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泰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瞑眩反应”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4-6-18 11:23:32 | 只看该作者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18 11:14
  【瞑眩反应的渊源及定义】
  “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一语,出自《尚书·说命》一文。孟子释曰:若 ...

借用”瞑眩“一词,代指用药后反应,也无不可。(勿用药物反应一词,因为该词西医有专门含义)。讨论反应与药效、疗效的关系,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如大家有兴趣讨论,还是借用现代医学词汇比较明了,如毒性、副作用、不良反应等等。
12
发表于 2014-6-18 11:41:13 | 只看该作者
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白术四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煎服法后说:“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此处之冒状,冒即眩冒,当属瞑眩反应之类。仲景认为这是属于药物治疗风湿相搏的正常反应,勿怪。若是体质虚弱之人或产妇,附子三枚恐多也,宜减服之。

点评

很好!  发表于 2014-6-18 14:32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4:55:2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6-18 11:23
借用”瞑眩“一词,代指用药后反应,也无不可。(勿用药物反应一词,因为该词西医有专门含义)。讨论反应 ...
借用”瞑眩“一词,代指用药后反应,也无不可。(勿用药物反应一词,因为该词西医有专门含义)。讨论反应与药效、疗效的关系,是个有意义的话题。


如大家有兴趣讨论,还是借用现代医学词汇比较明了,如毒性、副作用、不良反应等等。


      “用药后反应”太宽泛,不够严谨,不宜作为医学名词使用。
      瞑眩反应和药物反应也不尽相同,二者无法等同,中医大多是用方剂,很难说是其中的具体哪味药物的反应。火神派的附子可能比较明确,但在以上诸帖所述瞑眩反应案例无法确定是某味药物的反应。
      直接用现代医学词汇也不妥,毒性、副作用、不良反应都是“坏的”,对人体不利,应极力避免,如控制剂量等。而瞑眩反应则是“好的”,对人体是有利的,是药物治病的有效体现,不说应该追求的话,也应该正确对待,不能排斥。
      综合上述诸帖,瞑眩反应一般表现为两类,一类是火神派用附子后出现眩冒的表现;一类是“深痼之疾”,药物攻伐会出现泻、吐、汗、衄或阴道流血等表现,这是排病的过程。如非“深痼之疾”,用药则不会出现类似表现,所以说是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妥。

点评

暝眩,本义是头昏、头晕这一类症状。服药后暝眩,大约是最早见于典籍的药物反应。所以后世用该词代表药物反应,也无不可。 (泰然先生本条说药物反应一词不妥,有道理,可是我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姑且用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15:33
14
发表于 2014-6-18 16:07:44 | 只看该作者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18 14:55
“用药后反应”太宽泛,不够严谨,不宜作为医学名词使用。
      瞑眩反应和药物反应也不尽相 ...

说的好。很有高见。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4-6-18 16:1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0:04:11 | 只看该作者
      瞑眩反应的发生概率:
      瞑眩反应在火神派发生的几率可能高些,因其屡用大剂附子。对于三高的人群可能暂时升高,但过后会降低(见董洪涛博客一帖,本人较少用附子,疗效是否如此,存疑)。
      在日常临证中瞑眩反应本人见到的很少,或许是接诊的人数少。所见以腹泻居多,有的询问,有的不询问继续服用,痛苦不大,疗效较好。最近印象较深的一例是股骨头坏死患者(早期,磁共振已确诊,髋部疼痛,走远路则加剧),经熟人介绍来诊,予中药5剂,服2剂即感疼痛增剧,电话咨询,因患者描述症状较重,恐其疾病加重,故嘱停服。数日后,患者复诊,云自那次疼痛之后,病情渐缓,继服原方疼痛未加重。经调治2月余,疼痛悉消,走远路亦无碍,嘱再做检查,因患者怕花钱未做。我给她诊断的是肾虚、寒邪、血瘀。
        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不适无法确定是瞑眩反应还是不良反应,除根据邹孟城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外,对于较轻的不适可继续服用,对于较重的不适可停药观察,如不适减轻,疾病向愈,可固守原法,也可减量缓缓图之。
16
发表于 2014-6-19 15:33:23 | 只看该作者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18 14:55
“用药后反应”太宽泛,不够严谨,不宜作为医学名词使用。
      瞑眩反应和药物反应也不尽相 ...

