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huatuodiz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1:57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肝部药队
(补肝猛将)枸杞、北五味、乌梅。
(次将)山茱萸、菟丝子、首乌、当归、白芍、沙苑蒺藜、鳖甲、龙骨、牡蛎、木瓜。
(泻肝猛将)鬰金、桃仁、青皮、莪术、沉香。
(次将)香附、木香、延胡索、柴胡、山栀、川芎、川楝子、赤芍、瓜蒌壳、白蒺藜、陈佛手、钩滕。
(凉肝猛将)龙胆草、胡黄连。
(次将)羚羊角、夏枯草、石决明、青蒿、菊花。‘
(温肝猛将)肉桂、桂枝、吴茱萸、细辛、胡椒、骨碎补。
(次将)菟丝子、艾叶、山茱萸、茴香。
肝部列方
“甘露饮”
治血虚胃热:
枇杷叶、生地、熟地、天冬、麦冬、黄芩、石斛各一钱,甘草五分,枳壳八分。
“柴胡疏肝散”
治肝气左胁痛:
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川芎、赤芍、枳壳、醋炒香附各一钱,炙草五分。
         
“瓜娄散”
治肝气燥急而胁痛:
大瓜蒌一枚连皮捣,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
“清空膏”
治肝经风热入升为头痛:
羌活、防风各六分,柴胡五分,黄芩一钱二分,川芎四分,炙草一钱,薄荷三分,酒炒黄连六分。
“芍药甘草汤”
治木侮土而腹痛:
酒炒白芍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
“奔豚丸”
治小腹气结作痛:
川楝子一两,茯苓、橘核各一两五钱,肉桂三钱,附子、吴茱萸各五钱,荔枝核八钱,小茴香、木香各七钱。
“橘核丸”
通治七疝:
盐酒炒橘核二钱,小茴香、川楝子、桃仁、醋炒香附、山楂各一钱,木香、红花各五钱,以神麯三两,打糊为丸。
“二陈汤”
治胃经寒痰:
半夏、茯苓、陈皮各一钱,炙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橘皮竹茹汤 ”
治气鬰火冲呃逆:
陈皮二钱,竹茹一两,半夏、人参、甘草各一钱。
“”
“橘皮竹茹汤 ”
治气郁鬰火冲呃逆:
陈皮二钱,竹茹一团,半夏、人参、甘草各一钱。
               
“煖肝煎”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
当归、构杞各三钱,茯苓、小茴香、乌药各二钱,肉桂、沉香各一钱,加姜三斤。
“蝉花无比散”
治目赤肿痛:
蝉蜕二两,羌活一两,川芎、石决明、防风、茯苓、赤芍各一两五钱,白蒺藜八两,炙甘草、当归各三两,米泔浸苍术一两为末,开水服。
“一柴胡饮”
治外有邪,而内有火,及肝燥胃渴:
生地三钱,白芍=钱,黄芩一钱五分,柴胡、陈皮各八分,甘草五分。
“柴芩煎”
治内火上冲,或为痢疟头痛等症:
柴胡二钱,黄芩、栀子、泽泻各一钱五分,木通、枳壳各一钱。
“左金丸”
治肝气痛:
川黄连一钱,吴茱萸七分。
      
“消瘰丸”                          
治瘰疬,初起即散,久服亦消:
蒸元参、醋煅牡蛎、蒸川贝母各四两,密为丸,每服三钱。
“五痿汤”
治五脏受热而痿: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炙草四分,当归一钱五分,苡仁三钱,麦冬二钱,黄柏、知母各五分。
四物汤、逍遥散、六味地黄汤、和中丸、止嗽散、四君子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以上诸方,见“卷一”。七福饮见“心部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2:51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脾  部
