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匿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10-19 14:47:46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没说不是,留待后文讨论
12
发表于 2005-10-21 11:24:36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7、虫
“虫”,也就是现在说的寄生虫,在《内经》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下面就把《内经》中所有关于“虫”讨论罗列出来,让大家对《内经》分析病理、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
当饮食进入胃中,如果胃中热气比较重,虫就会上下运动,虫一运动就会令胃变得柔缓,并且胃气会上逆,胃气通于足少阴经的廉泉穴,胃气柔缓并且上逆,就会使廉泉穴打开,廉泉穴打开唾液就会涌出。治疗的方法是补足少阴。
如果人吃很多甘味东西,就会感觉(忄免)心,这是因为甜味聚集在胃中,胃就变得柔缓,虫就可以上下运动,虫一动就会令人(忄免)心。
心和肠痛,心中懊农作痛,有肿聚,肿聚能够上下运动,痛时有休止,并且腹部发热,经常口渴,唾液经常从口中流出,那么这是属于“蛟蛔”。治疗的方法是用手聚按住疼痛、隆起的部分,不让虫移动,然后用大针去刺虫,等到虫不动的时候再把针拔出。
当人饮食不节,虫受寒就会积聚在胃的下口,如果由于人感受风寒,邪气慢慢传入肠胃之中,虫向上争食的时候,邪气就会聚集在虫原来所在的地方,这是“积聚”形成的一种原因。时间长了,“积聚”就会变成“痈”,于是胃的下管就会雍塞不通。这样,当人吃进东西,经过很长的时间,由于饮食不能下行,就会又吐出来。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是先找到“痈”所在的地方,用针浅刺痈的周围,再稍微往里一些、刺得深一些,再直接刺痈。这样刺过三遍后就不要再刺了。刺完之后必须每天“熨”,让热气进入痈中,一天天热气逐渐进入,邪气逐渐衰退,痈就会溃败。同时要注意饮食、起居、情绪的调养,用咸味和苦味的食物进行调养,过一段时间,胃消化了的食物就可以通畅下行了。(为什么要用苦味与咸味的食物进行调养?笔者推测是因为咸味软坚散结为君,苦味下气为臣)
在临床的诊断上,如果经常梦见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说明体内的短虫太多,如果经常梦见与别人打架、毁伤,说明体内的长虫太多。如果脾脉滑,可能是腹中有虫。如果肘内侧距肘关节10—12厘米的地方发热也可能是腹中有虫。
当脾受邪,传到肺发生咳嗽,久咳不已,邪气又传到胃就称为“胃咳”,胃咳的症状是咳嗽并伴有呕吐,呕吐的利害时,就会有虫从口中吐出。
8、疾病传变顺序
《内经》十分强调“风”为百病之首的观念,而且认为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由于饮食起居不慎、情志不随,使得血气不调,五脏六腑受到伤害,再感受到外界的虚邪贼风,于是才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疾病。
所以“虚邪贼风”与身体虚弱,“两虚相感”就是“百病淫溢”的起因。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虚邪贼风”是如何转变为百病的:
风为百病之首,按笔者的理解,其他的寒、热、燥、湿的邪气,都是随着风邪进入身体的。《内经》对传变过程描述最详细的,莫过于《百病始生》一篇为纲领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当人受到“虚邪贼风”的袭击,恰好遇到人起居不慎或身体的虚弱,风邪之气就会侵入人的皮毛。此时就会有皮肤痛、淅淅恶寒等症状。
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会进入孙络,进一步进入络脉,在络脉的时候就会有肌肉痛等症状,疼痛时起时停。
邪气留而不去,就会进入经脉,引起一些情志上的变化,例如喜惊善悲。
邪气在经脉中留而不去,就会进入“输脉”,也就是分布在四肢脊背等处,经脉接受水谷之气的地方。这时就会出现肢节疼痛,腰脊强硬的症状。
如果邪气还留而不去,就会进入伏冲脉,这时就会出现身体沉重乏力疼痛的症状。如果邪气还是停留不走,就会进入肠胃,如果邪气中寒气比较重,就会出现肠鸣飧泄,粪便中有没消化的食物。如果热气重,就会粪便稀溏而且特别臭。
而邪气如果聚集在肠胃中,就会生成很多其他的疾病。例如上一节讨论的由于“虫”所引起的“痈”就是一例。
当然这是一般的传变规律,还会有一些其它的变化:
例如当邪气停留在络脉中,没有进入经脉,而进入了“大络”中,就称为“奇邪”,这将在后文有所讨论。
再如,如果邪气进入经脉,又通过荣养骨髓的络脉进入骨髓,就会藏在骨髓之中。脑为髓海,如果寒邪通过络脉进入大脑,如果寒邪常年不能出来,就会常年头痛。
