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5:25: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首先,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是一位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最先在他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系统论思想,说系统论来源于现代工业化是没有依据的,它来源于生命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复杂性问题解决的需要。
贝氏“临终前,发表了 《普遍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突破人门对一般系统论,仅从‘技术’和‘数学’上去理解,认为系统论作为新的科学规范,可运用于广泛的研究领域。”可是,贝氏的苦心现在看来并没有被世人所理解,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哲学方法论,却被人贴上数学的标签而“边缘化”,系统的这种被人以数学的艰深精心打扮后的“妖魔化”,竟成了人们拒绝它的理由,这正是现代科学主义的一大惨剧!!
如果真正以科学的精神看待系统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5:35: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哦,是工业自动化,不是工业化,我看错了,这样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老三论之一的控制论是这样的。
可是,应用于生命过程的研究,应该和工业自动化明显不同,如何在复杂中把握简单,并不是那么容易!!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13
发表于 2005-3-15 19:13: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人毕竟是一个整体,系统论才更科学
分而治之不利疾病的治疗
14
匿名  发表于 2005-3-15 21:04:37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生命不同于一般物质的概念,生命是这样产生的:在形的基础上加上气的推动。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19:05:3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不留行在 2005/03/16 07:08pm 第 1 次编辑]

驳“关于中医系统论研究思路的反思”
王不留行
拜读了张君的宏论,感到张君的反思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我不同意张君最后的结论:“系统论完成了对中医科学性的解释以后就应该寿终正寝,用它来发展中医,此路不通。”张君的论证问题出在哪儿呢?下面我用引用点评的方式进行逐条的反驳:
一、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反驳:祝世讷教授的中医系统论研究属于中医方法论研究,它深刻揭示了中医和西医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以及走向统一的前景,给人以启示,但启示不是替代,哲学只是指明了路,说“该怎么走”,哲学的探讨不可能替代医学实际的研究,不要指望哲学把什么东西都给你弄好了而你自己只需要睡大觉就可以睡到“目的地”了。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哲学不能直接告诉我们什么,甚至土豆是怎么长出来的也不能,但是,没有它,人们就会在事实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同样,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价值也不在于直接的去指导临床,或者从中直接演变出“中医理论的飞跃”,这是不可能的,哲学思考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启迪、指路,具体医学的规律必须到人健康与疾病的客观实际中去寻找,不可能从头脑里空想出来,中医系统论没有走上系统医学这一步,停留于哲学的探讨,这是它的不足,有不足需要改进,这又怎么能成为对中医系统论盲目否定、甚至简单的批驳为“逻辑上不能成立的谬论”的理由呢?!
我想不应该对一个哲学工作者求全责备,我看更应该责备的是中医自己——不会应用系统论的原则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中医陷入目前的危机,不但不是研究系统论的错,反而是不懂或者是半懂系统论,没有在实践中坚持和贯彻系统论的原则方法,走了中医西化道路的缘故。中医系统论研究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中医学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些哲学的研究成果贯彻到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去,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把中医所发现的人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进一步深化细化,或者发现新的系统规律,等那些规律发现出来,实用价值就大了!哲学层面的中医系统论研究只能算是第一步,医学层面的系统医学研究——也就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医学问题的研究中去——这是第二步,是上一步的有机继续,系统医学现在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目前的能力当然有限,但是它的潜力却是非常大的,难道因为婴儿目前“实用价值不大”就随便抛弃,让其“寿终正寝”么!!
