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代肖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2-6 12:11:39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穴位与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是正确的穴位,病者对针的感受有如电闪雷鸣,反应强烈。医者也可以观察到。所谓一针下去,病者霍然而愈,苦楚顿除,特别是针治头部。如果取穴不对,病者的反应就不太敏感。自己练针,不一定可以体会到不同的针感。另一方面,取穴正确,但补泻反了,不好的效果也是惊人的。病人神气虚,一针有时尚未下,病人就要晕针休克。不知楼上各位有否观察到这种现象。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2:16:08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赵先生从20出头就做针刺,40年没有停顿,用不着和他讨论常识问题。
13
发表于 2009-2-6 12:17:4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該參考看看近來的研究成果了!
14
发表于 2009-2-6 12:27:5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代先生说得对,赵先生自视清高,本人班门弄斧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2-6 15:26:13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有的人看到针灸针或注射器就晕倒——莫非也是针刺所致?
16
发表于 2009-2-6 16:21:43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
摘要:本文将中医理论与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等相联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性探讨,并发觉原、井、荥、输、经、合、络穴分别与DA、谷氨酸(Glu)、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E)、组织胺(H)、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等递质能神经元似具各自对应性。并进一步阐述了对当前神经科学和经络实质相关性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相关性;对应性;中心体;无髓神经纤维;微管;轴浆运输;722。
在当前的中医多学科研究领域里,本文将中医理论与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等相联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思维方法,参以现代研究的实验依据,进行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探讨。
1 思路简述
本人在高中时期的业余爱好就是学习中医,在学习了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1]后,就知道经络实质是一个待解之谜,当时就有了“经穴--特异的神经支配”的念头。随后这一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思维之中。
进入大学期间,在针灸经络的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种促使我探讨经络实质的信念。首先虽接触了有关的研究资料,但对诸多不一的实验结果和见解确是无所适从,迨学习《经络结构探索》[2]后,才深受启发,并认为经络外周结构应为“间隙疏松结缔组织”,这与合之有象可见、分之无迹可寻的“波导管”见解是相得益彰的。
而对穴位本质的探讨,依据针刺作用机理研究的结果:经穴如果失去了神经的支配(就是有特异的神经支配),其相应的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针感(酸、胀、重等)亦是通过神经传导而形成,这表明经络机能必以神经为主导,可见单从“外周”来认识经络是不足的。
再者,神经系统的机能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有关针刺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的报道指出[3][4],针刺可以影响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并且针刺效应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变化来实现,由此联想到针刺效应的特异性是否与特异的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有关呢?鉴此,就希望能从特定穴的命名及功效得到启示。
对原穴的命名主要与原(元)气相关,根据推导,认为元气与多巴胺(DA)相当,于是就将原穴与DA能神经元连系起来,按照类似的思考方法,也发觉特定穴的功效与其它递质的效应有着较大的各自对应性,并且很多针刺经络研究认为能用本假说进行解析。
