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句话说中医的肾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4-7 16:39:1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7 16:07
腰子下面有个管子通到膀胱,精藏在腰子里就不跑了吗?为什么心有孔,就不能够藏精呢!
    还有 ...

是:“肾阳”虚了,而不是肾“阳虚”了。
......................................................

这个句读好,抓住了要害之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09:44:1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教授讲过,元精是一身细胞。意思是探讨中医元精的含义。从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个过程来说,把精和胚胎细胞指向一个东西,是正确的。但“精是一身细胞”的说法,我不知道王教授说过没有。好像在其他人的文章里也没有看见过这个说法。


中医没办法认识肾脏,但有办法认识精。因为,很多生理、病理表现,都能让中医知道,有个看不见但摸得着的东西在起作用。这个东西中医就命名为


中医理论非一人一时所创立,同一个词汇,所表示的概念内涵不同,是自然的。现代中医应该在统一概念上做些工作了。我在论坛里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个目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09:54:5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7 16:07
腰子下面有个管子通到膀胱,精藏在腰子里就不跑了吗?为什么心有孔,就不能够藏精呢!
    还有 ...

腰子下面有个管子通到膀胱,精藏在腰子里就不跑了吗?为什么心有孔,就不能够藏精呢!
    还有那个五行学说没有来,是阴阳五行学说来了,才有肾阳、肾阴。
    先生最关心的是肾阳虚,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是:“肾阳”虚了,而不是肾“阳虚”了。

---------------------------------------
心有孔,心又跳个不停,精怎么藏啊?谁家里有点金银财宝也不能总拿出来晃悠啊!戏说,呵呵
肾下面有个管子,好像那个中医书里讲过,我忘了。可是后世讲肾藏精的时候没有再说过。烦先生把出处指出,咱们好学习讨论。


正是肾主水,暴露出肾没事干。因为,现代生理学的尿液生产过程,在中医医籍里没有任何反映。所以肾主水绝不是指尿液生成。
中医讲肾和水的关系,在痰饮、水肿等病的内容里,大家都知道,这几种疾病,涉及肾的只是后期严重阶段。
肾者水藏,肾主水,显然是五行学说的内容。这些内容,给后世学习中医藏像学说造成误解。拖累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先生最关心的是肾阳虚,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是:“肾阳”虚了,而不是肾“阳虚”了。-------------------这一句的意思我还没大明白,烦请再讲解一下。
14
发表于 2014-4-9 09:59:3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9 09:44
王锡民教授讲过,元精是一身细胞。意思是探讨中医元精的含义。从“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

“现代中医应该在统一概念上做些工作了”,这个说得好。
15
发表于 2014-4-9 16:5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4-9 08:59 编辑

         “现代中医应该在统一概念上做些工作了。我在论坛里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个目的。”
      回复:
      这是中医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沟通中西医的根本问题。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够直解,不能够直接对应,中、西医的心肝脾肺肾不能够直解,甚至于中、西医的任何一个概念都不能够直接解释!只能够是大致相对应,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十分不错了。
     腰子是中医的肾,只能是在大体位置上与西医的肾脏一致,二者的功能相去甚远,大家都知道。按照功能为标准,中医的肾是指西医的哪些器官及其功能?回答这些问题就太难了,这个问题解决了,中西医的沟通融合迎刃而解。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中医的“肾”是指: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但是,要论证他、证明他并非易事。
     1   人体有多少功能?没有人统计,也不能够统计,也许有无数个功能,这么多功能分为五大类,某一类究竟有多少?肾作为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藏,其“象”主水、主精、开窍于耳、主骨生髓等等,这么多的功能要与西医的概念一一对应,其难度可想而知。
     2   “肾”与其他藏有着生克制化的关系,这种关系运用西医的什么理论给与解释?
     3   ”肾”与外界环境变化息息相关,西医怎么解释?
     4    “肾”的各种病理状态(证)怎么解释?
     5    整体观包括两方面:人体各脏腑是一个整体,人体与环境还是一个整体,西医怎么解释?
     以肾阳虚为例:
     1    肾阳虚在:水、精、骨、髓、耳等等各方面有什么临床表现?
     2    肾阳虚与脾阳虚、心阳虚、肺阴虚、肝阴虚肝阳虚之间是什么关系?
     3    肾阳虚与外界环境是什么关系?
     4    肾阳虚与肾气虚、肾阴阳两虚、肾阴虚等类似证如何鉴别?
     在中医学内已经是十分复杂的一大堆问题,而且还要把这些问题一一对应的运用西医解释清楚,才能够说明白肾阳虚究竟是什么!肾阳虚这个概念才能够解释清楚。
     
