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周现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拯救中医学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1:2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5 11:28 编辑

(五)、时空理论中的太极理念

        在集合论中,只要具有属于关系,集合、子集、元素概念,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实际上,学习集合论的困惑大多源于此】,在形式定义中,一个点与一个空间没有区别,本论以直觉的点为起点,所以包含了元素点与空间的直觉区别,这时的点是时空内的元素点,元素点是空间中的位置,以上所论距离时空、拓扑时空、位置时空与这种直觉性并不矛盾,现在我们强调在邻域时空的意义上,位置与时空具有同一性。
1、邻域时空
        距离时空所定义的是点与点的关系,点的邻域所定义的不是这个点与另一个点在时空中的位值关系,邻域是点的集合,因此这里是这个点与这个点的邻域中所有点的关系,也就是一个点与它的邻域时空的关系。下面,我们进一步将邻域理论阐幽为至简法。
        由邻域公理,一个点与它的邻域中的元素点互为邻里关系。
        由邻域公理:X为x0的邻域,X有点y0,y0有邻域Y,Y∈S;
        由于度量ρ(x0,y0)与ρ(y0,x0)存在,因此x0,y0互为对方邻里中的点;
        由此,任意元素点x必有邻里X,X中的任意点x’与x互为邻域中元素点,具有这种关系的邻域定义为邻域时空。
2、一个点与它的邻里的关系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可以援引几何学的对偶性原理支持,因此,一个元素点与它的邻域时空具有形式同一性,在直觉上, 一个点与它的邻域时空位置重合,由本论公理,元素点与它的邻域时空在形式和直觉上等同,这被称之为具有同一性。
3、时空太极集合
        当集合中没有点时,称之为空集,记作Φ,符号表达为:Φ={x: x≠x}。
        空集的定义在集合论中是必要的,因为在理论的演绎中常常要先假定某集合存在,空集就意味着理论自身的正确性,即使反证,反证理论也是正确的,因此空集的定义在形式上合理,符号式中x≠x一项表示,有空集,但其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元素,这个定义与集合的从属定义假定的,有待元素的输入,其实空集不空、有待填空。
空集Φ是任何集合的总集。
4、空集包含自身。
        空集包含自身在集合论中,是空集的一个算法,相当于自然常数中的0,以中国哲学概念的命名,空集就是元集,本论以这种算法性质代替上述的空集定义:空集是集合自身,这与空集的上述定义和集合论的运算则又为无矛盾,即空集以自身为元素或以自身为总集,或把周围环境中的元素引入空集,因为万物自动流入空穴,所以0为空穴,才容万物,为自然生态的自动化过程。这样就避免了通常集合论中的空集,因为所有正负元素都会在空集的0位予以自动智能化集合,如-1n—0—+1n,电脑的人工智能自动化非常需要这样的程序,到时永远也不会带来死机。过往认为的0位空集没有自己的元素参与,这是一种定义上的悖论。其实自然上只要有了0位空集的存在,也就不断地同时也有正负元素的交流集合。
5、一个集合以自身为元素,即一个集合包含自身,或,一个集合属于自身,记为S{S}。这样一个集合总是自己的子集,而且可以类递,比如,不断地以 一个画面画出本身的画面,一般集合论不关注这样的集合。
        以“虚实互集”为正负元素的集合,记为S(Φ)。【注意空集Φ与实集的集合S(Φ)不同】
6、虚实互集的集合为自身为元素的集合,记为S{S}= S{ S(Φ)}。
        我们进一步强调S(Φ)为唯一虚实互集为自身元素的集合【即排除多个空集组成的集合,比如, S{Φ1,Φ2,Φ3,……}】,这个特殊集合S{S}= S{ S(Φ)} 命名为太极时空集合。
         这里的唯一性的强调与集合论无矛盾,这使我们从形式的抽象回到时空直觉。
7、太极点与太极时空
         按照本论的约定,集合是元素点集时空,空集用人工暂时虚拟为无正负元素,依太极集合的定义,空集不是长期在空的空间,暂时空集是空间自身,由此才能功构成正负、虚实元素协同互补的集合论,“阴阳之体,刚柔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于两间,此所谓太极也”【 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五】。空集不空,万物气合而成,俗语言之为“气的无孔不入”,即在毎个不同太极时空层次上的集合,如宇宙、太阳系、大气层、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粒子与夸克等。由本论公理,元素点集空间与直觉时空的同一,为不同太极时空层次上的“中态公约度”的关系【守中】,也是墨家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內,日折一半、分之无穷;执其两端【时空】、允守其中”的意义。
         太极正负虚实元素也就是太极点。是在一维情况下的延伸多维的本性。“点与点的联系,具有几何无限性的内禀本质,点的自身无限性与无限长的立体网络的同一”【中国哲学——太极几何论,周剑铭1.2.6.】。这样定义的元素点与点相联系的时空界限被称为太极时空。所以,太极是人们如何正确认知事物之间所共存的时空间距、自由与自约秩序度的交易运动机制方法学概念。是事物两端间距过程内在层次临界差异自由与自约交易度量标准,也是事物两端间距内外差异的跨膜临界择优交易互换功信与物质的阈值守度概率位点。两端之维是选择性逾越临界的自约限度规范秩序,如是,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内可“自由”;太极时空过程两端之维的临界为“自约”,是防御外环境对内环境干扰形成的多维网络层次守度秩序择优的屏障,这些屏障如太阳系的边界、地球上的大气层、国境线、人体体表、管腔壁、血脑屏障、细胞膜等,用以维持内环境的守度秩序和环境内外的功信与物质择选性的互补交易,这不是西方人所含糊不清的纯“自由”,即为“亢则害、承乃制”性的防突变【病】机制。
元素点空间的同一性。
          在纯粹几何学中,元素点是空间中的位置,由邻域空间、太极集合、太极点与太极空间的定义,空间的位置是空间内涵定义,空间是空间位置的外延,空间中的位置(点)与位置自身(空间)同一。

