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脾主升津论

[复制链接]
11
匿名  发表于 2005-1-19 18:58:52

[转帖]脾主升津论

12
发表于 2005-1-26 10:50: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哦哦哦
13
发表于 2005-1-26 10:50:5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脾主升津论
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书籍对“清”之诠释,皆指精微物质而言,然脾之升清是运化职能的一部分表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脾主升清实已寓有脾主升津之意。
何以言脾主升津?《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饮者乃饮食也,当包括食物及水饮、水津,当属精气之列,脾气散精也当职司散津布敷之能,此其一也;其次水谷子精微之得以上输归肺,皆赖津液载运之功,若无津液之载运,其何以能上达肺脏,再若雾露之溉以荣清窍,润肌肤!再论,口为脾之窍,诞为脾之液,口之迎粮纳谷,需唾液之消化,水津之上荣于口,诞液之得分泌,实皆脾之升津所为。且涕,泪皆属津液,也赖脾之升津敷布,始能达其所,溢其窍,可见脾气升清关系到水津之上荣,故脾主升津也。
东垣曰:“气少则津液不行”,脾气不升,水津不得上承,口无津液之滋润,诞无津液之来源,则口干作燥,甚则口无诞,涕泪皆少,此乃脾不升津之燥象表现。若体内津液尚充,仅脾气虚馁,则其水湿不得上输,随其性下行而流注于下,留于跗足则为肿为胀,蕴于肠腑则泄下便溏,聚于阴户则带下绵绵,一派水湿下注之症当为兼见。《中藏经》云:“脾气虚则大便泄,小便利,汗出不止。”是其侯也。故其临床表现是上燥下湿,旱涝不匀之象,此实系脾失健运,津液敷布不匀之结果;若脾虚已涉及有阴液不足之情,则津不上荣干燥之象不当与脾阴不足之证并见,则鲜有水湿下注之候。
肺为水之上源,脏之华盖,故脾虚气少,津不上承的上燥之症当与肺阴不足,肺燥之证相鉴别。脾燥之由源于阳虚,故可见“阳虚生外寒”之寒象,肺燥之因根本系燥热或阴虚,故可见“阳盛则热”或“阴虚内热”之热证。脾虚津少,口干诞少是其主症,肺燥邪热,口渴咽燥为其证候。口干口渴之情迥异;诚如张景岳云:“口干口渴,大有不同,盖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且脾开窍于口,口干诞少,纳谷为之逊色,肺司呼吸,燥热伤津,呛咳为其特征,也是泾渭分明。故一寒一热,一干一渴,一涉及饮食,一关系呼吸,当可分辨之。
津不上荣,窍失供奉,治当升提布津,升提乃治其本,气升则津升。升提之法,当用益气升提之剂,益气之品可用太子参、山药、黄芪、甘草等,升提之药当以升麻、葛根、柴胡、荷叶、桂枝为选。布津之法,可用滋阴润燥之品或滋阴生津之药,常取葛根、石斛、甜柿霜、天花粉等。东垣立“升阳除湿法”以升阳除其下注之湿,此升提布津法则升提润其上涸之燥也。总之,升提布津可仿《素问•至真要在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的原则。但在此脾虚上燥之证,苦温当慎用,盖苦能清火,温能耗津,故大苦大热之品是为不宜,当宗叶天士“甘守津还”之意。上列诸药,味多甘平,就寓此意。辛味之药,自身不能润澡,然其能行气流津,使燥得润,故经云:“辛以润之”,诚如《珠珍囊》曰:“辛能散结润燥,散津液,通气。”然辛能宣散,也能耗气伤津,必须甘缓相得,方为适宜。
14
匿名  发表于 2005-1-30 22:19:43

[转帖]脾主升津论

vhj
15
发表于 2005-1-31 01:48: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
16
发表于 2005-2-1 17:15:5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丁页
17
发表于 2005-2-1 21:00: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18
发表于 2005-2-2 19:48: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
19
匿名  发表于 2005-2-2 21:42:02

[转帖]脾主升津论

??
20
发表于 2005-2-18 00:44: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脾主升津论

开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3 16:40 , Processed in 0.0541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