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伤寒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4:5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2 06:58 编辑

         332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一云消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词解
       厥利:是指手足逆冷而又患腹泻。
        除中;证候名。中,指中气,即胃气;除,为除去或者消除之义。除中,是胃气将绝或者垂绝衰败时的一种反常见证。由于胃气衰败,本应当不能食,但是因为真脏气外露,病人反而突然要求进食,食后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或者死亡,这种情况就是除中。这种情况在大灾荒之后,由于长期饥饿,极度营养不良,突然暴食,引起肠梗阻或者肠破裂、穿孔而死亡。这是因为极度营养不良时肠黏膜、肠道壁、消化腺体等萎缩,突然暴食,急性胃肠扩张所致。
       食以索饼:“食”读作饲,即拿食物给别人吃。索饼,即用面粉作成的像面条一类的条索状食物。
       脉之:即诊视的意思。
       旦日夜半:即第二日的半夜。
       语译    伤寒初起发热六天,接着四肢逆冷、大便泄泻反而有九天。四肢逆冷、大便泄泻的病人,按照道理应该是不能饮食,但是现在病人反而能够饮食,可能是胃气将除的反常现象。这时可以给病人吃些面条一类的食物作实验,吃了以后,如果不甚发热,证明其胃气尚存,病人容易痊愈。最怕的是吃了以后突然发热,体温又突然下降。后一天诊察,如果微热仍然存在,可预料明日半夜即将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本来发热六天,厥冷反有九天,今又发热三天,加上以前六天,也是九天,和厥冷的天数相等,所以预知在明天半夜痊愈。假如又过三天,复诊时脉搏很快,而且发热不退,这是阳热太过,可能发生痈疮脓疡。

   

点评

辛苦了,谢谢。  发表于 2018-6-22 14:5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4:54: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段经文,如果具有丰富的传染病学知识,与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的病程相联系,就会豁然开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4:57:02 | 只看该作者
        解读    显而易见,以上描述的是一种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伤寒初起发热六天,接着四肢逆冷、大便泄泻反而有九天,今又发热三天,预知在明天半夜痊愈。全病程大约21天,分为明显的三个阶段:第一周,初期,以伤寒发热为特点,临床表现应当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第2~3周,极期,以厥而利为特点,随着病情加重,发热更严重,因为厥与热相关,厥比恶寒更严重,所以极期的发热是高热。此期容易发生除中(肠穿孔);第三周后,恢复期,体温于数日内逐渐下降。在疾病的末期还可能出现脓肿等。这样的病程及临床表现与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是完全一致的。
       典型的伤寒病自然病程为4周,可分为4期。(实用内科学  第九版    127页)
      初期:多数病人起病隐匿、缓慢,以发热、头痛、腹部不适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伴全身不适、厌食恶心、畏寒或者轻度寒战,部分病人伴有咽峡炎(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初期体温为弛张热,以后呈梯形上升,脉搏与体温平行。腹胀、便秘多见,少数有中、轻度腹泻。
        极期:病后5~7天高热持续在39~40度达2~3周,呈稽留热或者弛张热,发热与四肢发凉交替出现,病人极度衰弱、厌食(不能食),出现特殊的中毒面容,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大便次数增多可有便血(下利便脓血),腹痛与压痛以右下腹最显著,部分腹胀明显(340条病者手足逆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约1/3患者有相对缓脉(脉迟)。部分病人可见玫瑰疹,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除中)、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伤寒杆菌随血流播散可引起各种局灶性感染,如脓肿(热气有余,必发痈脓)、脑膜炎、关节炎等。
       缓解期:病程第三周,病人更见虚弱,体温于数日内逐渐下降,病情开始改善,进入缓解期,但须警惕肠出血、肠穿孔。
      恢复期:第四周以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
      当把伤寒病与厥、热、利、便脓血、除中、喉痹等放在一起对照时不难发现,二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基本症状体征的一致性。说明中国古代已经对伤寒病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但是在《伤寒论》中没有提出治疗方法,温病学说中湿温、暑湿或者暑温,对于伤寒病及其相类似的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大大丰富、补充了《伤寒论》的不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5:06:35 | 只看该作者
      厥阴病是少阴病的进一步发展,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是一个证态,所以厥阴病应当是机体极度虚弱的濒危状态,这与伤寒病极期、缓解期的表现相符合。张仲景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记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说疫气》云:“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这种传染病大流行,很可能就是伤寒病。因为在《伤寒论》中,322条的描述的临床过程与临床表现与现代的伤寒病完全一致,但是没有记述治疗方法,说明在张仲景之前对于伤寒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才能引起大流行,造成大量死亡。伤寒与副伤寒(统称为肠热病)在我国解放前流行非常猖獗,居急性传染病之首或二、三位,往往在战争、洪涝灾害、饥荒之后发生大流行。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已经很兴盛,对于湿温(包括伤寒病)已经有了系统的治疗方法,即使如此,在解放前仍然流行非常猖獗,居急性传染病之首或二、三位,可见在张仲景时代,其流行程度更要严重。这些特点都与张仲景、曹植的描述一致。  

