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09: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四回 伍携新著访瞿宅  
上回讲到伍廷芳来到瞿宅,瞿鸿禨见他腋下挟着纸包,便问他里面是不是就是刚脱稿的那部谈养生之道的新著。
  伍廷芳点头笑道,正是,正是。边说边打开纸包让瞿鸿禨过目。
  后者接过书稿,只见封页上是伍廷芳用一手漂亮书法写下的四个字:延寿新法。不用问,这就是这本书的书名了。再翻开内页,只见除了自序、总论外,里面十三章小标题赫然在目。瞿鸿禨情不自禁地将它们一一读出声来:
  论人身之功用、论食物之所宜、论食之有法、论食之有时、论饮水、论睡时、论太阳之利益、论天气这之宝贵、论人类之风气、论衣服之适体、论感触之关系、论运动之裨益、论烟酒之毒害
  读罢这十三章小标题,瞿鸿禨不由抚掌赞道,秩庸兄所论,无不切入人之身体与生命,在我看来,真乃实用无比也,可谓妙哉、快哉!
  伍廷芳轻轻摆了摆手,说,鸿禨兄,你先别忙着说好话,这书稿我还没让他人看过,今天特地先来向你这位老朋友求教正呢!
  瞿鸿禨听了这话,不由摇头道,这不是寒碜我吗?对你这部大著,我只有拜读的份,如能“教正”得了你这部专讲健康养生的大著,我会落下这身病歪歪的模样吗?
  伍廷芳笑道,鸿禨兄言重了,此前我虽有意写此书,但一时还没有信心落笔,若不是你前次鼓励和怂恿,这书还真不知会拖到哪天落笔。现在书稿即成,在你视之,可谓旁观者清,既辨得出内容新鲜与否,又可以告诉我,此书写得到底明白不明白。如让人看了不明白,于人无益,也有负你一番好意。
  伍廷芳这一说,瞿鸿禨只得收下书稿,说,瞿某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秩庸兄既如此说,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伍廷芳见瞿鸿禨答应下来,连忙欠身向瞿鸿禨致谢,并请瞿鸿禨在阅读时,如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尽管提出,他愿与之探讨。看到伍廷芳对自己这么信任,瞿鸿禨不由连连点头。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 以下内容由 却波渔翁2009年10月24日 01:10am 时添加 -=-=-=-=-
说明:第十三回也打不开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0:4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四回 伍携新著访瞿宅
上回讲到伍廷芳来到瞿宅,瞿鸿禨见他腋下挟着纸包,便问他里面是不是就是刚脱稿的那部谈养生之道的新著。
  伍廷芳点头笑道,正是,正是。边说边打开纸包让瞿鸿禨过目。
  后者接过书稿,只见封页上是伍廷芳用一手漂亮书法写下的四个字:延寿新法。不用问,这就是这本书的书名了。再翻开内页,只见除了自序、总论外,里面十三章小标题赫然在目。瞿鸿禨情不自禁地将它们一一读出声来:
  论人身之功用、论食物之所宜、论食之有法、论食之有时、论饮水、论睡时、论太阳之利益、论天气这之宝贵、论人类之风气、论衣服之适体、论感触之关系、论运动之裨益、论烟酒之毒害
  读罢这十三章小标题,瞿鸿禨不由抚掌赞道,秩庸兄所论,无不切入人之身体与生命,在我看来,真乃实用无比也,可谓妙哉、快哉!
  伍廷芳轻轻摆了摆手,说,鸿禨兄,你先别忙着说好话,这书稿我还没让他人看过,今天特地先来向你这位老朋友求教正呢!
  瞿鸿禨听了这话,不由摇头道,这不是寒碜我吗?对你这部大著,我只有拜读的份,如能“教正”得了你这部专讲健康养生的大著,我会落下这身病歪歪的模样吗?
