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脱离五行之医学系列丛书之一《内科学》连载——于殿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19:35: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4-30 13:57 编辑

治疗
一、风寒证  较轻者无需用药,可用生姜葱根汤、或暴食大葱、或适当饮白酒,盖被子出汗即可痊愈。
    西药
1解热镇痛  如有发热、头痛可酌情应用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阿斯匹林、布洛芬等。
2、抗鼻塞  可用盐酸伪麻黄碱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粘膜血管的药物,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3、抗过敏  喷嚏流涕多者,可酌情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宜临睡前服用。
5、镇咳  咳嗽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
日久不愈每合并细菌感染,可加用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红霉素、先锋霉素等。
   中药
1、风寒表虚证  脉浮弱,有汗身痛不重者,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宜桂枝加葛根汤  亦可用荆防败毒散。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12白芍20葛根20甘草10生姜10大枣4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薄荷、羌活、独活、川芎、枳壳、前胡、桔梗、茯苓、甘草
2、风寒表实证  脉浮紧,无汗,身痛较重,体较强壮者,发散风寒,宜麻黄加葛根汤。  葛根20g麻黄10g桂枝12g甘草10g杏仁12g
3、风寒兼湿证  脉浮濡,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发表去湿,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12g独活12g防风15g藁本15g川芎15g蔓荆子10g苍术15g木通10g
4风寒兼阳虚证  脉浮无力,甚或沉迟无力,舌淡苔白,平素伴有畏寒肢冷溲清便溏之阳虚证候者,助阳解肌发表,可与桂枝加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发散。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2白芍20葛根20甘草10生姜10大枣4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
   针灸阿是穴如风池、风府,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实者加合谷用泻法。
二、风热证  为病毒感染所致,后期大多合并细菌感染。抗病毒,以中药为优。
   中药  
   治疗原则:发散风热
    1、成药  银翘解毒颗粒(片、丸)、羚翘解毒丸、小儿咳喘灵冲剂、板兰根冲剂、苦甘冲剂、双黄连口服液、清开灵冲剂口服液等。随病情轻重,可用平常量,可加倍;用药次数,可从每日三次酌情增至每日六次。
    2、汤剂   
     a、轻证  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可用银翘散。
金银花20g连翘10g薄荷6g荆芥10g淡豆豉10g桔梗10g牛蒡子10g甘草10g竹叶5g芦根10g。
    b、重者  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无汗或有汗,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服药后发汗,则全身外周环境得以调整到正常状态而热除身凉,诸致病微生物不适应正常环境而消失,故诸症霍然而愈。
   c、日久病情加重者   发热,有汗,鼻干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红赤苔黄燥,脉浮数大有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连翘、双花、贯众等,以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针灸
阿是穴如风池、风府,毫针平刺;大椎、合谷斜刺,用泻法。
   西药
    1、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用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等,一般口服抗生素有效,个别用静脉注射。病毒感染时,西药无有效药物。
    2、对症治疗
    咳嗽较剧无痰时,可用维静宁、喷托维林(咳必清);痰稠不易咳出时可用复方氯化铵合剂、溴已新(必嗽平)N-乙酰-L-半胱胺酸(NAC)、鲜竹沥、盐酸氨溴索和桃金娘油,也可用雾化疗法帮助祛痰。
三、 “寒包火” 证  
   中药
    治疗原则:外解寒邪,内清郁热。经过发汗,外寒得解、内热得清,旋即可愈。防风通圣丸、柴葛解肌汤、麻杏石甘汤均可用之。
    针灸
     阿是穴如风池、风府,毫针平刺;大椎、合谷斜刺,用泻法。

    西药
    同风寒证,可以改善症状,但效不佳。
---
---


    总而言之,风寒证,痰涕渐少渐稠为渐愈;风热证,痰涕渐多渐稀、咽喉渐不痛、口渐不渴者为渐愈。若风寒、风热辨别不清时,可权且当风热证治疗(风寒证虽不能愈,但也不致加重,只是迁延时日);且不可将风热证当做风寒证治疗,会加重病情,病变迅速。
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方:
    麻黄12g  杏仁12g  生石膏粉24g  甘草10g  黄芩30g  连翘20g  双花20g  如干咳加麦冬20g 捣碎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服药后出汗愈。
    服药后发汗,则全身外周环境得以调整到正常状态而热除身凉,诸致病微生物不适应正常环境而消失,病重者加用清热解毒之品,故诸症霍然而愈。
    本方主治风热证、“寒包火证”、风寒证日久伴口渴心烦者。不论咳嗽与否,不论高热与否,但有发热、咽痛、口渴者即可用之。服药后出汗,大部分一剂症减,二剂可愈。注意:药后不出汗者,效不佳。
预防】
    1、风寒证  严冷季节,适当增减衣服,锻炼身体、增强御寒能力。可用生姜汤、葱根汤热服,适当喝白酒亦可预防。
    2风热证  应冷不冷的冬春季节,酌情增减衣服,适当用一些清热杀病毒的药物,如茶水、双花、黄芩、板兰根之类,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并应注意自我保护,不被传染。
    3、“寒包火” 证  既要注意保暖御寒,又要保持心静愉快,做到劳逸结合。心静则身凉,静则邪热不生。有“火”时,可借助中药调理清除火。既外无感寒、内无邪热则此型感冒不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2:50:01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1 08:20
搞一些中医名词,想当然,自以为,然后对中医理论大加指责,看不懂就吧了,非说自己懂得,你能看懂金木水火 ...

