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词解】 二百一十六卷:所记为一百七十五卷,少四十一卷。颜师古注:“其每略所条家及篇数,有与总凡不同者,转写脱误,年代久远,无以详知。” 原:推求、推原;追究根源。 落:通“络”。通假字。《汉书·李寻传》:“落脉通。”颜师古注:“落,谓经络也。” 起:阐发;启发。《释名·释言语》:“起,启也。” 度(夺duo):揣度;推量。 箴:同“针”。异体字。 石:谓砭石。颜注:“即石针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箴(针)石:在《内经》全书中,“针石”者共见16次,“砭石”者10次,“鑱石”者2次,单“石”字26次(并非皆砭石之义),单“砭”字者1次。 《素问·五藏别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素问·汤液醪醴论》:“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 《素问·通评虚实论》:“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灵枢·九针论》同。 杨鹏举校注《灵枢经·九针论》云:“针石,像针样的石头,又称砭、砭石。砭石形态不一,用途各异。” 砭,音边bian,砭石也。《说文·石部》:“砭,以石刺病也。”段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名曰砭石。”《广韵·艳韵》:“砭,石针。” 杨鹏举校注《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砭石,远古时期,先人把石头磨砺成尖石,或其他不同形状,用之治病。” 石、砭,砭石也,亦名鑱石、石针、针石,上古时的医疗工具。其起源早于针灸,当在旧石器时代。上古时期无冶炼铸铁,无金属针,故用石头磨成小的石头、石针--砭石,用以治疗疾病,以泄积热之邪,主治痈脓(相当于现代外科感染--皮肤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属外治之法。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古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素问·宝命全形论》新校正语)根据《素问·异法方宜论》、《汤液醪醴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记载,皆是砭石与微针、九针对举,可见古代针、石是并用的,起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各有所主治的病证,并非完全如《新校正》所云“黄帝造九针以代鑱石”(《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古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大小之形,与病相当。黄帝造九针以代鑱石。上古之治者,各随方所宜,东方之人多痈肿聚结,故砭石生于东方。”)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发展,《内经》时代以后,金属针则完全替代了砭石,后世砭石之治随而失传。 所施:所用之治病方法。 火:指灸法。 齐(剂ji)和:谓配合协和;指药物的剂量。齐,同“剂”,音剂(ji),非读齐(qi)。古今字。 至齐之得:谓最好之药剂的功效。得,指取得之功效、作用。 慈石:即磁石。慈,通“磁”。 为:治。 【语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以上医经共七家,总计二百六十卷。 医经是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最恰当的药剂的功效,好像磁石吸铁一样,依靠药物的相使作用。技术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把轻病治成重病,能把救活的病人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