  伍廷芳笑道,鸿禨兄言重了,此前我虽有意写此书,但一时还没有信心落笔,若不是你前次鼓励和怂恿,这书还真不知会拖到哪天落笔。现在书稿即成,在你视之,可谓旁观者清,既辨得出内容新鲜与否,又可以告诉我,此书写得到底明白不明白。如让人看了不明白,于人无益,也有负你一番好意。
  伍廷芳这一说,瞿鸿禨只得收下书稿,说,瞿某受之有愧,却之不恭,秩庸兄既如此说,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伍廷芳见瞿鸿禨答应下来,连忙欠身向瞿鸿禨致谢,并请瞿鸿禨在阅读时,如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尽管提出,他愿与之探讨。看到伍廷芳对自己这么信任,瞿鸿禨不由连连点头。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1: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五回 开篇读序起感慨  
且说伍廷芳告辞以后,瞿鸿禨便吩咐家人,他要专心研读伍廷芳的《延寿新法》书稿,概不见客,希望不要打扰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何况是交往数十年的老友伍廷芳,在这方面,瞿鸿禨确实不乏认真。
  瞿鸿禨首先从伍廷芳写于《延寿新法》开篇的序看起。只见伍廷芳写道:
  仆惭谫陋,未足以言撰述。回溯十稔前,藐躬多病,药石寡灵,不得不考求卫生,弃羶荤,甘素食,慎卢居,吸清空,力行不倦,厥体渐癯,而持之益笃。其时辄遭揶揄,询以何徒自苦。仆如向道,不惑人言,久之,见夙疾顿蠲,精神日胜,步履无异少年,讪笑群息;又久之,见两鬓复黑,乃奇而讶焉。由是多就余问还童术,曾否著书,爰答以只改良饮食,研究卫生而已,非有秘密良方也。
  看到这里,瞿鸿禨不由在心里笑道,就凭这段文字,你秩庸兄不仅不“谫陋”,这书还分明是不错的撰述呢!
  接下来,流自伍廷芳笔端的文字,一下子将瞿鸿禨的思绪带回到了十多年前,他俩一起在京城为官时的情景:
  然鄙意善民人同,惟愿咸跻寿域。曩宦京华,每以肉食无益,不如蔬筍之味得清真,为养生者所引导。解组后,在沪开卫生会,月必两集,为同志之讲求,又创设慎食卫生馆,专设素庖,俾开风气。惟世人多嗜肥甘,罕趋淡泊,众擎未协,鼎力难伸。凡事改移风俗,中外皆称棘手。由孔孟而征,诸各教祖,目睹成效,力瘁心劳,古今同憾。仆何人斯,讵敢希踪往哲?惟一片苦心,欲世无疾苦而已。
  看了以上文字,瞿鸿禨方才明白,原来伍廷芳在养生方面,早就是个有心人了。随着伍廷芳的这些叙述,他依稀想起当年在京城为官时,曾见伍廷芳一边大块吃着肉,一边数落吃肉不如吃蔬筍,想来那里他已有此知识,只是下不了决心。而看来他有今日之养生理念,和上海可谓渊源深焉。这不,既开“卫生会”,且“月必两集”,还就“慎食”设“卫生馆”,开新风气,移风易俗,这些动作可谓大矣!欲知瞿鸿禨接下来还会从伍廷芳的笔下读到什么内容,且看下回分解。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1: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六回 序读两遍生直觉  
只见伍廷芳在序中继续写道:
  今春沪渎闲居,罕接尘鞅,成此十三章,就平日之所知,贡俚言之易解。或征中外前哲之书,或采泰西新护之理,或从博士讨论而得其真相,或自医家领悟而究其实情;且非身历其境,而验厥功效者,不敢笔之于书以告阅者。幸勿薄为浅俚,并谓粗笨大略,而患行之不获其全也。如谓事涉繁琐,诿以废时失事,则试行一二,亦睹微效。仆有一言奉劝,无论政界商界,人生事业,自非体魄强健,生命延长,不克竟其事功。苟信之无疑,持之毅力,随时随地,皆可作为课程。盖人非不能为,只患不肯为耳。况卫生一节,即在起居饮食之中,颐养天和,各适其适,何人不可行?何时不可行?眼前之原理,切己之要图,而可委之不知不识耶?愿阅者细思而审择焉,则区区之诚,不徒自庆也。甲寅孟春新会伍廷芳书于观渡庐。
  瞿鸿禨几乎是一口气把这段文字看完的。看了一遍似乎还觉得不过瘾,结果又从头至尾,将整篇序又看了一遍。两遍看罢,他长长吁出口气,然后闭目靠在椅背上想了一阵,这才起身走出屋子来到外面的小院,一来舒展一下身体,同时让眼睛得以休息,二来他要想些问题。瞿鸿禨觉得伍廷芳在序的后半部分说的那些话真是太好了,他回忆起十多年前,他和伍廷芳同在京城为官时,那时的伍廷芳身体健康状况比现在的自己也好不了多少,伍廷芳自述他那时“藐躬多病,药石寡灵,不得不考求卫生”,确是实情(顺带说明一下,伍廷芳文中所说的“卫生”一词,与今天的含义有所不同,那时表述的仅是指保护身体健康、注意养生疗法的意思——笔者)。想不到他后来采取了调养措施,而且不顾他人揶揄,“力行不倦”,更“不惑人言”,日久果然有了大起色,难怪人见了“乃奇而讶焉”。他瞿鸿禨不就是这样感觉的吗!
