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qjqjq20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3-11-29 17:45:3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一药(方)治一病。”
     辨证是初级层次?偏方倒成了最高层次?难怪说中医要亡了,居然这许多人随声附和,真是匪夷所思。
     为什么经中西医久治不愈的很多不能查明病因的顽固疾病,胡希恕先生都以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治愈了呢?一方治多病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病虽不同,证却不异,如是而已。
     辨证正是要辨出致病的根本原因,这需要有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深刻的洞察力才能做到。辨证论治居然排到了初级层次,真是颠倒黑白。既然这么轻言辨证,非典流行,你来辨辨究竟是什么证?说是病毒所致,你来杀杀看,但千万不要学着西医的口气说还没找到对治病毒的特效药。
   
12
发表于 2003-11-29 17:47: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看看胡希恕先生是怎么辨证的吧:
     吴某,男,22岁,住院病案号54。
   初诊日期1959年12月15日:发热恶寒二天,伴头痛、咽痛、咳嗽、胸满胸闷,经X线检查:为右肺下叶非典型肺炎。
   既往有肝炎、肺结核、肠结核史。常有胁痛、乏力、便溏、盗汗。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桑叶、银花、连翘、薄荷、羌活、豆豉)一剂,服后汗出热不退,仍继用辛凉解表,急煎服,高烧、自汗、头痛、咳嗽、胸闷、恶风、胁痛诸症加重。血常规检查:白血球8100,中性70%。14日静脉输液用抗生素,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4度,并见鼻煽、头汗出。又与麻杏石甘汤加栀子豉等,服三分之一量,至夜11时出现惊悸、肢凉。因请胡老会诊。
   胡老据:晨起体温38.2度,下午39度以上,呈往来寒热,并见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盗汗、汗出如洗、不恶寒,苔黄,舌红,脉弦细数,认为证属表已解,连续发汗解表,大伤津液,邪传少阳阳明。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方证:
   柴胡五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党参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一剂,后半夜入睡未作寒热及盗汗。16日仍头晕、咳嗽痰多带血。上方加生牡蛎五钱,服一剂。17日诸症消,体温正常。12月22日x线检查:肺部阴影吸收。
  
   在会诊时胡老特别指出:辛凉解表只是定了一个大法,并没有进一步辨清具体的方证,因此治疗用药偏于盲目,过度解表使津液大伤,造成汗出热不退或更甚。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使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是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
13
发表于 2003-11-29 18:03: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真正的最高层次应该是对证用方,而不是对病用药。方是活的,可随证加减。药是死的,难随病变化。所以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并以不可辩驳的疗效证实了自己的说法。一药一病的想法虽然乐观可爱,但可惜疾病并不像你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即使是表面症状相同的的疾病,也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致病原因,不是你一药能“包好”的。
     如果你一定坚持自己的理论,不妨拿出几样诸如头痛丸、腰痛丸、胸痛丸之类的特效药来试试看,究竟有没有能入口见效的。
14
发表于 2003-11-29 18:16:0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真正掌握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就是掌握了一把可开一切锁的万能钥匙,进出无阻,岂不快哉!当然,此事非彻底弄清制锁原理者不办,普通的百姓只有看好自家的钥匙,虽日用而不知其理的份。想要中医都沦落到普通百姓的层次,并美其名曰为进步,愿望虽好,却实在无法推却颠倒是非之嫌了。
15
发表于 2003-11-30 01:07: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3/11/30 01:13am 第 1 次编辑]

诸如:桂枝汤有汗能止,无汗能发。这等“奇怪”的医学理论,现代医学是很难解释的清楚的,美其名曰:双向调节。
至于具体怎么个调节法,搞中西结合的人士,又会产生出种种的假设,胡乱套用西医理论冲动的解释中医,又自以为是的借用中医之名来愚弄西医,真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最终的结果:中医西医都有所偏,中西结合才是最高境界!
其实是非驴非马,吠形吠声,吾为怅然,吾为剔然.
16
发表于 2003-12-1 12:11:0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最近思考,中医治疗无非就是因势利导,具体内容,容另文再述。
17
发表于 2003-12-1 15:55:5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三个层次的论述不甚赞同,看问题只看到了一面,太片面了。
每一种疾病,其症状变化虽多,但也应有一定不变之处。 这句话耐人寻味!!!执着于变,不是最高境界;执着于不变,恐怕更有所失!!!病之与证,单方与复方,相辅相成,清徐大椿论之甚详。临证之时,病情繁杂,无对病之药而漫应之固然乏效,执对病之药而不知配伍变化,更是胶着!
境界高低在于人之运用,不在于外在表现。
18
发表于 2003-12-14 19:28:1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我认为除外伤以外,没有一种病之说,慢性病大多几种病同时存在。但我不反对用一种药物治病。
19
发表于 2003-12-15 13:56: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强烈支持三七生![DISABLELBCODE]
20
发表于 2003-12-21 23:30:2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治疗学三大层次谈

关键是要有中医的检验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13:23 , Processed in 0.1550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