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概念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2:52:30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下面引用由gonmai2007/11/24 00:04pm 发表的内容:
此条之“二阳并病”的理解,为一,太阳表未解,但不恶寒。不恶寒则明示内之阳明不弱。二,此之阳明病,不是邪入了阳明而起,而是太阳表未解,阳明之气不得经太阳表外泄,阳明自郁并阳明气郁于太阳表而起。治则继 ...
谢谢gonmai版主!
gonmai版主言此处治之方或大青尤汤为宜,学生有疑:
    此处仲景明言治法为“小发汗”,大青龙汤药力峻猛,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而此处二阳并病,“......汗出先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两证全不相符。
   另:版主亦言:“此之阳明病,不是邪入了阳明而起,而是太阳表未解,阳明之气不得经太阳表外泄,阳明自郁并阳明气郁于太阳表而起。”太阳表未解乃未病之机,小发汗而解太阳表邪为治。大青龙似不妥。
    谨供商榷!
12
发表于 2007-11-24 13:39:22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此是指桂枝汤证不可用大青龙汤。即太阳表之内的阳明如果阳气不足时,则不宜用大青龙汤。
“而此处二阳并病,“......汗出先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此之“不恶寒”,则示里之阳明不寒,并有郁热。否之则不言“二阳并病”。恶寒、恶风与不恶寒、不恶风而反恶热是助阳发汗呢还是清里发汗的指征。如有里热即阳明有热时,则助阳发汗是不妥的。此症强调的是发汗。
--“小发汗而解太阳表邪为治”这之理解或有悖于此症之“二阳并病”?
13
发表于 2007-11-25 17:18:52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楼主的疑惑,如果是初学《伤寒论》我个人建议,不妨暂时放置一下,先抓纲,再抓目,先解决主线的问题,如各经提纲,然后顺藤摸瓜,再解决重点方剂重点条文,如果这些都掌握住了,你的如上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时间是有限的,就看你怎么合理的分配,以达到最高效率。
14
发表于 2007-11-26 09:28:19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真诚致谢五版主!避免少走弯路,过来之言,当牢记!
15
发表于 2007-11-27 16:30:32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条文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条文第23: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概念A虽然思路慎密,有一个初学者必提的重要问题,漏了,楼主的思路陷入模糊思维的轨道?高等学子舍明就暗,实乃中医之悲!
何以桂枝汤可以大发汗,而加麻黄汤各半反而小发其汗???,麻黄性味辛苦温,麻黄之温加于桂枝之甘温,当发汗力更强才合理,今不合其理,何以然?
麻黄之功效?思考……
16
发表于 2007-11-29 01:09:18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溪流斑竹精通伤寒,中医后继有人也。
17
发表于 2007-11-30 00:01:24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我认为溪流总版主解释非常精当,当从。
18
发表于 2007-11-30 07:58:48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邪热郁于肤表,不得泄越,营卫更加涩滞,故证见脉涩,此处之涩, 非是气血淤滞,乃是邪气壅之于表,不得透发泄越, 影响了脉道畅达,故见涩脉.”
恕直言,溪流总版主的解释符合目前对《伤寒论》的理解,但是并不符合《伤寒论》原意。要理解《伤寒论》原意,先要知道各药的药性功用,然后才能正确理解方意,
何以加麻黄反而是“小发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硷有温和而持久的收缩血管的作用,收缩血管作用于微循环,将阻止血液流动,而“发热,项强、身痛”说明身有热,电紧张导致肌肉筋膜收缩而痛,血液流动减缓可以延长气化时间,而气在血管间的通透性必然强过血液实质,桂枝汤加麻黄汤是针对“阳独胜则止”的气滞不能解表,麻黄阻止了血液的运行,也就阻止了汗的外散,所以加麻黄反而是小发汗。
所以“气血淤滞与邪气壅之于表”虽然病因不同,但是同为病气,总因脉涩,是脉涩导致气血淤滞或邪气壅之于表,而非气血淤滞或邪气壅之于表导致脉涩
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教材认为“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只怕也是推理,而未深究麻黄的药性?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麻黄硷对人不能诱发出汗,据此似乎可以证明,只有在相火盛,供气不足的状态下,麻黄才能诱发出汗,相火越盛,身痛,脉浮表面有气可导,《伤寒论》重用麻黄六两,只有清楚麻黄的药理,才能明白大青龙汤发汗的原理所在。
有着高等现代知识的现代中医学者,不能充分运用现代科学,顽固地拒科技于千里之外,实乃中医之悲,奉承拍马更是加重中医理论明朗的阻力。
19
发表于 2007-11-30 09:19:24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只有明白中医药的药理、方理,才可以确定医理,临证该用何方,不该用何方,不至于张冠李戴;经方解释,各人各说,知药理才能确定何说是对,何说是错,如此一来,只怕权威们的堡垒就会坍塌,这大概是中医权威们极力拒绝科学解释中医的原因所在。
有名言:“一将功成万骨枯”是说名望是建立在千万人遭难的基础之上,而今如果 万根白发医不中,作为名医,在临终一瞬那,内心又是何等苦楚?
以论坛上两位英年早逝的中医英杰为例,有人将东方医学版主的仙逝誉为国医折臂,有人在表示对东方医学版主的悼词中说,早知如何,该如何如何,值得深思,作为名中医,能不调理自己吗?在说他人时,只是自己运气好,没有遇到那种状态,只有在用尽目前的种种常规经方而每况愈下,遇突变,或有省悟,为时已晚。不遇突变,又执迷于所学者众。
执迷是害苦病人的根源,当医生成为病人时,也不免为执迷所害,乌呼,哀哉。

20
发表于 2007-11-30 12:57:23 | 只看该作者

幼稚的问题,斗胆请教高手!

不知道楼上的懂不懂配伍,麻黄汤为什么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什么小发汗?
明显配伍不同,一目了然,莫名其妙地用些分子原子穿凿附会,学院派中医衰败就衰败在这种自欺欺人的愚昧行为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1 21:42 , Processed in 0.05825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