  当然,瞿鸿禨明白,伍廷芳毕竟不是养生专家,他写这本《延寿新法》,多是凭自己的实践和体会,自忖没有多少深奥的理论,所以他说的“非有秘密良方也”,“幸勿薄为浅俚,并谓粗笨大略”,倒也并非完全出于自谦。瞿鸿禨有一种直觉,觉得这应该是一本有着真价值的著述。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2: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9/10/24 01:14am 第 1 次编辑]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七回 读总论连声感叹  
上回说到瞿鸿禨刚读了伍廷芳写的《延寿新法》一书的序,就觉得这是一本有真价值的书。这主要是瞿鸿禨在序的结尾部分读到这样一段话:“仆有一言奉劝,无论政界商界,人生事业,自非体魄强健,生命延长,不克竟其事功。”这样的话,在瞿鸿禨看来,简直就是值得再三吟诵的警句了。
  在院落里站了一会,瞿鸿禨忍不住又回到了书房,继续研读起了伍廷芳的《延寿新法》书稿。现在他开始看的是伍廷芳紧接着序而写的“总论”:
  人在世间,日事营役,何所希冀,曰富与贵而已。然苟得富贵,而不能保厥天年,致殒于壮龄,或殂于中道,则富者虽有池台罗绮,食前方丈,而不能享受。贵者握大权,建勋业,难毕其事功,是为人生一大憾事。他如求富而保泰持盈,求贵而患得患失,计较于毫厘,驰逐于方寸,劳形疲神,适见其陷于困苦之域耳。故富贵其身躯,而难安舒其心性者,比比皆是也。
      读这一段文字时,瞿鸿禨情不自禁地在心里连连感叹,说得好,说得好。可不是吗,多少人希冀拥有人生富与贵,为此不惜丢弃健康,折损生命;也有人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整天疲于奔命,劳心损形,留给人们的印象,整个一个困苦状;君不见,有人看似大富大贵,其实其内心真不知装有多少不安、多少憔悴呢——这样的人实在不少!
      其实别说瞿鸿禨,就是作为后人的我们,读了这些文字,也足以联想到很多。不是吗,看看我们身边,那些为苟求富贵而“计较于毫厘,驰逐于方寸”者还少吗?设若如果是利用非正常手段,通过非正常途径求取富贵者,以至“难安舒其心性者”,更是常有耳闻。对于这样的人,不说也罢。我们还是继续随着瞿鸿禨的目光,读伍廷芳写的《延寿新法》吧。
  佛曰安禅,诗曰乐国,与其营役于其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安乐之要义,非体质强健,不足以有为,然不研求卫生之要旨,何能得维持保养之神髓。
  看到这里,瞿鸿禨不由噗哧一声笑出声来,他自言自语道,伍廷芳还挺会卖关子的嘛,写到这里,还没有透露一点关于“研求卫生”的实在信息。但他转念一想,觉得真细究起来,“研求卫生”确实也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明。于是他对自己说,还是慢慢读吧。欲知瞿鸿禨接下来又将读到哪些内容,请看下回分解。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八回 惊世骇俗说寿命  

  瞿鸿禨接着读到的是如下内容:
    尝观世之人,不知保养,自损天年,或生而不育,或少即夭亡,非天使之,实人之自召也,岂不痛哉!据泰西人述其人国生死册,以长寿补不寿者,扯计不过每人只得三十一岁而已。中国册载,虽乏精确,要亦大略如斯。又据泰西博士所考生物性质,人类寿命本不应只得此数。盖天生之自然原理,何至反常而遽促之,则以人之不得其保养而促之也。何以言之?譬诸种植花木,及其长成,总有五六倍,或七八倍之久。生物亦然。即以兽论,骡马之长足,须阅四年,五倍之可活二十年,或八倍而有三十二年之生命。若人类之长足,则俟至二十五年之久,以八倍为衡,人寿应得二百岁。乃旷观世人,谁见二百龄之耆老,作地上行仙耶?我中国古帝王贤哲,恒多享数百龄上寿者,证以犹太古籍,亦有九百余岁之人。东西大椿若合符节,而世人多谓古籍无稽,年月失算,遂引七十古稀,逞为臆说。历代相沿,谈龟鹤长寿而不诧,乃以人寿得遐年为必无者,殊不可解。
