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复制链接]
11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5 16:41:17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自“独尊儒术”以后,“儒医”逐渐成了医学的主流。为理清中医理论的脉络,必须澄清一下儒家在理论方面(暂不谈其在临床方面的功过是非)所起的正反两大方面的作用。
由于儒家有“尊经”传统,不允许擅改经文,又长于考据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经典古籍。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有“阐发微言大义”的习惯,即择取经文的只言片语,望文生义地解释借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加自己观点的分量,尽管所论不差,却扰乱了人们对经文的理解。举个医学以外的例子:《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子夏一句自勉的话,“优”是“优游”即宽松之意,意为做事有闲暇要学习,学习有余力要做事,即孔子的知行统一的思想。隋朝以后,为了证明科举制度是祖宗之法,就断取后半句,并把“优”解释为“优秀”,从而出现了现在“学习优秀就可当官”的“学而优则仕”,前半句无法解释就弃之不用。
儒医发挥了文字记录的专长,保存了大量的经验医案,真可谓“汗牛充栋”,对中医学不能不算是一大功劳。但是,儒医把“阐发微言大义”的治学方法也用到了医学理论上,到张仲景为止,以后的中医学理论很多都是这样产生的,逐渐使中医理论失去作为科学理论的功能,为人们把中医学称为“经验医学”提供了口实。历史虽然如此,我辈却不可善罢甘休,拚死也要争回祖宗的光荣。
12
发表于 2004-12-15 21:31:10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我写得如此辛苦,却说什么没有默认主页,没能上传????????????????????
13
发表于 2004-12-15 21:32:52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是为什么??????
14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5 21:45:40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下面引用由荆山卞和2004/12/15 04:41pm 发表的内容:
自“独尊儒术”以后,“儒医”逐渐成了医学的主流。为理清中医理论的脉络,必须澄清一下儒家在理论方面(暂不谈其在临床方面的功过是非)所起的正反两大方面的作用。
由于儒家有“尊经”传统,不允许擅改经文, ...
同意!好!
15
发表于 2004-12-16 20:45:57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你能以儒家之学与医学之理互渗,摆脱表面“相”的约束。是得益于中华古文明渲陶。也正因为事物的道理存在内在的相同性。所以中医学的各基础原理同样存在着内在的相同性——核心原理。它是中医学的源头和指导思想。《内经》和《难经》都写得非常清楚,但要悟透却是件难事。如果失去它就象那位先生形容的“半吊子”。核心原理就是最终的理论依据。最终的理论依据也称之为“哲学原理”。
老师要以儒学来引领中医学同样是“用心良苦”。儒学延发于孔孟,孔孟受益于“易学”。孔孟运用“易理”侧重于教育、伦理、治国,而非医学。因“理是相通”的才会有这种混淆。“易理”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天文、地理、医学、教育、伦理、治国、军事、养生、拳术、农商、建筑。。。。。。时至今日都还在养育着中华儿女。只是在清朝末期才开始被以抛弃。但正确的理论(真理)永远不会退色。中医学的核心原理就是“易理”。《内经》和《难经》的每章每句都是以“易理”的“阴阳五行论”逻辑思维方式描述的。《内经》和《难经》不论是什么年代所出,但都离不开中华古文明的历史洪潮。
再一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式。以运用几千年,怎么是来自某学?如果是拿来比喻也无妨。中医理论核心原理的完善科学性是当今任何残缺学问不能比试和代替的。但它的深入是需要有学之士来延发的。
只要中医理论核心原理的完善科学性得以正确的论证,中医学的各基础原理自然得到规范与完善。   
              “仰望不识顶,俯视尽收底”
愿彼此间的探讨有所得!