足太阴属脏
脾属土,中央黄色,后天之本也。受命门之火,以蒸化谷食。上输谷食之液,以灌溉脏腑。故人生存活之原,属脾土之功最大。然其性喜燥而恶湿。一受湿渍,则土力衰,而肝木即乘以悔之。位中焦,眼胞鼻准及四肢,皆其分也,与胃相表里,故其药略同。脾无表症,皆属于里。
脾虚者,右关脉必细软,其症为呕吐,为泄泻,为久痢,为腹痛,为肢软,为面黄,为发肿,为肌瘦,为鼓胀,为恶寒,为自汗、为喘,为积滞不消,为饮食化痰,为脱肛,为肠血。
呕吐者,中空也,“六君子汤”加煨姜主之。
泄泻者,土不胜湿也,“五味异功散”主之。
久痢者,气虚下陷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腹痛者,肝木乘脾也,“芍药甘草汤”加木香主之。
肢软者,脾属四肢也,“五味异功散”主之。
面黄者,本色虚现也,“六君子汤”主之。
发肿者,皮不亮,手按成窟也,“补中益气汤”去升、柴主之。
肌瘦者,脾主肌肉也,“十全大补汤”主之。
鼓胀者,中空无物,气虚也,“六君子汤”主之。
恶寒者,阳虚不达于表也,“附子理中汤”主之。
自汗者,脾主肌肉,表虚不摄也,“五味异功散”加黄耆、五味主之。
喘者,土不生金也,“五味异功散”加北五味、牛膝主之。
积滞不消者,化谷无力也,“六君子汤”加谷芽、砂仁、肉桂主之。
饮食化痰者,土不胜湿也,“六君子汤”主之。
脱肛者,气虚下陷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肠血者,脾不统血也,“归芍六君子汤”主之。
脾实者,右关必洪实。其症为气积,为血积,为食积,为痞积,为虫积,为痰饮,为虫胀,为腹痛,为不能食。
气积者,气鬱发闷也,“沉香降气散”主之。
血积者,蓄血作痛如刺,有定处也,“泽兰汤”主之。
食积者,坚滞胀满也,“大和中饮”主之。
痞积者,血滞成痞,癥瘕痃癖,可按也,“太无神功散”、 “和中丸”主之。
虫积者,湿热所化也,唇内有白点“化虫丸”主之。
痰饮者,或停心下,伏两胁有声,咳则痛,“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虫胀者,中实有物,非虫即血也,“和中丸”主之。
腹痛者,中有滞也,“香砂二陈汤”加山楂、麦芽、厚朴、主之。
不能食者,食未消也,“保和丸”主之。

脾寒之疼症,右关必沉迟,唇舌必白,其症为呕吐,为,为白痢,为腹痛,为身痛,为黄疸,为湿肿,为肢冷,为厥脱。
呕吐者,食不消而反胃也,“平胃散”主之。
泄泻者,土失职也,“六君子汤”加炮姜主之。
白痢者,积寒伤气也,“六君子汤”加木香主之。
腹痛者,绵绵不减,“香砂六君子汤”主之。如挟食拒按,“木香丸”。
身痛者,拘急为风,重隧为湿,风用“香苏散”,湿用“苍白二陈汤”。
黄疸者,土为湿制,有阴寒之象,薰黄色暗,“茵陈五苓散”。
湿肿者,不烦渴喜热,“五苓散”主之。
肢冷者,阳气不营于四未也,“附子理中汤”主之。
厥脱者,气衰火息也,“附子理中汤”加大剂人参主之。
脾热之症,右关必数,舌苔薄而黄,唇赤。其症为热吐,为流涎,为洞泄,为泻渤,为赤痢,为腹痛,为目胞肿痛,为酒疸,为眩晕,为阳黄疸。
热吐者,食不得入也,“橘皮竹茹汤”加姜汁炒黄连主之。
流涎者,睡中出沫,脾热蒸湿也,“黄芩芍药三力”主之。
洞泄者,暑湿胜土,一泄如注也,“四苓散”加“益元散”主之。
泻渤者,暑湿内搏,利如蟹渤,将变痢也,“黄芬芍药汤”主之。
赤痢者,暑热伤血也,“治痢奇方”主之。或“葛根治痢散”噤则“开噤散”。
腹痛者,乍作乍止,“芍药甘草汤”加黄连清之。
目胞肿痛者,火上升也,“柴芩煎”主之。
酒疸者,酒湿积而为疸也,“加味枳术汤”加茵陈、葛根主之。
眩晕者,酒湿生热上蒸也,“葛花清脾汤”主之。
阳黄疸者,黄如橘皮有光,目溺皆黄也,“栀子蘖皮汤”主之。如便闭“茵陈大黄汤”。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3:33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脾部药队
(补泻脾猛将)白术、黄精、
