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aoz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复制链接]
11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11:25:0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先生真乃高人.我在临床中最头痛的恰是亲人的病,不是您说的除外的病.我觉得可能是习以为常或熟视无睹在作怪,很难找出病邪藏奸之处.先生每次一方中的,真是慕杀人也.望指点迷津.
12
发表于 2004-11-19 13:24:12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newcoperny :“如今,凡是本人的亲属或亲戚,只要是有求于我,从不拒绝,无论患有何等病症,从来还没有开第二次方。”能否出示几个医案,供大家学习。谢谢。
13
发表于 2004-11-19 18:37:35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下面引用由newcoperny2004/11/19 10:37am 发表的内容:
如今,凡是本人的亲属或亲戚,只要是有求于我,从不拒绝,无论患有何等病症,从来还没有开第二次方。
...
高,实在是高。真是高人,真高人!如果天下人都是你的亲戚,则从此天下无病人。如果秦始皇是你的亲戚,则现在中国一定还是秦朝。
14
发表于 2004-11-19 19:06:39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下面引用由红色霹雳2004/11/19 06:37pm 发表的内容:
高,实在是高。真是高人,真高人!如果天下人都是你的亲戚,则从此天下无病人。如果秦始皇是你的亲戚,则现在中国一定还是秦朝。


回:过奖了!阁下若有本事,则最好能够“请”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官们来检验检验,让事实说话!还是那些什么第一杀手病、第三杀手病或肝炎、胃下垂等等!
15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19:50:36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馨香在 2004/12/12 09:36pm 第 1 次编辑]

    haozi 您好:看到您这篇文章,让我赞叹于您学医的诚心,您学医的心愿是正确!
     要读中医,有两书您至少必定要读:易经、老子!还有,您先从《古今医统》此书看起,此书,记载古代中医的很多医德!
    中医,在古代,被称为「圣人之术」,如果,您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多注意,传统文化中,正向美好的ㄧ面,黑暗面,您就不必理会了!因为,它无益您对中医的学习,可能还会有害!除非,您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更之!」的襟怀!或有成熟的心!

         有几句话,我必须先告诉您:
    1:「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2:此段是《大医精诚第二》,是中医最短篇的经典:「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起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愚智,普视一等,皆如至亲。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吾今此方,所以不以性命为药,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生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虑,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之所共耻!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为医之意也。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仁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

    3:您在学医之时,如果,这些「其它范畴的传统文化素养」,都没有,您就要去单单地学会医,我很怕:纵管您学医,学了一辈子,就只能,抓到它的树叶,得不到它的根枝!您只能,得到它的枝微末节,却得不到,它的精髓!您有根,能生出树叶,但是,您有树叶,不一定有根枝! 您有学中医,因此,我劝您,在学医之时,也能具备有:对其他范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对它的正确理解、肯定、信受、及素养,如果这些,您都完全没有,就要单单学会医,在我看来,绝对是不可能!而且,您在学医之时,极可能会有,怨憎会的苦痛!
   《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草药对》、以及张仲景、王叔和、……等各部经方,又须妙解:灼龟五兆、《易》六壬、诸家观法、阴阳禄命,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虑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者矣。又须博览群书,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志之;不读《佛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否则不能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若能见而学之,则于医,无所滞碍,尽善矣!」