  瞿鸿禨在读这段文字时,中间是有过几次停顿的,显然,其中的有些话又引发了他的感触,只是我没有打断他。我这样做,实际上也是不想打断我自己以及我的读者的阅读。在我读来,这段文字极具连贯性,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包括中外古今;涵盖的内容从人类、动物到植物。而且,它更在这里直指人类生命的敏感之穴——寿命。而且还不乏惊世骇俗之语,如“人寿应得二百岁”、“证以犹太古籍,亦有九百余岁之人”。虽假借他人或国外古籍,但毕竟从中透露出了关于人类寿命长短的一个信息。这当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伍廷芳道出的关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居然“每人只得三十一岁而已”。虽然见诸“中国册载”的记载有失“精确”,但“要亦大略如斯”,也就是说,大致差不多哪里去。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中国,一个人的平均寿命确实很短。而伍廷芳所说,“人类寿命本不应只得此数”,出现这样的情况,必有“反常”现象存在,那是什么呢?伍廷芳随即一语道出:“则以人之不得其保养而促之也。”他还为此以植物、动物来作佐证。
  读到这里,瞿鸿禨已分明见出,伍廷芳在表露这样一个观点,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其是不是会对生命进行“保养而促之”。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九回 生命观点尽显露  
上回说到,瞿鸿禨看出伍廷芳在文字中表露着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其是不是会对生命进行“保养而促之”。在瞿鸿禨看来,伍廷芳本人健康状况的今非昔比,多少也证明着,此话决非虚言。下面是“总论”的结尾部分,只见伍廷芳写道:
因思古人饮食起居,崇尚朴素,节欲养身,无后人之奢纵,克保天年,胥原于此。至于狗苟蝇营,委生命于欲壑,以促其自然之年寿,何不反是以思也。著者载稽古箓,研求卫生,访耆英所遗,信彭钱(排版时请注意,此“钱”字请加上竹字头——陆其国)可咋,特撰此编,都十三章以告世人,俾同登老子春台,如游大雄世界,大地众生,毋忘斯诣。尤愿生富贵而负长材者,宏其功业,扫除疾苦,各葆遐龄,优游大同,岂不懿欤!
在我看来,这篇“总论”分明是伍廷芳“生命观”的亮相。如前论富贵,伍廷芳发问:一个人纵然拥有富贵,但如果没有健康,甚至因患病而致英年早逝,那这个人纵然富可敌国,贵有勋业,但因为“不能保厥天年”,毕竟“是为人生一大憾事”。而事实上为了追求人生富贵,无意顾及健康和生命者,普天下“比比皆是也”。可不是吗,一个人一旦绞脑汁于财富得失、算计于仕途出入,那么这个人再想“安舒其心性”也难。而在伍廷芳看来,安乐的要义莫过于体质强健,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要做什么事就很难,但是怎样才能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呢?那就是懂得养身。伍廷芳认为,有些人的不幸失去健康,甚至过早离开人世,其实并非出于天命,而是不懂得养身所致。
伍廷芳显然对人的寿命长短曾作过一番研究,据说此前西方人的平均寿命是31岁,中国人大概也差不多。伍廷芳坚信“人类寿命本不应只得此数”。那么那时的人类为何如此短寿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则以人之不得其保养而促之也”。伍廷芳认为人的寿命平均应在200岁。只因为人们不知研究养身延寿,且保留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因此使人的寿命缩短。伍廷芳还画龙点睛地道出自己写《延寿新法》的旨意:“特撰此编,都十三章以告世人……各葆遐龄,优游大同,岂不懿欤!”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十九回 生命观点尽显露  
上回说到,瞿鸿禨看出伍廷芳在文字中表露着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的寿命长短,取决于其是不是会对生命进行“保养而促之”。在瞿鸿禨看来,伍廷芳本人健康状况的今非昔比,多少也证明着,此话决非虚言。下面是“总论”的结尾部分,只见伍廷芳写道:
因思古人饮食起居,崇尚朴素,节欲养身,无后人之奢纵,克保天年,胥原于此。至于狗苟蝇营,委生命于欲壑,以促其自然之年寿,何不反是以思也。著者载稽古箓,研求卫生,访耆英所遗,信彭钱(排版时请注意,此“钱”字请加上竹字头——陆其国)可咋,特撰此编,都十三章以告世人,俾同登老子春台,如游大雄世界,大地众生,毋忘斯诣。尤愿生富贵而负长材者,宏其功业,扫除疾苦,各葆遐龄,优游大同,岂不懿欤!
