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易经》与《内经》是否有关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46:25 | 只看该作者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前言》说: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巨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文献。《周易》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宗教以及社会科学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历代对《周易》的注释、研究竟不下三千余家,浩瀚的易林系列形成了不朽的易学,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是罕见的,实有‘观止’之叹。
《周易》的丰硕和伟大,不仅在于《易经》和《易传》两部著作,关键在于易著三千和受易学滋灌而生根发芽的庞大的易学体系,以及由它衍生的各大诸子学派。从而使《周易》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汲之不竭,又像一个无底的空洞,取之不尽。
《周易》的内核包括易理和象数两大内涵。其中,象数又是易理的基础,没有象数便没有易理,易理之所以比传统文化中任何一门理论都有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闪烁着象数的光芒。
《周易》象数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之广,应用之灵,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与之相媲的。古往今来,无论哲学思维,天文气象,医学心理,建筑历数,地理预测……都无不和象数密切相关,足见象数原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大价值,《周易》象数理论和中医学的关系尤其密切。”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乃是一部筮书——算卦的书,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所谓辞,就是长短不等的一段话,有的只有几个字),出自卜官之手。《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乃是一部哲学书。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应分别对待。

李镜池《周易探源·序》说:“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周易》出于卜史之手,最有可能。”又说:“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易》卦、爻辞,就是卜官所记载的。”(《周易探源·周易筮辞考》)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说:“商朝文化……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巫和史。巫史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代鬼神发言主要用筮法。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代鬼神发言主要用卜(龟)法。国王事无大小,都得请鬼神指导,也就是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巫史知识高于一般人,为人所信服。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文学、音乐、艺术、医药、文字、天文、历法、历史等学科,在商朝都奠定了初基……这个文化的代表人主要是巫和史,创造这个文化的主要是奴隶劳动。”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47:4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内经》与《周易》的关系,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前言》)认为:
“《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48:22 | 只看该作者
赵洪钧《<内经>时代·第八节<内经>与<周易>》说:“《内经》与《周易》‘经’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
金栋按:本节名为《内经》与《周易》,必然要探究医学和易学的关系。

人们不会认为,西医和易学有什么关系,更不可能认为,西医源于《周易》。但是,提到中医,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医源于易!医易同源!中医为易学的一个分支!

此说之谬,很容易驳倒。朋友们读完本节,也不会认为,医易同源或中医学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但是,我还是要先举出《内经》和《周易》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内经》和《周易》不但不是一家,反而是针锋相对、互不相容的两门学问。

《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那些迷信鬼神的人,不要和他们讲真理。故《内经》坚决反对鬼神迷信,其中不研究鬼神问题。她研究的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别》)所以,《内经》研究的是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就是医学。

《周易》说:“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系辞传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阴间和阳世的道理。推究始终,故知道死后和生前道理。精气形成万物,游荡着的灵魂使之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形和状态。简言之,《周易》要研究为什么会有阴间和阳世,生前和死后是怎么回事,而且知道鬼神的样子。显然,《周易》和易学是算卦(筮)、神学和哲学的混合体。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把“幽明”解作“阴间和阳世”,而且举韩伯康以“有形和无形”解“幽明”。那么,我要问:紧接着的“游魂”和“鬼神”该如何解呢?不知道阴间的道理,怎么能知道鬼神的情状呢!

在鬼神这个大问题上,《内经》和《周易》如此针锋相对,中医学怎么可能源于易学呢!医学和易学怎么会同源呢!中医学怎么会是易学的一个分支呢!

其实,汉代学者就不认为,《周易》和《内经》属于同类。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易》归于“六艺略”的“易”,而《内经》属于“方技略”的“医经”,显然二者不是同类。

关于“医经”和“易”的内容和性质,《艺文志》有准确说明。

《易》是什么性质的书呢?《艺文志》说: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

不必逐句翻译上文。其中明言“《易》为筮卜之事”已经足以说明,《易》的本相就是卜筮,与科学意义上的医学毫无关系。
属于“医经”的《内经》是什么性质书呢?《艺文志》说: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读者必能看出,今《内经》讨论的主要是《艺文志》所述内容。

显然,说“医易同源”、“医源于易”或“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不但很荒唐,而且是数典忘祖。凡我中医,当群起而攻之。附和此说就是自甘堕落,与江湖术士为伍。当代江湖术士拉中医做虎皮,虽然别有用心,却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并拔高自己。中医承认自己源于《周易》或易学,除了愚昧因而自甘堕落外,就不可理解了。

然而,说《周易》和《内经》毫无关系,也不很准确。这是因为《周易》分两大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后者和《内经》有点关系。

《周易》“经”的部分——《易经》,完全讲算卦(筮),属于迷信术数,而且是龟占之后的、大多数迷信术数的老祖宗。
至于《易传》——《周易》“传”的部分,内容很庞杂,不是都讨论鬼神问题。其中有些内容和《内经》有些关系。只是这种关系,不意味着“医源于易”,更不意味着中医是易学的一个分支。

