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6-9 11:39:0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6-9 11:13
1、柯韵伯(琴)-六经地面说

六经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六块大“地面”,即六个大病位。

先生陈列诸家之说,可以使人开拓眼界。
12
发表于 2015-6-9 12:52:58 | 只看该作者
六经辨证是中医处理发热性疾病的工具。

发热性疾病从症状表现,发展转归,病因病机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烈性传染性疾病,如乙脑、流脑、麻疹、水痘等,其传染性强,疾病进展快,多以发热和全身症状为突出表现,早期多需要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中医将其归纳命名为温热病;相对于烈性传染性疾病,还有一大类发热性疾病,即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胆囊炎、肾盂肾炎、盆腔炎等,多以发热和局部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中医所谓的伤寒病(狭义的),大多即系统感染性疾病。

点评

发热性疾病分感染性与传染性两大类。  发表于 2015-6-9 14:38
13
发表于 2015-6-9 12:56: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伤寒病,与温热病,内伤杂病是一个层面概念,是疾病分类层面的概念,不是具体的疾病。中医伤寒病以发热和系统局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系统感染性一类疾病,六经诸证对应的是系统感染疾病不同类型与不同阶段。

从整体上看,六经中的太阳经证、阳明经证、少阴证大致对应着发热的一般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太阳腑证大致对应泌尿系统感染、阳明腑证对应着急腹症、少阳证对应着肝胆、太阴证对应着胃肠消化系统。

西医流行性出血热,则对应着中医之温热病,从卫气营血辨证。温热病是以发热和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偏重于对应较烈性的传染感染性一类疾病。卫气营血诸证不是病因学诊断,本质上是病理学诊断,对应着炎症反应不同病理过程,包括从SIRS到MODS诸阶段。
14
发表于 2015-6-9 12:57:32 | 只看该作者
从医理的角度探讨伤寒六经病的实质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51864514152/

解读伤寒论,有多种的途径可以入手,自然也包括从文字训诂释义的角度。但个人认为,解读医学的著作,更重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入手。任何文字的训诂释义,不应违背医理。违背医理,假设不是后来者读错了,那么,就是原著者在理论构成或理论表达上出现了错误。需要更改的是原有的理论表达和误读,而不是医理。

如果伤寒论的六病,仅仅是六经的病变,是以经络为主的病变,那么,理论上来说,似乎可以以针刺为主要治疗手段,就应当能解决之。而临床的事实,则似乎不是这样的。

如果伤寒论的六病,是以经络为主的病变,那么,其传递应当是严格的依照经络循行的路径进行,而临床上的实际所见,也不是这样的。传统的中医对此解释为循经传,表里传,越经传,循经传中,又有两种说法,一是从太阳至阳明至少阳至太阴至少阴至厥阴,一是从太阳至少阳至阳明至太阳至厥阴至少阴,坦率的说,这种解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有时是一种理论上的自洽的产物,是不够严谨的。

从逻辑上讲,伤寒论的病证中,伤寒是病的概念,是指机体受了风寒所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变;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则是证的概念,是伤寒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病理概括。这种病理概括,包含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病位,一个是病性。在病位上,大体分三大层次,表、半表半里、里,这已不是经络所能涵盖的了,事实上是以体表与脏腑定病位为主的了。

至于太阳证中,又分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经证中,又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等,彼此的关系,是总证与分证的关系,分开来为太阳诸分证,合起来为太阳总证,而不能称作是病和证的关系。其它六经证与各经下分证亦是同样的关系。

《伤寒论》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具体的言,在伤寒论中,强调的是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以发热为主的一类病症,通常可见于普通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胆囊炎、盆腔炎等,及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流脑、SRAS等。这二类病,从总体上言,有着不同的病因病机,从而有着不同的诊治规律。在张仲景时代,还不能区分出这两类病症的不同,笼统的称之为伤寒病,而后来者在病症的诊治的实践中,发现用伤寒论的方法,有许多的发热性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事实上就是将后一类的发热性疾病,即一些烈性的传染病,从全部的发热性疾病中分离出来,和普通感染性疾病区分出来,这就是温病学说产生的客观背景。反过来,我们似乎可以说,狭义的伤寒,则是以处理普通感染性疾病(各系统感染)为主(从六经证的临床表现的描述来看),六经辨证的实质,似乎就是反映了各系统感染的不同类型,与不同发展阶段。