(次将)山药、扁豆、苡仁、大枣、炙甘草。
(泻脾猛将)枳实、莱菔子。
(次将)神麯、麦芽、山模、枳壳、厚朴、大腹皮、使君子、白芷、鸡内金、陈皮、槟榔。
(凉脾猛将)大黄、黄芩、瓜蒌霜。
(次将)黄焰、山栀、知母、银花、武夷茶。
(温脾猛将)附子、干姜、巴豆、肉豆蔻、草果、苍术、胡椒。
(次将) 木香、煨姜、乌药、藿香、益智仁、砂仁、白蔻仁、芜荑、焦谷芽、川椒。
脾部列方
“归芍六君子汤”
治脾阴虚弱下血:
归身、白芍各二钱,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五分,陈皮、半夏各一钱,炙草五分。
“大和中饮”
治食积胀闷:
枳实一钱,厚朴一钱五分,麦芽、楂炭各二钱,陈皮一钱,砂仁八分,泽泻一钱。
“太无神功散”
治一切痞积:
地扁蓄、瞿麦穗、麦芽各五钱,神麯二钱五分,沉香、木香各一钱五分,炙草庑,酒燕大黄二两。
“香砂二陈汤”
治脾滞腹痛:
木香一钱,砂仁一钱,制半夏、陈皮、茯苓、炙草各一钱五分,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苍白二陈汤”
治受湿身痛:
即上方去木香,加苍术、白术、各一钱。

“保和丸”
治伤食:
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香附、各一钱,炙草、连翘,各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水煎服亦可。
“香砂理中汤”
治脾寒腹痛:
木香一钱,砂仁一钱,人参、白术各二钱,干姜、炙草各一钱。
“木香丸”
治寒积腹痛,拒按,名曰阴结。
木香、丁香各一钱五分,干姜三钱,炒麦芽五钱,陈皮三钱,巴豆三十粒。以神麯煮糊为丸,每服十丸。
“黄芩芍药汤”
治脾热流诞,利如蟹渤等症:
黄芩、白芍、各二钱,生甘草一钱。
“四苓散”
治伏暑泄泻:
白术、猪苓、木通、各一钱,赤苓、车前、泽泻,各二钱水煎,用“益元散”三钱冲服。
“加味枳术汤”
治酒疸湿热发黄:
白术二钱,枳实、陈皮、麦芽、山楂、茯苓、神麯、连翘各一钱,茵陈、荷叶各一钱五分,泽泻五分,如伤酒加葛根一钱。
“栀子蘖皮汤”
治鬱热在里,而发黄疸,名曰阳黄。
栀子三钱,黄柏二钱,炙草一钱。
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附子理中汤、泽兰汤、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汤、平胃散、香苏饮、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益元散、葛根治痢散、治痢奇方、开噤散,以上诸方,仍见“卷一”。
沉香降气丸、化虫丸、二方见“心部”。芍药甘草汤、橘皮竹茹汤、柴芩煎,三方见“肝部”。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4:06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肺 部
手太阴属脏
肺主气,属西方而色白,其形如华盖,为诸阳之首。凡声之出入,气之呼吸,自肺司之。其性娇嫩,故与火为仇。其体属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凡目白及右颊鼻孔,皆其分野。然肺气之衰旺,关乎寿命之短长,全恃肾水充足,不使虚火烁金,则长保清宁之体,而寿臻永固。 肺有里症,亦有表症,肺主皮毛故也。 邪在表,右寸脉必浮。其症为发热、为喷嚏鼻塞、为咳。为嗽、为畏风、为胸满痛、为喉疼、为鼻燥、为伤暑风、为中时疫。
发热者,腠理闭也。香苏散主之。喷嚏鼻塞者,肺窍受邪也,二陈汤加苏叶、生姜主之。
喘者,风寒闭塞也,加味甘桔汤主之。
畏风者,邪在皮毛也,香苏散主之。
胸满痛者,气郁而胀也,加味甘桔汤主之。
喉疼者,邪化火而内陷也,加味甘桔汤主之。
鼻燥者,邪化火而液干也,贝母瓜蒌散主之。
伤暑风者,恶寒头痛而烦渴,香薷饮加荆芥、秦芜主之。