欢迎老董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06:5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4-24 21:29 编辑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若缓慢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外因
(一)吸烟  
(二)感染因素  主要为病毒和细菌感染。
(三)理化因素 如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氧等)的慢性刺激,常为慢支的诱发病因之一。
(四)气候 寒冷常为慢支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
(五)过敏因素 据调查,喘息型支气管炎往往有过敏史。
二、内因
(一)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
(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2:50:38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4-4-21 08:20
搞一些中医名词,想当然,自以为,然后对中医理论大加指责,看不懂就吧了,非说自己懂得,你能看懂金木水火 ...

欢迎董先生提出书中的缺点,但有关五行学说的问题,这里不再讨论。谢谢!
15
发表于 2014-4-23 10:27: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12:5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陈老先生前来提出宝贵的意见。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2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4-24 21:34 编辑

【临床表现】
一、症状
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如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变冷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演变发展为慢支。到夏天气候转暖时多可自然缓解。
     (一)咳嗽 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或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均可引起咳嗽。
     (二)咳痰  由于夜间睡眠后管腔内蓄积痰液,加以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因此,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引起刺激排痰,常以清晨排痰较多,痰液一般为白色粘液或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急性发作伴有细菌感染时,则变为粘液脓性,咳嗽和痰量亦随之增加。
     (三)喘息或气短  喘息性慢支有支气管痉挛,可引起喘息,常伴有哮鸣音。早期无气短现象。反复发作数年,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可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气短,先有劳动或活动后气喘,严重时动则喘甚,生活难以自理。
二、体征
       急性发作期可有散在的干、湿啰音,多在背部及肺底部,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喘息型者可听到哮鸣音及呼气延长,而且不易完全消失。
三、临床分型、分期
       慢性支气管炎目前仍按下列分型和分期:
      (一)分型  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单纯型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伴有哮鸣音,喘鸣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二)分期 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1、急性发作期 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3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4-24 21:36 编辑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X线检查
病变反复发作,引起支气管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二、呼吸功能检查
三、血液检查
慢支急性发作期或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喘息型者嗜酸粒细胞可境多。缓解期多无变化。
四、痰液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如肺结核、尘肺、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心力衰竭等)时,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等)亦可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支气管哮喘
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哮喘常于幼年或青年突然起病,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史,以发作性哮喘为特征。发作时两肺布满哮鸣音,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型慢支多见于中、老年,一般以咳嗽、咳痰伴发喘息及哮鸣音为主要症状,感染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但肺部可听到哮鸣音。典型病例不难区别,但哮喘并发慢支和(或)肺气肿则难予区别。
二、支气管扩张
具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的特点,合并感染时有大量脓痰,或有反复和多、少不等的咯血史。肺部以湿啰音为主,多位于一侧且固定在下肺。可有杵状指(趾)。X线检查常见下肺纹理粗乱或呈卷发状。支气管造影或CT可以鉴别。
三、肺结核
肺结核患者多有结核中毒症状或局部症状(如发热、乏力、盗汗、消瘦、咯血等)。经x 线检查和痰结核菌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四、间质性肺疾病
有粉尘和职业接触史。X线检查肺部可见间质性结节影,肺门阴影扩大及网状纹理增多,可作诊断。
五、肺癌
患者年龄常在40岁以上,特别是有多年吸烟史,发生刺激性咳嗽,常有反复发生或持续的痰血,或者慢性咳嗽性质发生改变。X线检查可发现有块状阴影或结节状影或阻塞性肺炎。以抗生素治疗,未能完全消散,应考虑肺癌的可能,查痰脱落细胞经纤支镜活检一般可明确诊断。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3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4-28 08:44 编辑