伤寒论在处理诊治临床疾病时,是有着一定的适应范围的。所谓的伤寒钤百病,这是将伤寒论的作用过于放大了,同时也是将临床病症诊治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了。

另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伤寒与温热病的分开诊治(寒温之分),是客观疾病种类的不同而产生的客观要求,是学术上的进步。而目前中医学术界有一些呼声,试图将寒温统一,则似乎是“真理再向前迈进了一小步了”。

点评

中医病证的概念非常混乱,读历代医学文献则会发现,随意性比较大,很难统一。  发表于 2015-6-9 14:42
15
发表于 2015-6-9 14:19:10 | 只看该作者
三阴三阳是伤寒论的牛鼻子,得摸准了、抓住了,摸不准、抓不主牛就跑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4:25:41 | 只看该作者
而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伤寒学·第一章绪论·第五节<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说: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03:21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有关六经实质的争论,历经近千年而未衰。仅近50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就曾出现过数次较大规模的争鸣。50年代中后期的争鸣,其主要观点并未脱离前人之说;而80年代之争论,则逐渐渗入一些新学说。时至90年代,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之趋势愈显明朗,各种新观点层出不穷。然则,就其实质而言,多是前人观点的现代翻版或诠释,并未有大的理论突破。(熊曼琪《伤寒学·附伤寒学研究近况述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
18
发表于 2015-6-9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三阴三阳是什么,这是个继承问题,又是个创新性的继承问题。历史上的解读多如牛毛,要在经典的基础上继承,在历史的基础上创新。千家万家,经典问题我只要经典一家。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5:43:11 | 只看该作者
5、刘绍武-三阴三阳是六病

六病是处于三个部位上因阴阳病情的不同而呈现的六类证候群。它们是表部的太阳病、厥阴病;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少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

-见于马文辉《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
20
发表于 2015-6-9 20:33:10 | 只看该作者
帖上我的文章,用实际行动支持金先生!

               

                                   中医学脱离五行学说后产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处理建议
                                            九、有关对《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的建议
   
   
  就《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六病”,还是“六经”?其辨证是“六病辨证”,还是“六经辨证”?因为二者所涉及的范围大相径庭,所以,分清二者的异同,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义,直至能否将《伤寒论》的理论全面、准确地运用到临床。历代中医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以至目前中医院校的教材上亦采用了“六经”、“六经辨证”。事实上,《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是“六病”,而三阴三阳辨证应该是“六病辨证”。理由于下:


一、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目录上分析
《伤寒杂病论》 (宋刻版) 目录
  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卷第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卷第六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金匮要略》 (宋刻版) 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目录中,明白无误地写明了“三阴三阳”为六病。同时可以看出仲景有关“病”的范围,正如“中西医融合观”先生 所言:“从每一篇的篇名冠以“某某病脉证并治”来看,“某某病”是由许多有关联的证构成的。
     “ ‘证’代表一组相对固定的、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反映一定的病机,并以脉象、舌象作参考与验证。所以现代‘证’的概念往往是一组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的组合,演变成一个诊断单元。”
        “ ‘症’是指病人的感觉或者医者检查后得到的感觉,包括近代西医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腹痛、下利、按之石硬等。
  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目录来分析,每个“病”是多个“证”的组合,而“病”是为诊断设,“证”则为治疗用。
  由于《金匮要略》中已有“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肺病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心脏病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论述肠胃病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等等论述脏腑经络的病变,因此,金匮要略杂病部分所涉及的病理变化是相对静止的,而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则是相对动态的。加之仲景已明言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为“六病”,而后人反要称之为“六经”病,而将三阴三阳辨证说成是“六经辨证”,显然是因《内经.热论篇》中有关内容先入为主而导致的错误。