但当今医学又尚无象假说图那样的神经传导系统记载。以后,又经过十余年的思索和查阅有关研究报道,认为很有可能是现代神经解剖学尚未明晰的一个系统。如:脊网束起自脊髓第X层的起始细胞能接受肽能和单胺能传入冲动[5]。并认为递质能神经元在外周应有特定的调控点,这与经穴的分布有遥相呼应之势。
2经穴--递质能神经元的相关对应性
据经典记载,同名特定穴在功效和主治等方面具有共同性。
再看看神经生物学对神经递质的分类,通常将中枢递质分为经典递质,神经肽以及一些有待确定的可能递质。而经典递质包括:(1)胆碱类:主要为乙酰胆碱。(2)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组胺。(3)氨基酸类:根据其中枢作用可分为兴奋性氨基酸和抑制性氨基酸两大类,前者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后者主要有氨基丁酸和甘氨酸[6]。
在将特定穴功效与经典递质效应进行比较时,发觉原、井、荥、输、经、合、络穴分别与DA、谷氨酸(Glu)、肾上腺素(Adr)、去甲肾上腺素(NE)、组织胺(H)、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5-HT)等递质能神经元似具各自对应性,现进行如下分析:
2.1 原穴——多巴胺能神经元
《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这主要是强调元气的重要性和原穴为经脉的发端。对元气的认识历来都很精深,但对其实在物质却至今未能明证,当今探讨“气”的本质时,绝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理解为“能量”,而对于“阳”的实质,根据“阳”的属性,认为若将其理解为“促产能物质”较为恰当,因此在神经递质类物质中,“阳”应为儿茶酚胺类(CA)物质。进一步推想,阳气为元气所化生,由此自然想到Adr、NE的前身物DA似应为元气(确切而言应是元阳)。
所以,在探讨特定穴的命名时,据原穴是元气输注于经脉的部位,结合针刺可引起中枢递质的变化,就将原穴与中枢DA能神经元系统联系起来。
2.2 井穴——谷氨酸能神经元
“所出为井”是喻经气之始生,万物生发之始端。“井主心下满”,井属木(本文指阴经五输配五行),指井穴主治心下满闷的病证,临床上井穴是急救泻热之有效穴位,一切热、实、气滞血淤的急性热病都可采用井穴放血疗法,常用于主治中风卒倒、不省人事、癫狂等神志病及暑厥等热病[7]。
由于井穴主要是主治神志昏迷症,其开窍醒神之功最著,考虑针刺井穴应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所以就将中枢兴奋性递质Glu与之对应联系。如:井穴的速效与Glu的快速效应具有一致性。
2.3 荥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所溜为荥”,言其脉气渐盛。“荥主身热”,荥属火,内应心邪,诸经热病初起,均可取而治之[7]。灸荥穴同样有壮阳助火的功效,可主治真寒假热证。
此对应关系主要是从心、火来认识,因在诸神经递质中,惟以Adr的促产能效应及加强心肌收缩作用最为显著。
2.4 输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所注为输”,输穴为土,内应于脾,居中以溉四傍。“输主体重节痛”,临床上,若脾失健运,症现四肢无力,沉重微肿,以及一切肢节疼痛,风湿痹症,各种阵发性痉挛之疾,均可取治于输穴[7]。
考虑NE也是促产能物质,且可减少或改善微循环灌流量,这似与输穴主治相通。再者脾神经中以NE有通达全身的特性。
2.5经穴——组织胺能神经元
“所行为经”,经穴属金,内应于肺,外合皮毛以司呼吸。“经主喘咳寒热”,当表邪袭肺,发生寒热咳嗽,可取经穴治之[7]。“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可取各自的经穴治疗。
依据H以与外界接触的皮肤、胃肠道和肺含量为最高的分布特点,将经穴与H能神经元对应联系。
2.6合穴——乙酰胆碱能神经元
“所入为合”,合穴属水,内应于肾。据“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府”及“经满而出血者病在胃,以及饮食不节病者取合”的原则,(阳经)合穴用于主治一切胃肠病与慢性病,有健胃,扶正培土,驱邪防病之功[7]。又据“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可知合穴具泻热之功,也主治实热暑热病证。
胃肠的舒缩主要与Ach相关、这与“肚腹三里留”是相当的。若从Ach可抑减代谢方面来看,也可说明合穴的泻热功效。
从现代对“足三里”研究等的所有报道中[8][9][10][11],均可证明合穴的针刺作用机理是通过胆碱能系统发生效应。
2.7络穴——5-羟色胺能神经元
络穴是络脉所属的穴位,沟通表里两经之间的相互关系,故对疏通表里经疾患最为常用。络为原气之别使,《难经•二十三难》:“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清·徐大椿释道:“脉所注为原。《灵枢·九针十二原》: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盖谓五脏之气皆会于此,而别络之气亦因乎此也。”现代研究证实:(1)5-HT是一种吲哚胺,它像CA一样来源于嗜铬细胞;(2)单胺氧化酶(AMO)同样可降解5-HT。
临床上,偏头痛主要与5-HT相关联,而查看治偏头痛的验案,几乎都取用了络穴,抑或亦可言“络主偏头痛”?
    根据近年来研究[12][13],可基本说明“内关”等络穴与5-HT能神经系的对应联系。
2.8其它相关对应性
2.8.1井穴——麦门冬氨酸能神经元,如阴经可能与此相关。
2.8.2郄穴——缬氨酸能神经元
2.8.3三阴交——丝氨酸能神经元
2.8.4大杼——与维生素D有关
2.8.5养老——与维生素A有关
2.8.6中脘——与维生素B有关
3经络实质图(见附件)

