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10-2 19:59:19 | 只看该作者

经络起源于按摩 [ 1 ]

下面引用由zhangjl1632005/10/02 05:24pm 发表的内容:
依本人多年对经络的揣测:认为经络应该是以综合性的生命运行系统,集合了淋巴系统,血管系统,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微循环系统的方面,是以精为动力,气为传导物质,以人体综合系统为通道而运行的一套系统。
由 ...
1、“世纪西方是冷血动物,东方人是热血动物,”
答:这是先生不应该说的话!
2、“由于是气体(精气)为物质,所以对尸体解庖是永远找不到的。”
答:气体(精气)在一定高的压强中以“液体”形态存在,如咱日常做饭用的“液化气”;而且,气体(精气)在一定低的温度作用中也以“液体”形态存在,如咱日常所见的“雨水合成”。所以,把“气体(精气)为物质”定义为《永远找不到》是误见。
12
发表于 2005-10-2 23:19:24 | 只看该作者

经络起源于按摩 [ 1 ]

楼上有道理!
13
发表于 2005-10-3 10:26:35 | 只看该作者

经络起源于按摩 [ 1 ]

三、组织液运动(经络生理之一)之我见

组织液运动不象血液运动那样——“在管道内流走”,而是以结缔组织为输导体如“遍漫荒野大地般的浸行向河江湖海汇聚”的水;再由捻线状导体(神经)传输,象电流从电线中运动一样的返达各脏腑和肌骨器官组织感觉器,形成再与“后天性组织液”合作运动的循环。
其实把组织液运动形式,用人类在电灯未发明出世以前照明用的“油灯”中燃油原理,来喻理就要更比“电流从电线中运动”好理解些。“油灯”是中国中小城市人们在1950年时还普遍使用的一种照明器具。其结构由油碗、油捻和油三部分构成。其油捻是用多根棉花纤维合捻而成的软线体,在其油内浸泡后一头仍泡在油里、另一头搭在油碗口边上点燃……火光燃烧中通过油捻将碗底油吸了上来不断补给燃料,使油捻本身被焚得极慢;而碗底油被吸干后,没有了燃料、油灯也就灭了。   
人的胸腹腔如同油灯的“油碗”;饮食中脂油质营养液如同油碗中的“油”;五脏六腑生衍出的系膜结缔组织与运动系统的韧带滑膜结缔组织,共同捻结成的骨骼脊柱,如同“油捻”;脑神经组织如同火光“燃点”;神经递质如同“灯光”;各脏腑肌骨处的感觉器,如得到照明条件后能开展学习或工作的“用灯光者”……共同组成了人的生命运动。
组织液在人的胸腹腔被脏腑系膜输导向运动系统骨骼脊柱上,又由脊柱结缔组织输导向头颅内脑室腔,再由脑神经组织外神经膜输导向胸腹腔各脏腑肌骨器官组织,周而复始进行循环中,始终是在疏松结缔组织或网膜结缔组织中传导。我将组织液的这种运动形式,称为“被暗输”;而与之相对的血液运动形式,称为“被明输”。
上述将脑组织比喻成火光“燃点”,那么晚上或白天只要人在睡觉中时,就自然会将“对运动系统”的燃点部分关闭,而只剩下“对肺运动内脏系统”的燃点部分。因此,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留下“白天于阳经周流二十五周,晚上于阴经周流二十五周”的描述,是有客观依据的。这“燃点”是指躯体神经和内脏“植物”神经。但两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条件环境,与现在人们生活的条件环境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体内《卫气行》会不会随人们生活条件环境的巨变,而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呢?------由于笔者今日无法解释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留下“白天于阳经周流二十五周,晚上于阴经周流二十五周”的《卫气行》形式。因而只好跨过那一步,只把《元代何若愚的十二经气“子午流注”》结合在现今组织液运动中了。