192
 楼主| 发表于 2020-3-15 11:30:37 | 只看该作者
三〉、几何太极学原理

公理形式方法不能逾越自己的公理,当前的科学理论对存在问题无能为力,因此我们无法追问数学中有没有唯一性的数或元素点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证实“实无限”这样的物理性本质,我们只能进入哲学。“太极几何论”用太极学的观点,论述了几何学中元素点的内禀无限性与空间外向无限性的同一,本论公理与偶联原理深化了内禀性与外向性的一致性,中国传统哲学自太极理念显示了这种一致性的基础,太极在西方哲学理论中没的相对应的概念或范畴,但从集合论和空间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已经逾越了形式方法的最前沿,虽然空间理论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范畴,但经过中国哲学思想阐释的空间理论和隐含有其中的时间,能够以一种非思辩的方式,表达太极时空学的立体多维、网络层次功构【功能与形态】理论体系。现在,我们综合性的表述太极学的基础理论。
在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没有分离纯粹的空间概念,由于中国文化的历史性本质,时间和空间没有分别立论,把“宇宙”合称即为世界,“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齐俗】,中国古人的朴素意识中,时空现象共同随形,空间总是隐含有时间性内涵,所以中国古人没有产生纯粹的几何学,没有纯粹性的空间的观念,就意味着时空总是具有自身的本质,“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这种令今人惊骇的洞察,在本然上就是时空的物理直觉,这种直觉是所有科学大师创造性的思想泉源,但是物理学是由数学工具方法在支撑,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和学术理论,如果没有形式表达语言体系义理的支持,就不能实现自身的綻放,中国文化也就不能世界化。另一方面,几何学在纯粹的意义上就是纯粹的空间理论,但理论的纯粹性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这就需要一种在理论上的纯粹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架接桥梁,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能够有机地融入现代科学思想的学术保证。时空太极理论正是这样一种融汇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如同“相互作用”【交易】一样的架接桥梁。
中国文化是以内向性思维为特征的,哲学术语就是内禀性,内禀性与外向性不同,如果说外向性以对立性为特征,内禀性就以同一性为特征,但内禀性与外向性两者在外向性的意义上是对立的,而内禀性与外向性在内禀性意义上却具有同一性,这正是本论在几何形式的理论展开中所表现的中国哲学的超越理性,而不是既往西方非系统化的、已经过时了的、不同自然生态适配的“对立矛盾”逻辑形式。
同一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哲学中,同一性有同构同一性与超越同一性的分别【可参见周剑铭“中国思想和精神哲学”】,本论的展开就阐释了对这两种同一性的一致性,这正是在内禀性的意义上实现的,本论公理是内禀性与外向性的同一性,偶联原理是同一性在几何理论中的表达。中国哲学思想使我们能够实现质的纯粹与形式纯粹的统一,这种统一正是中国理性与西方的系统论理性在文化上互补相容的证明。
1、“太极”释义
如果要以一种纯粹的工具方法展示太极理念,就是纯粹时空,在中文中,能够以“太极”表达的直观世界只有时空,时间不具有直观性,如南北“两极”、“电磁两极”、“登峰造极”、“两极分化”等等就是时空的极致。而且,只有在纯粹意义上的不分化才能是“太极”的集合,才能见到自然生态的全息图景。否则称为“狂獗”,孔子的“善”、唯物论的“恶”被认作社会发展的杠杆,都是把太极的全息图景分化为“两厥”,倡太极中庸者没有把握住太极中庸,产生的立论言而无序与无逻辑,不是“圣人”之道物也,是人们树立的“伪圣”。任何非纯粹的附加都不能称之为“太极”,比如“极目”,就是已经看不到具体的东西了,所以被称为“无极”,通常空间的直觉观念是空间外向性直观的现象化,因此能与“太极”唯一对应的直觉名词概念,就是时空自身,但与几何纯粹【几何单性】的空间不同,中国理性的纯粹性不是形式的纯粹,而是本原上的纯粹:“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这是一种纯粹的空间本元观。
