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舒增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2:18:04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五版教材应该是现行教育版本中最好的一版
学伤寒最主要的还是要多读张仲景的原文,当然这是针对于已学有所成者,每读一遍经典原文自会有别样体会,这就是经典医籍的魅力所在
对于初学者,辅助的书籍自是不可缺少的,我想古代的陈修园、柯琴的著作都很好,现在的刘渡舟、陈亦人、刘力红都不错
说来,本人也应该是个初学者,呵呵,愿与同道中人多多探讨
另外我想临床实践这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观察病人的实际症状,联系伤寒论所描述,有易于加深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对六经辨证理论的理解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2:37:39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好象有本刘渡舟的伤寒讲义,不知哪里可求
是不是说的《伤寒论十四讲》?
13
发表于 2005-7-25 12:38:57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临床实践,确实很重要。但是我私以为古人的实践,不仅在于对外治病救人的实践,更在于对内修身的实践,不然为什么这么多现代化仪器也不能帮助我们搞清经络的道理。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内景隧道,唯返观者可照察之。为什么现在大家只提他的本草纲目,不提这些,因为搞不懂,没有实践。所以现代的临床,只能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却很难加深理解,因为我们的理论,还是基于对古人的继承。论发展,无从谈起。
14
发表于 2005-7-25 12:39:37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24 09:37pm 发表的内容:
好象有本刘渡舟的伤寒讲义,不知哪里可求
是不是说的《伤寒论十四讲》?
正是
15
匿名  发表于 2005-7-25 12:59:24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这个贴子最后由lamxu在 2005/07/25 01:17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舒增源2005/07/25 11:00am 发表的内容:
lamxu  ,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关于伤寒论方面的著作
我不能理解你说的:看了一个星期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真是越看越糊涂。
那容我直言,可能你对中医的完整体系还未清楚,我从你的其他帖 ...
《思考中医》谈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大篇幅有介绍五行的。可是根据偶的理解,《伤寒论》上朔伊尹,抛弃了《内经》里面的五行学说,直接根据不同病症来开药方。《思考中医》既然是《伤寒论导论》,里面却大谈五行是有点怪怪的。《伤寒论》的六经辩论实质是阴阳八纲辩论,而不是脏腑辩论。    ------参考冯世纶的《中国汤液经方》
偶觉得金元时期张元素的《医学启源》真正的脉承《内经》,从五运六气推演到十二经络,再推演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的方药学说,发明了药物归经。      ------参考刘杰的《中国八卦方阵》
《内经》注重五运六气和五行,气候对人体脏腑的影响,注重病因。《伤寒论》注重病症和气的表里阴阳,直接根据病症对应药方。偶觉得《伤寒论》里面六经的命名是值得商榷的,《思考中医》第344页中说“太阴篇很明确的谈足太阴,而手太阴的问题主要包括在前面的太阳和阳明篇里。”为什么太阴病不谈手太阴肺经络呢?为什么这么混乱?所以偶觉得《伤寒论》的太阴病仅仅是八纲辨证的里热症,而不是说手足太阴经络出了问题。
偶还是相信经络学说的,到底《伤寒论》里面的太阴病到底是对应哪个经络?是不是手足太阴呢?还是对应了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中医生命模型的发生学诠解
舒增源  指导老师:李如辉 董襄国
(浙江中医学院2003级中医专业)
关键词:中医生命模型;理论;诠解
探寻中医生命模型的建构过程,从发生学的角度来动态考察,构成的便是这样一幅: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从经验向理论的跨越,从医学向传统文化求归的清晰图景。认为: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背景与影响下孕育成长的,是在直觉、顿悟、推演、思辨的认知基础下,对生命模式进行的经验总结与升华。其意义体现在生命本质上的由实体器官原型向功能虚体模型的转移迁跃,体现在生命内容上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的介入深化,体现在生命特质上的人文性、整体性、过程性与超解剖性。笔者在《中医生命模型的发生学原理》一文中作过大体勾画。本文就其生命模型中的阴阳五行模型、藏象模型、气血津液模型、经络腧穴模型等作发生学的进一步诠解。
1  阴阳五行模型
“阴阳”最初的涵义仅指日光的向背,《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后指相互对立的两个实体,如日月、水火、天地、男女等。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哲学意义上的阴阳学说,“阴阳”开始从单纯的背阴向阳的实体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是运动的、外向的、温煦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向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认为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发生的根本。
  “五行”最初的涵义系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材料。其后经邹衍与董仲舒的推演与继承总结,“五行”从五种实体的物质材料转变为五种功能属性,即润下(水)、炎上(火)、曲直(木)、从革(金)、稼穑(土)。《春秋繁露·五行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董仲舒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①至此,阴阳五行学说趋于完善,上升为一种认知宇宙规律与事物功能属性的总体图式。
