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解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8:56:11 | 只看该作者
⑼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词解】
会向卒:会,恰逢。卒,死亡。《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哀帝:汉哀帝刘欣,前6~前0年在位。
侍中奉车都尉:汉代官名,掌御兵舆车,皇帝出巡时则随从奉侍。
:刘向之子刘歆(?~23),字子骏。《隋书·经籍志》:“哀帝使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宫殿名)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书,撮其指要,著为《七略》。”《汉志》即据《七略》而写成。
:终,完毕。
【语译】恰逢刘向逝世,汉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

12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8:57:08 | 只看该作者
⑽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词解】
辑略:各略大序的汇集。颜师古注:“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略,概要。据后人研究,《汉志》每略的叙文,即取《辑略》而成。
六艺略:指收集有关六经和史学著作方面的书名目录。六艺,指《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经。
今删”句:颜师古注:“删去浮沉,取其指要也。”删,节要、选取。
备篇籍:使书籍完备具足。备,使动用法,使……完备。
【语译】刘歆于是汇集群书而编成《七略》呈报给皇帝,因此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节取其中的主要内容,用来编成目录书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8:57:46 | 只看该作者
【译文】从前孔子逝世,而精微要妙、含义深远之言论就断绝了,孔门七十位贤人丧亡而诸经要义的解说就错乱了。因此《春秋》分为五家传,《诗经》剖为四家注,《易经》也有数家诠释。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伪分辨争鸣,诸子各家学说纷繁杂乱。到了秦朝为这种现象担忧,于是焚毁书籍,用来愚弄贫民百姓。

汉朝建立后,改革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典籍,广泛开辟献书的途径。到了汉武帝时代,书简残缺散脱,礼乐衰败崩溃,皇上感叹地说:“我对此很忧虑!”于是公布收藏书籍的文告,设置抄写书籍的官员,下到诸子百家的著述传闻,都收进皇家书库。到了汉成帝时代,因为图书严重散失,便指派谒者陈农向全国征求佚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订经书和传注、诸子论著、诗词歌赋,步兵校尉任宏校订兵书,太史令尹咸校订天文、历法、占卜书籍,侍医李柱国校订医药书籍。每一部书校订完毕,刘向便分条列出该书的篇名目录,摘取其中的内容大意,写成叙录而把它呈报给皇帝。恰逢刘向逝世,汉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集群书而编成《七略》呈报给皇帝,因此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节取其中的主要内容,用来编成目录书籍。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9: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9:1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09:1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9:00:57 | 只看该作者
二、方技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9:04:03 | 只看该作者
1《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词解】
二百一十六卷:所记为一百七十五卷,少四十一卷。颜师古注:“其每略所条家及篇数,有与总凡不同者,转写脱误,年代久远,无以详知。”
:推求、推原;追究根源。
:通“络”。通假字。《汉书·李寻传》:“落脉通。”颜师古注:“落,谓经络也。”
:阐发;启发。《释名·释言语》:“起,启也。”
度(夺duo):揣度;推量。
:同“针”。异体字。
:谓砭石。颜注:“即石针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箴(针)石:在《内经》全书中,“针石”者共见16次,“砭石”者10次,“鑱石”者2次,单“石”字26次(并非皆砭石之义),单“砭”字者1次。
《素问·五藏别论》:“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素问·汤液醪醴论》:“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
《素问·通评虚实论》:“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灵枢·九针论》同。
杨鹏举校注《灵枢经·九针论》云:“针石,像针样的石头,又称砭、砭石。砭石形态不一,用途各异。”
砭,音边bian,砭石也。《说文·石部》:“砭,以石刺病也。”段注:“以石刺病曰砭。因之名,其名曰砭石。”《广韵·艳韵》:“砭,石针。”
杨鹏举校注《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砭石,远古时期,先人把石头磨砺成尖石,或其他不同形状,用之治病。”
石、砭,砭石也,亦名鑱石、石针、针石,上古时的医疗工具。其起源早于针灸,当在旧石器时代。上古时期无冶炼铸铁,无金属针,故用石头磨成小的石头、石针--砭石,用以治疗疾病,以泄积热之邪,主治痈脓(相当于现代外科感染--皮肤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属外治之法。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古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素问·宝命全形论》新校正语)根据《素问·异法方宜论》、《汤液醪醴论》、《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记载,皆是砭石与微针、九针对举,可见古代针、石是并用的,起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这样,各有所主治的病证,并非完全如《新校正》所云“黄帝造九针以代鑱石”(《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鑱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古用石为针,故名之针石。’言工必砥砺锋利,制其大小之形,与病相当。黄帝造九针以代鑱石。上古之治者,各随方所宜,东方之人多痈肿聚结,故砭石生于东方。”)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工艺的发展,《内经》时代以后,金属针则完全替代了砭石,后世砭石之治随而失传。
所施:所用之治病方法。
:指灸法。
齐(剂ji)和:谓配合协和;指药物的剂量。齐,同“剂”,音剂(ji),非读齐(qi)。古今字。
至齐之得:谓最好之药剂的功效。,指取得之功效、作用。
慈石:即磁石。慈,通“磁”。
:治。
【语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以上医经共七家,总计二百六十卷。
医经是探求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最恰当的药剂的功效,好像磁石吸铁一样,依靠药物的相使作用。技术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把轻病治成重病,能把救活的病人致死。