组织液运动即有“组织液与血管渗出、吸收和组织液与组织细胞分泌、吸收”的横向循环运动内容,又有“胃肠饮食液——肌骨滑膜液——脑脊液——神经递质——胃肠饮食液……”的纵向循环运动内容。它的横向循环交流运动,具有“为血循环和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进行中介”,和采冶提炼升华自身质量的双重工作意义。它的纵向循环运动,具有滑利肌骨和载走各器官组织工作生出的热、光、声的工作意义。要认识组织液运动过程,首先需把它所乘坐的结缔组织性能,以及它在进出器官组织细胞和血管时的各不同形态,都全面了解清楚。
它所乘坐的结缔组织,是具有内、中和外三层结构的组织体。它是乘坐于中层——疏松结缔组织或网状结缔内,接受结缔组织的传导。它所乘坐的结缔组织,具有“吸收并管束液体、趋附固体和纵逸气体”的性能。血管对组织液的关系,是“收回汽体、泌出液体”。神经对组织液的关系,是“施加压力、吹鼓液泡”,具有推动作用。各器官组织对组织液的关系,是“吃、泄、滤过、热力加工”。组织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1 、 初级组织液运动
组织液从饮食中营养成份转化而出生时,已经含有了胃、肠、胆、胰等器官组织分泌出来的液体并被这些液体不断作用着,呈现为“以水酸质液为主体只含少量油脂质”的多水质的原始组织液,在肠道里被肠组织内络(肠内结缔组织)吸收……开始投入由脏腑向骨骼方面的运动。
原始组织液中含有的水酸质成份,发生汽化所需要的温度比“油脂质”低,因而在由肠组织向骨骼方面这温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中,就首先汽化遁入静脉血管转化为静脉血液;剩下的水油混质液(既不能算水质,又不能算油质,介乎二者之中的质量),发生汽化所需要的温度比“水酸液”稍高些,因而在临近骨骼时受到的更高度热力作用下,汽化遁入淋巴组织内转化为淋巴液;再剩下的“油脂液”,在这段温度压力的环境中无法发生汽化,所以被肠系膜输导到达了骨骼皮肤间。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汽化遁入血循环里去的部分,被《灵枢》和《素问》称作“营气”;没有发生气化而到达骨骼的部分,被《灵枢》和《素问》称作“卫气”。凡遁入血循环里去的部分,就不再属于组织液的内容,因而组织液从内脏向骨骼的运动,是在不断按质向血循环分流中进行。
原始组织液从脏腑到骨骼所走的路线,已经被我国元代何若愚发现并描述为“十二经气血子午流注”。即:“清晨三至五点流注在肺经,早晨五至七点流在大肠经,早上七至九点流注在胃经,上午九至十一点流注在脾经,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流注在心经,下午一点至三点流注在小肠经,下午三点至五点流注在膀胱经,下午五点至七点流注在肾经,傍晚七点至九点流注在心包经,入夜九点至十一点流注在三焦经,午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流注在胆经,凌晨一点至三点流注在肝经,清晨三点复流注在肺经……”这种流注循环过程,是由五脏六腑组织相互协作的运动关系创造成,体现了五脏六腑共同进行饮食中提炼营养物质的工作程序。
这里需要把饮食中营养物质,如何对人体进行营养方式讲明白。千万不要把“进入血管转化为血液去供器官组织吃喝拉撒”的方式,看作饮食中营养物质对器官组织进行营养的唯一方式!饮食中油脂质液在血管外,对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进行润滑,以使各器官组织能够进行运动,也是对人体进行了营养作用的方式之一。饮食中营养物质是以供器官组织吃喝和为器官组织润滑的两个方式,满足了器官组织生存和体形运动两方面的需要。组织生存与体形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作为植物人来理解(只能生存而不能运动);后者可作为机械人来理解(没吃喝的条件而无生存基础)。组织液运动循环的过程中,客观的为器官组织们起到了润滑作用------有点象似发动机内的“机油润滑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运动所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循环运动机制。
2  、中级组织液运动
当原始组织液运动到骨骼上时,自身质量已经转化为理论上的纯油质液体,因而脱离了原始的低级趣味,成了“中级组织液”。为什么说中级组织液是理论上的纯油质液体呢?因为它在骨骼内进行润滑和降温的作功中,自身体内有相当一部分成份要因“受不得骨内高压和高热作用”,而转变汽体遁入骨内静脉里去化为血液成份;同时骨内动脉渗出的营养液和骨组织的代谢液,又在与中级组织液进行着横向的交流运动。(骨内动脉渗出的组织液,只能为骨组织细胞起“供吃喝”作用,不能为骨组织细胞起“运动润滑作用”)。
中级组织液要经过“肢稍”方面骨块逐级向脊柱的传递和加工,再经过脊柱各级骨块传递加工后到达颅顶,汇聚入颅内成为脑脊液、升华为高级组织液后才算是本阶段运动的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液要从每一骨块的“负力极”端被吸收入骨,然后经骨身冶炼后于“正力极”端被送发出骨外去……形成了组织液在每一骨块上的进出循环态势。这每一骨块上的组织液循环,由“其正力极端送发出骨外”的组织液中,不纯油质或称混油质液体受“原始组织液运动十二经流注运动团”的作用,而返回下节方面去------其中一部分由本节“负力极”端重吸收入骨而形成。但同时,其“正力极”端送发出骨外的组织液中,精纯油质液则因自身耐高温高压的性能高,而就近被上一节骨块“负力极”端吸收……进入上一骨块的冶炼运动。
