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太白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辨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及气、藏象等诸多概念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16:55 | 只看该作者
    2.1 何谓六节?

    六节就是把一年365.25天分成六分,而一年由六六之节之一岁和九九制会之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节(天)两套历法平差而来。

    2.1.1 何谓六六之节?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也就是说,六六之节是六个六十甲子日360天。

    2.1.2 何谓九九制会?

    《素问·六节藏象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语焉不详,难以理解,要到《灵枢·九针论》去找:“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还是语焉不详,找不到答案,但提供了线索,查询百度百科:

    黄钟,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属宫于中央,用“三分损益法”将五音十二律划分。该法最早见于公元前7世纪齐国丞相管仲《管子·地圆》篇中,地圆是一篇研究土壤的论文,他依据2/3弦振动是全弦五度音的原理,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12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率。其基本原理是:

  以一段圆径绝对均匀的发声管为基数--宫(1);然后,将此发声管均分成三段,舍弃其中的一段保留二段,这就是“三分损一”,余下来的三分之二长度的发声管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宫”的纯五度高音-- 徵(5);将 徵管均分成三份,再加上一份,即 徵管长度的三分之四,这就是“三分益一”,于是就产生了 徵的纯四度低音--商(2);商管保留三分之二,“三分损一”,于是得出商的纯五度高音--羽(6);羽管“三分益一”,即羽管的三分之四的长度,就是角管,角管发出羽的纯四度低音--角(3)。

  这样,在有了基本音“宫”之后,经过两次“三分损一”和两次“三分益一”,“宫、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就生成了。宫生 徵, 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由于是“五五相生”,因此,乐律家们说起五个音阶来,他们不说“宫、商、角、 徵、羽”,而是说成“宫、 徵、商、羽、角”。
根据上述理论而得出的算式,应为:

   计算先后程序 所合的音 算 式
  (2) 徵 81×4/3 =108
  (4) 羽 72×4/3 =96
  (1) 宫 1×基本音(假设为81) =81
  (3) 商 108×2/3 =72
  (5) 角 96×2/3 =64
  它们的实际比数是:
  徵 羽 宫 商 角
  108 98 81 72 64

    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今日的观点,吹灰候气并没有现实的根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

  事实上,十二律的确与天文方面二十四节气以及晷影长度的测量比例有关。(参考《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中十二律与黄赤交角)十二律历法见图1。

    运气七篇使用了十二律历,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之政奈何?……太角(初正)、少征、太宫、少商、太羽(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18:24 | 只看该作者
    2.2 何谓气?

    现代中医无西不为理,总是企图在西医框架内找到中医概念的本质,气本质研究亦是五花八门,但没有检索到一例是以《黄帝内经》概念本义进行研究的。《黄帝内经》说得明明白白,“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即节气。在于生命就是时间,就是节律,气的本质相当于西医的生物钟,岂能是中医教材所说的“精微物质”。中医教材错误的定义,必然带来科研方向的错误。如何调整生物钟紊乱,西医既发明不了药物,也找不到手段,废医验药纯属痴人说梦,夏虫语冰。   

    通读《黄帝内经》不难发现,凡是带“气”字儿的概念,都与时间、节律有关。四时、五运、六气的时间节律性就不用说了;藏气法时,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宗气,乳下的搏动(心率)就是宗气的表现,搏动过度就是宗气外泄;营气,一昼一夜五十营;卫气,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经络流淌的是经气,经气是什么?是时间、是节律。时光总是漫漫地流淌,不经意间就流走了青春、流走了年华。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生命的本质就是时间,就是节律,而不是那一堆蛋白质,蛋白质仅仅是载体而已。

    说到元气和药食之气就更加与节律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这里是从“气化论”的角度讲药食气味的作用。水火煎出药食气味,其中的味因水而出,为阴,食入后入于形;气(药食之气)因火而出,食入后入于精。反过来说,精食入药食之气,形食入药食之味。形可因药食之味而伤,精可因药食之气而伤。元气充于形,所以味伤了形就伤元气。元气本由精所化生,而元气充形又可形生精。经一番化生之后,多出的药食气味分别从上、下窍而排出。

