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中医掘墓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6-10 06:51:32 | 只看该作者
      【  他连头发与血余炭都分不开,到底这个藩篱是他自作的还是中医的呢?】
     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好中医经典,是继承、创新、分辨糟粕的基础。
12
发表于 2015-6-10 09:05:1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6-10 06:51
【  他连头发与血余炭都分不开,到底这个藩篱是他自作的还是中医的呢?】
     老老实实、原原本本 ...

  他连头发与血余炭都分不开,到底这个藩篱是他自作的还是中医的呢?
-----------------------------------------------------
血余炭也算有名的中药,如果一位评论中医者不懂血余炭,他的评论也就很难让人信服。这事是转述邓老信里的,邓老写信时也是转述,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得见到原出处才好评论。博士先生您知道这是怎麽回事不?
哪位知道这事出处咱们去看看。
13
发表于 2015-6-10 09:3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3:22: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5
发表于 2015-6-10 23:14:0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15楼太白先生的截图,知道了“头发与血余炭分不开”的来历。也了解了这件事的来历。


四川一位叫“川耗子”的网友,发表了讲中医的文章,引起了邓老的不满,给曹东亿教授写了一封信,里面提到头发血余炭不分,病指斥这类行为人是中医掘墓人,这个词出于此事还是另有出处我不知道,咱们就事论事。几篇文章书信都集中在一块,大家聊聊。


川耗子的文章:


中医科普难在破拆“神秘”藩篱

     一位省厅级的卫生官员,因推动中医科普知识,却被受众戏谑为“猪蹄厅长”、“通关厅长”。在毁誉参半的媒体躁动中,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比信任多了许多。一些在中医学里本来是有根有据的东西,为何总会挑动起人们质疑的神经?中医“神秘主义”成了中医药知识传播的主要藩篱!y}-!;4, 百拇医药

    “神秘”藩篱使人们认识中医的非理性成分增加y}-!;4, 百拇医药

    中医和巫术同源异流,从一产生就让中医充满了东方文化特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虽然最终“医巫揖别”,各走各的路,但是同一基因烙下的相似印迹,使巫的阴影没有完全从中医里蜕化掉,一旦有时机,还会出现“返祖”事件。从扁鹊的饮“上池之水”、华佗的“预测死期”,到今天的气功癌症、“病家不用开口中,便知病情根源”……无不使人觉得中医吊诡而神秘。y}-!;4, 百拇医药

    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相沿浸染,古籍的普遍传载,老百姓眼里的中医应当无所不能,他们认为,中医之所以有现在的颓势,全是医者学艺不精。民众的不解与业界对某些中医理论和行为的“敝帚自珍”,要使中医科普真正撩开其神秘的学术面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中医必须高扬科学大旗,用真理的破拆器,清除其“神秘”藩篱。科学虽不能完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但是,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中医学,如果任其“切脉辨胎儿性别”之类的基础思维都不理性的现象在中医界蔓延的话,人们对中医的认识,最终只有从神秘走向异端而变成邪说。y}-!;4, 百拇医药

    “博大精深”是中医科普破拆“神秘”藩篱的拦路虎y}-!;4, 百拇医药

    中医的神秘还在于古医籍记载的一些难以把握的离奇事件,如“金汁”(处理过的“人粪清”)可以治“天行热疾中毒”;“头发”可以止血……这无疑会使现代人觉得突兀而另类,也许用中医传统理论很容易把这些机理讲清楚,但身处在现代社会的人是否认同这些理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医科普的任务,就是必须对所有古医籍上的这些“神秘”藩篱进行破拆,用现代话语给受众说明他们为什么可以泻热、止血。如果经过论证,无法给出答案时,可以存疑待考。如果确认是不可能存在的行为和理论,就必须还事物本来面目,不要因为中医“面子”,动不动就以“博大精深”、“超科学”搪塞公众。张悟本们正是运用“博大精深”这一万能的神秘说理利器,把中医一次次推到违背科学常识的风口浪尖。当然,从文化传承方面考量,像中医古籍里记载的神仙灵怪,难以理解的超自然之类的东西,如“视见垣一方人”、“死而复生”、“服药成仙”、“悬丝钓脉”等,可以从精神文化方面给予评价和传播,这样也给喜欢传统文化考据者留下一些想象和研究空间,但必须注明事件本身是虚构的,以避免和中医技术手段混为一谈,使之滑向虚渺玄冥的神秘之境。

    “心悟”与“语言文字”交流障碍是“神秘”藩篱的构造者e(ap, 百拇医药

    神秘主义常常以“心悟”为主要传承方式,语言只是“登岸之筏”,文字不过是“渡津之笺”。语言文字只是心志表达的不得已的无奈符号。神秘主义认为,一旦用符号来交流表达,就失去了事物本意的原真。这就是道家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道说,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医家也说“医者,意也”。医道,是用心体验的技术。e(ap, 百拇医药