   4:【聂惠民:学好《伤寒》要树立“四心”
    《伤寒》在医药学术史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多的科学水平和临床价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生了甚深的效应。日前就如何学好《伤寒》,专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著名伤寒学家聂惠民教授。
      聂惠民教授指出,《伤寒》是中医学的核心,其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其理法严明,方药规范,疗效卓著,如能精究其方术,可以济世;如能钻研其理法,能临床无穷。
     结合四十多年来临床《伤寒》的经验,聂惠民教授,提倡学习《伤寒》首先要树立“四心”,并学会临床“四法”。所谓“四心”,即“虚心”、“诚心”、“专心”、“恒心”。
   谦虚,是学习一切的前提,虚则能容物,唯有谦虚,才能好学,受纳新知,使学贯始终,并有深入研究、发扬光大的可能。
  《伤寒论》是临床实践的指南,只有诚心诚意,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有所收获。学习《伤寒》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一心一意的去学习、临床、研究《伤寒》,信而不弃,方可成功。学习《伤寒》乃至中医学,需要毕生的时间,必然要求持之以恒。
     学习不单是苦用功死读书,而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聂惠民教授提到的“四法”是指学与习结合、学与思结合、思与悟结合及学与行结合。
      学与习是不可分割,所谓学,是指从外界事物中,接受新学问指温习,使学得的学问得以巩固。学习《伤寒》时,很多人都能很快熟读、背会条文,但一段时间,不温习就会忘掉。所以要学与习结合,反复记忆,这样就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学的广、思的深,学习就能深人,掌握就能牢固。学者必思,思则解疑,思获创见。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多思考,纵横博证,才能解疑,此时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学问。
     悟字“心”与“吾”,能理解成学习中,自己心中要有领悟,这里的“悟”比思更深人一步,指能够悟出道理、领会深义。当思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由量变转为质变时,就会豁然醒悟,悟出其中奥妙。
     “行”是学习之,付诸行动。较之读书临床,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学问,为了指导实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验证理论,丰富理论。《伤寒》是一部朴实的临床医书,指导临床实践,故学用必须结合,学用必须一致。
      聂惠民教授还谈到学习《伤寒》应注重的几方面。首先学习《伤寒》必须熟读原文,尤其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原文要熟读记忆,并加以背诵,使文熟义透,方能深入领会,灵活临床。条文是《伤寒》的基础,亦是全文的核心,重点条文,如各经提纲,有方证的条文,以及论述病因,病机和概念的条文,都具有临床价值,最好能背诵熟练,这对指导临床实践,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要对它有个全面的、正确的了解,领会它的精神实质,掌握好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理、法、方、药的具体临床。
      学习《伤寒》必须要有,比较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理解《伤寒》的六经辨证方法,首先要掌握好:阴阳学说,此时对脏腑、经络学说、气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学问,都应较深入的掌握。如果我不了解脏腑、经络及六气,就不能理解六经,也就不能说,六经病证所出现的各种病证。还应该结合,一些文言文来学习,这对分析和了解《伤寒》的体系和方药,有很大的帮忙。
    《伤寒》于一千八百多年前,行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学习时,首先要将文理弄好,并都要有正确的了解,医理才能深人。更重要的是,本书取了含蓄吐纳、虚实反正、宾主假借、对比发挥等写法,使文义更深,因此,要仔细研读原文,在字里行间,探讨其深入的涵意。
    《伤寒》全是以条文形式写成,这些条文之间,彼此联系、彼此补充、彼此对照,使全书是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学习原文,一定要把有关的条文,联系起来,做到彼此对照,脉络贯通,切忌断章取义。特别是有关方证的对比分析,将有益提升的能力。如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蓄水证与蓄血证等的比较,经过鉴别分析,不但加深了解,而且也益于指导临床实践。
     在辨证关键方面,仲景对于疾病的发生、辨证、治法以及对疾病的了解方法,总结出极其丰富的经验,需要得到很好的继承。只有掌握好六经辨证的要点,才能将疾病的复杂演生,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施以恰当治疗,收到预期效果!学习《伤寒》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在学习中,首先要全面地、系统地学习掌握其体系,并紧密联系实际,到临床实践中去印证,去加深理解,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证实其理论的科学性。只有从实践中学习《伤寒》,学问才能扎实,亦比较牢固,学、临床不能脱节,“学以临床”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学习《伤寒》不仅要学好正文,而且要学好方注,研究方注。因为从方注中,不仅能学到方剂的煎服方法,用药注意事宜,以及方剂的加减,服药的各种反映,而且还能在病机探讨,症状表现等方面,得到启发和补充,总之,方注里蕴藏着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不容忽视。
    《伤寒》的注家很多,不下数百余家,各具特点,在学习中,选择一些好的注本作为参考,是十分重要。如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等,都是学术价值很多的模范。注家很多,要全部涉猎是不能,但能择善而从,以开拓视野,丰富学问。
http://www.eshu.org/bbs/ShowPost.asp?id=7585
     
    我建议您,当好中医的必要先修学养,您已经有了,就首先请您常常反复地读:没经过标点的原文,《伤寒》、《金匮》、《内经》、《神农本草经》,这四大中医经典,如果您没有办法,得到此书,就去常常反复地读,有经过别人标点过的《伤寒》、《金匮》、《内经》、《神农本草经》,尽量不要看白话译文或批注,如果,您有买不起它的困难,请您去上图书馆,借书或影印资料!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学中医的初始,是要去强调濡染、浸润、陶养的层面!不仅中医,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千万不要看《要略等书的快速表格整理 》,请您尽量看原文!
   