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发生学轨迹来看,该理论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阴阳与五行皆是从物质实体原型向功能虚体模型转移迁跃的,这与它深厚的文化根基及其社会背景自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此暂且不论,仅就其对中医学生命模型的构建作发生学诠解: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认为人体的生命状态是依循于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的。就阴阳而言,首先按功能将人体分成两大生命属性:“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再将藏器组织分为两类:“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者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气血津液则按照动静的观点,形成气主动属阳,血津液主静属阴的两个分类。其次又将五藏分成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每一藏又分阴阳,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等。就五行而言,首先将藏器分为五类,经历了古文经学的:“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古《尚书》)到今文经学与《黄帝内经》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配属演变。其次应用五行学说的取象比类法,以五藏为中心,以气为中介,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情志、官窍、形体、精神等分归于五藏,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五音等络属于五藏,最终建构起天人相应的“五行——五藏”的生命系统。
阴阳五行模型是一个简单的生命模型,运用这个简单的生命模型,通过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平衡;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乘相侮等关系来动态分析与解释生命中非线性的生理病理现象。从本质上讲,阴阳并非简单地指事物的一分为二、矛盾双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于生命的中介、和合的功用层面上,五行也一样,在于它对生命的沟通、调节、圆融作用上,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阴阳自和”的最佳生命状态。
2 藏象模型
“藏象”一词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中医学将居于内的藏分为三类:一是五藏,肝、心、脾、肺、肾,二是六腑,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同时将形见于外的象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通过推演络绎的方式,配属于“五行——五藏”系统的人体情志、官窍、形体、精神等结构以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中医生命的藏象模型。
考证这一模型的发生轨迹,发现就其创生的环节,是离不开实体解剖对它的始基作用的。《灵枢·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肠胃》云:“胃纡屈曲,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内经》的实体解剖内容广泛,涉及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等,形成了肺主气、肝藏血、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传导、胞宫孕育……的人体脏器的解剖生理属性。这证明中医藏象模型的起源借助于实体的解剖。而由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放弃解剖学,推动这一根本转折的原因及其成功的背景,可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医学实践与医学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而使医学现实发生危机,即尚且粗疏的解剖术构建而来的中医生命模型无以解释与解决复杂的生理病理,而不得不通过思辨的途径,在解剖之外的功能虚体上寻找突破以化解危机,从而使初始的解剖脏器,其外延与内涵均得到拓展,如产生了肺主宣发肃降、肝主疏泄、心主神、胆主决断等等的非解剖的功能属性。二是构建在功能态模型上所与生俱来的整体性、过程性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气论、象数思维等思想相融合,而使这一生命模型自然地被传统文化认同接受了。于是,《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于是舍弃解剖术之后的中医藏象模型成功地完成了由实体器官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完成了其发展以来的第一次迁跃。并且很快地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介入,实现了第二次迁跃,“这一迁跃意义不同于第一次,它是使业已具备的系统观,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条理化。”②而使藏象与阴阳五行从其生成的开始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自然地融合为统一的整体了。
3  气血津液模型
气的概念源于《说文》:“气,云气也。”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后经古
人对风气、水气、雾气等自然界实体之气的归纳、总结与提炼,在先秦时期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精气等不同具有哲学内涵的概念,如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至两汉时期则被“元气论”所同化。
从气的发生学轨迹来看,同样与阴阳五行学说经历了从实体原型向功能虚体模型的转移迁跃。《内经》对气的概念总括有二:“一为哲学概念,指充斥在宇宙中的极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二为医学概念,指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③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见,中医学的气是哲学与医学的双重统一。
血、津液的概念一般认为源于人体的实体解剖。《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此处引文的血与津液显然印刻着清晰的解剖痕迹,但是否就证明中医的血、津液就是解剖的实体,等同于西医的血液、水液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当中医生命模型跨越了从实体原型到功能态的转移演化,其生命体中相应的组织结构亦是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初始改造,气血津液也无以例外。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的演变规律是相一致的。那么,这一演化过程究竟对气血津液模型产生了怎样的改造与影响呢?
