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赵红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5-23 10:11: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谢谢哲医先生的精辟见解,谢谢.你使我受益良多.
对于脉学,我们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路要走.
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这个行列.
12
发表于 2007-8-28 01:05: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谢谢哲医先生的精辟见解,谢谢.
13
发表于 2007-8-28 07:2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伤寒平脉法中说,脉象体现的是人体脏腑气血的变化。
气血俱盛,则脉阴阳俱盛。
气血俱衰,则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则脉强,
血独盛则脉滑,
气偏衰则脉微,
血偏衰则脉涩,
气血和则脉缓,
气血平则脉平,
气血乱则脉乱,
气血脱则脉绝,
阳迫气血则脉数,
阴阻气血则脉迟。
欲知病源,当凭脉变。----句句不离气血!
六气所伤,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
署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
暑气炎热,肺金则伤,
湿生长夏,病入脾胃,
燥气先伤,大肠合肺,
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小肠,先受其害。。。----(一般规律)
虽然如此,但并不单凭脉来辨病。所谓下工脉而知之,上工望而知之。以五色分脏腑,辨轻重。
治疗就是调气血,针灸按摩导引汤药等无不如此。
14
发表于 2007-8-30 18:58:1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下面引用由zajian2006/05/18 09:25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脉学理论和脉象概念并不含混模糊,含混模糊是学者自己。”
老翟这话到是真的。
有问题,不怕,要多从自己身上找不足,如果学习总是一味的否定他人,那永远也进步不了。这也就是有的人干了一辈子的医,到老也平平常常的根本原因。
15
发表于 2007-8-30 20:28: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呵呵,脉诊,我会,也算不错,很想和人交流,又怕是口是实非的人,不过你们所说的还全是理论上的,我现在在临床上用得好好得,往往是一脉独傲众医,呵呵.有脉诊辨证就是爽啊,好多变证要用脉诊鉴别的啊,呵呵,要是有人会点的话,欢迎交流,不过现在要说点东东出来我看看先哦,上面的这些就算了吧!
16
发表于 2007-8-31 13:47: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初学诊脉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久之便可指下了然。
17
发表于 2007-9-6 13:29:2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有理。
18
发表于 2007-9-6 18:08: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由于脉理精深微妙,脉象变化万千,临床脉象实在难以辨别。比如有单脉、有复脉,弦脉和紧脉,浮脉和芤脉;大脉一实脉相合为洪脉,数脉与实脉相合为紧脉,浮脉与细脉、弱脉相合为濡脉;复合怪脉等等,互有相似。在理论上容易清楚,临床诊脉却难以判明,正如俗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如果把沉脉认成伏脉,处方施治定会失误;尚若把缓脉当作迟脉,那么危险必来。因此诊脉辩证首要领会掌握阴阳两纲脉,明辨六要脉。否则临证模糊,无可适从。
19
发表于 2007-9-6 19:16: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规范问题大??
20
发表于 2007-9-6 23:01: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脉学基本问题之兼脉初探

看看我的中医脉诊单吧,找几个人帮我填下啊!也找几个人帮我辨辨我在临床上诊得的脉象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8 22:07 , Processed in 0.1141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