在中文中,“太”从大,大而过,只能是“无限”。因此,自身内禀的“自限性”的正是太极时空的多維网络、立体层次上的既自由又约束的本原性,即为极限的“自限性”的“无太过与无不及”。“太极”一词的现代阐释精辟地表达了时空本然的纯粹性和形式的统一,“无极而太极”是对“太极”层次网络“自限性”择优避劣理念所涵义的内禀性、纯粹性和自限性的精微阐释,也是“太极”与“太极”层次网络“自限性”之间多维偶联跨膜【间隔】择优避劣交易的“无限”延续。
2、内禀性与偶联原理
空间的内禀性是隐含本元的本然性,几何学是以图形关系表达空间的纯粹性质的,因此不会在几何学的理论中有内禀性的表达,但是时空的本然仍是同自然生态适配的表现,这就是几何学中的对偶性和对偶原理。
无论是直觉的空间,还是抽象的时空,迄今为止的空间观念大体上是以空间的外向性研究为主,科学理论研究客观对象在空间中的关系即事物的性质,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环境大体上也是作为一种空间环境出现的,只有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一种明晰的内在性才逐渐显露,虽然人的内在性一直是各种相关学科的关注中心,但以往的学术研究总是努力地将这种内在性外在化,比如各种心理学就是这样。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身的历史性为根基的,历史是时间的表象,以心性的研究为特征的中国道家文化把一种历史的内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这是借中国文化的庞大体系而表达的,中国哲学思想的表现方式就是内禀性的文化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这是最好的自身阐释方式,但如果要直接表达中国哲学思想的自身,就必须有一种纯粹的工具方法,在理论的纯粹性上,西方思想和学科理论发展了极为丰富的分析理论,但它的自身体系的自相矛盾,表明它缺少一种超越的内禀性思想和理论道路。通常的空间直觉都是基于空间外向性。所以,外向性概念在空间理论和哲学理论中都无须也没有过特殊的强调,欧氏几何学就是以空间外向性的基本方式展开的,而科学和哲学理论中的归纳、分析等方法也是基于外部观察和表象性思维。所以说在西方学术思想中缺乏一种自身内向性的思想。因此,在纯粹的形式方法基础上发展内禀性理论,正是中西哲学思想的互补的必然之路。
纯粹几何的单纯性中,不是几何空间的性质,而是几何形式的性质。时空的性质如宇称是由特殊的几何理论如对偶性、拓扑学等表现的,普通几何学大体上是基于空间位置不重合的空间外向性关系,时空位置重合的特殊意义在几何学中没有得到展开。实际上位置重合的特殊意义,正是时空的内禀性的几何形式,内禀性概念的特殊性,正是由于相对于与外向性关系所体现的一种文化性观念,正是由于内禀性概念才能将时空自身的本质性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时空外向性的几何性质。
几何学的基本理论中的对偶性原理,最先是在影射几何中被提出,并得到很大的应用,这是因为对偶关系是一种很重要和很特殊的相应关系,这不是通常的映射关系所能表现的,迄今为止它的意义尚未得到全面的理解。比如,点与线两用者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对偶关系,一个点在指定的线上和一条线通过一个指定点就是对偶关系,在一个对偶关系中的一方的自身结构在别一方对偶性地存在,这称之为偶联原理。如:“每两个不同的点确定着唯一的一条直线”可以偶联替换成“每两条不同的直线相关联在一起,从而确定唯一的一个点”。
偶联性不是单纯反映体系内的结构,而是指体系自身的整体功构本性,实际上就是指时空外向性与内禀性的偶联关系,偶联原理表现的是时空之间的元素的转运关系,这与本论所分析的集合与元系、时空与点的关系是相同的,也是一致的,就是说,偶联原理与集合论中的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和时空之间的元素的关系不过是同一理论概念,在几何原理与哲学理念上的不同表现。