(图附此)
ZYX-C经络实质图
4经穴实质与轴浆运输
从经穴的实质看,《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非皮肉筋骨也”。这就明确指出经穴的本质并非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皮肉筋骨,而是神气的活动所在,如今都把“神”认为是中枢的机能表现,若把“神气”理解为神经递质,而经穴即是神经递质的功能活动表现所在。经穴是与生俱来,一般不被我们直接感知,但其游行出入的活动(如穴位跳动感)是可以感知的。
在此先看看对轴浆运输的描述。
轴浆运输:由于核糖体是细胞的蛋白质工厂,缺乏核糖体的轴突其蛋白质必需在细胞体合成然后运输到轴突。这种物质在轴突内运输的运动称为轴浆运输。20世纪4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Paul Weiss和他的同事发现,用绳结扎轴突,轴突内的物质便积累于靠近胞体的轴突端。如解除结扎,积累物质则继续以1~10mm/d的速度运向轴突末梢。这种物质在轴浆内的流动称为轴浆流。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了一些方法追踪顺行轴浆运输的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即用放射性氨基酸注入神经元的胞体,使其参与蛋白质合成,然后在轴突末梢测定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蛋白质,就可了解其运输速度。其机制是,含有已合成的物质的囊泡通过驱动蛋白提供的“腿”沿轴突的微管下行,这一过程以ATP为燃料,其方向为从胞体到末梢,故称为顺行运输。顺行运输有快速和慢速两种,前者约100mm/d,运送细胞器(如囊胞、线粒体等);后者约1~3mm/d。轴浆内大部分物质是慢速运输的,主要是运输生长或更新所需的物质。另一种从末梢到胞体沿轴突而上行的物质运输运动称为逆行运输,提供逆行运输的“腿”是一种动力蛋白,逆行运输的分子机制与顺行运输相似。逆行运输均为快速运输[14]。
由上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穴位的游行出入活动。
5针刺作用的调整体系
针刺某一穴位,可认为其相应的递质体系都得到调整,如对递质合成酶及降解酶活性、递质含量、受体(靶器官)、递质调控体系等均有调整作用。对于这些递质能神经系,可相对地理解为合成酶或降解酶阳性神经系,如:Ach能神经亦可认为胆碱酯酶(ChE)阳性神经系。所以不能单从递质角度来考虑穴位的性能、功用。
还有针刺同一穴位亦具有相应的针刺镇痛作用,这说明二者是同一机理的两种效应表现。
6脑干网状结构
通常所述的网状结构,主要指脑干网状结构而言。低等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大部分由网状结构组成。高等脊椎动物虽已有大量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出现,但网状结构仍然是脑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脑在进化上的古老部分。几乎所有来自外周的传入纤维,都有终支或侧支进入网状结构,而网状结构又直接或间接与中枢各部保持密切联系,影响中枢神经的各方面活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的一个整合中心,从此中心不断地发放冲动传导信息到大脑皮质、脊髓和小脑等其它脑区发挥调节作用。
实验研究均证明,针刺冲动和痛冲动主要是经脑干网状结构上传。
7针感---递质与循感---受体
针刺穴位产生针感传入中枢,主要是调节递质的合成与降解。经气循经脉传导形成循经感传入脏腑,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若阻止循感,也几无针效。经气是一种能量流,具有一定的波谱,从光波可引起视黄醛立体异构的现象看,外周循感可能改变脏腑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构,即经气对受体具有调整作用。这样,针感---递质与循感---受体的协同作用,就起到治疗内在脏腑疾患的效用。
8 与全息律的关系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机体的整体机构,这是不可再分的,而对耳、鼻、眼、舌等微经络系统可认为是整体的全息缩影,这些递质能神经系统完全具备递层多分的可能,微刺系统的效应可能主要与无髓神经纤维(游离神经末梢)的全息分布有关。如:
8.1耳针研究:人体内脏在耳廓上相应部位的反应点,恰恰都在迷走神经耳支的分支区内。当针刺该处时,机体则呈现有意义的变化。再者,耳廓敏感点的形成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活动有关[15]。
综合有关耳针研究,耳穴作用机理主要与迷走神经(Ach能神经系)(水)相关。
