保存,数年前的西医老书早已走进了古墓坟堆,千年之前的中医古书也难逃此赍(志未遂而死去),存在决定是非,真理只有一个,实践检验真理。
        对经络,观点不同,观测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结论不是真理,某一阶段的某一认识接近真理,只能说某一认识沿着真理的道路前进。古书明说用气感循行轨迹记录为14经和奇经八脉,定名为经络,这是沿着真理的道路前进的基石,后人胡诌经络是管道,输送气血营养、能量流淌在管道中,气通血通,气到病除,还混入阴阳五行,四时节气,12时辰,这不是沿着真理的道路前进,这是后人的胡诌,是用广告谋利。真理(实质)只有一个,古人是根据病者主诉,把主诉的“气感”用循行轨迹(线路)记录在书,定名为经络。探索经络真理,只能沿着真理(实质)的轨道前进,才能探索气感的发生,才能探索气感与针剌落点,才能探索气感循行在人体何处,才能探索气感与治病,观测脑痪患者,从健侧引出的气感能否能循行到无感觉的瘫侧,诺不能!是证明气感循行在人体大脑的重要根据;问题众多,必须避开胡诌,才能探索前述焦点,真理在前方,真理(经络实质)只有一个。
16
发表于 2009-9-26 15:49:02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下面引用由dongyanccc2009/09/25 00:46pm 发表的内容:
按你经络论的观点来分析:文章感觉在大脑,循行在大脑。现在,因为你的大脑没感觉到我发贴的文章,文章没有在你的大脑循行,所以文章就没有了。哈哈哈!高明!
这叫做精神胜利法.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8:17:14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张东炎与林中鸟袁文德的辩论
张东炎(dongyanccc@163.com )将运用现代系统论思想、对经络本质的研究结果以及前人的科研实验成果归纳分析,结论:经络是人体已知的形态结构组织,未知的大脑信息控制系统。大脑是控制中心,经络通道是传递“能量信息”的通道,穴位是感受装置,“经气”是“能量信息流”。经络调节是通过“能量信息流”传递通达全身、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组织器官。它的功能非常广泛,能协调,调整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它不仅涉及到神经、内分泌、血管、淋巴,而且还包括微观的组织间隙。所以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8
发表于 2009-9-26 18:41:27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如今,现代人多人多次证明现代人感到的气感,循行去了幻肢,这是反证法,证明气感循行在人脑中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自己在逻辑一番,反证法是否合理。
     还有,若此人没有针灸,产生了幻肢痛,是否说明肉体存在于大脑?
     再者,还有可能,幻肢就是存在!只是它不是可见的肉体,而是电磁矩阵体,可以通过特殊方法显示,前苏联有研究证明!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1:45:44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张东炎博主回复: 2009-03-03 11:39:34
张维波等,为研究其机制,使用了物理模型法。在一个用琼脂制成的凝胶模型上用电阻丝加热制造一个溶胶通道,在凝胶中包埋多股金属丝,待凝固后抽出,再注入生理盐水,制成盐水通道。使用双压力传感器流阻仪对两种通道的流阻进行测定;使用5kHz恒流四电极方法对两种通道的阻抗进行测量;使用激振器在通道的一端产生一个约50Hz的振动,在通道另一端用晶体拾音器检测振动信号,对两种通道的声音传导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盐水通道可表现出低流阻特性,而溶胶通道没有低流阻特性;盐水通道和溶胶通道都可表现出低电阻抗的特性,而前者的低电阻更为明显;盐水通道有较好的声传导,而溶胶通道未显示出特异的声传导。
林中鸟袁文德问:上述研究,能证明传在经络,感在大脑吗?


-=-=-=-=- 以下内容由 xxx193204152009年09月27日 11:49am 时添加 -=-=-=-=-
真理有几个?
20
发表于 2009-9-27 13:39:44 | 只看该作者

dongyanccc在 2009/09/10 11:27am 第 7 次编辑],胡诌不见了

下面引用由xxx193204152009/09/27 11:45am 发表的内容:
张东炎博主回复: 2009-03-03 1134
张维波等,为研究其机制,使用了物理模型法。在一个用琼脂制成的凝胶模型上用电阻丝加热制造一个溶胶通道,在凝胶中包埋多股金属丝,待凝固后抽出,再注入生理盐水,制成盐水 ...
可以证明经络不是循行在大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9:15 , Processed in 0.0517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