普通几何学的偶联原理在拓扑学中的表现就是时空“循环转运”,时空的循转不是两个时空之间的对立或否定,而是时空自身的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是老子称谓的“玄”,这正是类似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所表现的双面与单面性的同一性的奥妙所在。
内禀性本然上是由“自限”与择优延伸“无限”性表现的,元素点的内在“自限”性【太极几何论】和由元素点集时空择优延伸“无限”性、所表现的内禀性在几何理论中的体现。比如,具有内禀纯粹性的几何体就是一个拓扑体【流行】。
时空之间的内禀性和形式自身的内禀性的统一就是本论中的内禀性,这也正是本论公理的哲学意义所在。
3、时空理论中的交易与变易
几何太极学不是把公理形式方法的演绎直接抄写成中文述说,而是基于中国交易与变易思想的再阐释。
交易与变易的“循环转运”,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并没有直接的定义性解释,易是由八卦演绎进行阐释的,八卦不是纯粹的符号演绎,所以无法直接表达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自身的纯粹理论功构,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表现中国的哲学理念的纯粹工具方法,八卦演绎在算法上的意义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非常难于理解,但时空之间的直观性和纯粹性是易于理解的。比如,纯粹几何单性与拓扑功构之间的对比,就能直观地反映太极阴阳“循环转运”,的交易变化性,具有的内外面的二维拓扑球能够形象化,说明几何单性的纯粹性与阴阳拓扑功构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循环交易转运”理念,能在拓扑学的时空理论中得到学理性的表达的原因。
在拓扑学中,通常只是研究现成的拓扑功构,而不是研究拓扑本身的意义。比如,如何理解时空的内外拓扑的翻转【时空连通性的拓扑原理】,是拓扑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太极几何论”,由于引入元素点的内禀性,就使时空“循环交易转运”自身的内在性功构呈现出来。
时空的自身意义上纯粹功构是数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比如,在元素点集时空中,最大的集合功构就是开集和闭集,开集和闭集的定义是为互补的,但在唯一性情况下,如一维欧氏空间【直线】自身与空集即是开集也是闭集,这种相对的绝对化使形式化的空间理论无法一致性与完备性兼得。
在一个元素点集时空中,开集的补集为闭集,也就是开球界面属于那一个集合,则该集合由界面封闭,为闭集,反之则为开集,开球界面就可理解为单性的几何面,这种单性是几何学自身无法进一步解释的,这种点集时空的开闭关系,就具有拓扑学的时空“循环交易转运”的意义。时空的自身翻转是无法由几何学直接表达的,这正如图形重合全等是欧氏几何学自己所不能证明的一样,这种已经属于哲学性质的任务,恰恰不是西方哲学能够担任的,因为西方哲学具有几何学同样的长处和盲点。
开球界面与它“左右”的元素点集具有一种时空“内外”的决定性转化关系,开集与闭集的由邻域界面属于谁【左右】决定直觉意义上的时空“内、外”之间的分别,这种区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于一个邻域闭集,它的补集是开放的,这个补集是相应邻域的外部空间,这个邻域闭集可以看作是整个时空一个内在结构;第二方面,对于一个邻域开集,它自身是一个开放空间,它的补集是闭集,这个闭集可以看作是整个时空的一个纯粹部份。这种不同层次意义上的转化正是中国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理论的典型例子。
开球界面可以形象化地理解为中国太极图中“循环转运”的那根S形曲线,即纯粹几何单性面的意象式投影,这正是中国的太极图所具有“循环转运”的图示性神秘的一个方面。几何语言是很难直译成哲学语言的,西方哲学所具有的几何学性质也无法实现对自身内涵的阐释,但中国哲学与几何学的融会却可以全面地讨论几何学自身的性质,并且在哲学意义中上升为更普遍的时空理论,这也正是太极学的魅力所在。
4、互补的统一:阴阳