中级组织液从肢稍向颅顶方面运动,在骨骼中每一节骨块都形成了一个“被冶炼”的循环运动态势!这206个骨冶炼的循环运动,共同构合成了中级组织液从肢稍向颅顶内运动过程的内容。但中级组织液运动过程与原始组织液运动集团之间,相对存在着交叉性相互作用的横向交流运动;同时又与血循环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的横向运动。
什么是骨块的正力极和负力极呢?就是每一块骨体上朝头方面那一端是正力极,反之其体上朝足或手方面那一端则是负力极。
中级组织液在其运动过程中,自身质量也随着向颅顶逐级骨运动,而发生着升华性的变化。这变化的本质,是承载了“逐级骨充入”的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当它们到达颅顶汇聚入脑时,已经是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的混合载体——脑脊液。它承载着的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皆是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运动的产物,经脑组织分流筛理后,可转化为辨别人体外物质运动所生光、声、味和力的功能载体或称“智能”(既各种“神经递质”)。智能也是有物质基础的,绝不会是“神的推动”。
3 、 高级组织液运动
中级组织液到达颅内脑组织时,自身质量已经升华为理论上的纯光、声、力、味子质液体,是超脱了中级趣味的“高级组织液”。同样的道理,高级组织液既得为脑组织工作活动起润滑作用,而付出自身一部分内容去润滑作功中汽化、遁入颅内静脉里转变血液成份;又得为血循环与脑组织之间的“吃喝”交流,起中介、把关过滤的作用。因而说它是理论上的“纯子质”液体。
高级组织液要经过“脑组织将其中光、声、味、力各子分别筛选,各入各流”的过程后,再分别加压后交给十二对脑神经的神经膜去;再由各神经中细胞工作加压,在各神经膜输导到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上去------以神经递质形式,在人体内任一器官组织作功后,合化入原始组织液里才算这高级阶段运动的结束。在这一阶段中运动的高级组织液——“神经递质”,被《灵枢》和《素问》称之为“真气”、“经气”。在《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说:“真气者,经气也”。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表明了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的思想认识境界,尚未达到对人大脑组织生理活动认识清楚的水平。但这并不奇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这样——由后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代代传承逐步向前的。
高级组织液在现代医学中有脑脊液和神经递质两个名称,神经递质又分为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两部分。由中枢神经末稍释放的中樞递质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三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如多巴胺、5差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和氨基丁酸等)。由传出神经末稍释放的递质,称为外周递质。主要有以下三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递质《生理学》第119页、130页。
但现代医学中的脑脊液与神经递质之间,没有“一体”关系和“母子”生变生理的论述。关于脑脊液的运动,《正常人体解剖学》第256页、258页这样讲道:脑脊液自脉络丛(脑组织内容)产生,……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既可流到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也可上流到大脑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注:脉络丛属于疏松结缔组织内容,蛛网膜属于结缔组织中网状组织的内容。)关于神经递质的生理,《生理学》第119页这样写道:“中枢递质……但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有不断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等。现将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概括如下: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表明神经递质是由脑组织顺神经纤维往神经末梢方面输导传递,但未提及由脑脊液转化而来的事情。
高级组织液从脑脊液经神经递质过程,被神经末梢释放在各种感觉器上,转化为视能、听能、味能、触觉能等功能载体,作功后经“失活”过程转化为初级组织液(或称原始组织液)的内容。
总结组织液“从原始(饮食)阶段起,经中、高级两阶段后复转入原始阶段起……”的运动循环过程,不难看出:其是人体生命机制中与血循环相并列平行、质量不同于血循环的一个功能载体循环系统。

