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万里朝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钦安《医理真传》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44:09 | 只看该作者
五运所化

甲己化土 如甲己之岁,以土运统之,馀同推:乙庚化金

丙辛化水 丁壬化木 戊癸化火

司天在泉图

司天在泉图

【阐释】“五运所化”与“司天在泉”之说,出于《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谓运气等篇,宋代林亿校定《素问》时已疑其非《素问》原文,或系唐代王冰作注时取《阴阳大论》之文所补。其中倡五运六气说,以天之六气(风、寒、热、湿、燥、火),地之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身脏腑经脉联系一起,而用干支立年,主客加临等理论,叙述了人体一些发病及病变规律,特别是提及了著名的病机十九条,和一些治疗原则,对医学有一定的作用。但历代医家所持意见不一,一般医家很少应用。宋代学者沈括《梦溪笔谈》已谓:“医家有五运、六气说,……今人不知所用,胶于定法,故其术多不验”。明代医家何柏斋说“《天元纪大论》等篇以年岁之干支分管六气,盖已失先圣之旨矣。年岁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天气之温暑寒凉,民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待深论而知也。”缪仲醇说:“仲景、元化、越人、叔和,并未载有是说,信其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医家治疗之书也。”但张景岳积三十年精力写成《类经》、《类经图翼》二书,对运气学说作了详备的说明,认为是医家应具的知识。郑氏简列“五运所化”、“司天在泉图”,亦可谓尚存此意。今人邹学熹《易学十讲》说:“甲子数在古代有盖天派和浑天派两家……中医学的一部古典《黄帝内经》就是盖天派的观点,因为《黄帝内经》中的甲和子是分开纪理和统一分析问题的(见《素问》九大论),而浑天派则把甲和子配合在一起以纪数,转动一轮为六十,简称六十甲子数……金、元以来一些医家却把浑天派的六十甲子,用以讲运气学说,用六十甲子的干支数,以推出六十年中每年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把六十年的病变都算出来,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更有认为这是有关“中医气象学”的重要问题,与发病机理甚至出生都有关系,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尚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44:31 | 只看该作者
五行本体受病相传为病

天地化生五行,其中不无偏盛也。盖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生,各有所化,各有所制,各有所害。所以东方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南方生热火,司夏令,在人为心,心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长夏生湿土,主四季,在人为脾,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西方生燥金,司秋令,在人为肺,肺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北方生寒水,司冬令,在人为肾,肾气不舒,则发而为病,病有盛衰。此五行本体之为病也。而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而移于肾是也;子病及母者,如肾病而移于肺是也。有妻病而乘于夫者,如土病而传于肝是也;有夫病而及于妻者,如肝病而传于土是也。有因相生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水,水传木,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是也。有因相克而传为病者,如金病传木,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火传金是也。学者能留心于此,而治病便不难矣。

【阐释】此节仍本五行配五脏,每脏各因时因地而有所生化,有所偏盛,而发生各种疾病。不仅本脏可以发病,并可互相传变为病。其传变有四种情况:因相生而传为病者,有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二种;因相克而传为病者,有夫病及妻与妻病乘夫二种。如以肺病为例,除肺脏自病外,如因脾土病而影响及于肺金,或因肺病而影响及肾者,均为母病及子;因肾水病而引起肺金病,或肺病而影响及脾者,均为子病及母;因心火病而影响及肺金,或肺病而影响肝亦病者,均为夫病及妻;因肝木病而致肺亦病,或肺病而影响及心亦病者,均为妻病乘夫。因人身是一个整体,五脏是互相关联影响的,每脏除自病外,均按相生相克规律而与其余四脏发生传变关系。现仅举肺脏为例,其它各脏可以类推。《难经·五十难》说:“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徵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徵邪,自病为正邪。”此所谓虚邪、实邪、贼邪、徵邪、正邪,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夫病及妻、妻病乘夫及自病五行传变说之所本。历来医家多本此原则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视其病在某脏传变之先后及症象之轻重而处方用药,多获良效。故郑氏谓:“学者能留心于此,治病便不难矣。”至于郑氏治病用药的要点,则阴阳更重于五行。其具体应用,详见于后三卷阳虚、阴虚及杂问中。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47:29 | 只看该作者
论气血盛衰篇