无极而太极是太极的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在展开说明着,无极而太极的展开说明着的就是阴阳两仪“循环转运”。但阴阳不是既往西方所言的对立性分裂,而是自身的互补相生承制偶联关系。
把阴阳看成为对立的统一是一种偏轨的形式观点,阴阳所表现的是质纯粹性的“循环转运”,也就是所有事物的一般太极本元,所以不会有单阴单阳的存在意义,几何单性是质的抽象,因此恰恰失去了质的纯粹,中国的阴阳理念既具有图形几何相应性表示,更是一种事物的纯粹“循环转运”性质的表达,阴阳不是对立关系,不是绝对化的相互或自身的否定,而是逾越性的“循环转运”相生承制偶联关系,正是阴阳两性的交易与变易“循环转运”在几何学的形式理论中注入了统一性。
空间的内禀性与外向性的关系是时空的自身性质,这种关系不是分析方法所能胜任的,而且正是由于对内禀性的理解才表现出时空内与外的统一性,这是时空最纯粹的“循环转运”本元。
时空的外向性延伸无限与内禀性的自由与约束自限的同一性关系,可以由几何学的偶联原理予以表达,但偶联原理只是联系性的几何题例,并不能解释偶联性,只有在时空“循环转运”自身的阴阳关系上才能理解时空的自身统一性,时空的自身“循环转运”是几何偶联性的本然。
把点与点的集合、点与邻域、点与时空的关系理解为时空的自身关系,是时空自身的阴阳之“循环转运”是道物互补的统一。
5、抽象时空与太极之维
现代空间几何理论与高维时空理论直接相关,是现代学术理论的最前沿。
几何元素点是零维的,在几何学中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在几何太极学中,时空的维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零维是维的极致,是维的纯粹性,任一维在低一维上的投影就是零维的元素点,这正是抽象时空理论中一个基本观点,因此函数被看成是抽象时空中的一个点【泛函】,如果把“极”理解为“维”的纯粹性,这就是“无极而太极”在高维理论中的最深刻、最精湛的理解。
定义的纯粹拓扑性,在抽象时空的模态中,就是高维时空的低维投影。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和太极图具有“循环转运”意象的一致性。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就是这种多维投影的意象性图示,几何学在哲学中特殊地位,大体上是由这种特殊性确定的。
时空的太极维系与中国哲学中的元,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能够与古今几何学理论取得融合性交流的根源性基础。
6、自限和无限与无极而太极
无限是西方哲学和数学理论中一个焦点,在时空理论中,自限和无限性是时空的一个本元“循环转运”,即有直觉的解释,也有形式上的表达,但这两者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直觉的自限和无限隐含着太极时空单层之內分隔的“自限”与太极时空多层分隔之间的择优避劣交易连续性的“无限”,在形式上的系统整体上的集合的无限连续是有其确定的定义,但不能否认其太极时空单层之內分隔的“自限”的偶联互补的“上以下为基、官以民为本”的基础,也是周敦颐的“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的自然命题,即本然意义的“无限”与“自限”、“自由”与“自约”的承制规则。但这两者之间在当前是被完全割裂的不为太极时空之全体,是为无太极之无极或无极之无太极的极端、或极左与极右的太极分化。
现代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宇宙没有一个中心,宇宙不是从一个中心开始发生膨胀,而是处处都在无限性膨胀、也是处处都在自限性集合,同向心力与离心力;引斥力场的偶联、协同、互补、承制的原理是相一致的。如果把我们的宇宙降低为平面的二维,我们的宇宙就象一个正在吹大的气球一样,在这个平面宇宙上不存在一个特殊的中心点开始产生膨胀,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在相互均匀离开,在这样一个球面宇宙上,无限是无法自身理解的,这就象我们对自己所在的三维宇宙的无限性无法理解一样,这种没有膨胀中心的宇宙“无限”性,可以称之为“无太极约束的无限”,按“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方法,宇宙相应就又有了一套同歩制约无限膨胀的偶联“自限”机制,这就是离散【膨胀】与集合【自限】的偶联协同承制的宇宙就是太极高维度的现实性。