也就是说,无论是天然食物,还是天然药物,除了提供物质营养(味)以外,还提供时间节律(气)。如何理解这个时间节律呢?就是有机物都含有生长化收藏生命过程的信息。人类依靠食物维持生命,如果单纯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为什么不能主要食用无机物?如果单纯是为了新陈代谢,那请问,在原子层面有何新旧之分?人类之所以要食用有机物,就是为了获得负熵,生命做为耗散结构,赖负熵而活。中药为什么该用春季的,秋季的不好使?因为它们不再有应有的阴阳比值(熵与负熵比值)和五行的旺相(节律表现较强的相位),这与化学组分无关,至少不是简单的化学分子结构。除自限性疾病以外,大多西药需要终身服药,也许就是因为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不具有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的信息。我们把负熵和其表现出的生长化收藏节律,定义为负熵生长化收藏定律,为未来发展生命科学和系统科学做准备。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21:28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5-5-6 10:16
2.1 何谓六节?

    六节就是把一年365.25天分成六分,而一年由六六之节之一岁和九九制会之十二个月 ...

子午流注图怎么跑这儿来了?还删不掉。
14
发表于 2015-5-6 10:22:5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36:31 | 只看该作者
刘亦之 发表于 2015-5-6 10:22
建议太白先生进行中医理论的考古工作!!中医界没有外来新鲜空气将不再是医学而是考古学!!

http://ww ...

亦之啊,这里是告诉你中医的概念你根本没有理解,有如你感觉家里室内空气总是不新鲜,沙尘暴天气打开了窗户,弄得满被窝沙尘,加点盐碱液体,还美其名曰海滩浴。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41:12 | 只看该作者
    2.3 何谓藏(脏)象?

    现代中医认为,藏象是脏腑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这是断章取义《素问·六节藏象论》造成的误读。《素问·六节藏象论》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解历法做为定义藏象的前奏,却突然抛开六节,旋即定义藏象为脏腑表现出来的生理病理现象,这太不符合逻辑了吧?

    藏象何如?关键是岐伯回答的这一部分: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而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是在说这些脏腑功能和表现有着时间上的节律性,在某个季节,某个时辰,表现得旺盛。换句话说,就是“四象”、“五行”或“六节”的时间机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虽言“六节”,但把“四象”、“五行”和“六节”藏象一遭都加以论述了,以提供灵活辨证的思路和方法。若用春夏秋冬四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肺肾,脾放中宫,就是“四象”藏象;若用春夏长夏秋冬五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脾肺肾,就是“五行”藏象;若用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个时间段,对应肝心脾肺肾胆(经),就是“六节”藏象。

    所谓的藏象,就是把事物的过程或周期分为四、五或六个阶段或称“相位”,以“五行”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为最常用。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或呈现周期性,而过程或周期都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气质。这些周期性活动的事物,其功能(或特征),并不是在整个周期都表现得一样强,否则就不成其为周期。它在哪个阶段表现得最强,它就属于哪种“气质”,即“有效功能期”。打个比方(借喻)说,红血球在其由生成到衰亡的120天中,只有到了后期,即细胞核已消失,濒临灭亡之前才具有携氧功能,所以它的功能应当是在“收”的阶段,在五行则属“金”,而“司呼吸”的肺也属于金,两者同“行”。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41:51 | 只看该作者
    2.4 什么是取象比类?

    是不是光知道气候怎么变化,怎么对人体造成影响,就完了呢?听天由命,显然不是。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这段话不是白说的,《黄帝内经》是在寻找一种方法,就像气候可以相互生克乘侮一样,其它事物也具备这样的客观规律。这一方法就是“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就是要看具体某个事物“有效功能期”在哪个阶段,以确定其五行属性。因为,在某个范畴内判定一个事物的五行属性,实际上很难一一做到,所以,有时要取出事物最突出或最需要的特征--象,如色、味、声、习性,形象等与已知或已规定其五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归类。例如,已知五味甘属土、酸属木、咸属水、苦属火、辛属金,那么,在“五菜”这个范畴内,葵因甘而属土入脾、韭因味酸而属木入肝,藿因味咸而属水入肾,薤因味苦而属火入心,葱因味辛而属金入肺。具体操作中要更复杂一些,不仅仅口尝其味,更要看食用后出现的生理反应,这需要长时间大样本大数据的总结,在汉代中医定型前历经千多年的实验,足以证明中医人的勤恳和严谨。

