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9-4 00:02 编辑
第11条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摶,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词解】
卒厥:卒同猝,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即西医的突然意识丧失,意识丧失病人倒地在此处就是“厥”。 【语释】 有人问:寸口的脉象沉大而滑,沉脉主实邪内阻,滑脉主气病。实邪与气病相互搏结,如果病邪入于脏,表示病情较重;如果病邪入于腑,表示病情较轻,这种证候称为“卒厥”,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如果病人突然昏倒,出现口唇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属于病邪入于脏,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属于病邪入于腑,表示病情容易痊愈。 【中医认为】
本条是论述卒厥的病机及预后。“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摶”四句,是从脉象解释卒厥的病机,但句中有省文,应该说沉大则为血实,滑则为气实,血实与气实相并,意方完整。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气,本证血气相并,故脉应于寸部。此与《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相同。血气既相并而成实,已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气,故云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但入脏入腑是假设之词,犹言在外在里。即死即愈也是相对而言,因为前人认为脏是藏而不泻的,腑是泻而不藏的,病邪入腑尚有出路,故云“即愈”;入脏则病邪无从排泄,故云“即死”。判断卒厥入脏、入腑,主要是结合证候来决定。当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伴有唇口青,身冷,是血液郁滞不流,阳气涣散之内闭外脱的证候,此即为入脏,病情严重;如伴有身和,汗自出,是血气恢复正常运行的征兆,此即为入腑,病情转愈。此处的脉象是指病机:血实与气实相并。 在临床上“卒厥入腑”病人的脉象往往是虚弱的,但是肝阳上亢引起的卒中可以表现出“寸脉沉大而滑”,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一概而论。 【解读】 突然昏迷与晕厥的鉴别诊断。 突然昏倒(卒厥、意识丧失),西医最常见的是晕厥与昏迷,二者不难鉴别。临床上完全的意识丧失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昏迷、晕厥和心脏停搏。昏迷与心脏停搏属于病邪入藏;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属于病邪入于腑(西医的晕厥),表示病情容易痊愈。
卒厥:脉象寸脉沉大而滑,病机实气相摶,临床表现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病位,左寸候心主血,右寸候肺主气,本证血气相并,故脉应于寸部。此与《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理相同。血气既相并而成实,已为病邪而非正常的血气,故云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气血实“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病位在心,中医的“心”包含着西医的心脏与大脑,昏迷与心脏停搏与“唇口青,身冷”相联系,“入脏即死”也就顺理成章了。“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就是西医的晕厥,几分钟,十几分钟自动恢复正常,或者头低位,补充一定的水电解质、葡萄糖之类就能够治愈。 卒厥分为两类:1 入藏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2 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所以,西医的昏迷、心脏停搏与“卒厥入藏”是一个证态;“卒厥入腑”与西医的晕厥(一过性脑缺血)是一个证态。 西医相关知识: 临床上完全的意识丧失大致有三种情况,即昏迷、晕厥和心脏停搏。晕厥是短暂的意识丧失,患者多在数分钟内清醒。而心脏停搏是最严重的情况,这种状态称为“临床死亡”,如果患者不能在数分钟内得到抢救,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因此当意识丧失发生后,需要立即鉴别患者到底是昏迷,还是晕厥或心脏停搏。对后者必须立即就地开展心肺复苏,以拯救患者的生命。 晕厥 病因:大脑灌注压取决于体循环的动脉压,因此,任何引起心排出量下降或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原因都可以引起晕厥(一过性脑缺血)。常见的原因有: 1.自主神经调节失常,血管舒缩障碍 如直立位低血压时脑供血障碍可引起晕厥,体质差者多见;一次性大量排尿或连续咳嗽,可使回心血量减少引起晕厥。 2.心源性脑缺血 这种原因的晕厥最严重,多见于严重的快速或慢速心律失常、心脏停搏。任何体位均可发生,缺血严重时可伴有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3.脑血管疾病 这种情况多为突然发生的脑干供血不足所致,因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缺血而不能维持正常的意识状态,应称为短暂性脑(后循环)缺血发作。 4.其他 晕厥也可见于低血糖、重度贫血及过度换气者。
昏迷 昏迷是完全意识丧失的一种类型,是临床上的危重症。突然起病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中毒、低血糖、脑外伤及癫痫等 昏迷的发生,提示患者的脑皮质功能发生了严重障碍。主要表现为完全意识丧失,随意运动消失,对外界的刺激的反应迟钝或丧失,但患者还有呼吸和心跳。 医学上将昏迷的程度分为: 1.轻度昏迷 患者的意识及随意运动丧失,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不能回答问题和执行简单的命令。各种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轻度昏迷时患者的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射等)都存在,同时呼吸、脉搏、血压大多正常。部分患者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中度昏迷 患者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眼球无转动,各种反射减弱(这是与轻度昏迷的区别),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呼吸、脉搏、血压可有改变,并可出现病理反射。 3.重度昏迷 患者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动作,可有去大脑强直现象,对外界一切刺激均无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均消失;各种浅深反射和病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大小便失禁。 4.过度昏迷 患者在深昏迷的基础上出现体温低而不稳,脑干反射功能丧失,瞳孔散大固定,自主呼吸功能丧失,需要以人工呼吸器维持,血压亦需用升压药维持,脑电图呈电静息,脑干诱发电位消失。过度昏迷是“脑死亡”的临床表现。
心脏停搏 心脏停搏指心肌仍有 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 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以下。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 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最常见的是室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约占全部冠心病的20%,死亡率高。 心脏停搏的临床表现依次为: ①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②意识突然丧失、 四肢抽搐,心脏骤停5~10秒,患者产生晕厥,停搏15~20秒,突发意识丧失,全身性抽搐,患者即昏迷; ③呼吸断续,叹息样,随后停止,多在停搏后20~30秒; ④心脏停搏患者出现昏迷,发生在心脏停搏后30秒; ⑤心脏停搏患者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1~2分钟后 瞳孔固定,随之各种深浅反射消失。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