7、超越的中国思想
悖论可以看作是形式理论自身不能自圆其说的有力“证明”,中国哲学理论中不存在悖论,从中国哲学看悖论,悖论有悖论存在的某种方面的合理性。
罗素悖论的启示是一个主体的属性与自己的结构的同一性,在形式化的道路上是无法最终实现的,这不仅是集合论中的困难,而是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最深层次的困难。虽然形式化方法可以将集合的属性与集合的结构同一化,但最终无法逃脱这种同一化所带来的无法克服的矛盾,形式系统公理性的前提,只不过是将矛盾隐藏到易予一触即爆、而难以在未萌纠正的更深层次。
罗素悖论所定义的不属于自己的集合【的集合】中有一个不属于关系,这是对属于关系的否定,也就是对集合论的否定,但在朴素集合论上正确,因为不属于自己的集合在朴素集合论中是普遍情况,公理集合论的纯粹化把自身性质包括进来,狼的“对立矛盾”也就和羊的“和谐承制”一同被关进了羊圈,当前的中国主流文化就是如同这样的既提倡“和谐社会”,又不愿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同罗素悖论实质是形式“对立矛盾”性和自言一致性的自身矛盾的逻辑表现。
一个元素或集合具有从属的关系,在不涉及自身的情况下是正常的,但一涉及到自身,就会出现矛盾,除了罗素悖论外,空集也是涉及自身的,空集的定义是为了能够表达明白空集的形式,其实自身不断地在络集“元素”,所以作为集合的空集就是集合的向心性从属关系,这就与集合具有从属关系的不相矛盾。
太极集合论中对集合和从属关系的定义是以前提的方式肯定的,普通集合论无法在自己的理论中推演,因此这里的问题不是普通集合论的理论,而是逻辑学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这只能由中国太极哲学负责。但西方传统哲学具有自身的矛盾性解释困难,恰恰与此不同。普通集合论形成了关于自身对象的不够协调一致的理论,可以应用在几乎所有的分析性科学理论中,于理论的整合无能为力,但无论怎样精致严格,最终仍是漂浮的大陆。
所有形式理论的基础就是形式自身的不纯粹性,对表义的抽象也就意味着对自身性的否定,这是悖论的产生的根源,直觉者以功构过程【能行性】代替人为构造的形式,因此他们排斥自限性与择无限和排中律,实际上他们引入了时间的本质性而排斥形式方法的纯粹性,直觉成了数理逻辑中无法接受也不能拒绝的学科悖论。
悖论被称为数学和所有科学基础理论的危机,在理论上解决悖论甚至发生多种专门理论,这正象罗素的类型论一样,理论越支离,世界也就越破碎;另一方面,悖论与实际问题总是两回事,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的转述芝诺悖论,说阿喀琉斯永远也追不上乌龟,芝诺当然知道阿喀琉斯能够追上海龟,现在我们可以用无穷数列的求和算出这个时间,这里的真正问题是知识理论与现实的不统一,理性与知识的完备性与一致性之间的对立性反映的正是这种不可逾越的对立,康德说二律背反是“建筑在人类理性的本性上,因而是不可避免,是永远不能终止的”,正是在这个意思上说的,比如:正题: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起始和界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无起始与无界限,正题是现实【潜自限】;反题是知识【实无限】,自限和无限成为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中国式隐喻,我们可以把太极理解为西方文化的金毛羊隐喻,理性当然在不断地克服问题而进步,依靠超越性的中国“循环转运”思想,中国哲学理论能够解释悖论存在的合理性,悖论在悖与不悖之间的不明状态的过程之中,这正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合理理解持。
(注:该文本的主要內容引用于周剑鸣. 发表在价值中国网. 博客地址: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太极几何学. 予以节选和按道物辨证法原理改造而成, 以表谢意)
193
发表于 2020-3-16 07:0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3-15 23:05 编辑