16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19:58:27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转载:
      1 : 古人都没有学今天的《方剂》《中药》教材,但是严谨。
     2 :真正的四大经典是《伤寒》《金匮》《内经》《本经》(《神农本草经》)现在大家学的四大经典没有《本经》,取而代之的是《温病条辨》。
      3 :大家看看仲景、叔和、孙真人、四大家,谈到药理,都是根据《本经》。——而《本经》才是真正的四大经典之一。大家的老师,从老师开始,就换《本经》为《温病条辨》,为四大经典。故而大家现在都看 “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君臣佐使性味归经的真正意义在《本经》
      4 :严谨?严谨?!学了几天《方剂学》、《中药》的教材就敢说严谨?从大家的老师开始,就错了四大经典,还谈严谨?古代名医,就算是叶天世,你看看他谈到药理,是不是从《本经》始?各位要做严谨的名医,连真正的经典都没有见到!还是好好学学《本经》!
      5 :也许有人看我在攻击大家,其实不然。四大经典被篡改,那是大家受到了伤害,从大家的老师开始,就错了,离开真正的名医越来越远。从老师开始,就已经不严谨了,大家受骗了。
      6 : 既然大家对药物的理解没有找到正路,那就来看看方剂。【经方】和【时方】的差别是如何?经方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很管用,只要理解好了,《金匮》《伤寒》的方剂就足够用一辈子了,化裁加减要从《本经》着手,只是经方的真意,非常难以理解——不遇真师莫强猜。时方呢?也很好用,且很好理解,用起来似乎很管用,但是方意机理,就比较肤浅,差不多都是专病专治了。当然,时方中也有非常经典的方剂,不可一概而谈,只是时方大多数都比较“肤浅”,不像经方那样“耐人寻味”。现在的《方剂学》的教材,从数量上来说,更是“重时方轻经方”了,所以从大家的老师们开始,用方就越来越肤浅——真正痊愈的有多少?动不动就中西结合,要是古人都这样,人早就死光了——所以《本经》的弃而不用、方剂的重时轻经,使得现在的中医越来越肤浅,越来越不严谨。
     7 : 考试。现在大学生,有的人平时不读书,到了考试了,才熬夜用功,这使得大家中的那些败类,没有时间领会方剂、药材的含义——大家比大家的老师更加肤浅!
     8 :再谈《温病条辨》与四大经典。四大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所有的医家都要看这四本书。古人讲究师承门派,但是四大经典确是各家各派的ㄧ致。每个人对四大经典的理解都不一,久而久之,就有了门派之别——温病只是其中大额一个分支。现在大家对经典没有兴趣,不读《本经》,却先读《温病》,不研究经方却越来越重视时方,还要用西医的“科技”衡量药性,药理,请问中医的出路难道是舍本求末?
     9 :大家都喜欢《伤寒论》,这很好。但是真正的“善本”伤寒论,乃是《桂林古本伤寒论》。《桂林古本》在“太阳病,脉浮”之前有大量的伤寒总纲,这才是真正的精髓。《成无己本》,也有很多的总纲,有《辨脉、平脉》等等章节,但是《桂林古本》的总纲比这个多出一倍多。大家的老师学伤寒,大多从“太阳病,脉浮”开始的,伤寒的总纲知之甚少——就等于只学了一般的《伤寒论》。大家就更不如了——盲目中西结合的结果,就是没有时间,去研究真正的《伤寒论》原理了。还有些考试前才用功的败类,使得大家更不如大家的老师——连刘力红都只学了一半的伤寒!刘力红先生希望大家多读经典书籍,那是对,我看大家要是真要当严谨中医的话,不仅要多读经典,而且要多读好的经典——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是“经典”
            我要再谈谈《方剂学》
      1 : 方剂学把【经方】、【时方】打乱了
      2 :【时方】数量大于【经方】,这是很正常,但是作为教材,就应该以【经方】为主,【时方】为辅,因为很多的【时方】都是从【经方】生衍而来;好多“用起来舒服”的【时方】的源头都是简单有效的【经方】。但是《方剂学》教材,不仅把【经方】、【时方】次序打乱了,而且没有辨别出之间的【传承因缘】。
     3 :就像我上面说,其实《方剂学》这本书的编纂很有问题,要真正学好方剂,应该探察方剂的源流,应该把【主要的经方】和【经典的时方】列前,把从【这些方剂】衍出的【比较次要的经方】和【时方】,来体现出方剂学的真正魅力。但是这本方剂学太垃圾!