14
发表于 2005-10-4 19:20:00 | 只看该作者

经络起源于按摩 [ 1 ]

从文章看的出鱼头先生对按摩有很深的造诣.能否请先生把自己在临床中积累的按摩经验贴出来。共大家学习.谢谢!
15
发表于 2005-10-4 20:43:44 | 只看该作者

经络起源于按摩 [ 1 ]


跌打封穴病理(摘自:《陈氏点穴功夫、经络病理》
由于脏腑系统各器官组织,都是靠各自的经络线路组织,铺架在躯干四肢上来、以维持自身生存活动空间的相对稳定。所以人体内任一脏腑器官组织铺架在四肢躯干上的经路组织受到跌打损伤,都会因自身生存空间的相对稳定被破坏而陷病态。但这类的病状虽然表现在脏腑某一功能的紊乱上,病根(或称病灶)却是在四肢或躯干的某段经穴组织里。因而在发病前期里,这类病患者症状虽急,却不能在医院现代诊断机器检查中找到脏腑上的病灶!如果能熬过“发病前期”的阶段后,才能在脏腑上体现出病灶来,但其病灶属于继发性,是被经络牵扯激发引生的。
然而,人们在从事社会各种生产的活动中,总是难免,有时会遇到被棍头、棱角等点状力量的顶撞。被顶撞后若能出现“皮破血流”的外伤,则不会形成暗伤性的跌打封穴……倘若是不流血的内伤,就将成为跌打封穴的内容。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中的武打点穴制人,就是运用这“跌打封穴”原理的结果。并根据各脏腑器官在人体生命运动中所占地位轻重的差别,和各个穴位在其所处脏器经路上位置主次的不同,实践总结出了“哪些穴位被封后会致人死,哪些穴位被封后会致人晕,甚至各个死穴被封后致人死所需多少时间”的武打点穴知识体系;同时也实践总结出了“某穴被封后,必需在某几天里解开,否则无救,和对被封穴如何进行解穴救治”的武功解穴知识体系。
尽管跌打封穴病会因各脏腑的功能不同和各个肌骨所处地位主次的不同,而表现出五花八门的症状来,但其跌打封穴对每一个所封穴位造成的结果形态及生理变化,都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让穴位在“顿挫突抽”的力作用下,陷入“闭合粘连”的扭曲状态或者松弛状态,使其所处经络牵连着的脏器,要么陷入“被躯肢穴位只收缩,不放松”的持续紧牵中;要么陷入“被躯肢穴位只放松,不收缩”的持续坠垂失落中。任一脏器都同样是受不得其经络组织持续紧牵和持续放松的,一旦陷入这种境地,都同样是要么终被牵拉撕伤,要么终被坠垂晃荡损伤。而其解穴方法,也都同样是要么去制止其穴位的持续紧牵,要么去制止其穴位的持续松驰,使其穴位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现举两实例,来助讲此理。
16
发表于 2005-10-4 20:45:29 | 只看该作者

经络起源于按摩 [ 1 ]

2、封穴引发的心绞痛(摘自:《陈氏点穴功夫、经络病理》)