不要认为哲学没有用,没有“促进力”,现在著名科学史家库恩就曾经说过: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一般埋头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可是到了科学革命时期, 科学家却必须转向哲学,求助于方法论的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研究领域中的不解之谜的工具。科学史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在科学的革命期,哲学往往是以先锋的形式出现的,这时它常常比科学走得更快些,并有力的促进新的科学的成长,哲学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在于思想的解放,在于增加研究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使人们能从纷乱的事实中更快地发现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之所在!中医系统论也并不是象您所说的那样只是深刻阐明了中医方法的科学性,同样,对中医、西医的不足也都有很深刻地剖析,不只是求同,也在辨异,对中医的不足根本不避讳,无论对中医还是西医来说,它都是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出现的,怎么能说它的“促进力是软弱的”呢?!相信仔细读过《系统中医学导论》的人,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
二、张君说: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合理、圆满地解决之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又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系统论)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反驳:张君的反思似乎有道理,其实却是单相思——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系统论的介入,“中医理论体系自身所存在的概念模糊不清、理论之间缺乏严密逻辑联系”的问题如何能够“作出合理、圆满地解决”?靠您的啃旧书本的功夫么?靠您的所谓“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水液是从阑门渗入膀胱的”的引经据典的宏论么?!呵呵!完全不顾事实,梦想从书本中找出中医理论的原汁原味来,真是可笑啊!就算您啃书本啃过了张景岳、赵献可诸位先辈,不一样要三焦、命门的争个不亦乐乎么?按您的做法,中医理论“合理、圆满地解决”恐怕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也许只有等着西医来“合理、圆满地解决”也未可知。
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古人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考察,古人在比较低的实践条件下,能创造出这样辉煌的理论,和古人整体动态的系统认识方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理论有很多不准确、甚至牵强附会、迷信的地方,这一点不应该否认。目前中医理论还保持着这种前科学的形态,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把它现代化、规范化是当务之急。可是中医理论鱼蛇混杂,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怎么分辨?是靠引经据典么?!那经典也有不对、不足的地方啊!还是要归到临床健康与疾病现象的考察上来,这才是中医的理论之本,要用整体动态联系的系统论方法研究人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资料积累多了,中医理论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现代化,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规范和精细的要求,而不必整天抱着阴阳、五行这些古朴的形式不放,甚至要以显微镜找阴阳五行的实质,根本就是乱弹琴!中医的理论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广泛继承是应该的,可是掉进书袋里出不来就不对了!
如果你真得懂系统论,系统论一点都不难,只要紧紧地把握住“整体、动态、层次、联系”这几个字就够了,中医的方法中有很多系统论的东西,只是变换了一下说法而已, 实际上,系统论不但不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障碍,反而是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跳板,是发展中医理论的桥梁,要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挖掘出来,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中医理论要比现在好理解得多,也精细的多。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仍然要继续读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这只能说明现在的中医研究者做得不好,没有把古人的精华很好的继承下来,这应该是现代中医的耻辱!当然,系统论主要是提供一种方法或者说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把这些概念拉郎配式的套在中医的概念上,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反驳:“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可以呀!阴阳、气血、经络、辩证……,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你找哪一个?!没有系统论,你只能盲人骑瞎马,碰运气,恐怕就是摸着真理的鼻子了自己也还不知道呢?!到了悬崖往下闯,“壮烈”了都不知怎么“壮烈”的,呵呵!迷路的时候回头看看是对的,可是没有系统论的方法,也只能看到一片雾,却看不出路,只能等待“长期的探(摸)索”了!
中医的方法中是有系统论的东西,中医系统论已经把这些阐发的很清楚了,然而中医理论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些方法,而是在于用这些方法所建构的理论,所发现的规律,这是现代系统论里所没有的,也是现代西医理论里所没有的。这些规律才是更应该我们继承和发展的,这些理论不属于哲学探讨的范围,而是医学研究的范畴,不要说西医也懂系统论,也有整体观,更不要说“中医学在思维方法上具有整体系统性,这优越于以还原论为特征的西医学分析方法”(何来优越?只不过各得其所而已),不过西医学的理论架构是以细胞和基因为基础的还原医学,中医所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它研究的视野之外,这倒是确实的。这些理论和规律虽然形式古朴可是价值巨大,深入地整理它是应该的,但是整理必然会有所选择,要把中医弄成严谨的体系,靠什么?显然不能靠老抱着老祖宗的金科玉律不放,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对的,对医学有用的,就要吸取过来,中医需要这种吐故纳新的勇气,更需要系统论的方法,不然,就会弄乱!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开中医理论的“锁”,就需要系统论的“钥匙”,既不能倚仗西医“分析、实验、实证”的钥匙,因为方法不对路,中医西化就是用错了钥匙,结果打不开锁,以至于到了现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给中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不能让中医走回头路,所谓“返璞归真”、“正本清源”,其实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靠您这种从书本到书本搞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使中医的理论研究与时代相隔绝的研究方式,怎么能成功呢?!梦中人在半梦半醒之间,梦游了半天却猛的发现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当然会产生返回原地的冲动,这可以理解,可是,回归原地就能解决问题么?!时代可不等人啊!