在我看来,这篇“总论”分明是伍廷芳“生命观”的亮相。如前论富贵,伍廷芳发问:一个人纵然拥有富贵,但如果没有健康,甚至因患病而致英年早逝,那这个人纵然富可敌国,贵有勋业,但因为“不能保厥天年”,毕竟“是为人生一大憾事”。而事实上为了追求人生富贵,无意顾及健康和生命者,普天下“比比皆是也”。可不是吗,一个人一旦绞脑汁于财富得失、算计于仕途出入,那么这个人再想“安舒其心性”也难。而在伍廷芳看来,安乐的要义莫过于体质强健,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要做什么事就很难,但是怎样才能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呢?那就是懂得养身。伍廷芳认为,有些人的不幸失去健康,甚至过早离开人世,其实并非出于天命,而是不懂得养身所致。
伍廷芳显然对人的寿命长短曾作过一番研究,据说此前西方人的平均寿命是31岁,中国人大概也差不多。伍廷芳坚信“人类寿命本不应只得此数”。那么那时的人类为何如此短寿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则以人之不得其保养而促之也”。伍廷芳认为人的寿命平均应在200岁。只因为人们不知研究养身延寿,且保留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因此使人的寿命缩短。伍廷芳还画龙点睛地道出自己写《延寿新法》的旨意:“特撰此编,都十三章以告世人……各葆遐龄,优游大同,岂不懿欤!”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二十回 言归正传道“康宁”  

读罢“总论”,瞿鸿禨感到浑身生出一丝快意。我这样说,也许会有读者质疑笔者:你当时在哪里?难道你在瞿鸿禨身边,你是看到他的表情了还是听到他这样说了?
是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保证我这样说不是臆测——因为我所依据的,就是瞿鸿禨本人用白纸黑字写下的文字。关于这些文字,我将在后面叙述,因为当时这些文字只是不时闪现在瞿鸿禨脑中,既零碎又无条理,确切地说,它们还只是他脑子里的一些观点或想法。形成文字那是后来的事。况且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瞿鸿禨还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为伍廷芳的这本小册子写点什么,他当时的心情只有先睹为快的惬意。他是确确实实想从伍廷芳的《延寿新法》中,获取一些有关延寿新法的新经验的。
噢,别说瞿鸿禨等着接下去阅读等急了,相信读者和笔者一样,也有点等得不耐了吧。好吧,那就让我们跟随瞿鸿禨一起,继续阅读伍廷芳《延寿新法》的第一章。这一章题目叫《论人身之功用》。
人非臻安乐之区,不能收延寿之效。然求安乐,先须致其体质于康宁。盖惟无疾苦,乃克康宁,而登仁寿之域也。观夫在世者,无论东西,无分贫富,谁能免二竖之见侵?溯彼苍之生人,芸芸总总,其法极巧,其意至公。人受禀赋,本属完全无缺,彼苍未尝故予人以微眚。人身之受病,皆其不善养育所致也。
诚然,我们的目光在跟随着瞿鸿禨一起阅读,但笔者相信,因为所处时空不同,我们和瞿鸿禨的思考也许不尽划一;更由于瞿鸿禨并没有因此给我们留下一部关于伍廷芳所著《延寿新法》的诠注本,所以无法尽知、并转述他在阅读过程中生出的所有内心感受。而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却有一种亟想道出自己的诠释和理解,以和读者进行交流切磋的热情和冲动,并使彼此受益。为此,笔者告诫自己,尽努力把它做得好一些。
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且说人的寿命长短,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体质。体质好,身体好,则不易患病。用伍廷芳的话来说,没有人生来就处于绝对“安乐之区”,能“收延寿之效”,从而“登仁寿之域”。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的体质处于一种“康宁”——也就是健康的状态。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5: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二十二回 切莫做饕餮之徒  