8.2鼻针研究:动物实验证明,手术切断交感链的家兔,在鼻区便失去针刺止痛的能力[16]。这或说明鼻穴与NE能神经系(土)相关。
9针感与慢痛神经
针刺经穴时,产生酸、胀、重等针感是通过神经传导所形成,也表明经穴有特导的神经支配。杜焕基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种深部痛,无疑与C类纤维的兴奋分不开[17]。
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C类纤维,是否可以认为,针感与慢痛的传导属同一类纤维呢?因两者都是难以忍受的钝痛,且都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内脏机能的反应变化。
临床上,针刺穴位一般要经过一定的手法才能得气,可说明C类纤维兴奋阈较高(C类纤维也有累积和等级效应),可以认为,针刺先是兴奋有髓纤维感受器,再激活C类纤维感受器,而当游离神经末梢兴奋时,因其表现为高频长串的放电(及长时间的后放电),反过来激活有髓纤维感受器相继兴奋,达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产生针感。由此可较好地认识针刺手法与分析穴位产生针感的神经纤维类别。
10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临床上,患者对于针感一般缺乏明确的定位,因此有理由认为经络应属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再者,从各方面的记载及论述来看,经络似参与神经系统(机体)的各部分机能,又不被我们所直接感知,介于自主神经与感觉神经之间,起着媒介与基质的作用,但可被意识(如练气功)间接的调控,这与网状结构的性能也是吻合的。
11自律神经系统
从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分析,若将感觉——运动系统看作是自动调控系统,把植物神经系统看作是自主神经系统,而经络则应属于自律神经系统。且脑内许多神经递质的含量都表现出昼夜节律。
子午流注理论的形成就是最好的明证。
12无髓神经纤维
针刺通过神经传导发生效应,再来分析支配穴位的神经纤维类别,先来看一下对神经纤维的分类:
神经纤维的分类方法很多,可按其所在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纤维和周围神经纤维;按其传导方向分为传入神经纤维(感觉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运动纤维);按其结构特点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在周围,有髓纤维是一条神经元的突起外面由雪旺细胞膜以螺旋状盘绕数层而成。无髓纤维也并非无髓鞘,而是一条或多条突起包在一个雪旺细胞内。
除上述分类方法外,又可根据直径大小、传导速度快慢将周围神经纤维分为A、B、C三类:
A类神经纤维:具有发达的髓鞘,最粗,直径约1~22um,传导速度最快,为5~120 m/ s。
B类神经纤维:具有髓鞘,但较薄,直径为1~3um,传导速度较慢,为3~15m/s,主要分布至内脏。
C类神经纤维:为无髓纤维,最细,直径小于1um,传导速度最慢,为0.6~2m/s,此种神经纤维分布于后根及自主神经节后纤维[18]。
依据针感缺乏明确的定位等,笔者认为支配穴位的神经纤维应属于无髓神经纤维,但应比上述的C类神经纤维要“粗大”一些。因全身经穴为361个,且具左右对称性,这样人体应具有361x2=722根这种类别的神经纤维。
13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神经丝。细胞骨架几乎能维持神经元原来的形状,它以一种坚韧、高度交联的凝胶状的形状的形式充满着整个细胞。神经元形态和大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依赖于骨架。骨架是动态的。在发育过程中骨架很大程度上决定轴突和树突的发生。当外周神经元的轴突被切断时,生长锥的延伸、回缩或形态发生改变,这是细胞骨架具有的高度可塑性动态变化所致。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骨架对神经元的生存功能活动起重要的作用。神经元的骨架可因年龄、电活动、损伤或去神经等发生相应的改变。细胞骨架还为有关物质的直接运输至轴突和树突提供了结构基础。细胞骨架的交联虽可构成某些不可穿越的屏障。但也处于一种聚合与解聚的动态过程中,以使细胞器(如线粒体)通过。细胞骨架还可与膜蛋白相互作用,使其分布于适当的区域包括轴突膜、树突膜、轴突起始段、郎飞结、突触前和突触后特化区。这样,细胞骨架就对神经元内特化区域的形成和保持起主导作用[19]。
以往认为,成熟的神经细胞内不存在中心体,故神经细胞不能分裂。现在发现中心体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它们或许与微管的产生和维持有关[20]。