【治疗】
中药
一、急性发作期
风寒内饮证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药用麻黄12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10g半夏12g甘草6g白芍12g五味子10g
      方中麻黄、桂枝发表散寒,麻黄并能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干姜、细辛温肺助肺内毛细血管血液运行;五味子、白芍、甘草松弛支气管管壁及肺泡壁,有利于肺组织血流灌注与血气交换;半夏降逆化痰和胃,可改善肺内环境。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针灸疗法:头痛用阿是穴如风池等,用泻法;前胸后背肺区取穴,可用泻法,可平补平泻。
痰热郁肺证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加味。
药用麻黄12g石膏30g半夏12g生姜10g甘草6g大枣4枚 栝蒌50g黄芩30g
      方中麻黄扩张支气管,改善肺通气;半夏、生姜一升一降化痰散饮,改善肺内环境;栝蒌化痰去结;石膏、黄芩清热;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并补益。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以生津润燥。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可用泻法,可平补平泻;有热者加大椎(斜刺)、合谷用泻法
痰瘀阻肺证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二陈汤加栝蒌、枳实。
葶苈子30g大枣4枚茯苓12 g半夏12g陈皮12g栝蒌30 g 枳实12g
       方中用葶苈子化痰利水;栝蒌开胸化痰;茯苓、半夏、陈皮去湿化痰;大枣和诸药补益。痰热者可用清气化痰丸。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可用泻法,可平补平泻;可加肝区期门等穴,平补平泻以疏肝理气
肺与下气虚证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下益肺,降气平喘。
方药:参蛤散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人参10g黄芪20g蛤蚧3g五味子20g茯苓12g甘草10g干姜10g半夏12g细辛6g杏仁10g红花10g生龙骨30g
      方中用人参、黄芪补气强心;干姜、细辛温肺并能强心;蛤蚧补下纳气;半夏、茯苓化饮去痰;五味子、甘草松弛支气管管壁与肺泡壁,有利于肺组织本身的血供及血气交换,并能润肺;杏仁止咳;红花活血化瘀,改善心肺血流再灌注;生龙骨镇潜虚浮之气。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可用参附、参附青、生脉、参麦注射液等回阳固脱。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平补平泻;可灸涌泉,以补下纳气;或针或灸气海、关元,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强气血化生之源。
阴伤火旺证  
症状:干咳少痰,甚或无痰,低热,面红赤,舌红苔少或无苔,
治法:滋阴润肺,降逆止咳
方药:麦门冬汤加味
麦冬50g半夏12g甘草20g人参10g粳米20g大枣4枚 五味子20g
      方中用麦冬滋阴润肺;五味子、甘草酸甘以松弛肺内组织并止咳;半夏降逆气;人参补元气,粳米健胃肠,大枣补益。
针灸疗法: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平补平泻;可用吴茱萸、生姜敷涌泉,或用热水烫脚,以引虚火下行。
阳虚水泛证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附子20g(久煎) 桂枝12g茯苓15g白术20g猪苓12g泽泻20g生姜10g白芍20g红花10g 。
      方中用附子强心改善微循环,可消除痰饮水肿产生之源;白芍缓和附子药性,又能解除小动脉痉挛;红花活血化瘀,加强心肺肾组织血流再灌注,从而改善微循环;桂枝、生姜助附子温通行气血;茯苓、白术健胃肠,从营养方面以保证心肺肾之需;猪苓、泽泻利水以暂治标;还可加红花、泽兰、益母草行瘀利水。水肿势剧,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麻黄增强心功能,栝蒌化痰、制南星燥湿化痰。
针灸疗法:灸气海、关元,回阳强心,并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加气血化生之源。四肢按摩,以增强静脉回流;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平补平泻。
二、缓解期
       姜辛五味夏杏汤加味,可为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肾虚者,加山萸肉、怀牛膝;咳嗽重者,加栝蒌、贝母;有热者,加黄芩。
针灸疗法:或针或灸气海、关元,调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以增加气血化生之源,提高抗病能力;取阿是穴如前胸后背肺区取穴,斜刺平补平泻。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3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4-4-24 21:47 编辑

      西药
一、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一)控制感染   轻者可口服,较重病人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能单独应用窄谱抗生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二重感染或产生耐药菌株。
       (二)止咳祛痰 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常用药物有溴已新、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等。应避免应用强镇咳剂,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
       (三)解痉、平喘   常选用氨茶碱(0.1g每日三次)、特布他林等口服或用沙丁胺醇等吸入剂。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可使用皮质激素,泼尼松2040mg/d
       (四)雾化疗法  气雾湿化吸入或加复方安息香酊,可稀释气管内的分泌物,有利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亦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
二、缓解期的治疗
      无西药可以应用。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避免各种诱发因素的接触和吸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7 09:08 , Processed in 0.1560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