中时疫者,初头痛发热,渐呕恶胸满,或胀闷谵狂,唇焦口渴,先用“香苏散”,次则“神术散”又“治疫清凉散”,便闭加大黄。
肺虚之症,右寸脉必细。其症为自汗、为咳嗽、为气急、为咯血、为肺痿、为虚劳。
自汗者,气虚表不固也,八珍汤加黄芪、北五味、麦冬主之。
咳嗽者,肺虚不宁也,五味异功散主之。
气急者,金不生水而虚火上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
咯血者,阴虚动火也,初用四生丸,兼用生地黄汤。
肺痿者,火刑金而叶焦也,五痿汤加天冬、百合主之,或紫菀散、人参燕窝百合汤亦可。
虚劳者,吐血而成,月华丸、归脾汤、六味地黄汤并主之。
肺实之症,脉右寸必有力。其症为气闭、为痰闭、为暑闭、为水闭发喘、为风闭、为火闭、为咽痛、为右胁痛、为肺痈。
气闭者,气壅塞其络而满闷也,加味甘桔汤主之。
痰闭者,顽痰壅塞也,清膈煎主之。
暑闭者,暑邪中肺而烦渴也,消暑丸加香薷、木通主之。
水闭发喘者,胃经蓄水,作肿而浸肺也,五皮饮主之。
风闭者,风郁於肺而哮嗽也,麻黄汤主之。
火闭者,火郁于肺而喘胀也,白虎汤加桑皮、葶苈主之。
咽痛者,诸闭皆能作火也,加味甘桔汤主之。
右胁痛者,肝移邪于肺也,推气散主之。
肺痈者,隐隐而痛,吐痰腥臭也,桔梗汤主之。

肺寒之症,外感居多,脉右寸必迟。其症为清涕、为咳嗽、为恶寒、为面色痿白。
清涕者,寒搏其液也,二陈汤加苏梗主之。
咳嗽者,金畏寒也,止嗽散主之。
恶寒者,阴忌其类也,香苏散主之。
面色痿白者,寒伤正气也,六君子汤主之。
肺热之症,脉右寸必数。其症为目赤、为鼻衄、为咽痛、为吐血、为咳嗽浓痰、为酒积、为龟胸、为小便不利、为便血。
目赤者,火克金也,泻白散加黄芩、菊花、连翘主之;鼻衄者,血热妄行也,茜根汤主之;咽痛者,火逼咽道也,加味甘桔汤主之;吐血者,火动其血也,四生散、犀角地黄汤主之;咳嗽浓痰者,火刑金而灼肺液也,黄芩知母汤主之;酒积者,鼻赤鼻疮,湿热内蒸也,黄芩清肺饮加葛花主之;龟胸者,肺热而胀也,白虎汤主之;小便不利者,火铄金而化源窒也,黄芩清肺饮加盐豉主之;便血者,肺与太肠相表里,火迫血行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主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4:36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肺部药队

(补肺猛将)黄芪、人参。
(次将) 党参、百合、沙参、燕窝、阿胶、怀山药、诃子、麦冬、冰糖。
(泻肺猛将) 葶苈、麻黄、白芥子、桔梗、升麻、胆星。
(次将) 苏子、牛蒡、杏仁、前胡、紫菀、桑白皮、僵蚕、竹茹、贝母。
(凉肺猛将) 石膏、黄芩、竹沥、马兜铃、山慈菇。
(次将) 洋参、元参、山栀、花粉、天冬、地骨皮、知母、麦冬、薄荷、海石。
(温肺猛将) 麻黄、天南星、北五味。
(次将) 苏梗、款冬花、制半夏、生姜、烟。
肺部列方
“桔梗前胡汤”
治肺气闭塞闷咳:
桔梗一钱, 前胡、 苏子、 赤芍、 桑白皮蜜炙、 陈皮各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姜汁炒竹茹一钱, 生甘草五分。
“加味甘桔汤”
治肺郁哮喘等症:
甘草五分, 桔梗、 川贝、 百部、 白前、 橘红、 旋覆花、 茯苓各一钱五分。
“贝母瓜蒌散”
治肺热液干:
贝母二钱, 瓜蒌仁一钱五分, 胆星、 黑山栀各五分, 黄芩、 橘红、 炒黄连各一钱, 甘草五分。
“知柏八味丸”
滋水降火:
知母、 黄柏各一钱五分, 大熟地四钱, 萸肉、 山药、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丹皮、 泽泻各一线。
“紫菀散”
润肺止嗽,并治肺痿:
人参五分, 紫菀、 知母、 川贝、 桔梗、 茯苓、 阿胶各一钱, 五味子、 炙草各三分。
“人参燕窝百合汤”
润肺清金:
人参一钱(如无力,以洋参、沙参二三钱代之), 燕窝三钱, 百合五钱,共炖烂食之。