实际上我认为中心体是细胞骨架的总根源,而微管是连结经穴与中枢的“纽带”。
14微管
考虑到微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管的形态结构、分布与功能等。
微管是直径25nm的中空管状纤维,其中央腔直径为15nm,管壁厚5nm。它由13根原纤维丝螺旋盘绕排列而成,每根原纤维丝是由球形的微管蛋白二聚体彼此连接组成。微管在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都十分丰富,纵向地贯穿于神经索,可长达1m以上。它的主要功能有:①维持细胞结构的稳定性;②为膜包细胞器提供运输通道。在轴突,所有微管均朝同一方向排列,即“头”或称正端朝向生长锥,“尾”或负端朝向神经元胞体的微管组织中心。它是微管开始聚合的地方。微管从该中心以正端离开胞体向树突和轴突伸展。微管的数量与轴突的直径成反比。例如,直径为10μm的猫有髓神经纤维其微管数为11个/μm2,而直径
小于0.1μm的无髓神经纤维微管数为100个/μm2。[21]
由上可以看出,微管是无髓神经纤维的最核心成份,研究无髓神经纤维时要特别观察其微管的数目。
15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通路已经比较明晰,而如何去探明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的通路,将是神经科学努力的方向,若然,相信从神经方面(尤其是微管数)来认识经络实质将会迎刃而解。
主要引用文献:
[1]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1979
[2]谢浩然:经络结构探索   河北省中医出版所   1984(内部资料)
[3]邱茂良主编:针灸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1985:317~318
[4]张香桐、季钟朴、黄家驷主编:针灸针麻研究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1986:179~309
[5]唐竹吾等: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1986:85
[6]朱长庚主编:神经解剖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2:264
[7]王立早:子午流注传真   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版 1984:47~48
[8]吴国冀等:大鼠SmI施加密胆碱后电针与乙酰胆碱对束旁核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针刺研究  1995; 20(4): 30-33
[9]冯起国等:电针足三里对MG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影响  辽宁中医杂志  1998; 25(2): 92
[10]孙世晓等:艾灸足三里穴影响空腹猫胃运动的实验研究  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12): 32-33
[11]孙世晓等:艾灸猫 “足三里” 穴增强胃运动的中枢作用机理研究  针灸临床杂志  2001; 17(4): 53-54
[12]宋小鸽等:针刺内关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和血浆5-羟色胺的影响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3(1):30-32
[13]李雪苓: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物质调整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  1997; 17(11): 645-646
[14]同[6]:186~187
[15]陈巩荪等:耳针研究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1版 1982
[16]王本显:国外对经络问题的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1984:191
[17]曹天钦等:神经科学前沿    知识出版社   第1版 1986:210
[18]白丽敏、李亚东主编:神经解剖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03:11
[19]同[6]:182
[20]同[6]:181
[21]蔡文琴、李海标主编:发育神经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第1版 1999:77-78