再如,如果正好遇到人情志不遂等原因,使得人内藏虚弱,邪气也会进入五藏而引起各种疾病。
有的进入骨髓的邪气又会从体内出来,一般冬天邪气容易藏在骨髓中,如果春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就比较容易进入经脉,成为“温病”;如果夏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就比较容易进入孙络,孙络分布在肌肉间,这就是“暑病”。由于邪气居于体表,所以邪气就容易通过发汗而解;如果秋天邪气从骨髓中出来,邪气往往藏在皮肤分肉之间,不能够泄越,就会随着卫气在表里间沉浮,这就是“瘅疟”
总之,邪气进入身体后,由于人体质的不同、由于人所受的虚邪性质不同,就会引发不同的疾病。而百病的源头都离不开“两虚相感”,所以《内经》开篇就告诉了我们这样的养生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9、寒热
“寒热”是《内经》与《神农本草》中经常提到的一种病症,但我在学习《内经》之初,就被这一名词难住了,各家注解也各有不同。经过一番研习,我把自己的理解陈述如下:
《论疾诊尺》“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疟论》“帝曰: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笔者认为凡是身体的寒热发生变化,或先热后寒,或先寒后热,或寒热往来而又不同于疟证的周期性变化的状态,都可以归为“寒热”,这就包括了《伤寒论》中先寒后热、恶寒发热的症状的“伤寒”症状,以及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寒热病的成因,可因身体虚弱,气血不调,也可以因为风邪入侵引起。
例如:《邪气府藏病形》“脾脉小甚为寒热”,《论疾诊尺》“尺肉弱者,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这就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寒热。
一开始读到这两句话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脾胃虚弱会出现“寒热”,后来在读《诊余举偶》一书的一个医案时,看到了这样的情况:
己丑,内亲蒋丙炎,时十九岁,四月中,害目赤方愈,五月初,即应试澄江,北返,又病暑温,时而治愈,时而劳复,如是者数旬。其家疑医药无功,祷于神,服仙方,月余,病益剧,速余往视。脉细如丝而数,忽寒忽热,咳嗽喘促,口吐清涎,间有红丝,自汗腹痛,室中略行数武,汗喘即甚,痿顿不堪。其家问病可治否,余答曰:怯损已成,姑念年少,试设法以挽回之。用十全大补汤、生脉散、香砂六君丸等方,出入加减治之。数旬后,忽壮热不退,知是感冒外邪所致,另用紫苏煎汤冲饮,得微汗,热即退。又数旬,忽腹痛下痢,知是正气得理,邪无所容故,另加川连数分,因势利导之,痛痢即止。又数旬,因怒火上升,忽于午煎,面赤神昏,两足逆冷,知是命火上泛,非引火归元不可。另以金匮肾气丸一两,分作三服,交已刻,先用开水送下,井用火炉烘足,浮火即平。是症也,共治百数十日,症虽屡变,所药不变,随时随症,略加数味而已,居然逐决赛功,终收全效。使所见不确,施治不专,有不因循贻误者乎。
这显然属于虚劳症状,加上“痿顿不堪”,更说明脾胃虚弱。而“忽寒忽热”正好验证了《内经》“脾脉小甚为寒热”
寒热的另一个成因,是《脉要精微》说的“风成为寒热”
在《风论》中有更详细地解释:
“风之为病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这说明“寒热”是风邪刚刚倾入体内所能引起的诸多疾病中的一种。而由于风邪的性质、及人体质的不同,也有可能人受邪后不是表现为“寒热”,而是表现为“寒中”、“热中”、“疠风”(就是麻风病)“偏枯”(就是现在通常意义上的中风)等等。
之所以“寒热”会使人忽冷忽热,是因为风有“善行数变”的特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寒热病》论述了寒热病在皮肤、肌肉、骨的三个层次: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己槁,死不治。”
在其他篇中会看到,寒热病又会引发痈疽、痿厥、鼠瘘瘰疬、疠风(麻风病)等疾病。
综上所述,“寒热”首先是一种不同于疟的忽冷忽热的临床症状,而引起这一证状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脾胃衰虚,一个是风邪侵入体内。而“寒热”由只是风邪侵入体内诸多表现中的一种。而“寒热之邪”,也就是一种特定的风邪,会侵入到皮肤、肌肉、骨髓等不同的层次,甚至会侵入脏腑,又会在颈腋处形成瘰疬。
13
发表于 2005-10-22 18:10:34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10、人气应四时
