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陈鑫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5-12-4 15:42: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陈鑫剑 先生似乎对气液二相之原理不甚了解啊。
另外,这个“三种不同质量”?-----可以用质量的数据表达么?各是多少?
12
发表于 2005-12-4 16:51: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我认为“组织液”是气的有形部分,
13
发表于 2005-12-4 17:00: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12/04 04:51p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组织液”是气的有形部分,
我记得你一个帖子是讲信息中医学的,就你现在这个思路还想研究信息中医学,连其能量实质都不接边,谈何信息?不要忘了你的签名: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14
发表于 2005-12-4 17:04: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5/12/04 03:42pm 发表的内容:
  陈鑫剑 先生似乎对气液二相之原理不甚了解啊。
你了解的很多你上来谈谈嘛。
15
发表于 2005-12-4 17:07: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一万个人,大概会出现二万个“认为”。所以说主观猜想是不能表达客观实在的。

中医理论明确了“气、血、津、液”的概念,而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表达方式尚有待于人类科技的进化来探究。
如果凭想当然地把“气、血、津、液”混为一谈,那么在客观上就等于离经叛道。也表明了学术上的指鹿为马的学风。
16
发表于 2005-12-4 17:13: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5/12/04 05:07pm 发表的内容:
一万个人,大概会出现二万个“认为”。所以说主观猜想是不能表达客观实在的。
中医理论明确了“气、血、津、液”的概念,而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表达方式尚有待于人类科技的进化来探究。
如果凭想当然地把“气、血 ...
这个和组织液呦什么必然的联系吗?%%※8836552
17
发表于 2005-12-4 17:25: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鱿鱼子的‘这个和组织液呦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是非常滑稽的。

建议鱿鱼子把中医的这些概念弄懂以后,再谈论不迟。

很难想象对中医四六不通的能讨论中医的学问。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9:36: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逸湘2005/12/04 02:11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一直從硬體的觀念去研究經絡是會走到死胡同的
這好比看一張沒彈奏的琴
而忽略了彈奏的能量與樂譜
或是去看一台斷了電的電腦
...
先生的问题太大,不能短篇幅完成答复!以后,条件成熟时再答,好吗?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9:40: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5/12/04 03:42pm 发表的内容:
  陈鑫剑 先生似乎对气液二相之原理不甚了解啊。
另外,这个“三种不同质量”?-----可以用质量的数据表达么?各是多少?
1 、 初级组织液运动 组织液从饮食中营养成份转化而出生时,已经含有了胃、肠、胆、胰等器官组织分泌出来的液体并被这些液体不断作用着,呈现为“以水酸质液为主体只含少量油脂质”的多水质的原始组织液,在肠道里被肠组织内络(肠内结缔组织)吸收……开始投入由脏腑向骨骼方面的运动。 原始组织液中含有的水酸质成份,发生汽化所需要的温度比“油脂质”低,因而在由肠组织向骨骼方面这温度越来越高的环境中,就首先汽化遁入静脉血管转化为静脉血液;剩下的水油混质液(既不能算水质,又不能算油质,介乎二者之中的质量),发生汽化所需要的温度比“水酸液”稍高些,因而在临近骨骼时受到的更高度热力作用下,汽化遁入淋巴组织内转化为淋巴液;再剩下的“油脂液”,在这段温度压力的环境中无法发生汽化,所以被肠系膜输导到达了骨骼皮肤间。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汽化遁入血循环里去的部分,被《灵枢》和《素问》称作“营气”;没有发生气化而到达骨骼的部分,被《灵枢》和《素问》称作“卫气”。凡遁入血循环里去的部分,就不再属于组织液的内容,因而组织液从内脏向骨骼的运动,是在不断按质向血循环分流中进行。 原始组织液从脏腑到骨骼所走的路线,已经被我国元代何若愚发现并描述为“十二经气血子午流注”。即:“清晨三至五点流注在肺经,早晨五至七点流在大肠经,早上七至九点流注在胃经,上午九至十一点流注在脾经,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流注在心经,下午一点至三点流注在小肠经,下午三点至五点流注在膀胱经,下午五点至七点流注在肾经,傍晚七点至九点流注在心包经,入夜九点至十一点流注在三焦经,午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流注在胆经,凌晨一点至三点流注在肝经,清晨三点复流注在肺经……”这种流注循环过程,是由五脏六腑组织相互协作的运动关系创造成,体现了五脏六腑共同进行饮食中提炼营养物质的工作程序。 这里需要把饮食中营养物质,如何对人体进行营养方式讲明白。千万不要把“进入血管转化为血液去供器官组织吃喝拉撒”的方式,看作饮食中营养物质对器官组织进行营养的唯一方式!饮食中油脂质液在血管外,对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进行润滑,以使各器官组织能够进行运动,也是对人体进行了营养作用的方式之一。饮食中营养物质是以供器官组织吃喝和为器官组织润滑的两个方式,满足了器官组织生存和体形运动两方面的需要。组织生存与体形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作为植物人来理解(只能生存而不能运动);后者可作为机械人来理解(没吃喝的条件而无生存基础)。组织液运动循环的过程中,客观的为器官组织们起到了润滑作用------有点象似发动机内的“机油润滑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运动所必不可缺少的一个循环运动机制。