-=-=-=-=- 以下内容由 杏花雨2009年02月06日 04:23pm 时添加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xiexincai
17
发表于 2009-2-6 17:24:1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这个贴子最后由乾坤数码中医在 2009/02/06 05:28pm 第 1 次编辑]

    关于经络,各位讲的均有一定的道理,有助于揭开经络的本质.
    关于经络的本质,本人认为宏观上:(1)对内,其肩负着脏腑通讯的重任;(2)对外,其肩负着天人通讯的重任。
    微观上:(1)经络之气包含着全息信息,DNA信息也是全息信息,显然,经络之气包含着DNA的全息信息;(2)通过母子补泄法调气而治疗疾病,可以深入DNA信息或者基因信息调控的层次,故可以实现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的效应(可观察到相关的效应或者疗效。)。
    正因为,经络的重要性,所以中医用药时甚为讲究引药入经入络;针灸时则讲究气至病所。

    认识了经络的上述本质后,只要能够调理经络之气,无论是用形而下的针、药,还是形而上的其他五行信息均可以疗病,经络之气的信息属性正是数码中医之方法产生效果的根基。  
18
发表于 2009-2-6 17:47:1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杏花雨先生的转介有许多感兴趣的地方,穴位的神经表现的特异性,证实了古人的发现,在经络研究上有较大的深入。但古人描叙的经络是血脉,这点上赵先生的文章也肯定无疑。神经与经络的关系,近几十年来研究较多,特别是天津石院士就强调神经的作用,并用于其中风后遗症治疗的理论中。但神经只是从属于经络系统,或者属于经筋的范畴,在调节经络气血上有相当大的作用,并不等于经络本身。亦且神经本身需要气血的濡养。
在内经中,灵枢的经脉篇描述了经脉循行线路,但更多的时候谈得多的是俞穴。本人有时怀疑黄帝明堂经与内经的经络描述很可能有差异。穴位的连线似乎并不等于经络的循行线路,现在所谓的经络循行线路似乎也不是营气(血脉)的运行线路,也有可能是卫气的运行线路。内经各篇章内容还是有许多实质的差异,早几天渔翁在另一帖中提醒,本人才真正意识到这种篇章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是成百上千年间不同作者的认识差异,与现在论坛上会员认知差异的时间跨度,不可比喻。
19
发表于 2009-2-6 19:27:31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下面引用由乾坤数码中医2009/02/06 05:24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经络,各位讲的均有一定的道理,有助于揭开经络的本质.
    关于经络的本质,本人认为宏观上:(1)对内,其肩负着脏腑通讯的重任;(2)对外,其肩负着天人通讯的重任。
    微观上:(1) ...
经脉——染色体的相关对应性探讨
中文摘要:由于经络实质是一个古老之谜,而现代对染色体的分化认识不清,据此对染色体和经脉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从理论、临床、病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探讨,说明经脉与染色体可能存在内在的一一对应性,即经脉是由染色体分化而来。
关键词:染色体  经脉  分化  相关性  对应性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各部分之间的连系通路,由于经络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经络实质至今仍是一个谜。细察生物学,可见其对染色体的分化所知甚少,通过学习追索,总是有一种促使我探讨它们相关的信念。
1. 以性染色体为发端
现代对染色体分化认识最清楚的,是发现性染色体23号对人类的性别控制,既然决定性器官有特定的染色体来主导,那么其它器官难道就不是由特定的染色体来主导吗?依据染色体异常会引起特异的内脏器官畸形等,所以,我认为每一器官应由特定的染色体分化而来。
2. 经脉数与染色体数的近似相等
经络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所组成,共有二十条经脉,这与染色体数是相近的,所余3对若再减去性染色体1对,还有2对呢?当涉及有关内分泌研究时,许多学者都非常强调“交感——肾上腺系”和“副交感——胰腺系”在人体内的重要性,考虑若把两者当作独立的脏器——中医所言的先天、后天之本来看待,则很有妙合之感,而且性器官和先天之本、后天之本具有统管整体的属性,以至没有分化成经脉。这样,经脉(或器官)与染色体相对应的数目正好一致。
3. 经脉的左右对称性与染色体的二倍性
经脉与染色体一样,是与生俱来,均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正常的人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组成,同样,经脉对于任何正常人都具有一致的数目和外周循行线。而且经脉基本具对称性(即使行于腹背正中的任脉、督脉在分支时也是对称性),左右各一,这难道与染色体的二倍体性无关吗?之所以不以器官为代表与染色体相对应,亦是因为有些器官无对称性,当然,左、右同一经脉的络属脏腑是相同的。
4. 经脉与染色体的重要性相当
染色体几乎贮存着全部的生命遗传信息,而人体的经络,同样是“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遍布网络周身,并且“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可见,两者的重要性如出一辙。
5.病理方面的相关性
染色体异常所致畸形等与经脉循行线等有较大的对应相关。
最为典型的是:
(1)13号染色体异常,可见显著地循任脉畸形。
先看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①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任脉之别络:从鸠尾(尾翳)穴处分出,自胸骨剑下行,散布于腹部。
