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曼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7-7-23 13:34:54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7/22 07:35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认为,“气”遍布全身。比如:脏有脏气,腑有腑气,血有血气,骨有骨气,筋有筋气,脉有脉气,营有营气,卫有卫气,津有津气,精有精气,神有神气等。所以,在中医理论中,有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 ...

对头!支持!
12
发表于 2007-7-23 14:47:40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一分为二,阴阳互根,五行互含.上述讨论的实质,仍是经典理解的问题.在此,本人重伸中医不单单是作为一门科学出现,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可以说她是中华文明的浓缩与结晶.如果说没有相当的传统文明的底蕴,很可能会造成对经典理解的片面甚至是曲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设象以尽之,经典理论的表达,一如易经说理,往往有取类比象的一面,单从字面理解,有失形下之嫌!
13
发表于 2007-7-23 23:02:10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按照你的推论,脉内如果有气,那么脉外就应该有血,脉外能有血吗?

脉外有组织液啊,是从血中来,那个部位没有气血就成死肉。
14
发表于 2007-7-23 23:16:37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7/07/22 07:35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认为,“气”遍布全身。比如:脏有脏气,腑有腑气,血有血气,骨有骨气,筋有筋气,脉有脉气,营有营气,卫有卫气,津有津气,精有精气,神有神气等。所以,在中医理论中,有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 ...
讨论讨论也应该没事的吧。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回复#13:
    为什么脉内有气就非得脉外有血呢?气血都在脉内,而血的运行是由于气的推动作用,这就是中医学对于气血关系的解释,因此,脉象的大小、长短、强弱都是由脉气所决定的。至于先生所说的“组织液”问题,在中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的位置,只好敬谢不敏了!
16
发表于 2007-7-24 08:43:40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为什么细脉主病为寒、为阳虚气虚?这是因为寒则收引,阳虚气虚则气机不能伸展,故脉象表现为蜷缩于内。与此相反,阴虚血虚则阴不摄阳,虚阳浮越,则表现为脉象虚浮散洪,正与阳虚气虚相反。
争论的关键是阴阳、气血、水火概念不太清晰。
细脉:说说我自己的体验,少阳不足又血虚,脉象呈现沉、细、小、弱,身高1·62米体重只有48公斤;现在体重60公斤,血压标准,血色良好,前几年由于偏于扶助少阳之气,而太阳寒水未及调整,受了几年火刑,常有剧痛,可以说阳气已复,但是脉象细、数,略沉,也可能应该是伏?到论坛学到一点,火刑解脱;沉、细有所改变,故认为大脉是热气之脉,“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不能简单的争论于阴虚或阳虚,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本人可以说水火阴阳已复,只是心主脉的热气未全复,脉仍然有细象。
17
发表于 2007-7-24 08:51:58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因此,脉象的大小、长短、强弱都是由脉气所决定的。至于先生所说的“组织液”问题,在中医学中没有这个概念的位置,只好敬谢不敏了!
哈  哈   为什么呢?气是什么,怎么来?从哪里来?气街是中医名称,在哪里?中医名称不清楚是何物,现代医学名称不能说,中医大学中西兼学,不是浪费人家时间,搞糊脑袋?
18
发表于 2007-7-24 13:53:46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可知脉内是没有气的。
记忆中“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句话是出自《内经》]

〈五味第五十六〉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灵枢·营气第十六〉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从以上可以看出,〈内经〉本来说的就是“气”,气分清浊,分走营卫。气传之肺,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从“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之“化”字,可见营卫之气皆为主管生化之用,
并非 五积散 先生所说:西医的输液脉里不能进气的气。是不同质量的气在不同的位置,输液脉里不能进的气是空气,而生化的是谷气,就如不能把砻糠盛在您碗里,不等于您碗里不能盛饭,非但碗里能盛饭,而且还是必需盛饭。
19
发表于 2007-7-24 14:11:55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为什么脉内有气就非得脉外有血呢?气血都在脉内,”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若气血只在脉内,如何养育精神?若气出于脉,而血不出于脉,又如何阴平阳密?岂不形成阴阳离决?
所以气血必定同出于脉外,以西医的组织液刚好解释,中医、西医治疗的是相同的人体,为何一定要人为的把中医、西医隔离?西医的组织液只缺继续气化环节,体液在体温内必然气化。
20
发表于 2007-7-25 06:25:38 | 只看该作者

细脉萦萦话形势——与三七生先生商榷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和在 2007/07/25 06:27am 第 2 次编辑]

阴邪来,见沉细。——《脉经>
    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脉经>

        痛,邪,就是火。全虚之邪,呈完谷不化,小便多,软软的没有力气,无痛,发热都很低。
“阴邪”,现代人习惯当作一个名词,古人往往是叙述一个事理,阴邪可以理解为受阴性外邪而产生的人体内的病患,或者属阴之脏有病而产生的症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02:51 , Processed in 0.0551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