“推气散”
治右胁气痛:
枳壳、 郁金各一钱, 桂心 、炙草各五分, 桔梗、 陈皮各八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桔梗汤”
治肺痈:
桔梗、 白芨、 橘红、 炒甜葶苈各八分, 甘草、 贝母各一钱五分, 苡仁、 金银花各五钱 。
“泻白散”
治肺热:
蜜炙桑白皮二钱, 地骨皮三钱。
“茜根汤”

治衄血神烦:
茜根、 黄芩、 阿胶、 侧柏叶、 生地各二钱, 甘草一钱。
“犀角地黄汤”
治血热妄行及癍疹:
犀角尖,镑先煎, 丹皮、 麦冬、 白芍各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黄芩知母汤”
治火嗽烦热:
黄芩、 知母、 桑白皮、 杏仁、 天花粉、 山栀、 川贝、 桔梗、 生甘草各一钱。
“黄芩清肺饮”
治肺热,小便不利:
栀子二钱, 黄芩一钱。
香苏散、止嗽散、香薷散、神术散、八珍汤、治疫清凉散、五味异功散、生地黄汤、月华丸、六味地黄汤、消暑丸、五皮饮、麻黄汤、六君子汤、四生丸、白虎汤,以上诸方见“卷一”。归脾汤、清膈煎、二方见心部;二陈汤、五痿汤、芍药甘草汤,三方见“肝部”。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5:06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肾 部
足少阴属脏
肾者,天一之水,先天之本也。位北方,故黑。其体常虚。处腰左右,介其中者,有命门火蒸化谷食,名曰真阳。肾水充足自多诞育,享大寿。凡夙夜宣劳,耄而不倦者,皆肾气之固也。好色之流,先竭肾水,丧其本矣。瞳神、下颏、两腰,皆其部位,望气者觇之。肾无表症,皆属于里。肾之虚,脉左右尺常细软。其症为头痛、为耳鸣、为耳聋、为盗汗、为夜热、为健忘、为咳嗽、为喘、为吐血、为腰痛、为腿酸足软、为目视无光、为大便结、为小便不禁、为戴阳、为久痢久疟。
头痛者,血不能充髓海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耳鸣者,血虚火旺也,六味地黄丸加牛膝、知母主之。
耳聋者,虚闭也,六味地黄丸加枸杞、人参、石菖蒲、远志主之。
盗汗者,虚热也,生地黄煎、八珍汤加黄芪、北五味并主之。
夜热者,虚火也,四物汤加丹皮、地骨、青蒿主之。
健忘者,心肾不交也,归脾汤、十补丸主之。
咳嗽者,虚火铄金也,六味地黄丸加白蜜、胡桃主之。
喘者,水亏火炎也,知柏八味丸主之。
吐血者,血虚血热也,生地黄汤主之。
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加杜仲、川续断主之。
腿酸足软者,血不营筋也,十全大补汤主之。
目视无光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大便结者,血虚液枯也,六味地黄丸加白蜜、胡桃主之。
小便不禁者,肾气不约也,十补汤主之。
戴阳者,阴火上亢,阴躁似阳躁也,金匮肾气丸主之。
久痢久疟者,脾肾皆虚也,王母桃主之。
肾无实症。
肾之寒,肾之虚也。脉左右尺必迟沉,其症为命门火衰,为不欲食,为肠鸣泄泻,为天柱骨倒,为蜷卧厥冷,为奔豚。
命门火衰者,虚象百出,左归饮、右归饮主之。
不欲饮食者,火力微也,八味地黄丸主之。
鸡鸣泄泻者,肾虚也,加味七神丸主之。
天柱骨倒者,督脉空也,右归饮主之。
蜷卧厥冷者,火衰也,右归饮、理中汤并主之。
奔豚者,肾气上冲也,奔豚丸主之。
   
肾之热,水将涸也,伤寒门有之而杂症罕见,左尺右尺必沉数,或浮而空,舌黑无液,其症为口燥咽干、为目不明、为小便不利、为小便浊、为小便出血、为大便秘。
口燥咽干者,水涸也,大承气汤主之。
目不明者,目无血养也,知柏八味丸主之。
小便不利者,水少也,滋肾丸主之。
小便浊者,湿热结于下焦也,萆薢分清饮主之。
小便出血者,肾水热也,生地黄汤主之。