     

点评

我订杂志看杂志是截止到1998年。98年以前的《中医杂志》里,每一期都有一到二篇中医概念的现代研究(其他杂志不固定有)报告。内容我都记不得,因为涉及研究的部分我看不懂,只是看个结论,时间长了,结论现在也记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9 22:56
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所以我提出几年了没有结论。论坛里,能探讨一步算一步。博士先生想要中西医融合,恐怕就得从这些内容一步一步做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9 18:3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8:32:5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9 16:52
“现代中医应该在统一概念上做些工作了。我在论坛里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个目的。”
      回 ...

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所以我提出几年了没有结论。论坛里,能探讨一步算一步。博士先生想要中西医融合,恐怕就得从这些内容一步一步做起。
17
发表于 2014-4-9 21:25:3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理性的学术探讨,才真正地有助于中医学的发展。
18
发表于 2014-4-9 21:28:48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将自己的见解提出来,就能促进大家在认识上的提高。——因为理越辩越明。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22:56:0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9 16:52
“现代中医应该在统一概念上做些工作了。我在论坛里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个目的。”
      回 ...

我订杂志看杂志是截止到1998年。98年以前的《中医杂志》里,每一期都有一到二篇中医概念的现代研究(其他杂志不固定有)报告。内容我都记不得,因为涉及研究的部分我看不懂,只是看个结论,时间长了,结论现在也记不得什么了。只是知道,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


几十年了,应该有一些结果出来。但这些研究结果好像对现有的中医理论体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讲中医理论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体现,这我就不懂了。难道这些研究都打水漂了?


涉及现代研究的内容,在我看来,还是高深,我不懂,也就没有能力评论。所以,我想做的,只是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体系里,把一些概念厘清。


就精而言,《内经》既有五脏藏精气之说,也有肾藏精之说。精的概念,仅此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这个认识,在中医界本来是很明确的。所以讲精的时候,先应该分清精和肾精。
广义的精,就可以理解成"好东西“,先暂且不论。肾精要探讨,比较容易,因为中医虽然说不清肾怎么藏精,精怎么产生,精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些中医说不清。但中医对肾精不足的问题却知道的很多,认识的很详细,最重要的是中医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果没有后面这一条,中医就没有用了。


比如,肾主纳气。谁能说清楚肾和呼吸有什么关系,字面理解的话,吸进去的气到了腰子里,这不是笑话吗?肾主纳气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解剖、实验、神仙传授?都不可能得出这个结论。能得出这个结论,就是靠肾不纳气得来的。


肾不纳气是怎么知道的?是观察和治疗气喘、气短这些病知道的。气喘的病严重了,会出现一系列肾虚的表现。用补肾的办法,对一部分气喘病人有效。这一部分病变就认定为肾不纳气。
有肾不纳气这个病理认识,就反推出肾主纳气这个生理认识。


另外,好像有过报告,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人,某种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减少了。忘记是什么激素了。我现代生理学知识很少。

20
发表于 2014-4-10 09:01:50 | 只看该作者
        【肾不纳气是怎么知道的?是观察和治疗气喘、气短这些病知道的。气喘的病严重了,会出现一系列肾虚的表现。用补肾的办法,对一部分气喘病人有效。这一部分病变就认定为肾不纳气。
     有肾不纳气这个病理认识,就反推出肾主纳气这个生理认识。】
     回复:
     这是一段实话,应当列为经典、公式、法则。
     肾主纳气是由肾不纳气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反推过来的,这是中医理论产生的极其重要途径,也是检验中西医沟通、融合的标准。如果我们论证支气管哮喘这个病理状态属于肾不纳气证,怎么样证明呢?拿什么来做标准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治疗肾不纳气的方剂能不能治疗支气管哮喘,或者治疗哪个阶段的支气管哮喘。
      厘清中医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方面赵金铎著的《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与邓铁涛著的《中医证侯规范》作了极其重要的工作,这两本书中没有掺杂任何西医解释,是难能可贵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22:28 , Processed in 0.1207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