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伤寒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1-20 10:47:32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呵呵,大汗亡阳,也不是银翘散辈所能治疗的。
不过五兄一心纠正目前所谓“伤寒派”、“火神派”的认识偏差,其志可嘉。
见到五兄的帖子,一般我是要顶一下的。呵呵呵呵
12
发表于 2007-1-20 16:08:48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引用:"后世医家发明的种种辨证方法,如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是从六经辨证演化而来,说的通俗些,也就是简化的六经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掌握好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则迎刃而解。"
       五先生还是没有走出<伤寒论>的阴影下!
       盖温病之三焦辩证的理论根据,来自于<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与伤寒六经辩证决不相干也。虽然温病大家往往也熟谙于伤寒治法,但温病的形成却并不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病的产生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它的影响并不限于 温热时病的治疗方面,而是在各科疾病的辩证、用药上,都产生了重要的深远影响。温病学自有一套学术体系,也要循序渐进,下一番功夫才能学到手。在今天,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熟悉温病学派的的辩证与用药规律,那么,如果要在日常临床中要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就将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7:00:52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古水流2007/01/20 10:14am 发表的内容:
大多数事物的成功都决定于重复。
就温病而言,和伤寒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证,至于内伤杂病,虽和伤寒有所不同,但区别不大。
余学医十多年,没有见过一例温病高手是不明伤寒的,古如叶,吴,薛,王,近如赵绍琴,这些都是伤寒的高手,并不是不用伤寒方,就不懂伤寒,观叶桂医案,伤寒之影,处处有显。
如果说从温病着手研究就能上路,最多是个粗公而已,起码看病的来龙去脉是搞不清楚的。
盖学伤寒可以通温病,但学温病,则通不了伤寒。
温病的产生是不是和伤寒有必然的关系,看《温病条辨》自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7:55:30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普济2007/01/20 10:41am 发表的内容:
以在下目前的认识,温病并非是感受热邪。所谓热邪是后世医家注释,是相似的说法,实则受邪则一,反应不同。如果真有什么热邪,那倒是完全支持西医的传染病学说了。
风寒暑湿燥火,此为六淫,六淫各有属性,治法自然也各不相同。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8:02:53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1/20 04:08pm 发表的内容:
盖温病之三焦辩证的理论根据,来自于<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能否请孙先生发上一段内经原文,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愚认为这是内经针对伏气温病而言,故后世温病学家有温病主以黄芩汤一说,也是真对此而言,与外感温病,此条不甚相关。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8:12:54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1/20 04:08pm 发表的内容:
虽然温病大家往往也熟谙于伤寒治法,但温病的形成却并不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要说温病和伤寒一点关系也没有,愚不敢苟同。
愚认为,除了外感病之外,对于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和方剂上,伤寒和温病大致可以通用,
如温病的增液承气,宣白承气.....就是从三承气增损而来,叶氏益胃汤,从麦门冬汤套来,温病湿热证的治法当中,多遵循五泻心法......
试问,不通晓三承气之意,能通晓增液承气,宣白承气否?
不明伤寒之理,能通晓温病之理否?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8:50:01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1/20 04:08pm 发表的内容:
在今天,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熟悉温病学派的的辩证与用药规律,那么,如果要在日常临床中要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就将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
其实对于温病,也不必搞的过分神秘。
八纲辩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致后世的脏腑辨证,其实都可一气相通。
随举一例:大柴胡汤。
按八纲辨证,可以辩为里实热证
按六经辨证,可以辩为少阳阳明并病
按三焦辨证,可以辩为三焦合病
按卫气营血辨证,可以辩为气病及血
按脏腑辨证辨证,可以辩为胆胃不和
中医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一贯相通的,没必要强制割裂,只是有所区别,有所不同而已。
有关这个问题,孙先生可以参阅《三订通俗伤寒论》《世补斋不谢方》和陈潮祖先生所著的《中医治法与方剂》
18
发表于 2007-1-20 19:36:03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在 2007/01/20 04:08pm 发表的内容:
盖温病之三焦辩证的理论根据,来自于<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能否请孙先生发上一段内经原文,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引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愚认为这是内经针对伏气温病而言,故后世温病学家有温病主以黄芩汤一说,也是真对此而言,与外感温病,此条不甚相关。
五先生说的对,治疗春温的黄芩汤与治疗风温的银翘散确实是不甚相关,缘前者为伏温内发,而后者为风温外感。但温病的理论却是以《内经》为根据发挥而来,先生请阅《温病条辩》首篇“问心堂温病条辩原病篇”即可了然。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0 19:43:44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1/20 07:36pm 发表的内容:
但温病的理论却是以《内经》为根据发挥而来,先生请阅《温病条辩》首篇“问心堂温病条辩原病篇”即可了然。
孙先生所言甚是,所以说《伤寒论》就是伤寒病的专论,不能以伤寒方统治温病。
20
发表于 2007-1-20 20:43:01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伤寒论》

“《伤寒论》之大家柯韵伯也言:伤寒统万病......也真是盲语也。”
不要乱讲了,人家说的是“六经钤百病”可没有说伤寒钤百病,搞清楚基本概念再发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3 13:34 , Processed in 0.05020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