大便秘者,液涸也,大承气汤主之。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5:34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肾部药队
(补肾猛将) 熟地、枸杞、淫羊藿、北五味。
(次将) 生地、巴戟天、首乌、杜仲、龟板、女贞、橹豆衣、海参。
(泻肾猛将) 猪苓。
(次将) 泽泻、知母、赤苓、苡仁。
(凉肾猛将) 朴硝、元明粉、苦参。
(次将) 生地、丹皮、知母、滑石。
(温肾猛将) 破故纸、鹿茸、鹿角胶。
(次将) 山茱萸、菟丝子、大茴香、艾叶。
肾部列方
“生地黄煎”
治阴火盗汗:
生地、 当归、 炙黄芪、 麻黄根、 浮小麦、 炙草、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一钱,水煎服。
“王母桃”
培补脾肾:
炒冬白术、 大熟地各二两, 何首乌、 炒巴戟、 枸杞子各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圆眼大,每用三、四丸,饥时服。
“左归饮”
壮水之剂:
熟地五钱, 山药、 枸杞各二钱, 茯苓一钱五分, 山茱萸、 炙草各一钱。
“右归饮”
补命门真火不足:
熟地五钱 山药 枸杞 杜仲各二钱 山茱萸 肉桂 制附子 炙甘草各一钱。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
制附子、 肉桂各一钱, 大熟地四钱, 山药、 萸肉、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丹皮 、泽泻各一钱。
“加味七神丸”
治肾虚鸡鸣泄泻:
肉豆蔻、 吴茱萸、 广木香各一两, 蒸茯苓 、补骨脂盐酒炒 车前子蒸,各二两 土炒白术四两 大枣煎汤为丸。每服三钱。
“滋肾丸”
治下焦血热,用此滋阴化气:
黄柏、 知母各二两, 肉桂一钱,炼蜜为丸。
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归脾汤、生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理中汤、大承气汤,以上诸方俱见“卷一”;十补丸、萆薢分清饮,二方见“心部”;奔豚丸,见“肝部”;知柏八味丸见“肺部”。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6:03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胃  部
足阳明属腑
胃属中土,司受化谷食。《经》云:“得乖贿昌,失谷则亡。”其能受与否,生死系焉。其性与脾同,而畏木侮。舌之中及牙床并环唇而交人中,皆其分野。色现黄。
胃为阳明,有经有腑。故有表症,右关脉必浮。伤寒邪入阳明经,其症为目痛、鼻干、唇焦、嗽水不欲咽。若他表症,为面浮肿而痛、为癍疹。
目痛、鼻干、唇焦者,邪热作火也,葛根汤主之。
面浮肿而痛者,风也,葛根汤主之。
癍疹者,邪热所化也,葛根汤加牛蒡子主之。
胃之虚,其唇必白,脉右关必软弱。其症为吐、为噎膈、为不能食、为胃皖痛、为停滞、为湿肿、为痰、为嘈杂。
吐者,土虚木侮也,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主之。
噎膈者,胃脘干槁也,上脘槁,能饮水而食难进,下脘槁,食可入而复出,启膈散主之,佐以四君子汤,有郁则逍遥散。
不能食者,胃气虚而难受也,六君子汤主之。
胃脘痛者,心悸怔忡喜按,归脾汤或四君子加柴胡、木香。
停滞者,土虚不化也,枳术丸主之。
湿肿者,土不胜湿也,香砂六君子汤主之。
痰者,土衰湿化也,六君子汤主之。
嘈杂者,躁扰不宁,得食暂已,气促食少,中虚挟痰也,五味异功散主之。
胃之实,脉右关必洪,按胸则痛。其症为结胸、为痞气、为食积、为痰饮、为水肿、为胸胀闷、为胸胀痛、为胸痛呕脓、为不得卧、为便闭、谵语发狂。
结胸者,伤寒下早,邪热结聚也,大、小陷胸汤主之。
痞气者,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和中丸加厚朴主之。
