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五积散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少阴提纲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6-23 01:29:3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回复#10五积散:
     我也来引用一段对于少阴病提纲的解读:
    “少阴病的性质是全身性虚寒证,凡是病到少阴,正气已进入极度衰疲的阶段,因此比太阴病更深一层。太阴病不过是脾肾阳虚,全身的机能还未甚虚,因而较易治 疗;少阴病则为心肾阳虚,一派阴霾之气,弥漫内外,故有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下利清谷,精神困顿等严重的阴盛阳微现象,所以说少阴病是全身性虚寒证。”
由上文可以看出,少阴病属于全身性虚寒证,并不存在什么“血虚”的问题。那么,这一段对于少阴部的解读文字是谁的解释呢?我要告诉五先生的是,此文并不是孙曼之的个人见解,而是出于五先生所推崇的那本《伤寒论译释》,即人们常说的“教参本”,不过,不是五先生所用的初版本,而是第二版。这个很有名气的“伤寒论教参本”,出版于“文革”以前的五十年代,初版与二版相隔只有一、两年。我在初学中医阶段也是使用的这个“教参本”,书都几乎读破碎了。现在手头经常翻看的这本二版本,是在“文革”以后的1980年重印时买的。
      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问题不在于是那个权威说过的话,而是在于“这件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如果我们沉醉于权威们的结论之中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就会在权威们设置的大海里面永远游不到真理的彼岸!
12
发表于 2007-6-23 17:03:4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五版主,我看孙先生已经浑身是汗,坚持不住了,已经是在找客观理由了,没看到徒弟都助阵了吗?差不多就行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19:03: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回孙老师:
我现在手里的是第三版,1992.8月的第三版,至于您所引用的的出在第几版,我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您可以告诉我是第几版?
呵呵,孙老师,我可不是诚心捣乱,我做事一贯是很认真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23 23:34: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下面引用由孙曼之2007/06/23 01:29am 发表的内容:
问题不在于是那个权威说过的话,而是在于“这件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如果我们沉醉于权威们的结论之中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就会在权威们设置的大海里面永远游不到真理的彼岸!
孙老师所言甚是!
但是有一个权威如果这样理解,那我可以质疑,但是,象张景岳,柯琴,南京中医学院,刘渡州,这样的一大批古今权威都这样理解,让我确实有点茫茫然,还请孙老师棒喝一二。
15
发表于 2007-6-23 23:43: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回复#9五积散所引用: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三阳以少阳为枢,三阴以少阴为枢。弦为木象,浮而弦细者,阳之少也,微为水象,沉而微细者,阴之少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
                                     ------《伤寒来苏集》
回复:“浮而弦细者,阳之少也”,请先生解释一下“脉之弦细”与“阳之少也”究竟是什么关系?
16
发表于 2007-6-24 00:01:5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引用#12:“五版主,我看孙先生已经浑身是汗,坚持不住了,已经是在找客观理由了,没看到徒弟都助阵了吗?差不多就行了。”
   回复:呵呵,先生与五先生所见相同,故而只回复五先生而未及其他人,决非冷落先生于一边也。论坛学术讨论只是学习之机会而本身并无输赢之分,鄙见以为“友谊第一,讨论第二”,未知先生以为然否?若先生不弃,后面愚尚将继续发文讨论,欢迎先生悉心指正,古云“如切如磋,如硺如磨”,今日论坛相会论艺,未尝非人生一件赏心乐事也。
17
发表于 2007-6-24 00:04:5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抓不到根本,当然百医百说了.
局面混乱呀.
18
发表于 2007-6-24 00:09:2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知易子用中医术语说说看.不要用什么多维.....,搞得花里胡哨看不懂唉.
19
发表于 2007-6-24 00:10: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回复#13五积散:
   引用:“ 回孙老师:我现在手里的是第三版,1992.8月的第三版,至于您所引用的的出在第几版,我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您可以告诉我是第几版?
呵呵,孙老师,我可不是诚心捣乱,我做事一贯是很认真的。”
回复:我目前手头的这一本《伤寒论译释》,是1980年重印的,题目下面便紧接着有“第二版”字样。扉页内首先是1958年由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所写的序言。
20
发表于 2007-6-24 00:26: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少阴提纲

回复#14五积散先生
引用:“孙老师所言甚是!
但是有一个权威如果这样理解,那我可以质疑,但是,象张景岳,柯琴,南京中医学院,刘渡州,这样的一大批古今权威都这样理解,让我确实有点茫茫然,还请孙老师棒喝一二。”
回复:先生引用了以上四家权威著作,他们能否代表“一大批古今权威”尚还有疑问,而我也同样已经引用了《素问》、《伤寒论》、《脉经》以及张景岳的著作,我存在的疑惑是:我们今天究竟是要比赛引用权威的数量或者名气的大小等级呢,还是要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呢?如果先生同意我们不懈的追求的是后者这样一个观点,那么,恕我直言,先生上面的那一段质疑就完全不必提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10:25 , Processed in 0.09145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