  二、毫无疑问,仲景的三阴三阳是秉承了《内经》三阴三阳名称与一部分含义,但范围已经大大地超出了《内经》所指。
  不难看出,一部《伤寒论》,从患病之后(无论是外感、抑或是内伤),根据病人的素体(阴脏、阳脏)、失治、误治之后的演变、趋向,而将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再根据“内、外、不内不外”的理论一分为三。也就是说,同样患太阳病(或内伤杂病),凡“阳脏”之人,或失治、误治而致阳盛者,必将从热化,而成为阳明病、甚或少阴病热化证;反之, “阴脏”之人,或因失治、误治而致阴盛者,则必将从寒化而为太阴病、甚则少阴病寒化证。至于少阳病,本系素有肝胆疾患者,或遇外感,或本身胆系感染急性发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寒热往来的特有证候。少阳病或失治、或过用寒凉误治之后,肝胆疾患未除,而下寒又成,此即为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因为《伤寒论》是用相对动态的方法阐述疾病的发生、演变与诊疗规律,《金匮要略》则是用相对静态的方法说明内伤杂病发生与诊疗特点。二者各有所偏重,又互为补充,从而共同完善了仲景独特的从动静两方面来辨证施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
  所以,《伤寒论》中 的三阴三阳病,是指外感及杂病在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同阶段、部位、性质的症候群。



       三、《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内容,与《内经》中所讲的“六经”内容截然不同:
  1、《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不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病,而且还有手太阴肺(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之咳喘)。
  2、阳明病,不但包括足阳明胃病,还包括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承气汤之便秘、葛根芩连汤之协热利)。
  3、少阳病,不但包括足少阳胆病,而且还有足阳明胃中之泻心汤痞满证(胃受伤而蠕动减慢)、陷胸汤丸、大柴胡汤之结胸证(消化液分泌不畅而致胃中食物停留不下)。
  4、太阴病不但有足太阴脾,还有手太阳小肠、足太阳大肠的参与。
  5、少阴病,不但包括足少阴肾,而且还有足太阳膀胱的参与。少阴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就在于太阴病便溏、口不渴,少阴病则下利、口渴、厥冷。总由肾阳虚衰后,中医称水液下漏、津不上承,西医,则因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水的再利用率降低所致。其下利又包括手阳明大肠。
  6、厥阴病,其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为足少阳胆病;下之利不止则为手太阳、手阳明之肠病。
        7、少阳病是胆系感染所致,任何太阳病、抑或阳明病都不能转化为少阳病,充其量,能成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证而已。太阴、少阴病也同样不能转变为上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之木火燔炽,下有阳虚之下之利不止”的厥阴病。
  ——以上足以说明,仲景所用的三阴三阳的名称,尽管与《内经》的十二经脉相同,但其含义已大相径庭。



     四、十二经循行路线是人为虚构的
        通过笔者所写《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循行路线是错误的》一章已经证实,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经络”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针刺的作用,恰恰就在于用各种针刺手法,通过上述诸系统对人体进行多向调节,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但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既然十二经循行路线不存在,那么,将“三阴三阳病”说成是“六经病”自然就不能成立。


  结论: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远较《内经、热论》篇中所称的“六经”病范围宽泛,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伤寒论》在包含了《内经》中“六经”病的同时,还包含了几乎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病变过程中的不同病理变化。因此将《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病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进一步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称之为“六经”病,以致将 “六病辨证”称之为“六经辨证”,这种错误产生的后果是给中医学子在学习中医理论方面增加了不必要的巨大障碍,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中医队伍的理论无法提高到应有的水平,这无疑是影响整个中医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由“六经”改成“六病”,“六经辨证”改为“六病辨证”,会为人们学习《伤寒论》解除人为的令人难以逾越的巨大藩篱,这将为中医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点评

很有见地!很给力!  发表于 2015-6-9 21:5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2 17:53 , Processed in 0.0516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