其一,在生成源上。中医学秉“天人相应”的思想维系着人体与宇宙的密切联系。《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不妨把此引入人体进行类比,肺为“华盖”由此类比为人体之“天”,而脾在五行学说中即为“土”。《素问·天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又有《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执此自然演化观以类比推理,则人体之天地合气而化生万物——气血津液。”④
其二,在运行通道上。一方面中医学认为血与津液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在脉管中循行不息的。《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脉者,血之府也。”此血显然为“津液和调,变化而赤”的液体。另一方面,中医学又认为气血津液在经络中运行。《灵枢·痛疽》云:“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按照现代研究表明,气和经络在人体中是找寻不出实体结构的,那么,中医之血与津液即有形有色的肉眼可见的液体又是怎样在不可见的经络虚体结构中运行的呢?只要我们持中医之气血津液业已经历了功能态模型的改造的观点,就不难理解与把握这一看似矛盾而实际并不矛盾的理论事实了。
气血津液模型是在中医藏象模型、阴阳五行模型、经络腧穴模型等构建完成后才逐步实现其功能态模型的整体跨越的,因为只有明确了藏象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才能使“肺脾合气”而化生气血津液,只有构建了经络腧穴模型的循行轨迹,才能明了气血津液的运行途径。
4  经络腧穴模型
关于经络学说的起源问题,从发生学的视角透析,可以分离出两大建构要素:
第一 医学经验的积累  早期经验在建构中医经络腧穴模型初胚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三层内容:一是自身体验。《左传·文公二年》云:“祀,国之大事也。”又有“效龟鹤以行吐纳”,“仿鸟兽以作舞蹈”等等,早期的中医学在祭祀神鬼、巫术盛行的氛围中,确实带有神秘的色彩,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达到一种忘我入静的状态,在气功、吐纳、导引态下体验到一些循经感传的经络现象。二是外在观察。《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又有“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等等。外在观察的大量事实,一方面促进了“司外揣内”方法论成功地移植于探求中医经络腧穴模型的方法学上,一方面实现了由此而来的生命体更深层次的内在规律的突破。三是医疗实践。这里包含两种实践,首先是解剖实践,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解剖实践发现了五藏六府,却对神经、血管以及神经血管与内藏的连属关系一无所知,那是令人费解的……解剖实践对体内“网络结构”(神经、血管)等的发现,无疑有益于经络学说的构思。”⑤其次才是治疗实践。《灵枢·癫狂》曰:“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在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的治疗过程中,摸索与总结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医学经验和一些生命的内在经络现象。
第二 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脉还只是十一条,到了《素问·热论》提到了三阴三阳六经,而在《灵枢·经脉》等篇中则完成了十二经脉及藏府相合理论。这里引发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何以由原先帛书的十一条经脉,加了一条“手厥阴”脉转变成《内经》的十二脉?二是何以采用三阴三阳的对称模式,难道人体真是存在这样的经络模型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转变同其所处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战国早期,崇“天有天脉,地有地脉”的思想,认为天六地五(阳六阴五)的自然模型一样可以比附于人体的经脉,故有了人体六阳脉五阴脉的十一脉模型。两汉时期则盛行“圜道说”、循环论思想,故而加了一条手厥阴经,而成十二脉,形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生命之圆。
  至此,通过这个圆形结构,不仅使脏腑由经络联属相合起来,而且它“也是气血津液的运行模型,丹道气功的炼养模型,它是传统生命科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与结晶。”⑥
5  中医生命模型的发生学总结
  鉴于中医生命模型的复杂体系,笔者从发生学的角度,勾画了其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从经验向理论的跨越,从医学向传统文化求归的三个图景,并对其生命模型中的阴阳五行模型、藏象模型、气血津液模型、经络腧穴模型等作了发生学的进一步诠解。于此解构出的三个图景与四个模型其实质都是不可分离的,是在彼此渗透与相互影响下进行孕育、构建、跨越与完善的。从根本上说,中医生命模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的、开放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北京:三联书店  1990:87-88
2.李如辉  藏象学说的演进轨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22(1):49
3.王洪图主编  内经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08
4.李如辉  《内经》的气血津液生成理论及其发生学原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
学报  2001  15(3):12
5.李如辉  发生藏象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71-272
6.张其成  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20(1):26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3:57:42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为便于阅读,我特抽取出了此部分关于中医经络学说的发生学轨迹,这是本人今年年初所写的一篇论文,与现在所持的观点自然有些改变了,但大致还是一样的,经络学说的十二经络与十一经络值得深入探讨,另外其三阴三阳的对称模式也值得研究.对于lamxu 置疑中医理论的探索精神表示敬意..