2  、中级组织液运动 当原始组织液运动到骨骼上时,自身质量已经转化为理论上的纯油质液体,因而脱离了原始的低级趣味,成了“中级组织液”。为什么说中级组织液是理论上的纯油质液体呢?因为它在骨骼内进行润滑和降温的作功中,自身体内有相当一部分成份要因“受不得骨内高压和高热作用”,而转变汽体遁入骨内静脉里去化为血液成份;同时骨内动脉渗出的营养液和骨组织的代谢液,又在与中级组织液进行着横向的交流运动。(骨内动脉渗出的组织液,只能为骨组织细胞起“供吃喝”作用,不能为骨组织细胞起“运动润滑作用”)。 中级组织液要经过“肢稍”方面骨块逐级向脊柱的传递和加工,再经过脊柱各级骨块传递加工后到达颅顶,汇聚入颅内成为脑脊液、升华为高级组织液后才算是本阶段运动的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液要从每一骨块的“负力极”端被吸收入骨,然后经骨身冶炼后于“正力极”端被送发出骨外去……形成了组织液在每一骨块上的进出循环态势。这每一骨块上的组织液循环,由“其正力极端送发出骨外”的组织液中,不纯油质或称混油质液体受“原始组织液运动十二经流注运动团”的作用,而返回下节方面去------其中一部分由本节“负力极”端重吸收入骨而形成。但同时,其“正力极”端送发出骨外的组织液中,精纯油质液则因自身耐高温高压的性能高,而就近被上一节骨块“负力极”端吸收……进入上一骨块的冶炼运动。 中级组织液从肢稍向颅顶方面运动,在骨骼中每一节骨块都形成了一个“被冶炼”的循环运动态势!这206个骨冶炼的循环运动,共同构合成了中级组织液从肢稍向颅顶内运动过程的内容。但中级组织液运动过程与原始组织液运动集团之间,相对存在着交叉性相互作用的横向交流运动;同时又与血循环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的横向运动。 什么是骨块的正力极和负力极呢?就是每一块骨体上朝头方面那一端是正力极,反之其体上朝足或手方面那一端则是负力极。 中级组织液在其运动过程中,自身质量也随着向颅顶逐级骨运动,而发生着升华性的变化。这变化的本质,是承载了“逐级骨充入”的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当它们到达颅顶汇聚入脑时,已经是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的混合载体——脑脊液。它承载着的光子、声子、味子和力子,皆是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运动的产物,经脑组织分流筛理后,可转化为辨别人体外物质运动所生光、声、味和力的功能载体或称“智能”(既各种“神经递质”)。智能也是有物质基础的,绝不会是“神的推动”。

3 、 高级组织液运动 中级组织液到达颅内脑组织时,自身质量已经升华为理论上的纯光、声、力、味子质液体,是超脱了中级趣味的“高级组织液”。同样的道理,高级组织液既得为脑组织工作活动起润滑作用,而付出自身一部分内容去润滑作功中汽化、遁入颅内静脉里转变血液成份;又得为血循环与脑组织之间的“吃喝”交流,起中介、把关过滤的作用。因而说它是理论上的“纯子质”液体。 高级组织液要经过“脑组织将其中光、声、味、力各子分别筛选,各入各流”的过程后,再分别加压后交给十二对脑神经的神经膜去;再由各神经中细胞工作加压,在各神经膜输导到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上去------以神经递质形式,在人体内任一器官组织作功后,合化入原始组织液里才算这高级阶段运动的结束。在这一阶段中运动的高级组织液——“神经递质”,被《灵枢》和《素问》称之为“真气”、“经气”。在《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说:“真气者,经气也”。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表明了两千多年前《灵枢》作者的思想认识境界,尚未达到对人大脑组织生理活动认识清楚的水平。但这并不奇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总是这样——由后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代代传承逐步向前的。 高级组织液在现代医学中有脑脊液和神经递质两个名称,神经递质又分为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两部分。由中枢神经末稍释放的中樞递质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三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如多巴胺、5差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氨基酸类(如谷氨酸、甘氨酸和氨基丁酸等)。由传出神经末稍释放的递质,称为外周递质。主要有以下三类: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递质《生理学》第119页、130页。 但现代医学中的脑脊液与神经递质之间,没有“一体”关系和“母子”生变生理的论述。关于脑脊液的运动,《正常人体解剖学》第256页、258页这样讲道:脑脊液自脉络丛(脑组织内容)产生,……左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左右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水管入第四脑室,然后与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既可流到脊髓周围的蛛网膜下腔,也可上流到大脑半球表面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中。(注:脉络丛属于疏松结缔组织内容,蛛网膜属于结缔组织中网状组织的内容。)关于神经递质的生理,《生理学》第119页这样写道:“中枢递质……但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有不断合成,贮存、释放和失活等。现将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概括如下: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表明神经递质是由脑组织顺神经纤维往神经末梢方面输导传递,但未提及由脑脊液转化而来的事情。 高级组织液从脑脊液经神经递质过程,被神经末梢释放在各种感觉器上,转化为视能、听能、味能、触觉能等功能载体,作功后经“失活”过程转化为初级组织液(或称原始组织液)的内容。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9:42: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以解剖学方法研究的 《经络实质组织生理学》

下面引用由jlzhhj2005/12/04 04:51p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组织液”是气的有形部分,

谢谢支持!欢迎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17:20 , Processed in 0.07474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