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 22:05: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呵呵,反观内视的威力就是大,呵呵,夸克,亏他也想得出来
12
发表于 2006-1-2 00:31: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12/28 07:17pm 发表的内容:
仔细地考察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内经》对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是以营卫气血理论阐释的,中医营卫学说实际上是整个中医理论赖以建构的基础。
好像,这个观点被另一位王不留行先生(千里光)用现代化的检检索方式否定了!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12/28 07:17pm 发表的内容: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营卫学说又有所阐发,然而自宋以来,营卫学说却日趋式微,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几乎已经找不到营卫学说的踪迹了。
为什么?为什么自宋以来,营卫学说却日趋式微?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12/28 07:17pm 发表的内容:
失去了营卫学说的中医基础理论,犹如悬浮在半空中的空中楼阁,使人难以把握。
绝对正确的判断!
犹如失去了阴阳学说、气运学说、道生学说、病能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等的中医基础理论,犹如悬浮在半空中的空中楼阁,同样使人难以把握。豈止营卫学说一项!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12/28 07:1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营卫学说,而如果结合西医学的知识重新审视营卫学说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内经》建立在营卫学说基础上的对睡眠和梦的认识、对疼痛的认识、对发热的认识、对精神或者意识的认识、对生长和衰老的认识等等关于这些现代医学仍然困惑的难题的解答是多么深刻,使人不能不惊叹于古人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天才,其他还有“卫气为百病母”的观点、经络学说、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等等古人在实践中总结的系统规律,都需要现代中医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借鉴现代医学的知识,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继承和发展,从而建立起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自己的基础理论。
若真的按王版主的设想,可否在实验室制造出"卫气"来研究,豈不更有说服力!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 07:35:3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下面引用由秦越人2006/01/02 00:31am 发表的内容:
若真的按王版主的设想,可否在实验室制造出"卫气"来研究,豈不更有说服力!
秦总对营卫学说存在很大的偏见和误解
14
发表于 2006-1-2 08:0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对中医的探索必须在中医的原位进行。否则就会偏离中医的轨迹!根本的它是什么和为什么。不能预设门框架和前提,然后按需往里搬。系统论是方法学,看来难于中医滩上。中医本原不是构筑,而是原始表达。希王版主思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 09:3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6/01/02 08:00am 发表的内容:
对中医的探索必须在中医的原位进行。否则就会偏离中医的轨迹!根本的它是什么和为什么。不能预设门框架和前提,然后按需往里搬。系统论是方法学,看来难于中医滩上。中医本原不是构筑,而是原始表达。希王版主思之。
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也是我重视营卫学说的原因
16
发表于 2006-1-2 11:17:3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1,中医研究“不能预设门框架和前提,然后按需往里搬。”
2,“中医本原不是构筑,而是原始表达。”“对中医的探索必须在中医的原位进行。否则就会偏离中医的轨迹!
我赞成你说的第一条,中医研究不能有框框。我认为你所说的第二条是与第一条相矛盾的。
你首先宣称不能有框框限制,然后转过身来又给人家设了一个大框框。这让人觉得有点双重标准,有点前后矛盾,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思。
我的理解,你的标准要对不同的主体而言:如果作为中医研究的主管政府部门而言,不能预设门框架和前提就是对的。它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规定你应该怎样研究中医。如果对于个体的研究者象王版主这样的或者是研究机关而言,他们应该有自由决定是在你设的框框里研究还是跳出你所设定的框框里对中医进行研究。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你都没有权利或资格对任何进行中医研究的实体划框框定调子。因为世界这么大,中医领域如此宽广,研究中医的人和途径手段如此之多,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不是你能说得准的。既然政府权威部门都不应该对中医研究指手划脚,你也同样不应该。

-=-=-=-=- 以下内容由 瞽者2006年01月02日 11:26am 时添加 -=-=-=-=-
当然,你要对自己的中医研究划一个框框定一个调子,那是你自己的事。
17
发表于 2006-1-2 11:33: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现代化的中医,我认为应该有三个来源:
一,传统的中医经典和经验;
二,现实的医学领域具体的诊疗实践;
三,现代科学对人体和病理新的认识成果。
18
发表于 2006-1-2 11:46: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只是认识主张表达。参与讨论而己。没有也不可能有要别人如何如何。