人身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字。学者即将气血两字,留心讨究,可无俟他求矣。夫气有馀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如仲景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是灭火救阴法也;芍药甘草汤、黄连阿胶汤,是润燥扶阴法也;四苓滑石阿胶汤、六味地黄汤,是利水育阴法也。气不足便是寒,寒盛者阳必衰,如仲景四逆汤、回阳饮,是温经救阳法也;理中汤、甘草干姜汤,是温中扶阳法也;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是温肾助阳法也。后贤改用滋阴降火之法,是套人参白虎润燥救阴诸法。而以之治气有余之症,法则可从;若用之于气不足之人,则失之远矣。

【阐释】气血周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必须相应平衡,始能健康长寿。如有偏盛,必发而为病。古云:“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火旺者阴必亏,寒盛者阳必衰”。但又各有几种情况,必须辨证施治。如火旺而体尚盛者,宜人参白虎汤、三黄石膏汤直灭其火,始能救被灼之阴。如火旺而现燥灼者,则须用苦甘化阴之芍药甘草汤,及寒凉清滋之黄连阿胶汤,始能润燥扶阴。如肾阴亏损,水液停蓄,小便不利,则以五苓去桂加滑石阿胶汤、及六味地黄汤之类,以利水而育阴。如周身寒重,厥逆欲脱,必须重用四逆汤、回阳饮等大辛大热之剂以温经而回阳。如寒在中焦,脾胃虚弱,则当用理中汤、甘草干姜汤等温中以扶阳。如下焦真元亏损,寒水太盛,则须用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温肾助阳。郑氏对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深有体会,所说甚为切当。宋、金以后,治气有余之症,多改用滋阴降火之法,如滋阴降火汤及知柏地黄汤等,乃是从仲景救阴、扶阴诸法套出,当然不能用以治气不足的寒症。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49:37 | 只看该作者
辨认一切阳虚证法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阳虚症,有面赤如硃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所以他辨认一切阴虚阳虚症法,是积累前人成果,更参以自己临床数十年之经验所形成,颇为全面切当,而便于应用。本段所举阳虚病情,笔者多年临床考验,确信其真。凡有这类病情的几种,即用扶阳抑阴之药加减配伍施治,都能应手取效。凡没有这些病情可凭的火症,都是实火。但又有近似实火的阳虚症,如郑氏所举的面赤如硃等几种,外虽现一切火象,却不可误认为实火,必须细心辨认。只要有所举阳虚病情可凭,仍当用扶阳抑阴之药施治。

郑氏谓: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是有特点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乌、附、天雄皆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以其皆同种而异名,同具辛、热气味而有毒,须制熟始可用,确为治下焦阳虚的要药。至硫黄亦大热纯阳,能补命门真火不足,龙绘堂《蠢子医》并谓:“硫黄原是火之精,一切湿热它能清。”但因其味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内服,惟张钖纯善用之,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十馀年间,用生硫黄治愈沉寒痼冷之病不胜计。盖硫黄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使少服不会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也。且自古论硫黄者,莫不谓其功胜桂、附,惟径用生者系愚之创见,而实由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黄者数百人,莫不饮食加多,身体强壮,皆愚为之引导也。”笔者亦常用硫黄为人治病,凡命门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后用于汤药或丸药。其法以萝卜剜空,入硫黄在内,合定,放锅内煮二小时,去其臭气;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时亦可。患者刘××,食不下,饮水都吐,经检查为贲门癌,必须手术切除。笔者诊断为哽噎病,阳虚症状明显,命门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入硫黄20 克至 30 克,服药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复发,足证硫黄功用,尚可推广。

至于郑氏提到满口齿缝流血,系阳虚不能统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属确见。笔者常本“齿属肾”之义,用四逆汤加上桂以治此等症候,而取得显著效果。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郑氏指为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肾水肾火,确属经验有得之言。笔者对治此种病症,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带咸味,气喘促,恶寒,投以附子理中汤加砂仁,无不应手辄效。