现在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的医学研究中去,贯彻到具体疾病和健康现象的考察中去,中医系统论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只能说是做得不够,应该进一步深化下去,把古人所发现的这些属于人体系统的科学规律进一步阐明,怎么能依此就断定 “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此路不通”呢?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会向着系统医学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人体本身就是最典型的系统,系统论是它的最佳的方法论选择,以前中医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建立的朴素理论(虽然也是整体动态的系统研究方法,但研究手段原始,研究水平较低,理论还停留在一个相对古朴的形态)和近代西医在还原论指导下建立的还原医学各自把握了人体系统变化的某一部分内容,但都不够全面,所以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古代的整体论和近代的还原论必然会被比它更先进的系统论所取代,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系统医学是中医西医共同的归宿,这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对此没有丝毫的疑问,现在看的就是中医西医谁醒悟得更早一些,谁发展得更快一些的问题。这几年西医已经新兴起了一种系统生物学,也讲系统了,但其实还是还原医学的一种修补,西医学的总体框架依然是还原论的,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它的理论和实践带着还原论特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受着很多人的诟病,真正的系统医学还在它的认识之外,在这中间,中医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我看来,中医系统论就是中医现代化迷途的一剂清醒剂,读了中医系统论,恰似盲人重安了一双慧眼,溺水的人看见了救援的木棒,它驱散的是迷雾,带来的是光明。笔者认为:只有依靠系统论,才能大力“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从中医理论自身中找到“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而我找到的就是中医的“营卫学说”!如果失去系统论的指引,就像没有了指路的明灯,中医只能继续在茫茫的黑暗中摸索,最终反而会耽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张君论述的问题症结主要出在他不明白中医系统论的哲学探讨和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区别,割裂了系统论和中医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以为抛开系统论的方法,抛开医学实践的事实,就可以从书本、经典理论的论述中重建中医理论的根本,建立所谓“绝对不会有任何不是中医传统理论体系所没有的东西”的“新”体系,这其实是开历史的倒车,这条盲目排外,作茧自缚的路才是真正的“此路不通”啊!呵呵!
系统论作为一个普遍的方法论,虽然“可以说几乎每一门科学都有‘系统论’,而并不只限于中医才有‘系统论’”,但作为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来说,人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其他的系统的规律是不同的,这些规律只能从人身上、从实践中去寻找,不可能由系统论自然而然的推演出来,这些规律中医把握了一些,但还很不充分,而西医由于方法论的限制,很多规律是在他的研究视野之外的,这些独特的规律是属于医学研究的内容,不是哲学探讨的范围,中医应该致力于发现并阐明这些规律,规律讲明白了,中医其实并不神秘,但发现这些规律需要系统论的方法,需要中西医学的知识,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必要的条件!
系统论和医学实践相结合这是个大工程,不是我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我既没有条件,更没有那能力,我愿自己更像鲁迅所说的那个砸黑铁屋子的人,我要砸得最响,让满屋里熟睡将死的人赶紧醒来,把那一丝丝的微光指引给大家,共同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3-16 19:10: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中医药报发表出来的论文:

推进系统论和中西医学的结合
驳“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
周东浩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
  拜读了《中国中医药报》3月9日张效霞《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创新与发展》的宏论,感到张君的反思还是比较深刻的,但我不同意张君最后的结论。张君的论证问题出在哪儿?下面我用引用点评的方式,谈谈我的看法:
  一、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是经学式研究方法的变形……其意义除了使人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坚信不疑之外,实用价值却不大。因为这种逻辑上的求同比较对一种需要变革的学科来说,其促进力是软弱的。”
  中医系统论研究属于中医方法论研究,它深刻揭示了中医和西医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以及走向统一的前景,给人以启示。但启示不是替代,哲学只是指明了路,说“该怎么走”,哲学的探讨不可能替代医学实际的研究。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哲学不能直接告诉我们什么,甚至土豆是怎么长出来的也不能,但是,没有它,人们就会在事实的海洋里迷失方向。”
  同样,中医系统论研究的价值也不在于直接的去指导临床,或者从中直接演变出“中医理论的飞跃”,这是不可能的。哲学思考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启迪、指路,具体的医学规律必须到健康与疾病的客观实际中去寻找,不可能从头脑里空想出来。中医系统论没有走上系统医学这一步,而是停留于哲学的探讨,这是它的不足。有不足需要改进,这又怎么能成为对中医系统论盲目否定的理由呢?
