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伏病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17:05 | 只看该作者
       先把伏病的中医概念搞清楚!在此之前,千万不可胡拉乱扯西医。
       在温病中,伏病实际上只有伏暑与春温,或者说这是两个典型代表。
        伏病,违背了温病学的一般规律:1  温病的发展,按照卫气营血传变,而伏病一开始就是里热亢盛,不经卫表,直入气分、营分;2  反季节发病,暑温本应该在夏季发病,而伏暑具有暑温的临床表现,却在冬季发病;春温的临床表现与冬温一致,而在春季发病。

点评

言简意赅,赞一个。  发表于 2016-12-27 06:1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34:29 | 只看该作者
         历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伏气温病”之说始于王叔和,王叔和以《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依据,于《伤寒论》之首加序例曰:“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自此伏气温病一唱百和。
       温病学"伏气温病"之说来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44:40 | 只看该作者
        温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风,因此在春季发病的多数为风温,其病因是风热病邪;夏季酷热,夏季容易发生暑温,其病因是暑热病邪;长夏多雨潮湿,多发湿温,其病邪是湿热病邪;秋季干燥,易患秋燥,病因是燥热病邪。温病讨论冬季发生的疾病比较少,因为冬季发病其病因是寒邪,疾病以伤寒多见;冬季的温病称为冬温。这是一般情况,发病季节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另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暑温、暑湿相似,却发生在冬季,称为伏暑;发生在春季的另一类温病与风温不同,起病即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称为春温,这两种病邪称为伏邪。
        但是冬春季节还有一种与风温表现不同的疾病,春温,这种外感热病是急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等。同样,发生在秋冬季节的伏暑是指另外一类传染病,例如,流行性出血热等。
14
发表于 2016-12-27 06:21:0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13:34
历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伏气温病”之说始于王叔和,王叔和以《内经》“冬伤于寒,春 ...

温病学"伏气温病"之说来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这说明了所谓伏病发生的原因,是冬伤于寒,可是由于精血虚弱,当时未能引起发病,待春天到来,阳气发动之时,才发病。说明了伏病发生的内因和外因。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6:34:34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2-26 22:21
温病学"伏气温病"之说来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 ...

         谢谢先生的评论。
          我们把春温,伏暑的大致情况搞清楚之后,再与西医联系,比较。根据其发病季节,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过程,鉴别诊断等等,春温与流行性脑脊膜炎一致,伏暑与流行性出血热一致。在《中西医融合观》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论证,在本论坛已经全文发表了,有兴趣的可以查看。如果有人需要 我也可以转载过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6:40:29 | 只看该作者
          春温,伏暑属于伏病,西医能不能?怎么解释呢?请注意,我不说【伏病的西医本质】,而是运用了怎么解释!!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07:11:08 | 只看该作者
        古代温病学家已经认识到了,春温这个病在冬季就有了,有的人发病了,有的人没有发病,而是到了春天,同样临床表现的人大量的出现了。暑温发生在高温的夏秋季节,有一部分病人出现在冬季。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温病学家认为是温邪潜伏下来了,因此称为伏邪,伏病。这种现象,西医怎么解释??
         我们已经充分论证了春温与流行性脑脊膜炎是一个证态,伏暑与流行性出血热是一个证态,由此,我们看看这两个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两个病的共同特点是:有两个流行高峰,小高峰在前,大高峰在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高峰是冬季与春季;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高峰是秋季的初期与冬季。流行性出血热的两个流行高峰与老鼠的两个活动高峰相对应。
         
18
发表于 2016-12-27 18:47:11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6-12-26 22:58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不是藏于肌肤,冬伤于寒结果是胜(音guo方言意突变转化)寒。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一句出自《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全文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在内经本篇中,原意本来是揭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理论,也是揭示了不注意养生,会埋伏下患病的基因。

点评

你理解的阴阳定义是什么?教科书的阴阳与经典的阴阳不是一个内容。  发表于 2016-12-28 06:12
19
发表于 2016-12-27 18:52:3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2-26 22:34
谢谢先生的评论。
          我们把春温,伏暑的大致情况搞清楚之后,再与西医联系,比较。根 ...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病也。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诸温(亦偶有不因外邪而触发的)。

然伏气之邪,因人而异,藏于肌肤者,多是冬令劳苦出汗之人;藏于少阴者,多是冬不藏精,肾经内亏之辈。此盖虚易受邪故也。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7 20:55:00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12-27 10:52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病也。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 ...

谢谢先生赐教。
    中医对于伏病,有许多争论。
     温病学中的伏病,只有两个:春温与伏暑。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内经》中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从全文来看,未必是伏病。后世的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成为伏病的来源,这种情况也是常常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8 03:50 , Processed in 0.0768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