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曼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6-20 19:56:51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引用#5:“脉细本为阴虚,标为寒热.少阴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回复:为什么少阴病是阴虚为本呢?先生不妨详言之。
*****************************************
先生所言从何而得?乃笼统言之,阴阳不分,脏腑阴阳不断也.
下面就是张仲景先师脏腑阴阳判断和用药情况:
知易子会详细解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23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236.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237.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枝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238.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239.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40.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41.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242.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243.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244.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245.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246. 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 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247.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248.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49.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50.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251.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252.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 大承气汤方
枳实王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54.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12
发表于 2007-6-20 20:56:25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19 10:51pm 发表的内容:
至于
“阳气虚则脉微,阴虚则脉细”,把微、细分作相反的两类,则显然违背经旨,
不足为训。同时刘老又指出本证“又以阳虚为主”,仍然与五积散先生所认为的
细脉主病为血虚并不符合。
少阴提纲当中的脉微细,请教孙老师,微字做何解?细字又做何解?为何仲景要微细并提?如果按照孙老师的见解,少阴为阳虚,按照您的理解,细脉为阳虚,为气虚,那微字似乎就是衍文了,是不是仲景未免废话有余?
先解决一个问题,往后再谈。
真够累的,呵呵。


-=-=-=-=- 以下内容由 五积散2007年06月20日 08:57pm 时添加 -=-=-=-=-
希望孙老师能详解这个问题,不然以后就没法交流了。
13
发表于 2007-6-20 22:37:22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知易子注:脉微细,少阴肾应冬而脉沉,不会细,细者,元阳被风寒阴邪收束而细也,销蚀元阳肾精,既而微,人体其他脏腑失元阳卫固和推动,必然不想活动,但欲寐也。这里丝毫没有阳虚的意思。阴盛束阳而已。)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知易子注:少阴病,阴盛束缚元阳,肾水必然不升,心阳不得肾水滋润,必发虚火,固烦,但欲寐。其他脏腑失肾水滋养,必感觉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知易子注:失去肾元阳滋养后,卫固之阳断其源头,平衡状态被打破,元阴气收而束之,病人脉阴阳俱紧也,反汗出者,亡阳也;抗拒收束的元阳精气随汗而出,必亡阳 咽痛也。胃失元阳,必不受纳,则吐,肠失元阳,吸收水分上升功能必失,必下利也)
少阴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少阴病,用辛温汗法强责少阴,火劫也,汗出失水,小便必难)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再次强调庸医少阴病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至理良言)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知易子注:肾阴阳不虚少阴病人,元阳抵抗驱除中肾风寒邪气,脉必暴微,阳气失也,手足温,脉紧反去,风寒邪已除也。由此可见,那来少阴病:脉细本为阴虚,标为寒热.之说???)
14
发表于 2007-6-21 00:41:19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果在 2007/06/21 00:46am 第 4 次编辑]

[fquote]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20 04:28p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脉象属于细弦一类,就应该选择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
[/fquote]

........细脉兼数,弱,弦,涩者,多阴虚血亏之候,故常见伤阴,血虚,精亏,虚热之证........
详见此页的倒数地十一行。
15
发表于 2007-6-21 01:41:03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先生在治疗少阴病时可以观察其服用附子理中汤愈后如何,症状虽有改善,但其气血多少不可不察.
少阴病不可发汗即是阴虚,为本.手少阴与足少阴病则寒热作,为标.
16
发表于 2007-6-21 01:51:33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初识阴阳,阴阳难辨.再识阴阳,阴是阴,阳是阳.又识阴阳,阴是阳,阳是阴.
17
发表于 2007-6-21 08:55:25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少阴病:
所谓本:病人先天的元阳 元阴精气的损益情况.
所谓标:是病人在先天的元阳 元阴精气的损益情况影响下各个脏腑的阴阳状态.
张仲景先师没有什么:脉细本为阴虚,标为寒热之论断.
在少阴病篇全篇围绕风寒中少阴后,本脏和其他脏腑的阴阳状态的断证情况.
和用药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化立体整体解读.可知张仲景先师是完全通晓三世易医的生命模型的.
18
发表于 2007-6-21 11:54:46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http://www.mingyi99.com/bbs/viewthread.php?tid=4888&extra=page%3D1
赞成五积散和三七生的看法
当归四逆汤主要脉证亦不外“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这本来是四逆辈之主证,为何仲景反用当归四逆汤主之?
古今学者,对此颇多争议。因当归四逆汤,实为桂枝汤之变方。即桂枝本方易当归君,去生姜,加细辛、通草组成(古之通草即今日之木通)。故争论之焦点,在于为何不用姜附。
钱潢说:  “方名日四逆,而方中并无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阳气,是以不能无也。”
柯韵伯甚至认为:  “此条证在里,当是四逆本方加当归,如茯苓四逆之例。若反用桂枝汤攻表误矣。”
罗东逸等注家,又借厥阴主肝之说,对本方委曲顺解。提出“厥阴之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脏不即寒”,故虽“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遂认为寒,而用姜附也”。以上诸说皆不能令人信服。
19
发表于 2007-6-21 15:48:19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楼上不懂当归药性药理,狐疑先师,未入中医门也.
20
发表于 2007-6-22 00:23:57 | 只看该作者

细脉溯源——兼答三七生、五积散二位先生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19 10:51pm 发表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最
后一条却说细脉主病为“气血俱不足”呢?道理很简单,尺部属阴属血,而细脉
居于尺部,细为气虚,尺为阴血,故曰“血气俱不足”。
虽然很久没看中医了,不过还是看出了问题,这样理解脉,不但理解不对,思维也是混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10:25 , Processed in 0.0565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