    比如中医学里的阴阳这一理论,你可以感觉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精细量化,大到天地,小至原子、中子,都是他的说理对象。然而,这个说理过程中,有一个神秘的中介衔接过程——“悟”。思维敏捷,悟性自然就高,用之则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像阴阳、五行这类传统哲学思辨性概念,普通受众根本无法理解其中道理,就连现在学理工科的人,也觉得边际太宽泛,凡所能包,无所不包,实在让人难以捉摸。而中医科普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突破专业技术的“心悟”传承,与普通受众常识传播时“语言文字”之间的交流屏障。也就是说,我们在普及中医药常识时,必须给广大受众搭建一个直观、简明、易懂、“心悟”与“语言文字”相一致的对接交流平台。e(ap, 百拇医药

    “神秘”让中医科普与受众之间互动难度加大e(ap, 百拇医药

    由于中医药理论时代久远,神秘的语境、语意较之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语言文字表述与主观心悟感受的脱节,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药,与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广大受众,在对事物认知上的反差,造成中医科普与受众之间难以互动起来,笔者在很多次中医养生讲座中都遇到类似问题,你讲到“心”,病人立即就与西医解剖的“心”对接,你讲到“五味”,他立即又和现代生理学的味觉“辛、甘、酸、苦、咸”等同起来,这种你说南,他想北,你普及中医,他联想西医的现象,在中医药知识传播时,经常会遇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相应的知识与之互动,受众就会按自已的理解将其运用于生活当中,就很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进而对中医产生反感。e(ap, 百拇医药

    比如,我们讲到麻黄能发汗,是因为它味“辛”。有细心的受众就会问,我亲口尝过,麻黄没有“辛”的味道啊?如果你不把它说清楚,就很难再与受众互动下去。我们就会这样告诉大家,中药的“味”,不仅有“固有味”,更多的时候是指“功能味”。什么是功能味呢?中医先哲们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像辣椒生姜之类的辛辣之品,食用后会大汗淋漓,后来,他们就把食用后即使没有口感“固有辛味”,但能使人出汗的药物赋予它一个“功能辛味”,这就是包括麻黄在内的很多药物“辛而不辛,味而无味”的原因所在。然后再举一反三,很轻松地解决了“吃盐补肾”、“吃醋养肝”的错误认识。可见,只有与受众互动,中医科普才可能证明神秘中医原来是如此“靠谱”。e(ap, 百拇医药

    现在有一种说法,要普及中医知识,需提高全民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固然重要。但要让生活在现代环境中的广大受众反过来学传统理、说传统话、做传统事,这是很困难的事。中医知识的普及,还得靠我们自己用科学方法,以大众易懂、通俗趣味、符合现代社会环境和需要的表达与广大受众互动起来,才是中医科普走出困境的根本之路。(张毅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
-----------------------后面再贴相关内容,一个帖里太长,不方便看。
16
发表于 2015-6-10 23:17:08 | 只看该作者
邓老的信在首帖,我移到这里,两个放一块看起来方便。

曹东义贤棣:你好!
久未通信,但你发表的文章我都注意看,都觉得写得不错 前天翻旧件,捡出你2005.11.5日的来信,谈关于禽流感问题的信,信中说:“其实需要正确认识中医的,有相当多的是我们中医界内部的人士。“学院派中医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这个可悲的现象,是王斌思想的影响所致!最近中医药学报上不断出现:‘中医是科学,要打破神秘的藩篱之类的要科学主义不要中医学的文章!’ 我年事已高,无法去教育这些中医学院毕业的“中医掘墓人”!中医药报2012.7.20 P3 要打破藩篱的作者居然指头发可以止血吗的问题。他连头发与血余炭都分不开,到底这个藩篱是他自作的还是中医的呢?而《中国中医药报》也不加按语,原文刊登了!我希望你以批臭“告别中医”者的精神,执笔战斗。我的学生中你最为合适。你以为对吗?因寄此信。再一次祝你省恢复原中医学院。我怀念杨医亚先生!匆忙   祝
快乐
                                           邓铁涛   2013.5.13日曹东义贤棣:你好!

17
发表于 2015-6-11 06:19:14 | 只看该作者
       神秘、藩篱,那是半瓶子科学与皮毛中医自己不明白造成的!
18
发表于 2015-6-11 16:31:2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9
发表于 2015-6-13 09:33:12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5-6-9 19:41
究竟是谁在反中医?谁是中医掘墓人?

      毫无疑问,只要是思维正常的成年人,都会明白,作为治病救人 ...


先生说的中医界借鉴今人的、西方人的诊疗疾病的方法,以便更多、更快、更好地解除自己同胞的病痛,就是反中医或中医掘墓人错了!原因在于,若将中医比作一辆火车,那么,传统中医就像车头;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只能作为车身,而不能做车头。
20
发表于 2015-6-13 16:37:32 | 只看该作者
高智海 发表于 2015-6-13 05:33
先生说的中医界借鉴今人的、西方人的诊疗疾病的方法,以便更多、更快、更好地解除自己同胞的病痛,就是 ...

那么,现在传统中医是车头,还是火车上的一节车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13:48 , Processed in 0.1250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