     4 :医家,比如【仲景】,他的方剂很多,但是归结起来看,就能发现几百个方剂的ㄧ致点,这样才能看见他的真正【学术】。可是《方剂学》的编排,把这些人的方剂都打乱了,从【张仲景】,【孙思邈】,到【朱丹溪】、【李东垣】,各位名家的好方剂都打乱了,学术支离破碎了。大家如何理解【方剂系列】?如何理解【方剂源流】?某位名家的两个【方剂之间的关系】,大家如何找到?【经方】、【时方】之间的传承更是找不到。到头来,方剂学的真正学问当了药物堆积——因为大家都只是停留在在背诵药方的层次上,没有去研究方剂之间的因缘,——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方剂的学问】,才是【方剂学】!

    5 :大家手里的《方剂学》,应该彻底换版!至于《中药学》,不看《本经》的话,《方剂学》是一个废纸品而已。厚厚的书籍,只是说糟粕日渐流行了。

    我不反对读其它的经典——《温病条辨》确实是好书,也算是经典了。只是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经》——这个体系乃是“理法方药”兼具。若是没有了《本经》,这个本草的祖宗,那么,大家对药理的研究,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了。去掉《本经》,最大的危害在于失去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在具体运用之时(化裁加减时),还是落实到药材上。如果对于药理不熟悉,就会严重妨碍中医的临床疗效。好多人现在喜欢研究药物的养份,那实际上,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药理——君臣佐使性味归经——毕竟方剂之间不是药物成份地单纯迭加。伤寒和金匮实际上是一书,不妨合并:《内经》《本经》《伤寒杂病》《温病条辨》,这样地四大经典也行,只是千万不要扔掉《本经》——不看《本经》,其它的本草无从看起,药理不存,中医断绝!

17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22:21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转载:
真正学好中医的人, 需要 :
1
信中医
2
刻苦
3
拜师
4
于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5
加上熟读文言文,亲自接触药物(采药)

18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26:07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大医精诚‧中医在线》
http://dyjc.net/cgi-bin/leobbs.cgi
之《医理探源》
  http://dyjc.net/cgi-bin/forums.cgi?forum=3
        其中有ㄧ个很显著的栏目《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与瑜萱讨论》瑜萱就是我的真名!  
     首先,与我谈话的这位二十一岁少年,是一位在医德与医学素养上,可谓极为传奇又极为罕见难得的中医人才!他非常喜欢《易》!我对他说:我再仔细,去看看您的学医诸文,最末端的时间,让我能更了解,您写此文的最初时间,而您在这四十七分左右:
    1:不了解从何处入手,现在,我要自学中医,请有缘人,指点我这个医学门外人,谢谢!2004-3-30 23:39:45  
   2:《黄帝内经》谢谢!2004-3-31 0:00:40

   3:谢谢! 楼上的JJ一语道醒梦中人,《黄帝内经》我看过,走马观花而已,现在知道了
http://www.w88.org/yixue/
       都是医学典籍,楼上的姐姐,看看还有哪些能看?谢谢了!2004-3-31 0:06:42  
      4:谢谢楼上的提醒。我现在先看看网上的数据,回头再买书看,上面的帖子,那个地方有一个《中医基础》的内容,我觉得不错,正在看,此时看《黄帝内经》的注解(上面也有)2004-3-31 13:31:59  