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认为火大,郑氏指出有阳不化阴,亦即阴结。笔者师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汤合半硫丸加肉苁蓉、麻仁、杏仁取效。硫黄性大热,能补命门真火,推动阳气以疏利大肠,又佐半夏之降浊。故半硫丸向为治阴结之良剂。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58:26 | 只看该作者
辨认一切阴虚证法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讠严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益阴二字,包括六阴在内,照上气血盛衰篇,论气有馀便是火一段,存阴、救阴、化阴、育阴诸方俱备,仔细揣摩,便知阴虚之道也)。然亦有近似阳虚者,历指数端。阴虚症,有脉伏不见,或细如丝,而若阳虚极者(热极则脉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阳绝者(邪热内伏,而阳气不达于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忽然吐泻,大汗如阳脱者(此热伏于中,逼出吐泻也,定有以上病形可凭),有欲言不能,而若气夺者(热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不过具其一二,余于阴虚证作有问答数十条,反复推明,细玩便知。

按阴虚症皆缘火旺(火即气),火盛则伤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后贤专以火立论,而阴虚症之真面目尽掩矣。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

【阐释】阴虚之人,由于气有馀,则火旺,故多水亏血衰,其所现病情,多与阳虚相反。阳虚之人,由于气不足不能统血,血行郁滞缓慢,体温常偏低。阴虚之人,水亏火旺,故体温常偏高而多有各种发热现象。临症凡见有所举阴虚病情的,用药即当益阴以抑阳。外虽现阴象,貌似阳虚,如郑氏所举的几种情况,只要有阴虚的各种病情,仍当按阴虚施治。

这两节提出阳虚阴虚辨证纲要,以后第二卷、第三卷各有数十条问答,详加论证,反复推明,最切实用。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2:59:35 | 只看该作者
外感说

夫病而曰外感者,病邪由外而入内也。外者何?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也。人若调养失宜,阴阳偶乖,六邪即得而干之。六气首重伤寒,因寒居正冬子令,冬至一阳生,一年之气机,俱从子时始起,故仲景先师,首重伤寒,提出六经大纲,病气挨次传递,始太阳而终厥阴,论伤寒,而暑、湿、燥、火、风俱括于内;论六日传经,而一年之节令已寓于中。真是仙眼仙心,窥透乾坤之秘;立方立法,实为万世之师。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须知伤寒论阳明,而燥症之外感已寓其方;论太阴,而湿症之外感可推其药。他如言少阳、少阴、厥阴,而风、火之外感,亦莫不具其法也。世之论外感者,务宜于仲景伤寒书上求之可也。

病之浅深轻重,固是不同,总不外乎六经。六经各有提纲病情,昭然如日月之经天,丝毫莫混。学者只要刻刻将提纲病情,熟记胸中,再玩后之六经定法贯解,细心领会,便得步步规矩,头头是道之妙,方可以为世之良医也。

【阐释】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天之六气,常乘人体虚衰侵袭而为各种疾病,故又称为六客、六淫、六邪。诸邪皆由外而入,故总称为外感病。其中尤以伤寒为最盛最重。《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仲景《伤寒论》亦论伤寒而兼赅风、火、湿、燥、热,并在《素问》六经的基础上,列出六经的病情提纲。大抵《热论》的三阳经证候,是《伤寒论》的太阳证,《热论》的三阴经证候,是《伤寒论》的阳明承气证,而《伤寒论》的少阳证和三阴证,都为《热论》所无,这真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故柯韵伯《伤寒论翼》说:“仲景六经是区分六区地面,所赅者广。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所不包。”郑氏对于仲景特别推崇,故谓“学者欲入精微,即在伤寒六经提纲病情方法上探求,不必他书上追索。”并著有六经定法贯解附解(见后)。晚年还著有《伤寒恒论》一书,细加阐释,被称为有名的伤寒学家。至于六日传经,即寓一年节令之说,系由于一年六气,以冬令太阳寒水为首,依次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再交于太阳寒水。一气管两月,其次序与传经刚好相反,足见人体与天候的对应关系,对外感病的诊疗,显然是很关重要的。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3:00:04 | 只看该作者
内伤说