-=-=-=-=- 以下内容由 gonmai2006年01月02日 11:57am 时添加 -=-=-=-=-
此为回复16楼。意在强调不能离开中医范式。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 12:15: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下面引用由瞽者2006/01/02 11:17am 发表的内容:
1,中医研究“不能预设门框架和前提,然后按需往里搬。”
2,“中医本原不是构筑,而是原始表达。”“对中医的探索必须在中医的原位进行。否则就会偏离中医的轨迹!
我赞成你说的第一条,中医研究不能有框框。我认 ...
我倒是能理解gonmai版主的意思,瞽者你从不同的主体来认识,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中医研究该不该定框框,除了你讲的原因外,主要是划清一个行政干预和学术讨论的界限,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学术讨论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提出观点本就是要影响别人,不影响别人发表出去干什么,只要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仗势压人,我觉得都应该提倡,是正常的学术上的争鸣,我虽然自己思考了些东西,可是我并没有强迫别人接受,我欢迎大家争鸣,提出反对的意见,哪怕最后证明我坚持的是错的(事实上现在我还没看到,反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问题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中医发展陷入了迷茫,引发了很多中医发展战略的思考,论坛上也有很多人提出了卓越的见解,重要的不是中医研究需不需要这样一些战略上的思考,而是这些思考是不是能站得住脚,是不是在逻辑上能够完美自恰,现在中医的发展战略在逻辑上都说不过去,在实践中也是碰壁了的,所以需要探讨新的道路,新的切入点,争鸣久了,会有一种或者综合大家之长的观点胜出,成为中医新的发展战略,成为国家的意志贯彻下去,在这种时候这种预设和框架又是必要的,是关系到中医长远发展的大问题,这时候正常的自由的讨论并不会受行政的干涉,学术上民主,行政上统一,这样才能让中医的学术真正的繁荣起来,发展起来。
gonmai版主强调中医研究和西医研究对应域的不同,我是理解的,也认为gonmai版主是属于平等的学术讨论,可是对应域不同不同在哪里你没有说清楚,也没说清楚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你强调对这种研究方式的继承,可是这种“中医原位”的内涵你没有说清楚,继承的思路不清晰,发展的思路也是模糊的,所以不只是思考的内容,还有个思考深度的问题,大方向上说一说,谁都可以说两句,可是实践上要求更深入细致一些,要实用,所以我理解你的建议,可是却觉得您的认识太表层,只能这样简单的说一说,希望您也能理解我说的话

20
发表于 2006-1-2 12:16: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探究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

[这个贴子最后由古水流在 2006/01/02 00:32p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12/28 07:17pm 发表的内容:
仔细地考察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内经》对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是以营卫气血理论阐释的,中医营卫学说实际上是整个中医理论赖以建构的基础。
下面引用由周东浩2003/05/01 09:25pm 发表的内容:
从根本上说,中医是以营卫气血学说为基础的免疫医学,《内经》以营卫学说为根本,建构了自己免疫医学的光辉范例,形成了与重视神经调节和细菌、病毒等外在致病因素的西医理论几乎完全不同的独特理论体系。
下面引用由王不留行2005/10/14 08:20am 发表的内容:
中医的真正精华并不在于阴阳,而是在于营卫,

中医理论论赖以建构的基础到底是“阴阳”还是“营卫”,判断基础的谁是谁非可以用一个很实际的办法,那就是用“营卫”能否全部解释“阴阳”,还是用“阴阳”可以全部解释“营卫”。
先不论王先生在解释“营卫”的过程已经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了“阴阳”的概念。
单就内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厥深热深”而言,此概念用“阴阳”可以解释,论坛的黄歧建中汤先生曾有精彩的论述。如果只用用王先生认为的中医理论的基础“营卫”能否解释?还请王先生一试。
因为此话题涉及到中医的基础,也既是中医之“本”,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就有可能本末倒置的可能了,王先生以为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10:20 , Processed in 0.0570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