其实中医学里有许多理论问题确实很值得思考,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医学的五藏阴阳事实上是不完整的,为什么历代文献少论肺阳、肝阳、脾阴概念呢?对此我的老师李如辉教授,通过发生学研究论证了:不提“肺阳”是前贤的自觉选择,指导这一选择的背后是脾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脾阳即可概言肺阳;历代文献少论肝阳虚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脾、肾之阳概言肝阳;以胃阴概言脾阴.关于经络学说的诸多理论问题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之中

4  经络腧穴模型
    关于经络学说的起源问题,从发生学的视角透析,可以分离出两大建构要素:
    第一 医学经验的积累  早期经验在建构中医经络腧穴模型初胚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三层内容:一是自身体验。《左传·文公二年》云:“祀,国之大事也。”又有“效龟鹤以行吐纳”,“仿鸟兽以作舞蹈”等等,早期的中医学在祭祀神鬼、巫术盛行的氛围中,确实带有神秘的色彩,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达到一种忘我入静的状态,在气功、吐纳、导引态下体验到一些循经感传的经络现象。二是外在观察。《灵枢·经脉》云:“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又有“足阳明之别……其病气逆则喉痹……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等等。外在观察的大量事实,一方面促进了“司外揣内”方法论成功地移植于探求中医经络腧穴模型的方法学上,一方面实现了由此而来的生命体更深层次的内在规律的突破。三是医疗实践。这里包含两种实践,首先是解剖实践,有学者认为:“如果说解剖实践发现了五藏六府,却对神经、血管以及神经血管与内藏的连属关系一无所知,那是令人费解的……解剖实践对体内“网络结构”(神经、血管)等的发现,无疑有益于经络学说的构思。”⑤其次才是治疗实践。《灵枢·癫狂》曰:“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在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的治疗过程中,摸索与总结了一套卓有成效的医学经验和一些生命的内在经络现象。
    第二 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脉还只是十一条,到了《素问·热论》提到了三阴三阳六经,而在《灵枢·经脉》等篇中则完成了十二经脉及藏府相合理论。这里引发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何以由原先帛书的十一条经脉,加了一条“手厥阴”脉转变成《内经》的十二脉?二是何以采用三阴三阳的对称模式,难道人体真是存在这样的经络模型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生与转变同其所处的深厚的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战国早期,崇“天有天脉,地有地脉”的思想,认为天六地五(阳六阴五)的自然模型一样可以比附于人体的经脉,故有了人体六阳脉五阴脉的十一脉模型。两汉时期则盛行“圜道说”、循环论思想,故而加了一条手厥阴经,而成十二脉,形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生命之圆。
    至此,通过这个圆形结构,不仅使脏腑由经络联属相合起来,而且它“也是气血津液的运行模型,丹道气功的炼养模型,它是传统生命科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与结晶。”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4:10:46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下面引用由笑生12005/07/25 12:38pm 发表的内容:
临床实践,确实很重要。但是我私以为古人的实践,不仅在于对外治病救人的实践,更在于对内修身的实践,不然为什么这么多现代化仪器也不能帮助我们搞清经络的道理。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内景隧道,唯返观者可 ...
对于笑生1先生的观点
1:但是我私以为古人的实践,不仅在于对外治病救人的实践,更在于对内修身的实践
   本人非常赞同,古代的医家很大部分精于气功导引,内证的研究,气在体内的运行,经络的走向只能在这样的状态中得到体验
2:我们的理论,还是基于对古人的继承。论发展,无从谈起。
    这里我想加一句话,我们现在的中医不是“发展”不够,而恰恰是继承上出现了致命的缺陷,试问现在的中医有几位对真正的中医、经典的中医完全理解了解了?
    在这样对中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去发展中医是很危险的,其结果只能给中医带来灾难,现在的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就是这样一种可怕的局面
    中医当然要发展,但只有好的继承才有好的发展,只有坚持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杨光大.这是一个铁的道理
19
发表于 2005-7-25 14:52:11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舒增源 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谓深矣!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7-25 16:22:53 | 只看该作者

转引:刘渡舟教授谈《伤寒论》与经络

小杏林君谢了
这番好评本人可担当不起呢.但在下定多多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13:59 , Processed in 0.0578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