19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9:1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40 编辑

金栋按:《汉志·方技略》记载的医经七家,其中《旁篇》二十五卷,“或统于白氏,或别为一家”(姚振宗《师石山房从书·汉书艺文志条理》),已无从考证,故实只有三家,即黄帝学派、扁鹊学派和白氏学派。所以,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说:“可以说,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眼力’,就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了黄帝、扁鹊、白氏三个学派的医经。这难道不是一个提示西汉时期(甚至西汉之前)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医学学派的最有力的线索吗?”《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从时间上说是否有些太错后了?因为早在西汉时期医经就已经有门户之分、学派之见了!“中医之有学术流派之分,当起于汉成帝、哀帝两朝间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群籍时。……汉以前医书既无书名亦无作者名,古人著书,无功利之心,只是将自己的观点与经验记录下来,以期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帮助。至于著书者为谁,在作者自己看来并非有何重要,故均无署名的习惯。其书名和作者名多为后世整理者所加,为了能使其广为流传,故多依托古代圣王。刘向父子及专门负责整理医书的李柱国对众多单篇流传的中医文献进行甄别以后,将医经即中医理论著作分为三家七种,即黄帝、扁鹊、白氏。医经七种之书名,亦为刘向父子整理后所题。黄帝为传说中的医学创始者,无疑有众多依托之作。扁鹊的医技高超,医疗经验丰富,且有弟子传承其术。白氏为何人,文献阙如,已难考证。”(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有同道说中医是一脉相承吗?读读《汉志·方技略》有医经七家三个学派之分,就知道中医理论并非一脉相承,更何况还有经方家(学派)!

可惜这医经七家只有《黄帝内经》一家书籍得以保存传承下来。然有学者考证认为,今通行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不是《汉志》记载的《黄帝内经》。

20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9:2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42 编辑

认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是《素问》和《针经》,始于晋代皇甫谧。他在《甲乙经·自序》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亦宗其说,而且认为《针经》就是《灵枢》,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此说流传至今,成为正统的说法。

清·姚际恒不同意此说。其书《古今伪书考》说:“《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一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南京中医学院已故教授吴考槃考证认为:“《黄帝内经》汉季已亡,不是《素问》、《灵枢》,而《内经》学说可以说是《素问》、《灵枢》的祖述蓝本。《素问》、《灵枢》不是《内经》异名,而《素问》、《灵枢》可以说是《内经》的继续著作。而皇甫谧、王冰炫耀其编注《甲乙经》,以《素问》《灵枢》为《内经》这是以杭作汁,不符事实的。”(吴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年第13卷第2期85-87)

据余自汉等《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2版)认为:“《黄帝内经》包括现传《灵枢》《素问》两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现传《灵枢》《素问》当是汉前我国医学理论之集大成者。由于‘《黄帝内经》十八卷’只是《方技略》医经四家二百一十六卷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它根本不可能包括现传《灵枢》《素问》两书”。对于两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该书认为“《灵枢》《素问》两书很可能是东汉中期有某些士人医家汇集东汉前一些时期的医学文献,并结合当代的医学成就分别编纂而成。《灵枢》《素问》这两部医学文献汇辑本的最初选辑工作,无疑是分别出自一时一人或一些人之手。二者的成书年代无疑还有先后之分”。

时贤廖育群著《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实际上,西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并无整部保存下来的例子,后世所见者均是东汉之书,如《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而现在应该再加上《素问》与《灵枢》这样两部独立著作。”

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说:“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九卷》《针经》)成书均在向、歆之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前,即东汉时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0 14:24 , Processed in 0.05705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