19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28:52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我对他说:看了《中医基础》的内容,您过了四十七分左右:
    5:一章二节《阴阳格拒》:如是我闻: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乃是阴阳于内,而外现反状。才子批:“格”,“隔”也,“格拒”,“抵触”也。阴阳一方,盛极一时,而使得对立明显,走向极端;不见其消长结合,唯见阴阳分立;是故无论真假寒热,皆为失调重症,对乎?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6:一章三节《阴阳互损》: 如是我闻:“阴亏阳亏,阴阳两亏,气血两亏”。才子批:今知阴乃“精、津、血”,阳岂非气乎?如是,阴阳两亏才是真正气血两亏。阳者,气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果然,我不禁猜:您可能累生累世,都当中医,而且,很多,还不是,一般的中医,而是,大医学家!所以,虽然您今生,学了计算机有十余年,但是,因为宿缘、学养极为湛深、导致未泯!所以,过了四十七分左右,就有这样的结果!
        您过了九个小时:
才子按:原文一句话不备,我跟据下文的内容补充了“整体”“辩证”
如是我闻:经络连接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此生理一也。
才子批:精、血、津液为阴,气为阳乎?大小周天,真可百病不侵乎?
如是我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如是我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长夏化,夏热、冬寒、春温、秋燥、长夏湿,又分别对应五行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泌尿.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如是我闻: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
才子批:会当此时,日出曰旦,日落曰夕,旦者日初升,夕者月不明,外界阴阳交替且气温较低,外来阴阳之气不足,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旦夕祸福是也!
如是我闻:证者病理概括
才子批:何不取“症”耶?盖“症”者外在毛病也;“证”者概括总结之言语也。
如是我闻: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才子批:此处症仍作诊,盖“望闻问切”中“闻问”二法言语察之;用“言”者,诊也。施治者,佛说布施也。施者慈心,治者妙手,若见以医欺人者,吾必唾之!
才子批:盖各外症所含之内证相同相近,则可异病同治,反之亦然。
总批:辩证一是也!然此处“辨证”与卓绝先师所说之“辨证”,有所不一。医者,矢在匣中,发,可救人,也可杀人!庸医名医一念之间,妙手更须慈心。乃至经络连接人体各部,人合一。阴阳五行三才八卦者,天人合一。证与诊皆人言,先贤致理五千言由嫌多,我辈行医,日出千言救万人,岂可随意哉?戒之戒之!
二○○四年四月一日星期四0时8分
       我一直不信我的眼精,再次核对!

20
匿名  发表于 2004-11-19 20:35:20

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6:我素知《中基——印会河版》错误百出,配图模糊,然此书,区区十元,又是各大院校,通行旧版,不读此书,不足以知差距。何哉?
       嗟夫!古人往往锱铢必较,往往便为,一二差异,而生门派见地,为求“自保”,常将小小差异,浓墨重彩之,“右肾命门说”,便是一例。为强调其理论,更呼之曰“右肾非正脏”,徒标新立异而已。今我在此,取其精华,去其顽劣,仍不敢言,自成一家。我自觉,脏腑造诣,以多于一般学生。
     今日,乃是我学医,一月之期,能有微功,也属不易。忆我往昔:一月间:自学医,三进书城购书,五处论坛灌水,七星高照读《经》,久久难以忘怀。 当今天下,有痴心中医者,胜我者谁?
    我身在上海,尝与些许学生,交谈中医,终见其龌龊:尝有数学生,群中,难辨雌雄,为考试而忙碌,叫嚣考试试题太难,在宿舍中,集体复习,通宵达旦,终于,还是沦陷。
    我窃笑良久:汝等中医大学生,真瞎眼也!身在福中不知福,汝等小儿,为考试而忙碌,殊不知,古籍句读不一致,便有众多,版本解释,我初观五书,便有三不一致“喝渴”之辨(请参考“是主肺所生病者”一段论述)
    汝等中医大学生,只读一本《中基》,一本《讲义》,“喝渴之辨”汝等岂知?只消背熟书本,不肖通盘比较。五书其断,我定为“渴”,而有五行生克说。汝等考试,何其简单?怎比我干纲独断?!小儿等复习良久,虽在宿舍“秉烛”,却能彼此“夜谈”,我遇难题,只能求助网络,一路独行,至深夜3点,日日不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可谓孤胆!
     汝等瞎了眼,如此简单考试,如此“专心复习”,还能“沦陷”,号称大学生,实则学而不成,生不如死,大学死而已!汝等仔细听: 非我妄比先贤,我一人,恭耕于书本,怎堪比,那前辈的先生?!实在是不愿意,将堂堂国宝,交付汝等,这群不学无术小子之手,若我不奋起学医,恐怕,便是,助尔等犯罪、叛国! 不学无术,怎能牢守中医?所谓中西结合,不过是尔等借口!不知晓,中医真谛,怎么算得上,中医学生?中西结合,乃是掌握中西两家,基本原理的事情,尔等有何资格,谈论结合?
         
     中庸之医,没有中正之心,便成庸医 !   