  上回说到伍廷芳在第一章中提出了“病从口入”这个命题。它涉及的,其实就是人应该怎么吃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体生存之必需,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如果不懂得怎么吃,足以导致百病缠身。究其原因,伍廷芳用了简明扼要的“不节所致”,便一语点中了穴位。
  是的,对今人而言,诸如少吃多餐、少荤多素、少盐少油、清淡为主的饮食理念,早已成为一种常识,时时在提醒我们。而在伍廷芳生活的时代,在常人还不具备这样的常识的时候,伍廷芳就已在自觉遵守了。孙中山的卫士马湘在《跟随孙中山先生十余年的回忆》一文中,曾讲到这样一件事,孙中山生活俭朴,家人加上工作人员,平时家里虽有多人用餐,“但每天菜金不超过二元”。除非留客人用餐,平时很少见荤腥。有一次,伍廷芳等3人到孙中山上海的家中议事,到了吃饭时间,孙中山要留他们吃饭,伍廷芳说:“我每日喜食花生、甘薯、鸡蛋和一些鲜鱼,不惯吃肉,还是让我回家吃饭吧!”可见伍廷芳平时对吃是很懂得节制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多吃脂肪高的肉类,于人的身体健康有害无益,但在伍廷芳生活的年代,尤其是像他们这些有条件吃的人,能自觉做到拒绝这样的诱惑,不与饕餮之徒为伍,是很不容易的。且让我们继续读下去:
  惟人恒不自觉,盖饮无时,只知食口腹之利,富者肥甘易购,受害益深。譬之一人之力,只能挟重百斤,若强以挟二百,势必致跬步难行。人腹本容有限,而忽倍其量,则胃脏安能转动,此自然之理也。泰西卫生家,验得腹中消化力,猪肉须待至五时十五分,鸡、鸭四时,牛肉四时,羊肉三时,饭与菜蔬,亦须迟至三、四时,方能消化。今人每日三餐外,更有嗜食杂粮,如面造饽饽,为最腻滞之品。试问阅者,几见有历四、五时之后,始再进食一次者乎?纵或有之,只居少数耳。
  从上述文字可见,伍廷芳对吃有所节制,是有着充分依据的。而且既然著文,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他还善解人意地以自己在西方国家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来作佐证。他将食猪肉、食鸡鸭肉、食牛羊肉,乃至食饭与菜蔬都不同的消化时间作比,告诉人们,人的胃肠会有怎样不同的负荷,以让人有所警醒。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廿一回打不开)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5:4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二十三回 伍廷芳曾经减肥  


我曾经作过一个假设,那就是如果伍廷芳不去从政,而是为文,做一个诗人或作家又会如何?当然,这是一个注定不会有结果的假设。而我所以会如此想,是因为我在随着瞿鸿禨的目光,和他一起阅读伍廷芳的《延寿新法》的过程中,时时为伍廷芳精当而形象的比喻引起共鸣。请读这一段文字:
大凡食品未消,愈积愈滞,何异加炭于机器炉中,前炭未炽,再覆煤于上火力不扬,反令其熄灭而已。人身本如机器炉,若因积滞,而大小肠不通,何以异是?泰西亦多由此致病之人,近日研究治法,有令其戒食而至十日,二十日,或四十日者,反胖为癯,流通肺腑,遂得霍然而无病。
我说伍廷芳所设比喻精当形象,不独指他把人体喻作机器,这也许早已不显精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比喻确实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在这段文字中,他不独指出了做饕餮之徒可能给一个人带来的危害,而且继续以自己在西方国家耳濡目染获得的养生经验,向终于不幸“病从口入”的“致病之人”,提供了“研究治法”。于今看来,这不活脱脱就是今天普通为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并提倡的以节制进食为主要手段的减肥疗法嘛!据知,目前在日本还流行一种叫“周末断食法”的养生理念,奉行这一养生理念的人,为减轻内脏沉重的负荷,在周末断食期间,主要以酸奶或优酪乳搭配营养补助饮品或蔬果汁,作为一天的营养来源,其它什么也不吃。这样做的作用,应该说和伍廷芳理解的一样,一来可以帮助人体调整肠胃、清除多余的脂肪和赘肉,二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体免疫力。