内伤之论多矣,诸书统以七情赅之。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是就五脏之性情而论也。而余则统以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此等症,往往发热咳嗽,少气懒言,身重喜卧,不思饮食,心中若有不胜其愁苦之境者,是皆心君之阳气弱,阳气弱一分,阴自盛一分,此一定之至理也。阳气过衰(即不能制阴),阴气过盛(势必上干),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不知病由君火之弱,不能消尽群阴,阴气上腾,故牙疼诸症作矣。再观于地气上腾,而为黑云,遮蔽日光,雨水便降,即此可悟虚火之症,而知为阳虚阴盛无疑矣。古人有称痨字从火者,即是内伤之主脑,惜乎言之未畅,而说之未当也。余故反复推明虚火之由,以为将来告。

【阐释】疾病的内因,一般都归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而且是五脏各有所主,更有分为五劳七伤的。郑氏统以一心括之,可谓精辟之见。其说谓:“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细察其所谓心,实已包括脑及神经系统而言,兼及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故治内伤病,尤其不能见子打子,专治一处,必须从整体观点,就阴阳气血全面审察,而以心阳为主脑。其中由于心阳衰弱而致之阴气上干,元阳随着上浮而生的种种虚火证候,尤易被认为是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之方去治,往往适得其反。即痨字从火之说,亦当解为由于心阳衰弱,始为得当。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3:00:26 | 只看该作者
望色

望色无他术,专在神气求。

实症多红艳,虚症白青浮。

部位须分定,(额心、颏[“颏”:原书为“骸”]肾、鼻脾、左腮肝、右腮肺)生克仔细筹。

吉凶都可料,阳浮记心头(久病之人,未受外感,忽面现红光,若无病者,乃元阳外越,旦夕死亡之征)。

【阐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实已四诊都提到了。《难经·六十一难》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历代医家对此多所发挥,认为治病求本,必须四诊合参,全面考虑病之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方有真据。故四诊为医家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至今虽有各种新诊法,仍然不可偏废。但有些医书立说太繁,初学者不易入手,郑氏各为五言诗八句,提要钩玄,极便悟记。

望诊一般是望神气,察颜色、定部位,并宜审形窍而察全身。清代石寿棠《医原》论望诊较全面而扼要,尤重望神气。其说谓:“《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必能以我之神,会彼之神。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察其清浊以辨燥湿,察其动静以辨阴阳,察其有无以决死生,如是而望始备,而望始神。”又谓:“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于望色亦谓:“不论何色,均要有神气。神气云者,有光有体是也。光者外面明朗,体者里面润泽。光无形,主阳主气,体有象,主阴主血,气血无乖,阴阳不争,自然光体俱备。”色有光体,即是有神气。至于《内经》以五脏应五色,青属肝,红属心,黄属脾,白属肺,黑属肾,亦只道其常,还要注意色不应病的变。这里所说“实症多红艳,虚症白青浮”,亦只明其大要。至于定部位则额心、颏肾、鼻脾、左腮肝、右腮肺。清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谓:“高下左右以应五脏气化之正位。”即心居上,故候额;脾居中,故候鼻;颐居下,故候肾;左腮候肝,右腮候肺,则本《内经》“肝生乎左,肺藏于右”之说。但临症亦不能尽拘,还须按五行生克之理,经权其常变,始能预料其吉凶,而阳浮系旦夕死亡之兆,尤须特别细辨。此为郑氏望色诗之大要。石寿棠《医原》更论及察形窍一项,于头、目、鼻,耳、口、舌、齿、牙、二阴诸形窍,各就其所主之气化,所司之脏腑,所系之经络,所常见之病变,分别予以解说。并论及病有诸内必形诸外,故由外形的表现,可以察知内部的病变。对于燥、湿、寒、热、虚、实,心受清浊邪气、五脏病变所反映的诸症,及手足三阴三阳经气终绝所发生诸症,均有扼要的述说,至今仍值参考借鉴。