食积者,胀痛拒按也,保和丸主之。
痰饮者,咳则痛,转侧有声,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外台》茯苓饮尤效。
水肿者,先肿后喘,或肿而不喘,胃经蓄水也,五皮饮主之,甚则“金匮肾气丸”。
胸胀闷者,积滞也,保和丸主之。
胸胀痛者,蓄血也,泽兰汤主之。
胸痛呕脓者,胃脘痈也,不必治而自愈。
不得卧者,胃不和,则卧不安也。“二陈汤”加砂仁主之。
便闭发狂者,胃有躁矢也。“大承气汤”主之。
胃之寒,唇舌必白,脉右关必沉迟,其症为胃脘痛、为呕吐、为霍乱、为吞酸嗳腐。
胃脘痛者,肢冷气冷,绵绵不休,姜附汤加肉桂主之,如吐蛔,加川椒、乌梅、川连、焦术、川楝。
呕吐者,食入复出也,平胃散加煨姜、砂仁主之。
霍乱者,寒湿伤胃也,和胃饮主之;吞酸嗳腐者,寒不消食也。“香砂二陈汤”主之。
胃之热,唇舌红,口臭,脉右关必洪数。其症为三消、为嘈杂、为吐血、为齿痛、为黄胖面肿、为自汗、为舌黑燥渴、为发癍疹、为便闭、为呃逆、为头痛。
三消者,燥热结聚也。口渴消水,为上消;二冬汤主之。消谷易饥,为中消;生地八物汤主之。口渴、小便如膏,为下消;“六味地黄汤”加“生脉散”主之。
嘈杂者,烦扰不宁,口燥唇焦,痰火为患也。“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主之。
吐血者,胃火迫血妄行也,“白虎汤”主之。
齿痛者,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也,“玉女煎”主之。
黄胖面肿者,湿热也,“和中丸”主之。
自汗者,热而蒸溽也,抽薪饮主之。
舌黑燥渴者,胃火炽甚也,“白虎汤”主之。
发癍疹者,火郁而化也,初用“葛根汤”加牛蒡子以散之,次用“犀角大青汤”加石膏,或“三黄解毒汤”,甚则“白虎汤”、“调胃承气汤”。
呃逆不止者,胃火上冲也,安胃饮主之。
头痛者,头筋扛起,胃火上冲也,“加味升麻汤”主之。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6:36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胃部药队
(补胃猛将) 白术、黄芪、大枣。
(次将) 扁豆、山药、炙甘草、龙圆、红枣。
(泻胃猛将) 石菖蒲、枳实、雷丸、白芥子、莱菔子、神曲。
(次将) 苏梗、枳壳、蔓荆子、麦芽。
(凉胃猛将) 石膏、犀角。
(次将) 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草藓、知母、芦根、竹叶。
(温胃猛将) 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辛夷。
(次将) 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乌药、煨姜、厚朴、川椒。
胃部列方:
“枳术丸”
除胀消食:
炒枳实一两, 炒白术二两。
“大陷胸汤”
服小陷胸汤不效,以此治之。大黄六钱 芒硝四钱 甘遂二分五厘,研冲
“小陷胸汤”
治结胸少腹满痛,手不可近:
半夏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瓜蒌仁大者一个,杵碎。
“和胃饮”
治霍乱:
厚朴, 陈皮各二钱, 干姜一钱, 炙草六分。
“二冬汤”
治上消:
天冬二钱, 麦冬三钱, 花粉, 黄芩, 知母各一钱, 人参、 甘草各五分
“生地八物汤”
治中消:
生地、 麦冬各三钱, 山药、 知母 、丹皮各一钱五分,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一钱, 荷叶二钱,水煎服。
“玉女煎”
治阳明有余,少阴不足:
熟地四钱, 石膏、 麦冬各二钱, 知母、 牛膝盐水炒,各一钱五分。
“抽薪饮”
治一切火盛:
黄芩、 石斛、 木通、 栀子、 黄柏各二钱, 枳壳、 泽泻各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犀角大青汤”