    中医的“取象比类”与一般科学采用的类比方法不同,要较类比狭隘得多,仅限于五行学说中的比类。而类比(因为也是依据形象类比,不妨叫做取象类比),确实是中医常常使用的方法,而且较一般科学采用的类比方法要宽泛得多。比如,灯芯草、大通草、小通草,虽然不是同一科属的植物,化学成分也未必相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条形立体网状结构,似乎能支撑起“瘪”了的管道,经过临床实验还真具有相同疗效,疏通与之粗细相仿平滑肌管道。结构形象为什么有效?作为应用科学的中医不管,有用就行,为什么还是留给生命科学去研究吧。研究不明白,不怕浪费纳税人的钱,双盲实验亦可。但是,单味药,要终身服药,且耐药性是必然的。

    而“司外揣内”也不是通过外部的表现来猜测体内的机理,而是要像农耕、人事一样合天道、应四季,《灵枢·外揣》:“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畲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43:46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5-5-6 10:20
节的含义与今天的能量转化规律有点相同,但不是能量转化规律,所言节者,神气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神 ...

言之有理。时间里的神气,电磁场?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10:44:30 | 只看该作者
    2.5 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器官有什么不同?

    假设,能够调节始春的气候,那么,全年的气候就正常了。人为调节气候,目前尚难做到,但把脏腑类比成气候,通过大自然存在的生克乘侮机能调节人体的“始春”就能使病理状态趋向正常,这种想法是一种聪明睿智。把具有这个功能的机制定义为胆,胆,就成了中正之官,主决断。调整脏腑的活动强度,使之与其它脏腑配合恰到好处,这就是“中正”的意义。也正是,胆是调整其它脏腑的,都得靠其它脏腑表现出功能来,所以《黄帝内经》没有像“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一样,论述胆的外在表现。借用现代科学的话说,它就是“阈”,胆的强弱决定“阈”的调整效果,所以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用西医的“高血压”病打个比方,虽然称为“原发性”,其实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在治疗时不考虑其血压,而是看他还患有什么疾病(当然是中医所能发现的疾病),当补则补,当泻则泻,往往随着这个疾病的缓解,血压也恢复正常,而且十分稳定。如果只是一味降压,无论使用西药,还是选用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其效果是一样的,都得终生服药且具耐药性。这就是因为患有其它疾病,“胆”必须把血压调到一个较高的值,以维持运行,形成一种不正常的“稳态”。而所谓“其它疾病”,从西医的病理学看来,往往与“原发性高血压”毫无关系。

    人的勇怯也取决于胆是否“充满”。充满而横者,其人决断能力强,做事勇敢,对于脏腑的协调能力也强,而不易患病。所以说:受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强烈的刺激,“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也”。而酒壮怂人胆,“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显然,中医所说的这个胆,与西医的胆囊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中枢的某种机能。总览五脏六腑十二官,都是这样的,把某种生理机能,借用解剖名词定义成某个脏腑名称。粗糙可怜的解剖知识,全都做虚拟构建理论模型用了。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一定的生理机能集合虚拟成一个脏腑的,这个脏腑与实体解剖的脏腑,没有任何可比性。至于中医教材给同名概念的中医脏腑和西医器官功能结合起来,是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使得中医理论出现悖论,不能自洽。胆主勇怯,胆还能分泌精汁,是不是胆囊摘除的人都胆小如鼠了?心藏神,任物,心脉还可瘀阻,是不是冠心病人都智障了?脑为髓之海,髓还能生血,脑是最大的造血器官了?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基本有了答案,还差与始春的关系。


20
发表于 2015-5-6 10:46: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3 14:46 , Processed in 0.0590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