辨舌亦为望诊一重要部门,因舌为心之苗,五脏、六腑都有经络联系于舌本,故望舌亦足察知内外一切病症之所在。前人对此论列颇多,大多认为舌尖主心(包括心包络),前中主肺,中部主脾胃(左脾右胃),舌边主肝胆(左肝右胆),舌根主肾及命门(包括大肠),而于临证时则须对舌色、舌形、舌体、舌苔,下细分辨。尤以辨苔为重要,以苔为胃气脾湿上蒸而生,凡人一切生理病理变化,多与脾胃有关,故病外感内伤,及脏腑虚实、表里进退,均可望苔而知其梗概。一般以苔白为虚寒、为在表,苔黄为实热、为在里,苔黑为重笃。又须视其深浅间杂,苔之厚薄湿燥,而定其病之轻重及进退。广说义繁,郑氏统以气有余及气不足判之,是扼要之法,即凡现色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者,为气有余;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皆为气不足(见卷四)。以望色之所得,再结合脉证之表现,而处方用药,自不会有误。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3:00:43 | 只看该作者
闻声

细听呼与吸(呼出心肺,吸入肝肾),痰喘有无声。

呃逆分新久,微(微言也)厉(声大也)判盈缩。

抑郁多长气,腹痛定呻吟。

(讠严)语虚实异,留神仔细评(阳明实症(讠严)语,乃热甚神昏,热极者,狂叫喜笑不休。少阴虚寒症,言语错乱若讠严语,其实非讠严语也,乃气虚阳脱,神无所主也)。

【阐释】喻昌谓“声者,气之从喉舌宣于口者也。”关于五声五音配五脏之说,固难全应,而声息呼吸之关于喉、舌、鼻、齿、唇及气管、肺脏,则很显然。《难经》谓:“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肝肾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闻呼吸声息,可为察知五脏之助,自当细心听取。至于痰喘之有声无声,呃逆之新久轻重,声音之大小,气息之长短,以及呻吟讠严语等,均属闻诊中的主要项目,故须仔细留神。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以燥湿为纲,分辨各种声音,而知其病之所在,颇为精审。其说谓:“五音不外阴阳,阴阳不外燥湿。……燥邪干涩,声多属仄,或干哕,或咳声不扬,或咳则牵痛,或干咳连声,或太息气短;化火则多言,甚则谵狂,其声似破似哑,听之有干涩不利之象。湿邪重浊,声必低平,壅塞不宣,古谓如从瓮中作声者然。或默默懒言,或昏昏倦怠,或多嗽多痰,或痰在喉中漉漉有声,或水停心下汨汨有声,或多噫气;化火则上蒸心肺,神智模糊,呢喃自语,或昏沉迷睡,一派皆重浊不清之象,流露于呼吸之间。”又谓:“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实喘者,胸满声粗,气长而有馀;虚喘者,呼长吸短,息促而不足。实喘者,出气不爽;虚喘者,入气有音。实喘,有水邪射肺,有痰饮遏肺,有客邪干肺,上焦气壅,治宜疏利;虚喘为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固摄。虚实分途,阴阳异治,然则闻声之道,顾不重哉!”可供辨证参考。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3:02:24 | 只看该作者
问症

探病须细问,疼痛何由生。

寒热分新久,痞满判重轻。

喜饮冷和热,二便黄与清。

妇女胎产异,经信最为凭。

【阐释】问症主要是求知病人的自觉症状,及病程经过,历来甚被重视。《内经》已有记载,《疏五过》、《正四失》两篇,尤反复言及。明李梴列五十馀问,张景岳省为十问,繁简虽各不同,要以求得病者的病因、病势、病情及其经过为主旨。《景岳全书·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能使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最后还结合望闻问而察阴阳,亦可供临症参考。郑氏所举各端,亦极常见而明晰,要言不烦,甚便实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18:10 , Processed in 0.0924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