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中的《传统中国医学》 传统中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简称中医学,属于全世界医疗体系中,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的一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广义上包括了中国汉族的汉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朝鲜半岛的东医学(即今日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以及中国大陆境内的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彝医、壮医、苗医、傣医等民族医学。狭义则专指汉医学。 简介 本条目仅就狭义的中医学加以说明。 中医学以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气功、食疗、音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中医学核心价值在于方剂,药方是医者的经验结晶。中医学本身发展的过程即是实验的医学,尤其是经过无数的医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临床人体实验反覆使用,证实实际有效而被记载流传下来的经方、时方等。直接面对病症,掌握主证及兼证,选择对证的方剂进行加减,不拘泥于理论,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精髓辨证论治的本来面目。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即协助身体的自我调控机转维持身体的恒定)。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医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完整的中医处方,应包括四项以上:情治(情绪控制)方面的指导;忌口(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运动的建议(游泳、跑步、导引、气功等);中药的使用,或针刺、艾灸、推拿等。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理论体系 主要特点是: 1.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念。2.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3.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念。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