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18:54: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1/02 08:43am 发表的内容:
湿温?俩剂而愈,宇宙圣手.-=-=-=-=-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1月02日 08:45am 时添加 -=-=-=-=-
见过湿温吗?-=-=-=-=-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1月02日 08:56am 时添加 -=-=-=-=-
回去好好看看吴瑭 ...
却波渔翁先生对本案提出了质问,在此表示谢谢!
问题的提出很有临床意义!湿温病湿热挟杂,稽迟难解,夏秋雨湿季发病较多,湿为阴邪,最易伤阳化热,温为阳邪,最易伤阴损津。所以治疗必须时间长?
湿温?你是对诊断?还是治疗?
湿温的诊断可以探讨,治疗是真实的,病人是职业中学的老师,在这之前他以治疗好几天了.
效果是肯定的!希望先生多提意见!
如果诊断湿热可能不会有?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1月02日 06:57pm 时添加 -=-=-=-=-
医案讨论就是互相学习!批评!探讨!提高!直言无过!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1月02日 07:08pm 时添加 -=-=-=-=-
富有创新精神而著称的医家张锡纯认为,温病尤以“陡然而发,表里俱热”的证型多见,故应“视表邪内热之轻重而分途施治”。
12
发表于 2008-1-2 21:1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诊断不确.关键在温.湿温以外亦有很多感受时令湿邪的小恙,你排除了吗?尤其是您所说的交蒸季节,治法同而病程短,后夏至日为病暑.温病中以湿温最缠绵,您也未用何种神丹截断法,伏杯而愈,太神了.结论:病断不确,有小题大作之嫌.主持一方,要审慎.湿温界定确有漏洞,虚争无益.话重了处请鉴谅.
13
发表于 2008-1-2 21:2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yifu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1:2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1/02 08:43am 发表的内容:
湿温?俩剂而愈,宇宙圣手.-=-=-=-=-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1月02日 08:45am 时添加 -=-=-=-=-
见过湿温吗?-=-=-=-=-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 在 2008年01月02日 08:56am 时添加 -=-=-=-=-
回去好好看看吴瑭 ...
再回却波渔翁先生对本案提出的质问:
我在1976年公社医院时间,由于当时缺医少药,经常目睹农村一些湿温重患者,湿热挟杂,稽迟难解,那时间抗病毒和抗菌素很缺乏,医生很少用抗病毒和抗菌素.........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21:3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1/02 09:10pm 发表的内容:
诊断不确.关键在温.湿温以外亦有很多感受时令湿邪的小恙,你排除了吗?尤其是您所说的交蒸季节,治法同而病程短,后夏至日为病暑.温病中以湿温最缠绵,您也未用何种神丹截断法,伏杯而愈,太神了.结论:病断不确,有小题 ...
先生的意见可以接受!
16
发表于 2008-1-2 21:32: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大多数疾病,中医治疗效果很好,只是没有占领市场,振兴中医必须在占领市场上下工夫!
17
发表于 2008-1-2 23:1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不错。
18
发表于 2008-3-1 11:23:4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从理论上,化湿药用的太少了,但可以取效,也算是一法。
19
发表于 2008-8-24 17:26: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同意,化湿药用得太少了,直接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效果会更好。
20
发表于 2008-8-24 20:1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湿温(湿热并重)

下面引用由cjf197905302008/08/24 05:26pm 发表的内容:
同意,化湿药用得太少了,直接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效果会更好。
甘露消毒丹对湿热毒的治疗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6-14 16:10:00 ]    作者:田红梅    编辑:studa20【摘要】  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热毒的代表方剂,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全方重在清热利湿,兼芳香化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关键词】  甘露消毒丹 湿热毒 清热利湿

    1  中医对湿热毒的认识
       历代医家关于毒邪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刺法论》曰:“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认为毒是导致疫病流行的因素,而“正气存内”是“避毒”最有效的方法。后世对毒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有“阳毒”“阴毒”“寒毒”“温毒”之说,如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在《伤寒直格·主疔》中提到“凡世俗所谓阴毒诸证……皆阳热亢极之证”。到了明代中医对“毒”的认识更进一步。如明代吴又可认为疫气即毒,在《温疫论·应补诸症》中说:“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而著名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对湿温致病有了更系统的论述,认为“疫气即毒”,如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按语中有“今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也”“疫证皆属热毒,不过有微甚之分耳”的论述。此书更注重对于湿热毒的论述,湿热毒为湿热交蒸,酝酿而成,病在气分,有湿热并重的特点,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临床各科都较常见。
      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济解疫丹,为叶天士所创,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二》。据《医效秘传》记载,清雍正癸丑年间,江、浙一带发生瘟疫流行,当时的地方官请名医叶天士制方救治,叶天士认为是“时毒疠气”适逢“癸丑太阴湿土气化运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均发作,1周前因天气突然变热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1]。甘露消毒丹所针对的病机主要为疫邪湿热留恋气分、弥漫三焦。王孟英推崇其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并称其主治范围及辨证的关键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颈肿口渴,尿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2]。
    2  组方和方义
      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及《医方集解》“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的治疗原则,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其中滑石清热利湿而解暑,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者相伍清热利湿,两擅其长;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木通为臣,石菖蒲、藿香辟秽和中,宣湿浊之壅滞,白豆蔻芳香悦脾,令气畅而湿行,木通清利湿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去;热毒上壅咽颈肿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结消肿,其中贝母、射干清肺化痰,薄荷叶辛凉透表,共清水之上源,此亦“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法。诸药相合,重在清热利湿,兼芳化行气,解毒利咽。使湿邪得去,毒热得清,气机条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8 17:31 , Processed in 0.07949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