暝眩,本义是头昏、头晕这一类症状。服药后暝眩,大约是最早见于典籍的药物反应。所以后世用该词代表药物反应,也无不可。
(泰然先生本条说药物反应一词不妥,有道理,可是我现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姑且用着,我们按字面理解,就是服药以后,病人出现的各种和药物有关的变化和感觉)。


中药上,,对药性除了治病功效外,还要探讨的就是其他作用。现代的《中药学》著作里,一般规定,对人体有绝对伤害作用的,称毒药,其性质为毒性,根据毒性的大小,分小毒、有毒、大毒,大小的划分是以治疗量就能中毒的称有毒,大于治疗量可以中毒的称小毒。治疗量就可能中毒,可能危及生命的成大毒。毒性和治疗无关,不是用毒性治病,药物治病另有作用,因为要治病,不得已使用有毒性的药物。


除了毒性以外,另一个描述就是烈性,指药物作用强烈。作用强烈,是指治疗需要这个作用,但这个作用太强,有时候会引起其他问题。各种攻邪的药都有这个性质,要求医生适当把握。


另外一个词汇是副作用,这是从西药那里学来的。副作用不是毒性,也不是治病需要 的药性,是需要之外的药性。所以,副作用是相对的,看医生如何使用。用在这个病上是副作用,用在另一个病上是正作用。比如,用麻黄平喘,麻黄引起心悸就是副作用,用麻黄治疗心率过缓的心悸,这个作用就是正作用。


暝眩,是本来不需要出现的一个现象,但出现了这个现象以后,对疾病的治疗又有利。这就值得研究了。


大黄泻下,用量大了,泻个不住,这似乎不算暝眩。


那么暝眩有哪些表现?哪些药出现过暝眩?出现以后对治疗起了什么作用?大家集中这个问题讨论。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09:33:04 | 只看该作者
近来一西医朋友,经前乳房胀痛,以前仅经前五日左右胀痛,现经前半月即胀痛不堪,问予当服何药?予诊其为气郁不舒,建议服同仁堂加味逍遥丸。服之胀痛大减,然月经量增多。此月经量增多亦排病反应——瞑眩反应之一例。此反应为治疗之必由途径,非不良反应也。

点评

服药后月经量增多,胀痛大减,这是服药以后的良好反应,应该归在“瞑眩”中。 至于排病这个说法是否恰当,大家可以讨论、 先生这是一个例子,还需要更多的内容,希望先生继续,也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这个话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1 11:38
18
发表于 2014-6-21 11:38:55 | 只看该作者
泰然居士 发表于 2014-6-21 09:33
近来一西医朋友,经前乳房胀痛,以前仅经前五日左右胀痛,现经前半月即胀痛不堪,问予当服何药?予诊其为气 ...

服药后月经量增多,胀痛大减,这是服药以后的良好反应,应该归在“瞑眩”中。
至于排病这个说法是否恰当,大家可以讨论、

先生这是一个例子,还需要更多的内容,希望先生继续,也希望大家都积极参与这个话题。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1:15:15 | 只看该作者
  瞑眩反应如果用现代语言描述,个人觉得可以描述为“治病反应”或“治疗反应”。可以定义为,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症状无关,但可反应治疗效果的一类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瞑眩:闭目眩晕状,多见于火神派大剂附子的反应;
  二、攻病反应:即药物攻伐病灶,使原有症状加重的表现,多为“深痼之疾”。如经络血脉不通,在药物疏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的表现;
  三、排病反应:即通过各种途径使病邪排出体外的现象,多为泻、吐、汗、衄及阴道流血等。
  
  上述一为瞑眩反应的本意,二三为瞑眩反应的引申义,在临床中,后二者更多见。后二者是在辨证的指导下,治疗疾病的表现,是方剂的整体作用,而非某味药物的单独作用。

点评

用”暝眩“一词,代指服药后发生的有利于疾病好转的反应。汗、吐、下法的反应,大家熟悉,例子也有很多,现代西医研究也很多,可以不讨论。内伤杂病中的暝眩反应,请大家继续举出内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25 10:57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09:16:13 | 只看该作者

约两三个月前,接诊一60岁左右女性。因膝盖疼痛,服用某诊所自制胶囊,虽疼痛减轻,但出现面部虚胖,自己也知道含有激素成分,停服。但虚肿现象未消。我按照血瘀水停诊治,予以活血利水之剂,约服2剂,电话说服药后身体疼痛,是否继续服用。我说可以减量继续服用,但之后未再复诊,估计患者心存疑虑。现在想来,应该也属于活血导致的“瞑眩反应”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20:37 , Processed in 0.08913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