  中医陷入目前的危机,不但不是研究系统论的错,反而是不懂或者是半懂系统论,没有在实践中坚持和贯彻系统论的原则方法,走了中医西化道路的缘故。中医系统论研究不可能总是停留在哲学层面上,中医学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些哲学的成果贯彻到医学科学的研究中去,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把中医所发现的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进一步深化细化,或者发现新的系统规律,等那些规律发现出来,实用价值就大了。哲学层面的中医系统论研究只能算是第一步,医学层面的系统医学研究——也就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医学问题的研究中去——这是第二步,是上一步的有机继续。系统医学现在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目前的能力当然有限,但是它的潜力却是非常大的,难道因为婴儿目前“实用价值不大”就随便抛弃,让其“寿终正寝”么?
  不要认为哲学没有用,没有“促进力”,著名科学史家库恩就曾经说过,“在常态科学时期,科学家一般埋头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可是到了科学革命时期, 科学家却必须转向哲学,求助于方法论的分析,以作为解开他们研究领域中的不解之谜的工具”。科学史的无数事实也证明,在科学的革命期,哲学往往是以先锋的形式出现的。这时它常常比科学走得更快,并有力地促进新的科学的成长,哲学对于科学研究的作用在于思想的解放,在于增加研究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使人们能从纷乱的事实中更快地发现他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它的“实用价值”之所在。中医系统论也并不是像张君所说的那样只是深刻阐明了中医学的科学实质,而是对中医、西医的不足也都有深刻的剖析。不只是求同,也在辨异,无论对中医还是西医来说,它都是以一种革命的姿态出现的,怎么能说它的“促进力是软弱的”呢?相信仔细读过《系统中医学导论》的人,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认识。
  二、张君说:“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只有从中医理论体系自身将目前所存在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关系等问题作出圆满解决后,中医现代研究才会有所作为。在此之前,一厢情愿地引进大量没有相当的知识准备和理论素养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系统论)概念和范畴来解释它们,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混乱,使中医的概念和范畴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把握。”
  张君的反思似乎有道理,其实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系统论的介入,“中医理论体系自身所存在的概念模糊不清、缺乏严密逻辑联系”的问题如何能够“作出圆满解决”?如果单靠啃旧书本,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恐怕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理论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古人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考察,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理论有很多牵强附会、甚至不准确的地方,这一点不应该否认。目前中医理论还保持着这种前科学的形态,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把它现代化、规范化是当务之急。可是中医理论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怎么分辨?是靠引经据典么?那经典也有不足、不对的地方啊。我看还是要归到临床健康与疾病现象的考察上来,这才是中医的理论之本。要用整体动态联系的系统论方法研究人健康与疾病的系统规律,资料积累多了,中医理论自然而然就实现了现代化,自然而然就达到了规范和精细的要求。
  系统论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紧紧地把握住“整体、动态、层次、联系”这几个字就够了。中医的方法中有很多系统论的东西,只是变换了一下说法而已。实际上,系统论不但不是理解中医理论的障碍,反而是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跳板,是发展中医理论的桥梁,要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挖掘出来,不经过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的。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中医理论要比现在好理解得多,也精细得多。当然,系统论主要是提供一种方法或者说看问题的角度,而不是把它的概念“拉郎配”式的套在中医的概念上,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张君说:“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带动全局的突破口。”