人食五谷,既有生死,也会患病。伍延芳也概莫能外。且听他继续道来:
著者十年前,常患冒寒、头风、骨痛诸病,而腿上抽筋一症,时发时愈,发时苦甚,患之二十五年之久,中西医药,诊治皆穷。其时身躯胖一百六十五磅,惟以本身体格论,只合一百二十余磅,乃适相称耳。痴肥逾度,实非适体所宜。于是决行减食之法,每逾七日,断食一天,其法每一次,于先一日午后六时食毕,俟隔一日之半,午刻乃食,计已阅之十七、八句钟之久。连行十八次,枵腹忘饥,殊无痛苦,身躯渐减四十余磅,而精神反觉胜常,始知有效。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6: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二十四回 断食疗法出新招  


上回说到,伍廷芳十年前为了治愈自己“常患冒寒、头风、骨痛诸病”,尤其是患有二十五年之久的腿抽筋,他对自己实施了减肥疗法。因为在他看来,这种种病产生的“罪魁祸首”皆缘于自己体重严重超标。于是他对自己实行了断食疗法。这种疗法的结果,他已告诉了我们。但其过程,却非轻易所能成功。
减食之第一日,心犹惴惴,谢客杜门,一、二次之后,如常趋公,绝无倦态,家人亦惊为异事也。贱躯本胖,居常最难忍饥,稍迟食顷,苦不能待。今行减食一法,而坚持至十八次,此身虽瘠,全体益见安宁,非确有把握,讵能忍受?因思世人忍饿者,多半非其饿也,积滞习惯,肠胃变其性质耳。若腹空喉痒,涎流吻外,食时甘旨十分,乃为其饿也。又凡人自验其体质,晨起揽镜,见舌有白苔,及于厕,觉移气较常时触鼻者,即宜留意调摄也。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对自己实行断食疗法,是要下定决心,拿出持之以恒勇气的。以上便是《延寿新法》第一章的全部内容。写完第一章,伍廷芳也许意识到了关于“吃”尚存在着一个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既不能多吃,又不能不吃,究竟怎么吃,吃什么才适宜呢?于是,他就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中,讲述了这个问题。这一章的题目就是《论食物之所宜》。
人生日用,所需甚繁,总其至要,厥有五端;一曰天气,二曰太阳,三曰睡,四曰水,五曰食品。此五者,日不能缺,人习而用之,亦习而不察,而不知其功用,利害民损所益,关系于人身为不浅也。然既知其要点矣,今特将全体上之功用,撮略言之。凡人身之强健者,血脉必温和中度。须知身上之温暖,从何处得来,则因全体血脉,如汽机锤炉旋转蒸激,气管血管全藉火力以运输焉。故常人无恙,察其身中热度,总在九十八、九度,而至一百度。盖温和得中,不寒不燠,血脉流通,运行无滞。人体之得以安宁,而于以上所言五者,缺一不可,亦不可不慎其为用也。
也许是曾经在西方国家生活过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给伍廷芳留下了太深的影响,所以他行文时,每每喜欢以机器来譬喻。但确实也很形象。这一章实际上是伍廷芳对食之问题叙述的精细展开。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6: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二十五回 调养血质利于脑  

上回我们说到伍廷芳道出了“人生日用”五要义:天气、太阳、睡眠、水分、食品。有了这五要义,且运作得法,则能使人体血脉正常流通。而对此五要义一旦动作失当,就会使人体不得安宁。伍廷芳在这里实际上道出了如何防止心血管疾病的问题。再推而言之,也提出了关于健康的理念。问题是,伍廷芳当年的提醒,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今天人们的心血管疾病,不夸张地说,已成为一种“常见病”了。对照伍廷芳的五要义省察,可以说,最根本的问题多还是出在“食品”上。所以接下来,伍廷芳着重道出:
据医学博士考人身内之热力,一日之间,能令重七加伦之雪(每加伦合七斤半)融化而成沸汤。惟是机轴转输,以血管运行脏腑肠胃之际,非得钦食之品充作煤薪,不足以供火力。是则人身之资食品,实非保身上之脂膏,乃藉以调养血质,而增助全脑之运动。
请注意伍廷芳在这里提出的一个观点:人体“资(需要)食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身上的“脂膏(肪)”,而是在于“调养血质”,以利于“全脑之运动”。长期以来,更多的人确实以为凡吃下去的东西都含营养,为此,他们选择的食物多系美味的或休闲的,诸如涂满黄油果酱的面包、奶油蛋糕、冰激凌、巧克力、炸猪排、炸牛排等等。殊不知以上这些受到人们青睐的食物,其实只含有少量人体真正需要的元素,多的却是人体难以消化、吸收和排泄,而且还会堵塞组织,引起身体功能障碍的弊端,以致最终发展成疾病。
世人常言食猪心可以保心,食鹿足可以保足,盖未悟全体之功用也。然食品为充身上之煤薪,则煤质若何,入炉以后,其渣滓有无,亟须研究。故入口腹之食品,万不宜多,多则如煤炭覆压,火力难发,遂令炉灰阴翳,机运不灵,此第一义也。其第二义,尤须选择质清而易消化者以充饮料。每见上等之煤,易燃而少屑,火力调匀,机轴善于转捩。如妄食积滞之品,节节难消,由大小肠中通流不尽,致使积滞之处,疾病旋生,此理显而易见。
伍廷芳上面这段话,即涵盖着因食之不当,而引发人体诸多疾病的意思。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01:16: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伍廷芳写《延寿新法》

第二十六回 百年古木千年炭  

关于食品,既然有如许讲究,那么什么样的食品,甚至怎么吃,才得上得当呢?且听伍廷芳细细道来:
近日卫生家评论食品,以渣滓少而消化速者为要素,而品质尤贵清洁,乃合卫生。至评论合宜之品,总无逾于地上生长之物,则因凡物发生地上,既藉天气,尤须倚赖太阳。原夫草木花卉,由根萌以迄长成,收蓄天气,烘照日光,其力久而远大。譬如古木长材,斫之为薪,火力蓬勃,不可向迩,像平日吸收太阳之热度所致。煤质虽藏地数千年,亦因吸收太阳而成炭质。其天然产品,若果蔬谷豆之类,无一不藉太阳而生,故其品质最称人生之增益。此等品质,入自口腹,易消化而少渣滓,为机器炉炭之最良,自非肉食重滞之所能比拟。
伍廷芳在这段话里,再次提到了“卫生”的概念,于今看来,他的“卫生”,与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一词的概念应该是接近的。在以上这段话中,伍廷芳主张多食蔬菜、水果、甘果、豆制品等之类的理念也是很明白的。为此他还以百年古木、千年煤炭作比,其寓意亦深焉!伍廷芳认为,这类食品的最大好处,就是“易消化而少渣滓”,而这一点正是“自非肉食重滞之所能比拟”。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当下,全世界的营养生化学和流行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已证实,动物性食品是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以及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元凶。由此可见,水果和蔬菜远比肉类、鱼类、蛋类以及牛奶等食品更重要。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富含净化人体、让人体远离疾病的营养。鉴于此,我想说的是,我们是否可以把伍廷芳上述那段话,解读、补充理解为:人体应该把水果、蔬菜、未精制的谷物、豆类、薯类、坚果、种子等植物性食品作为主食,而把动物性食品作为辅食。是的,这意思含有笔者的“发挥”在内,因为对肉类食品,伍廷芳显然有点“深恶痛绝”:诚以牛羊牲畜,肥甘腻滞,鱼蝦鳞介,腥杂污泥,自异轻清之品,渣多难化,更非肠胃流通之所宜。至于牛羊啮草作粮,由草化为肉质;人食其肉,是借其变化之质,供我饮啖,然已隔一层,何如即以天产之轻清品,而助我生机也。其第三义,则牛羊等畜,难保其不染病者,病畜之肉,易传于人,人多不知耳。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15:40 , Processed in 0.10150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