春天,万物发蒙,植物的精华在茎,夏天,万物繁茂,植物的精华在叶与花,而长夏就果实累累了;秋天,枝叶开始枯萎,植物的精华都渐渐的收敛起来。冬天,万物蜇藏,植物的精华都藏在植物的根。
植物是这样,那么飞禽走兽,以及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我想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应生长收藏。
春天,就像江河解冻流通一样,人的经脉也开始流通,所以人的气血集中在经脉中。
夏天,就像万物开始繁荣一样,气血盛满,于是气从经脉中溢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时经脉络脉都盛满,并且溢入肌肉中。
秋天,就像万物都开始收敛一样,皮肤开始收引,腠理开始闭塞。
冬天,就像万物蜇藏一样,气血潜伏于骨髓之中,五藏之内。
所以不同的季节,摸到的脉就不一样:
春天,人气刚刚进入经脉,软弱轻虚滑利,其气延绵,所以春天摸到人的脉搏,就像摸到一根长杆一样,这就是弦脉。
夏天,气血盛满涌溢,所以脉搏来的时候有力,然后才慢慢的退去,这就是钩脉。
秋天,皮肤腠理开始收引,气血集中在皮肤之下,轻轻的按能摸到,重按就衰弱了,其气来的时候急迫,去的时候散乱。这就是浮脉。
冬天,人气潜伏于骨髓五藏中,轻轻案,摸不着脉搏,重按却有力,这就是石脉。
春弦,夏钩,秋浮,冬石,这就是四时的脉象。后人也称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而乘虚深入体内的各种邪气也会随着人的血气沉浮于人的身体。
冬天如果不注意养生藏精,骨髓虚空,寒邪就会深入骨髓,到了春天,邪气就会随着人的气血进入经脉,从而变为温病。如果春天没有发作,到了夏天才出来,就成为暑病,还好这是人气与邪气都在人的表面,可以随着汗液一起排除到体外。
春天如果受到风邪入侵,邪气藏在经脉中,到了夏天,随着气血的外溢,血气进入皮肤间,也逐渐由输脉进入肠胃之间,形成飧泄。
夏天感受到暑邪,邪气停留在皮肤之间,到了秋天又遇到水汽与邪气结合在一起,停留在皮肤之间,肠胃之外,外不得由皮肤排出,内不得通过粪便排走,于是就随着卫气在身体内外沉浮,于是写成疟疾。
秋天,感受到湿邪就会停留在皮肤之下,到冬天邪气会随着血气进入五藏,肺合皮毛,湿气就会停留在肺部形成咳嗽、喘息与痿厥。
所以《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所以阴阳四时是万物的始终,生死的根本,违逆他就灾病丛生,顺应他就不会有什么大的疾病。这就是能顺应“道”的人。
11、案验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临症针灸医案•哮喘》孙六合医案:
李某某,男,50岁。主诉:间断性哮喘胸闷5年。病史:几年前因单衣远途做客,途中秋雨淋身而患胸闷、咳喘,此后多次治疗效果欠佳。现在症见胸闷咳嗽吐黏痰,遇生气则加剧,捶胸稍舒。胸满,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治则: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取穴:云门、膻中、天突、肺俞、内关
操作及疗效: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诸症均见减轻,又原方案继治2个疗程,并配灸脾俞、肾俞而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本案因感秋雨,湿邪藏于皮肤下,入冬随气血入于脏腑间,久滞于内不得泄越,湿气客于肺,故痰涎拥塞,咳逆上气。“怒则气上”,生气时加剧。治法以宽胸理气,让邪气通过痰涎从胸中散出。
12、《灵兰秘典论》意译发挥
心,是君主,是司掌“神明”的地方。所谓神明,就是人体运行的纲纪,就好像五运六气司掌着万物的生长收藏,五运六气是天地间的神明,而心是人的神明。
肺,是相傅,是治理三百六十五节的地方,人分三百六十五节,而都依赖肺输送水谷之气荣养。
肝,是将军,谋虑都出自于肝,当人忧思不断,面临困难想不出办法应对时,就会使将军十分疲劳。
胆,是中正官,将军的计谋能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胆。多谋虑而不能决断,胆气虚就会胆气上溢,口中发苦。这就是“胆瘅”,可以刺胆的募俞及胆的合穴阳陵泉治疗。
膻中,是臣使官,又是心君的宫城,膻中充实,则心胸开阔,笑口常开,所以喜乐出自于膻中,膻中气实,则会狂笑不休。
脾胃,是仓廪官,五味入胃,方能奉养周身。
肾是作强官,技巧、智慧都处于肾。心肾相交,则能博闻广记,灵感涌跃。
小肠是受盛官,化物出。大肠是传道官,变化出。
三焦是决渎官,疏通江河,让水液流通,所以掌管着水道。
膀胱是州都官,水道最后都汇集到膀胱,就好像道路都汇集到州都之城。膀胱负责把津液储存起来。
君主清明,则所有的官员运行有纪,于是天下大昌,百病不生。君主昏庸,则朝纲废弛,水道、谷道都闭塞不通,天下大乱,形体大伤。
14
发表于 2005-10-22 22:09:03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关注着你呐!