点评

厥阴病是少阴病的进一步发展,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是一个证态,所以厥阴病应当是机体极度虚弱的濒危状态一一虚脱、休克之病理状态。  发表于 2018-6-22 15:30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5:1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2 07:19 编辑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必口伤烂赤。

        有的注家认为是错简或者乱简,怀疑王叔和编次编乱了。西医学,传染病学告诉我们,张仲景、王叔和都是正确的。请继续向下看。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20:18:32 | 只看该作者
     333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词解
     彻其热;即清除其热的意思。
     解读     本条除中证,是是由黄芩汤误治而成,但是临床上多有不经误治而出现除中者。如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久病而极度衰竭的病人,一向很少或者根本不能进食,病情也不见好转,却突然出现食欲亢奋,强求进食的反常现象,食后则病情恶化或者突然衰竭而死亡。因而除中证是濒危之先兆,极难救治,不可不慎。本条“伤寒脉迟(相对缓脉)六七日”,发生“除中”与伤寒病的极期容易发生肠穿孔肠出血,在时间上是完全一致的。
      历代医家对迟脉的描述,多数均指一息三至(41~59次/分),脉律基本规整的脉象。可见于身体极度虚弱之人。此处脉迟一息三至(41~59次/分)与发热同时相见,肯定是相等缓脉。因为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一度,心率增加18次/分,所以发热时脉搏41~59次/分,一定是相等缓脉。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20:19:47 | 只看该作者
      334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词解
        其喉为痹;咽喉红肿疼痛,闭塞不利。
         解读     在厥热交替出现的时候,发热代表阳气来复,标志着病势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阳气来复太过,发热经久不退,则耗伤正气。如伤上焦气分,则汗出、咽痛、喉痹;如伤下焦血分,则无汗、下利脓血。这两种变证不一定同时出现,所以说“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从文字描述上看,“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先出现,“便脓血”后出现。西医认为, 咽痛、喉痹(扁桃体炎)与脓血便都是伤寒病的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扁桃体炎多见于伤寒病的初期,脓血便多见于伤寒病的极期,二者出现的先后次序中西医的观察结果也是一致的。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20:29:39 | 只看该作者
        湿温与脾关系密切为什么?脾主湿土,主长夏,为什么?湿温、脾、长夏为什么纠缠在一起?中医为什么把一年分为五季,与五行学说连接在一起?外湿与内湿是什么关系?湿与脾统血有什么关系?西医能够把这些关系说清楚吗??
        我可以说清楚,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听?

点评

请先生道其详,我等洗耳恭听。  发表于 2018-6-22 20:36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6:27:18 | 只看该作者
       336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341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342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解读    336条341条342条,厥与热交替出现预测病势的进退,以及阳复太过引起变脓血,与332条相对照,可以看出,二者有着极其相似的关系。如果332条是伤寒病的话,那么此三条就是不典型的伤寒病,如副伤寒、沙门杆菌感染伤寒型等疾病。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病相似,只是病情比较轻,病程比较短。副伤寒的病理变化与伤寒相仿,肠道病变较少而表浅,故肠穿孔肠出血的机会比较少。临床表现与伤寒常常难以鉴别,较突出的区别有:1  潜伏期比较短;2  发病急起的比较多;3   病程平均1~3周,明显的发热可持续数日,但是热型不如伤寒典型。副伤寒的预后良好,恢复后慢性带菌者较少,病死率低于伤寒。与332条伤寒病相比,此三条的病情、病程及预后都与副伤寒相类似。
        伤寒病从病程第4周开始,人体产生的免疫力渐渐加强,表现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作用加强等。伤寒杆菌从血液及脏器中逐渐消失,肠壁溃疡渐趣愈合,疾病终获得痊愈。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再次患病者极少。抗菌药物应用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重症病例减少。病情轻者可自愈。
     335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必口伤烂赤。
     解读    本条还是说伤寒病发热的特点及禁忌,但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已经成为所有热厥的共同规律。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6:29:48 | 只看该作者
          伤寒病英文表述为typhoid 或者  typhoid  fever,中文翻译为(1)伤寒或者肠热病;(2)类似斑疹伤寒的。typhus翻译为斑疹伤寒。   typhoid 来源于拉丁文及希腊文,在希腊神话中是“百头怪物”,         typhoon是“台风”的意思,说明了这种病的可怕、暴烈程度,与《伤寒论》序中的描述和曹植《说疫气》中的描述是一个意思。在欧洲古代,伤寒、副伤寒、非伤寒杆菌沙门氏菌病、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恙虫病等传染病,由于具有相类似的临床表现,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从这些疾病的英文病名(英汉医学词汇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年版)就可以看出来:钩端螺旋体病bilious   nostras    typhus与黄疸型回归热bilious    typhoid 同称为外耳氏病,因为它们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螨传斑疹伤寒miti-bornetyphus与恙虫病scrub   typhus可以混称,因为它们都是立克次体致病,立克次体病除了Q热之外,其发病机理与病理基本相同,仅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和中国古代一样,把这一大类疾病都归于伤寒中,在《伤寒论》中332条以及以下相关的条文中记述了伤寒病的相关分期,更能够表明332条就是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13:26 , Processed in 0.0666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