患者“田某”男,46岁(2003年),系霍州市外贸局职工。于2000年阴历6月15日早上两点突发“心绞痛”……当即投霍州市中医院救治,病情得控制后,转投北京同仁堂中医治疗。心绞痛得到控制稳定后,虽然没有再犯,但遗留下来“左手小指胀痛并牵引、致心烦意乱和睡觉困难”的症状;患者平时随身带“救心丸”度日,同时对“左手小指病症”没有认识而处于茫然不解。
我们是老街坊邻居。2003年9月19日我们二人坐谈中,他为眼下“左手小指症状”向我求治,并讲述了他上述日常情况。经我触诊检查后,发现其左手少府穴严重被封,并且左液门、中渚、前谷、后溪、阳谷等穴均已见有粘连结,随即对这些穴位逐一作了解穴处理。次日同一时间,患者登门请求再次施治,并反映他自己觉得症状已有明显减轻。再次给其施治后,隔天的同一时间(9月22日),患者再登门求治,反映他觉得自己症状大大缓解掉了。我又再次给其施治后,告诉患者:“此病已解,不必再来”。患者惊奇,向我追问其病理。我作了如下讲述:
在其犯“心绞痛”前一至三年间,曾在某一天中午1点左右发生过“左手掌小指侧被棱形力量顶撞形成内伤”的事情。这事情结果造成了其左手掌少府穴被封,导致少府穴的组织液逆行向心脏运动(正常时从心脏向少府方面运动)……心脏开始受到逆行组织液的冲力侵害后,表现出“心慌憋痛”。因为心组织与逆行组织液进行着对抗。
“逆行组织液”在心组织对抗力反作用下,向少府穴冲力量加大起来……距少府穴近的侧面经络随之发生“侧向短路”,使组织液横向朝液门、中渚、前谷、后溪、阳谷等穴进逼,引起这五穴承受“横向”力作用的侵害而形成粘连。“侧向短路”的组织液运动,虽然暂时缓解了对心脏逆向力作用,但同时却对横向方面穴位们造成渐渐瘀积……发展到瘀积足以堵塞“侧向短路”通道时,再次掀起组织逆向欺心的运动高潮!这次,心脏受到逆向组织液的冲力量,比上次(一般间隔二年左右)要大的多,再加上长期对抗工作产生的自身力竭,不得不后退了。
这一后退,使心组织在解剖位置上与周围各组织之间发生了矛盾,因而心组织受到“撕裂力作用”的刺激而痉挛。于是,心组织在“撕裂性力作用”的刺激下,在自身生理活动空间已虚垮的环境中进入了“扭曲”状态------既俗称“心绞痛”发生了。
在医院里的各种救治方法的力作用下,患者体内逆行组织液的运动状态,再次发生了力加速的改变——“向少府穴方向运动冲去”。而少府穴及其横向方面的穴位们,也就再次受到了考验……同时期“力衰”的心脏,当然要在这“考验”中觉到心烦意乱和睡眠困难了。
由于医院里的救治方法,并没有将少府穴封结祛除掉,所以患者“心绞痛”的隐患,还会在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再度发生,并且将会更凶。这就是当今世上很多青壮年,后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悲剧过程。
患者听了我对其病理的讲述后,再三进行回忆后,讲出了他在1994年9月份发生的左手掌小指侧遭受运动损伤的过程:那时,我门口跟前有一家刻制石碑的门市部。有一天,中午吃饭喝多了酒、醉了,在门口打闹的很凶,但当时自己醉的啥都不记得……第二天,石碑门市部老板找上门来,要我赔他石碑,说我醉酒时用左手一把将他制好的一块足有三几百斤重的石碑,打甩到街心去,破成八九十来块了。我根本不记得自己做了这事,可是眼见人家说的有板有眼,跟前又有好些别人指证说确实是我做了此事,也就承认了这事。我一直奇怪自己酒醉后哪来那么大的劲力……看来就是那回把左手掌在人家那石碑棱子上给磕损伤了。
患者又进一步说:那我这心绞痛还会再犯吗?按你说的病理来讲,我这左手掌少府穴解开以后才能真正治好我这“心绞痛”。那你这不是已经给我解开啦?那我这(救心丸)从此还用随身装?
我告诉他:今后你不再发生心慌意乱和睡眠困难,并且自此后感觉到一天比一天气色好,自然是没有必要担忧此病发作了。这病又不会象“羊角疯”那样——提前啥先兆也没有,突然就发作。
……此事至今已一年过去了,患者除在今年(2004年)盛夏伏天里有几天感到憋闷喘不过气来,其余症状均未见有,体质比一年前明显好多了。他反映说:现在这睡觉是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要啥时睡,啥时倒在那就能睡着。
总结地讲,跌打封穴引发的脏器病症,一方面是有长短不一的潜伏期,另一方面是有一旦暴发就有“紧急病症”的特征。而解穴治疗的方法,确有“过去那一针救病”的快捷和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3:32 , Processed in 0.04756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