16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7 11:48:44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伤寒六经
前文谈及“阐发微言大义”把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阐发殆尽。这里再举一例:
仲景伤寒六经之说,经数十家注释,在临床方面所收颇丰,而在理论方面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发幽阐微”使其愈加玄奥晦涩,今人无所适从,不得已又分为广义与狭义。试想,仲景作书为救世人,唯恐难懂而行文颇为平易近乎白话,怎么会故作“微言”而让别人去发明大义呢?况且身处众多亲属丧亡之际,又有何心思去作“朦胧诗”。
其实,“伤寒”二字,就是伤于寒冷,因顶风踏雪冒雨涉水而受冻(按西医说法,寒冷刺激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寒邪最盛杀厉之气”,故可启动“六经抗病机制”(本人造词,可美其名曰“新概念”)。此机制启动后,一日一经,六日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太阳经虚,则在第一、二日内(24小时)出现头项痛、恶寒、脉浮等太阳证;若太阳不虚而阳明虚,则在第二、三日发病,病起即出现发热、多汗、脉大等阳明证;若太阳阳明不虚而少阳虚,则在第三、四日发病,病起即现往来寒热、脉弦等少阳证;……。这就是说,病人如果出现症状,询问受寒之日(患者自己当然知道),便可知是何经之证,或已现六经之证可问受寒之日而佐证,这是一种极为简便可靠的初步诊断方法。
若是寒邪逐经传递,则当是发病第一天见太阳证,第二天转为阳明证,第三天转为少阳证,……。为什么古今医案伤寒大家未见到一例如此病证?可见,“伤寒传经”是由“六经抗病机制”所决定的,并非寒邪自传。
一二日、二三日等日限在仲景书中频频出现,为何诸多注释家中极少有人认真对待?可能是枯燥的数字无“幽”可发,但这个日限却是读懂仲景书的“关键词”。
细阅《伤寒杂病论》可知“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经络论的六经说。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
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如何解释,则要首先测定其存在,这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表面上看,它有点像“潜伏期”)。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17
匿名  发表于 2004-12-19 15:39:07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关于“病机十九条”
本人总是指责儒医的过错,自己感觉不好意思,儒医毕竟是我们的先辈,为中医学立下了大功,“余何斯人也,……”。但是,既然认为中医是科学,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术,还望先贤见谅。
因前文“框架”提及“病机十九条”,这里继续把它说清楚,以免虚言诈语之嫌。五运六气学说在“四部五论”框架中属于脏象论的五行说。它本是《内经》中最易懂易用的部分,由于王冰首注有几处关键错误,后人踪之,或发挥或引用,竟无一人知道它讲的是什么。
“十九条”只讲六气,未讲五运(刘完素的《玄病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错了),是六气在临床应用中的示例。这里所说的“……皆属于……”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指在某种特定运气条件下,这些症状才“属于……”。
六气是以大寒为开始,把一年分为六步,每部四个节气(两个月),依次称为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这六步的每一步都有主气与客气共同管理。主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各管一气,年年不变。客气的次序是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注意:客气是三阴三阳次序,而主气是少阳与太阴易位),客气的位置是一年向左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同一气(步)在不同年份主气是一样的,客气则不同。
我们看“病机十九条”的前六条,肝(厥阴风木)、肾(太阳寒水)、肺(阳明燥金)、脾(太阴湿土)、火(少阳相火)、心(少阴君火),这正是主气的逆次序,也是五行相生的逆次序。人在初之气,如果患了“诸风掉眩”,则从主气的厥阴风木求其病因,如果人在终之气患了“诸寒收引”之症,则从主气的太阳寒水求其病因,……。主气为病病在五脏,故用五脏命其名,在五行脏象说中,五脏就是五行在人体的别名。
其后的“下、上”两条,是司天、在泉为病。三之气的客气又称司天,终之气的客气又称在泉,与其它四间气不同的是,它们不仅管三之气或终之气,同时,司天还管上半年与人体的上半身,在泉还管下半年与人体的下半身。所以,人在上半年患有“诸痿喘呕”(痿症是因肺燥)等上半身疾病,则求之于司天之气,无论是何气司天。若在下半年患有“诸厥固泄”等下半身疾病,则是由在泉之气造成的,也无论是风是寒……。
后十一条,都是主气与客气相胜造成的疾病,其中,前六条是以三之气的主气火为例,分别与湿、热、风(三阴逆次序)相胜所造成的病症,由于同一个少阳相火分别与三阴相胜,故出现了三次,而每次所胜的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相火与三阳客气相胜被省略。
最后五条是举二之气为例,是主气君火(热)分别与火、燥、寒(三阳之气的顺次序,对君不可逆行)相胜为病,所以,同一君火出现三次,每次所胜对象(客气)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同。君火(热)与三阴客气相胜被省略。
客气燥金被火克制,胜过相火为病或有可能,但不可能胜过君火而为病,故无属“燥”一条。君火无所对,故移至最后一条。如果在某一气出现了症状,除了求之于主气、司天、在泉之外,还可求之于客主相胜,来找到病因。刘完素不知此理,补了属“燥”一条。由此可知,十九条 “火热居其九”,并不是因为火热病多见。
“病机十九条”作为六气辨证的示例,掌握了它用五运六气辨证才有可能,十分方便。
我这里并非有意苛求古人,而是为了找回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不得已而为之。在这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医工作者,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
以后再也不说了。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18
发表于 2004-12-19 21:20:49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下面引用由荆山卞和2004/12/19 03:39pm 发表的内容:
我这里并非有意苛求古人,而是为了找回中医理论作为自然科学理论的功能,不得已而为之。在这里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医工作者,建议中医界上层人士,效法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搞一个“中医理论工程”,以重新表述中医基础理论,有几十位专家二三年就可完成。
以后再也不说了。天下事了尤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支持作者!向先生致敬1
19
发表于 2004-12-23 16:39:55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洋洋之言,皆为其论,条析缕辨,皆见其理,只是“理论”却非“中医基础”
20
发表于 2004-12-23 18:10:19 | 只看该作者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唯一的生路

终于有人强调基础。
  不通灵想搞基础,犹如痴人说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16:51 , Processed in 0.15389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