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01:08:19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行在 2007/10/29 01:10am 第 1 次编辑]

湿是有的,长夏之时,温病方很好用。患者的湿,不是打吊针打出来的,事实上患者打针是起到了类似汗法的作用,而不是增湿啊,所以刘老才说“亡失津液”。
刘老是治时病的大家,看其原文再体会是否湿温:
感受时令之邪
脉来濡,舌苔白腻
三仁汤后:
脉仍濡,而舌苔则黄白间杂。
我的看法,先生应该看一下温病对湿温的阐述。窃以为,温病学自然不能与伤寒相提并论,也有许多不当处,但温病学也是中医基本功决不可少了的,温病一大贡献之一,就是对湿温的看法和治法了。一棍子打死,大概只有某些派的“掌门”才做得出来。
12
发表于 2007-10-31 18:35:18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谢一行先生提醒,我喜欢带着问题看书,在这里和先生“唇枪舌战”,让我很有动力再次拿起《温病经纬》,以前关于湿温的问题我不太看得进去,这次重看让我对温病和湿湿的问题看得更清晰了一些。
    由于时间问题,只能长话短说,本案是不是湿温,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但就书本来说,湿温最重要的证是胸痞胸闷,刘老的案子有,先生有没有就只有自已知道了,泛恶倒不是关键,腹泻也有可能是银翘散造成的,另外先生还有体痛的证,这是有表寒的原因,先生自已也是说此案是内有湿热外受风寒,但温病的书可不是这样认为的,湿热是直接被做为一个致病因素而定义的,基本不提伤寒,这就是温病学最大的问题。
     
    叶氏的风温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提温不提寒,其根本原因是混瘟为温,吴又可的瘟邪上受是正确的,叶氏的温邪上受是错的,叶所说的风温实际上是寒包热,但叶只说了硬币的一面,叶所论的许多风温其实是瘟,我理解为西医之恶性传染病,卫气营血辨证其实是这类传染病的四个病程发展,寒包热型的风温是不会出现卫气营血的传变的。
    如果先生不明的我说什么的话,我试举一例子,看能不能说清楚,如果你被西伯利恶寒流坚实的吹了一下病了,那显然这就是伤寒,如果你有积热郁热,发于冬天就可能是冬温,春天就是所谓的风温春温,但你去东南亚旅游,被蚊子狠狠的咬了一口,得了疟,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既不是伤寒也不是温病,而是瘟。

    时间关系,只能粗略的表达一下自己的关点,还请两位先生指正一下,下次再聊。
13
发表于 2007-10-31 18:53:47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如是湿温,那么石膏就不如滑石,治湿还是叶天士,“
分消走泻”细细识辨吧!
14
发表于 2007-11-2 21:01:23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何绍奇语
“‘经方派’多是自封的,‘时方派’的帽子则多是强加于人的”
15
发表于 2007-11-2 22:28:32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湿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所以用药也要不同,湿阻于中,所以用苍术,热燥于内,所以用石膏。
要说治湿,还是首推张仲景,可以参阅《金匮要略》
16
发表于 2007-11-12 15:12:24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7/11/02 10:28pm 发表的内容:
湿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所以用药也要不同,湿阻于中,所以用苍术,热燥于内,所以用石膏。
要说治湿,还是首推张仲景,可以参阅《金匮要略》

可谓要言不繁!
17
发表于 2007-11-18 21:26:44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下面引用由一行2007/10/29 00:51am 发表的内容:
温病也用伤寒方的。五积散先生说了:伤寒和温病,阐述问题的观点上有所不同,而不是立场不同。
既然温病名家有很多方子很有效,那么就不妨来用,治好了病就好,
五积散先生的辨证治疗是正确的.我有体会:"温病虽重阴  不失表与清”.其中有这样一个医案:病案举例:唐××,男,58岁,小暑节后,暴雨连续,居住底楼,潮湿闷热。头胀痛,咽痛,发热3天,在外门诊用消炎,解热止痛类药未见其效,晨刻诊:T39.5℃,头胀痛,壮热面赤,心烦气粗,口渴欲饮,胸闷咳嗽,身重脘痞。纳少,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温(热重于湿),治法:清解双透兼以化湿。方药:新加香薷合苍术白虎汤加减,香薷6g、银花15g、连翘15g、石膏35 g、知母12 g、炙甘草5 g、竹叶12 g、苍术10 g、粳米15 g、黄芩15 g、桑叶15 g、杏仁10 g、大贝母15 g、薄荷10 g(后下)、服2剂后,汗出热减,诸症缓解,舌苔渐化,去香薷、银花、连翘、石膏减量20 g、参入芳香淡渗之品,使湿热有出路,继服2剂痊愈
18
发表于 2007-12-15 14:55:49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王版主所举的例子我看也是伤寒,闷热潮湿应该是之前的天气吧?数日连降大雨怎么可能还热呢?当然患者体内的确有湿热,但外面显然是寒,如果单单湿热就能致病,那么去蒸桑拿不就很容易得湿温重症?所以说湿温成病是离不开寒的,您再仔细思考一下南方回南天潮湿气候的成因就能有所悟.
     案子得效是合理的,大法不外乎解表兼清湿热,用寒包湿热看待方药不是很合拍吗?湿温导致表闭合理吗?用麻黄解表就不行吗?用麻杏石甘汤加薏仁就不行吗?治好了我能不能说是伤寒呢?
19
发表于 2007-12-16 21:31:08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下面引用由zl1414182007/12/15 02:55pm 发表的内容:
用麻黄解表就不行吗?用麻杏石甘汤加薏仁就不行吗?治好了我能不能说是伤寒呢?
麻黄解表是有原则的,什么情况下,什么邪束表,才能用麻黄?


-=-=-=-=-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7年12月16日 09:32pm 时添加 -=-=-=-=-
推而演之,荆芥的解表原则,柴胡的解表原则.......
所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也必成于细。
20
发表于 2007-12-24 17:21:28 | 只看该作者

长夏湿温感冒,求助五积散先生医案一则

五先生说的对,临床上就算是伤寒了用麻黄也常常有发不出汗来的,这的确是事实,麻黄的确是不太容易使用,还请先生进一步阐述一下,麻黄,荆芥,柴胡解表的原则,在下正有困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5 06:04 , Processed in 0.0518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