15
发表于 2005-10-23 13:17:56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13、魂魄
在《内经》的表述中,“魂”“魄”是在生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藏”是《内经》整个生理系统中最为核心重要的部分。《本藏》在对五脏六腑功能的叙述中说: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 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显然,就像六府最重要的功能是行津液、运化水谷一样,五藏最主要的功能是收藏“精神魂魄血气”
而在其他的篇章中,多次提到魂魄的重要性:
《天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婚,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根,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可见“魂魄毕具”是获得生命的重要条件。
但是《内经》对“魂魄”的叙述,只有寥寥数语,而大多数是在说它的重要性,但对什么是魂、魂有什么样的功能与特性却只有非常简单的描述,其中最详细的对精神魂魄的表述是在《本神》一篇中: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怀色夭,死于夏。
肝藏血,血舍魂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本神》篇中则几句话,几乎概括了《内经》中所有对“魂魄”的描述,但仔细一分析,“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后面关于“魂伤”“魄伤”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对其他篇中肝与肺发生病变症状的概括。唯有“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狂者意不存人”是其他篇中,在描述肝与肺的病症中没有出现的。
而“狂者意不存人”让人联想起了《阳明脉解》中对足阳明胃经病症的描述:病得厉害,就会脱掉衣服奔跑,跑到高的地方唱歌,爬墙上房,都不是他平日能做到的事情。不管是对亲人还是陌生人都乱骂乱叫还唱歌,。
“肺藏气,气舍魄”,仔细分析,阳明病确与“肺”“气”有密切关系。阳明病的最大特征就是高热、壮热,如果把阳明之热理解为《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壮火”,一则火能克金,壮火必然伤肺,而“壮火食气”,使人气虚。“肺藏气,气舍魄”,肺、气两伤,所以“魄伤则狂”。
由上述推理,笔者认为,阳明病所表现出的狂乱症状,就是“魄”被伤害的一种症状。
另外“喜乐无极则伤魄”,而《灵兰秘典篇》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海论》中说,膻中卫气海。由此推理:喜乐极则伤气海,气舍魄,气海伤则魂伤。魂伤则狂。这不由让我们联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
范进三两步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著,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去;他爬将起来,又怕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池塘里,爬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得疯了。”
显然吴敬梓的这个故事是有生活基础的,而小说中提到的治疗方法也很有意思,让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吓唬他一番:
胡屠夫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著,散著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般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过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众邻居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  弄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众人扶起,借庙门口一外科郎中姚驼子的板凳上坐著,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笔者在一本明清时期的医话中看到一个医案(由于笔者散懒,已不能找到原文),情况与范进中举类似,大意是:
患者参加乡试高中,于是高兴得狂乱不收,导致四肢痿软。找医家看病,医生告诉他:“你已经病入膏肓,没有救了。赶快回家准备后事还来得及,不然就要客死他乡了。于是他的同乡赶忙把他领回家。在半路上他的病就好了。原来医生是通过吓唬他来治疗他的疾病。
而这种通过恐吓的方法治病,在《内经》中可以找到理论根据:
《阴阳应象大论》南方生热,在藏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笔者认为,这里的心,同时指心包与心,而喜伤心是指的心包,而心包就是膻中)
《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
喜能使气缓,但大喜就会使气缓乱不收,气不收则魄无所舍,魂无所舍则狂乱不识人。恐能使“精”退却,而“并精出入谓之魄”,精退却,魄也就随之收敛。而“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所以气也就随之收敛。
初读《内经》是,给人感觉“悲胜喜”似乎是一种简单的哲学上的推理,因为水克火,所以恐胜喜,但仔细一分析,则简单的三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理学知识与临床经验作为支撑。
所以张景岳在《类经•序》中说《内经》可以用“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来形容。笔者的体会,《内经》真是字字珠玑,没有一句话乱讲,没有一个词乱用,甚至在体会一句话中,为什么用某个字,而不用与之意思相类的另一个字,都能不断让人发现其中更深刻道理。
16
发表于 2005-10-23 14:50:58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神龙先生真高人也!
17
发表于 2005-10-23 15:08:44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我要精读此文。还请继续努力。
18
匿名  发表于 2005-10-29 19:36:31

“医海神龙”谈《内经》

高人,高啊,实在是高!我剪下来先盗用先!
19
匿名  发表于 2005-10-30 00:14:05

“医海神龙”谈《内经》

唯有佩服二字。
20
发表于 2005-10-30 09:07:01 | 只看该作者

“医海神龙”谈《内经》

下面引用由医海神龙2005/10/18 07:20pm 发表的内容:
7、五脏与五运
既然五行在《内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就先对五行与五藏的演化关系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 ...
医海神龙的每贴都仔细看过,受益非浅,请继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5 11:31 , Processed in 0.0599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