  “从中医理论自身寻找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带动全局的突破口”?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阴阳、气血、经络、辨证……找哪一个作为突破口?没有系统论,恐怕只能盲人骑瞎马——碰运气。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开中医理论的“锁”,就需要系统论的“钥匙”。不能倚仗西医“分析、实验、实证”的钥匙,因为方法不对路,中医西化就是用错了钥匙,结果打不开锁,以至于到了现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给中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不能让中医走回头路,所谓“返璞归真”、“正本清源”,其实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靠从书本到书本搞经院式的繁琐论证,使中医的理论研究与时代相隔绝的研究方式,怎么能成功呢?只要是对的,对医学有用的,就要吸取过来,中医需要这种吐故纳新的勇气,更需要系统论的方法。
  现在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把系统论的方法贯彻到具体的医学研究中去,贯彻到具体疾病和健康现象的考察中去。中医系统论没有做到这一点,这只能说是做得不够,应该进一步深化下去,把古人所发现的这些属于人体系统的科学规律进一步阐明,怎么能依此就断定 “中医系统论研究难以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呢?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会向着系统医学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必然的。这是由于人体本身就是最典型的系统,系统论是它的最佳的方法论选择,以前中医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建立的朴素理论(虽然也是整体动态的系统研究方法,但研究手段原始,研究水平较低,理论还停留在一个相对古朴的形态)和近代西医在还原论指导下建立的还原医学各自把握了人体系统变化的某一部分内容,但都不够全面,所以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目前已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危机。
  古代的整体论和近代的还原论必然会被比它更先进的系统论所取代,发展系统论指导下的系统医学是中医西医共同的归宿,这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对此没有丝毫的疑问,现在看的就是中医西医谁醒悟得更早一些、谁发展得更快一些的问题。
  这几年西医已经新兴起了一种系统生物学,但其实还是还原医学的一种修补,西医学的总体框架依然是还原论的,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分析、实验、还原的方法,它的理论和实践带着还原论特有的局限性,真正的系统医学还在它的认识之外。在这中间,中医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我看来,中医系统论就是中医现代化迷途的一剂清醒剂。读了中医系统论,恰似盲人重安了一双慧眼,溺水的人看见了救援的木棒,它驱散了迷雾,带来光明。只有依靠系统论,才能大力“推动中医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从中医理论自身中找到“与当代科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可以影响和带动全局的突破口”。如果失去系统论的指引,中医只能继续在茫茫的黑暗中摸索,最终反而会耽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张君论述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他不明白中医系统论的哲学探讨和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科学研究的区别,割裂了系统论和中医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以为抛开系统论的方法,就可以从书本经典理论的论述中重建中医理论的根本,建立所谓绝对不会有任何不是中医传统理论体系所没有的东西的“新”体系。这其实是开历史的倒车。
  系统论作为一个普遍的方法论,虽然可以说几乎每一门科学都有“系统论”,而并不限于中医才有“系统论”,但作为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医学来说,人体系统的变化规律和其他系统的规律是不同的,这些规律只能从人身上、从实践中去寻找,不可能由系统论自然而然的推演出来。这些规律中医把握了一些,但还很不充分,而西医由于方法论的限制,很多规律是在它的研究视野之外的。这些独特的规律是医学研究的内容,而不是哲学探讨的范围,中医应该致力于发现并阐明这些规律。规律讲明白了,中医其实并不神秘,但发现这些规律需要系统论的方法,需要中西医学的知识,需要艰苦的努力和必要的条件。
17
发表于 2005-3-16 19:48:1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如果中医生是猫,疾病是老鼠,那么则应该是能抓老鼠的,才是好猫。
抓老鼠第一,论文第二!
18
发表于 2005-3-16 20:12: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王兄的文章写的好。
观点鲜明,深刻而犀利,能说服人。
系统论——整体、层次、动态、联系是指导中医的哲学。阴阳、五行是朴素的系统论模型。
19
发表于 2005-3-16 20:19:1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是周东浩君的?
好文采,好手笔。
20
发表于 2005-3-16 22:06:4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药报视点版的论战:您支持哪一边,请说出您的理由

中医理论主体是存在的精神形式。没有客观存在的存在,并被中医的诊疗活动所感知、认识,就没有中医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存在。严格地说,中医理论是客观存在生命变化规律的古代表达形式。对中医理论,我们现在所要做,而且是有意义的是,解读和寻求中医理论所包含的生命变化规律的客观形式。或者说,我们要使中医理论所包含的客观存在生命变化客观规律实现现代的表达。因之,系统论方法对中医理论研究并不显得必须和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12:42 , Processed in 0.1830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