     7:自《难经》始,三焦,便成医家一大悬念。我初学,本无资格,妄议菲薄,然少年不狂,何人狂哉?斗胆试言之: 三焦,即为六腑,便是“传物而不藏”;即非奇桓之腑,众位大可不必,以为玄妙至极,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医西医,皆有脏腑,西医更称为“器官”中医之脏腑,并非某一器官,而是将功能近的人体部分,视为一脏、一腑。故有胆敢为三焦,妄定位置形态,意欲等西医者,实误我中医也! 我此言,即是“三焦”无形论!无形则无象,无一无二亦无三,三焦焉得其名?三焦者上中下,分之法,非位置形态,而是功能!人有三宝:精、气、神。不才拙见:三焦者精、气、神也!上焦为气,下焦为精,中焦即为神。何哉?
     上焦升发气;下焦输导精,且精由足生,主下而不主上;中焦即为神,此神力乃使上下贯通精气相通,是为升降之枢。上焦升发气,下焦输导精,中焦运转神,皆是《中基》理论。我概括之,而非妄言之。
     三焦即为一腑,必主舒泻而不收藏,盖三焦上出百会,下达海底,中间循环输导。精气神,使能生生不息。其形不可定,而范围又广,故号曰“第一大腑”;其形在心脑诸脏腑之外,所谓“亢龙有悔”,心,人之最贵,尤不能制,是为“孤腑”也。有人或疑,三焦之与卫气。其虑不假。然三焦功效乃是升气,运神,输精,非独藏肾精,生卫气,故卫气非腑,而三焦是也!
     8:嗟夫!古人作学问,锱铢必较,往往便为,一二差异,而生门派见地,为求“自保”,常将小小差异,浓墨重彩之,“右肾命门说”,便是一例。为强调其理论,更呼之曰“右肾非正脏”,徒标新立异而已。今我在此,取其精华,去其顽劣,仍不敢言自成一家。尚有“三焦精气神、之论在前,我自觉,脏腑造诣,以超出于,一般学生。心有“大医”二字足矣!
    今读书过半,更应作一小结。我素狂妄,名之曰《天元、大精、二液、三焦、四气、五脏、六腑合论》
   “元”者“圆”也,“零”也,“天元”生阴阳,始有五行,再谈医理;“大”者“一人”也,“大精”者“大医精诚”;“二液”者“津液、血液”;“三焦”者“上、中、下”;“四气”者“元、宗、营、卫”,“五脏”者“心、肝、脾、肺、肾”;六腑者“胃、胆、膀胱、小、大肠”;“七窍”者,实则五官“眼、耳、鼻、舌、口”。我斗胆,以此小结,略作“。少年狂妄,故取零至七数,以壮胆色。
  
    9:我翻译《灵枢第十》,今虽有网上翻译,我仍潜心钻研,不愿抄录。我不善转贴而善撰贴,正是此意。
    今观《灵枢十五》,乃知人体二十八脉,乃是正经十二,左右二十四,阴阳跷,任督周天,合计二十八。我前有“其实十二正经,都有左右对称,共计廿四,是大胆猜测,今日始知“医理明知”
    10:「修德修心,才能修学,而修术!阴阳者,中医之心,七窍玲珑!今得此心一片,纵然十万八千字,尤不悔也。至于讨论名家医案,一来需要广博的医【学】,二来此乃【术】也!【心、德】尚不兼备,怎敢窥其【学术】?」
    11:我并未说明【补中】源流,不才特此考之:自《局方》【四君子】、【六君子】之始,【逍遥】取其三味,当归生血行血谓之逍,柴胡散气、芍药平抑谓之遥。严氏素有《济生》之心,取【四君子】加黄芪为【归脾】,李东垣身在金代,合《局方》之【君子】、【逍遥】,《济生》之【归脾】。于是乎,黄芪、当归、柴胡、人参、白朮、甘草、陈皮(橘皮)、升麻合而为【补中】。取【君子】之中正,【逍遥】之周身气,【归脾】之中焦血,又借补中为手段,益气为目的,故以升麻易【六君子】半夏、茯苓。此乃《补中》之源流。今始知《十大名方》不录【补中】源流之真意——李东垣假合三方,自成一家,【补中】纵能屹立千秋,根基却在【君子】,东垣虽一世英名皆在脾胃,却也终难逃欺世盗名之嫌。呜呼,不才若是早生700年,李杲安能号令天下?非是小子诋毁先贤,学医至今渐得其中真意,略知此间乐趣!得意忘形之际,难免狂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6 09:05 , Processed in 0.0670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