治胃火发癍,大渴大热,或咽痛不利:
犀角尖、 大青 、元参 、甘草、 升麻、 黄芩、 黄连、 黄柏、 人中黄、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或加石膏一两同煎。
“三黄解毒汤”
治火毒内盛: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安胃饮”
治胃火呃逆:
石斛、 麦芽各三钱, 黄芩、 泽泻 、山楂各二钱, 陈皮、 木通各一钱。
“加味升麻汤”
治胃火上冲,头痛甚炽:
升麻、 葛根、 赤芍 、甘草各一钱, 石膏三钱, 薄荷五分, 加灯心二十寸。
“外台茯苓饮”
即“异功散”加枳实二钱,生姜三片,用真人参。
葛根汤、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逍遥散、异功散、六君子汤、和中丸、小半夏加茯苓汤、五皮饮、金匮肾气丸、泽兰汤、六味地黄丸、大承气汤、平胃散、白虎汤、调胃承气汤,以上方见“首卷”;归睥汤、姜附汤,二方见“心部”;二陈场,方见“肝部”;保和丸、香砂二陈汤,二方见“脾部”。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9:07:21 | 只看该作者

《笔花医镜》 清.江笔花 编著

膀胱部
足太阳属腑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肾气足则化,肾气不足则不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焦而为癃闭。小便之利,膀胱主之,实肾气主之也。伤寒传经之邪,每自膀胱入。一见太阳头痛等症,即宜发散,不使邪气入为诸经害,则膀胱为第一关隘矣。
膀胱为太阳腑,有表症,左尺脉必浮。其症为头痛、为项脊强,为身痛、四肢拘急,为发热,为恶寒无汗,为喘嗽。
头痛者,头脑痛而连项脊也,“加味香苏散”主之,甚者加羌活、葱白。
项脊强者,太阳经所过之地也,“香苏散”主之。
身痛四肢拘急者,风伤卫,寒伤营,寒主收引也,“桂枝汤”主之。
四肢拘急者,也,“”主之。
发热者,腠里闭塞也,“香苏散”主之。
恶寒无汗者,寒乘表也,“麻黄汤”主之。
喘嗽者,寒邪客于皮毛,肺气不得升降也,“麻黄汤”主之。轻者“止嗽散”。
膀胱之虚,肾气不化也。脉左尺必细沉,其症为小便不禁,为劳淋,为老淋。
小便不禁者,气虚不能统摄也,“十补汤”主之。
劳淋者,劳力辛苦,气虚不化也,“补中益气汤”主之。
老淋者,老人思色,精不出而内败,大小便牵痛如淋也,宜“荜薢分清饮”去黄柏,加菟丝、远志,以去其精,再服“六味地黄丸”。
膀胱之实,脉左尺必洪大,其症为气淋,为血淋,为关格,为膀胱气。
气淋者,气滞,水道阻塞,脐下胀痛也,“假苏散”主之。
血淋者,蓄瘀茎中,割痛难忍也,“生地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花蕊石主之。
关格者,尿闭而吐逆也,“假苏散”主之。
膀胱气者,胞痹,气结膀胱少腹,热涩放小便也,“橘核丸”主之。

膀胱之寒,左尺必沉迟,其症为冷淋。
冷淋者,寒气坚闭水道,肢冷喜热也,“金匮肾气丸”主之。
膀胱之热,左尺必数,其症为小便不通,为,为石淋,为便脓血,为发狂。
小便不通者,渴则热在上焦,“四苓散”加山栀、黄芩;不渴则热在下焦,“滋肾丸”主之。
膏淋者,滴液如膏也,“荜薢分清饮”主之。
石淋者,下如砂石也,“益元散”加琥珀主之。
便脓血者,心气移热于膀胱也,“阿胶散”主之。
发狂者,伤寒热结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满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9 07:29 , Processed in 0.1505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