②基本功能:任,有担任、任受的意思。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任,又与“妊”意义相通。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称“任主胞胎”。
再看13三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小头、兔唇裂腭、小眼、多指(趾);此外还表现有: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出生体重低,具单一动脉;前额后缩,矢状骨缝和囟门宽、常见虹膜缺损,偶有独眼无眼畸形,耳低位伴耳郭畸形,耳聋、鼻宽而遍平,下颌小,摇篮足底;男性常有隐睾,女性则有双阴道,双角子宫等;胃肠道、心肾畸形也很常见肤纹常见有通贯手、atd角增大。智力与生长发育严重滞后。存活较久的患儿还会出现癫痫样发作。
由上可以看出任脉与13号染色体异常有较大的相关对应性。
(2)手少阴心经与18号染色体异常有较大的相关性。
经脉循行: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之别络: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系舌本,连属目系。
手少阴经别: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再看18三体综合症的临床表现:18三体可导致严重畸形,出生后不久即死亡。患者宫内生长迟缓,小胎盘及单一脐动脉,胎动少,羊水过多;一般过期产,平均妊娠42周,出生时体重低,平均仅2 243克,发育如早产儿,吸吮差,反应弱;头面部和手足有严重畸形,头长而枕部凸出,面圆、眼距宽,内眦赘皮,眼球小、角膜混浊嘴小、腭狭窄、耳低位、耳郭扁平、上部尖、形似“动物耳”;小颌,颈短,皮肤松弛;全身骨骼肌发育异常;胸骨短、骨盆狭窄、脐疝或腹股沟疝、腹直肌分离;特殊的握拳状:第3、4指并合,食指盖过第3指,第5指盖过第4指;大腿外展受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下肢最突出是“摇椅状足”,大拇趾短而背屈;男性隐睾,女性阴蒂及阴唇发育不良;95%的病例有先天性心脏病;肺分叶异常;异位及马蹄形肾,肾盂积水,患儿智力明显缺陷。30%病例有通贯手,指弓纹增多,部分小指一条褶纹。并且18号染色体异常都是重度智力低下,这也似与中医的“心主神志”相关。
由上可以看出手少阴心经与18号染色体的对应性也是比较吻合的。
其它如:1号染色体异常,有值得注意的未发育和发育不全的胸腺,并有复杂的心脏病;
3号染色体多见有消化道畸形;4号染色体常见眼部畸形,腭裂,颈细而长,躯干较长,四肢细长,指长,大拇趾特长,外生殖器畸形;5号染色体有特殊型嚎哭(猫叫综合征),小头,肾及腹部畸形,各种不同的骨骼畸形,技能延迟,虚弱严重,智商<20;6号染色体四肢纤细,第一趾间增宽;7号染色体可见鼻小而尖;8号染色体常见骨畸形,骨盆发育不良及狭窄,多乳头;9号染色体常见斜视,忧虑貌;10号染色体有严重生长延迟,海龟嘴;12P部分单体可见第5指弯曲;21三体表现为先天愚型……。
6.从生理方面来联系
运用染色体基因与内脏功能来比较分析,发现6号染色体与脾的功能较为一致。
先看看脾的功能叙述:
脾是最大的淋巴器官,是淋巴系统的核心,而中医论述的脾之功能时,也统括了淋巴系统的功能。
(1)主消化《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认为胃液分泌消化酶之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上(脾脏所主)。
(2)主升清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等的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依赖淋巴管的升吸作用来完成。“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比较形象地描述了脂及乳糜微粒等从肠粘膜,经过毛细淋巴管→中央乳糜管→淋巴管→胸淋巴导管→肺脏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过程。
(3)主统血《难经·四十二难》:“脾裹血,温五脏。”脾的功能有:①滤血。②造血。③储血。
(4)在志为思  通过思考来获得转机、转变、变化,这与脾主消、主化,变化、转化异物的功能特性是一脉相承的。
(5)在液为涎  《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涎的分泌主要与脾相关。涎是指浆涎,内含淀粉酶较多。分泌腺主要是指腮腺和唾液腺。
(6)在体合肉、主四肢。
(7)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8)主导淋巴系统的免疫功能。
再看看6号染色体的基因图:
从以上可以看出6号染色体的基因与脾的生理功能是基本吻合的。
还有,中医认为“冲为血海”,而8号染色体的基因多是与血液系相关的基因;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故又称为“阳脉之海”。气功学中就有“督脉通,百病消”的观点,而14号染色体主要与体液免疫相关。
7.临床方面
在临床上,有些先天性疾病(如:小儿弱智)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显或无效。而我们运用针刺治疗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这说明针刺穴位有调整基因的作用。并且在经络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穴位是外周的基因调控点。
8.经脉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
通过综合对比,初步认为染色体与经脉(或器官)的对应性大致如下:
染色体序号
          经脉
            器官