说《易传》和《内经》有些关系,是指由于它们成书于大体相同的时代,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略同的渊源。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之说等,曾经被两家采用。只是《易传》主要是采用了阴阳学说和象数之说。《内经》则阴阳五行学说并重,并且把二者合流。象数之说,在《内经》中运用很少。

还想再说一下,尽管读读本节,觉得赵先生写起来很轻松,却要知道《内经》和《周易》都是很难读的书。特别是《周易》,古往今来的学者,无不认为是最难读懂的经。说它难懂,不是说其中的理论太深奥,而是因为①《易经》所述的内容太久远,有关史实(即每次占筮是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占问及其结果)绝大多数早已被历史忘却,不可能完全说清真相了;②《易经》经过许多人编纂。无论是卦辞还是爻辞,都是很多次整理筮辞记录的结果。于是,一条辞内部常常没有联系,想分别说请其本事和本义很困难;③卦形也经过长期演变。中间过程没有记录,因而也很难说清其始终;④具体蓍筮操作,也有很多演变。从筮字来看,最早应该用竹子,不知道何时换成了蓍草。用多少根竹子或蓍草揲筮,也肯定有变化。详细演变过程却不可能知道了。⑤《易传》和《易经》完全是两回事。再加上《易传》也是整理的很多人的见解。这些人都是借题发挥,而且几乎都是牵强附会,不可能用始终一贯的逻辑理解它们;⑦《易经》成书于西周时期(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转引顾颉刚的文章认为是“西周初叶”,李镜池《周易探源》认为是“西周晚期”),而且出自卜官之手,不可能很有文采。至于《易传》,虽然有人说出自圣人之手,其文字水平却很难令人恭维。其中不但逻辑混乱,文句不通处也不少,远不能和《内经》相比。我们今天还尊重它,是因为它保留了,近三千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文化记录。

赵先生告诉我,今本《周易》连经、传在内,不到三万字。《易经》只有五千来字,最好读读原文。因为不读原文,不可能对它有真确的认识。今本《内经》约十八万字,也不算很长,最好用读网上小说的时间读读《内经》原著。原因也是,不亲自读原著,不可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内经》。《<内经>时代》和拙作《补注》就是想帮助有兴趣和有余力的朋友,比较省力地读懂《内经》。想真正弄清《内经》和《周易》的关系,也是这样,最好参看《<内经>时代》和拙作《补注》去读原著。然而,不是多数人有兴趣和时间这样做。故对多数读者来说,知道本书的多数结论和主要文献依据即可。这样也算是很有收获,因为已经足以纠正不少错误认识。
为了进一步驳斥“医源于易”的谬说,并且在中医界普及《周易》常识,阐述本节未尽之意,赵先生撰写了一篇长文“医易答问”附在本节末。此文深入浅出,通俗流畅,引人入胜,值得一切对《内经》和《周易》感兴趣的朋友一读。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49:42 | 只看该作者
《易传》采用了阴阳说,《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故曰二者难解难分。
金栋按:《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易传与道家思想》)故而赵先生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51:39 | 只看该作者
赵洪钧《内经时代·第十节<内经>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又说:
“中国发现最早的有系统文字是甲骨文,它基本上是记录占卜的。由这一基本事实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化发祥期,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与迷信混杂得多么厉害。迷信思想及各种表现形式,曾有过与科学同步发展的历史。这毫不奇怪。即使到春秋末,在注重人事,罕言怪力乱神,颇有些反宗教精神的儒家学问里面,又何尝不是掺杂着大量迷信内容呢?自然科学方面也是这样……就全世界范围而言,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迷信术数分道扬镳,也只是近两百多年来的事。”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52:04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无标点的今通行本《易经》全文,一律使用繁体字,共4940字。阿拉伯数字的顺序即是64卦之序。因为键盘中打不出64卦卦型(画、象),为方便起见以阿拉伯数字代替卦型。感兴趣者可与《内经》对照参读,看看二者是否有渊源?是否有关系?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6:52:36 | 只看该作者
01.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再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02.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03.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04.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05.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于郊利用恆無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06.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九五訟元吉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07.貞丈人吉無咎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六三師或輿尸凶
六四師左次無咎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08.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貞吉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上六比之無首凶

19
发表于 2016-3-29 10:12:2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3-28 06:40
金栋按:古代算卦用龟壳叫“卜”,用蓍(音诗shi)草叫“筮”(音是shi),根据龟壳的裂纹和蓍草的排列预测 ...

一名三义,不若七曜周肇。
20
发表于 2016-3-30 10:2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3-30 10:33 编辑

司马迁: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有一观点认为:此三者为同书易名也。今人多见《周易》而未见《连山》、《归藏》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2 05:45 , Processed in 0.0664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