    1
    手厥阴心包经
    胸腺、心包膜

    2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扁桃体

    3
    足阳明胃经
    胃

    4
    足厥阴肝经
    肝脏

    5
    足少阴肾经
    肾脏

    6
    足太阴脾经
    脾脏

    7
    手太阴肺经
    肺脏

    8
    冲脉
    血液系

    9
    足少阳胆经
    胆

    10
    手少阳三焦经
    胸腹外包膜(内脏神经支配者)

    11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

    12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

    13
    任脉
    前列腺(含PG系)

    14
    督脉
    含lg系

    15
    带脉
      ?

    16
    阴维脉
      ?

    17
    阳维脉
      ?

    18
    手少阴心经
    心脏

    19
    阳跷脉
    甲状腺?

    20
    阴跷脉
    甲状旁腺?

    21
   (后天之本)
    (副交感——)胰腺

    22
   (先天之本)
    (交感——)肾上腺

    23
(性命之根)
    性腺(性器官)

9.染色体与进化
提出这一设想,笔者也曾恍然,因若如此,则植物等也有染色体,是否也应存在着经络呢?但仔细分析,植物虽有染色体,可其分化是低级的,更不象动物那样有神经传导系统;与其他哺乳类比较,有的染色体数目多,是否经脉也多呢?这似是不可能的,是否一条经脉可对应数条染色体呢?这从多条染色体可融合为一来看,又有可能。如:人类2号染色体在其他3种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及猩猩,以2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2p〕及〔2q〕形式存在。在人类它们的融合说明了人是从大猿染色体数2N=48过渡为2N=46的。
   10.中心粒与神经系统
从鞭毛、纤毛与中心粒同源来看,神经系统应由中心粒为主(当然需要“中心粒组织者”的作用)分化而来,简要的理由如:植物细胞就没有中心粒。分析鞭毛的自主运动功能,可知象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动物就已示有“意识——运动”的端倪。再就细胞的分裂,首先是中心粒一分为二,由此来认识几乎终身不分裂的神经细胞,大概是因为其中心粒转化为神经轴突的缘故。而所谓的“中心粒组织者”兴许正是各条染色体基因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
11.脏腑与经脉的关系
经脉是内属于脏腑的,脏腑是经脉的根本,经脉是脏腑的枝叶。人与其它哺乳类的脏腑几乎具有一致性。而染色体有异,经脉更是有别,可否认为:脏(腑)器官是由核仁分化而来,染色体分化为经脉。染色体以核仁为主导,经脉对脏腑具有连属调控等特性、作用,经脉随着生物进化趋于完善,或是通过经络的天人感应引导了生物进化。
   12.经脉与非组蛋白活性位点
染色体是由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结合在DNA上而构成,且主要由非组蛋白调控着基因活性,非组蛋白具有多样化、组织专一性和种属特异性,现已知的酶类、激素及神经肽等绝大多数都属于非组蛋白。染色体上大约每106个核苷酸对的范围内只有一个非组蛋白的活性位点,人体的非组蛋白活性位点数与经穴数目似有呼应之势,由此以为经穴是通过调节非组蛋白的活性来主导基因活动,执导生命现象。
13.细胞分化
依据同一个体内不同细胞的遗传潜能相等,分化的组织为不同基因信息的表达池,可以认为,经脉是表现各自对应染色体基因活性的细胞组织,而脏腑则是以某条活性染色体为主导调理的综合组织器官。
通过上述探讨,从理论、临床、病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吻合性来看,说明经脉与染色体存在内在的相关与对应性。
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科学发现,若观点正确的话,不仅可以运用染色体遗传学来破解经络之谜。还能将局部——整体、内在本质——外在表象、针刺穴位——基因调控等从理论、科研到临床有机地结合起来。希望它能成为宏观通向微观的“桥梁”,连接中医——西医的纽带。


-=-=-=-=- 以下内容由 杏花雨2009年02月06日 07:28pm 时添加 -=-=-=-=-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xiexincai
20
发表于 2009-2-7 19:43:22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經絡學」簡單說是這樣的,經脈是用來「控制」血液循環系統的,血液循環系統是經脈控制的對象與控制的結果;自主神經系統是用來「控制」經脈系統的,經脈系統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對象與控制的結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1 23:44 , Processed in 0.10010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