       如果先生把周易否定了,从《周易》开始,大同文化断流2000余年,先生头脑里的中国文化、所谓的“大同文化”是怎么样传给先生的?先生从哪里得到的“大同文化”?
       请教先生,什么是“大同文化”?从哪里来的?
        先生不仅仅是拯救中医,而是拯救中国文化,拯救全世界。先生的理论超越了圣经、佛经、古兰经、周易、黑格尔、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先生的“道物协同”穿过时空直接与原始社会的大同世界直接对接。

点评

请去认真的查些历史名著,广泛涉猎一下,除了我己在本栏目交待之外,还有文献引用,不会睡着未醒吧!你这么老人了,不能不要自诚与自信呵,背信弃义的你不应来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6 08:48
194
发表于 2020-3-16 07:10:17 | 只看该作者
          先生把《黄帝内经》都否定了,彻底砸碎了中医的脊梁骨,是拯救中医还是消灭中医?

点评

这句话就很怨枉我了,请到我所发表的言论中去仔细找一找,我有那一段话在全盘否定着《黄帝内经》?只是在把《黄帝内经》中个别不符自然生态原义的开展了扶正,你这老人了说话要有依椐,不能随心所欲、心口开河的无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6 08:39
195
发表于 2020-3-16 07:2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3-15 23:29 编辑

      先生的“唯道论”是从哪里来的?“道”是从哪里来的?唯物论的对立面是唯心论!哲学中没有“唯道论”之说!

点评

这个去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教授和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宫学兵教授,他俩认为唯心论暂时在社会面上难以广传,所以又搞了个唯道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6 08:29
19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08:2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6 08:3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3-16 07:28
先生的“唯道论”是从哪里来的?“道”是从哪里来的?唯物论的对立面是唯心论!哲学中没有“唯道论” ...

这个去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孚琛教授和武汉大学哲学系的宫学兵教授,他俩认为唯心论暂时在社会面上难以广传,所以又搞了个唯道论。看来老师旁及的书目读的不多啊?!
197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08:39:5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3-16 07:10
先生把《黄帝内经》都否定了,彻底砸碎了中医的脊梁骨,是拯救中医还是消灭中医?

       这句话就很怨枉我了,请到我所发表的言论中去仔细找一找,我有那一段话在全盘否定着《黄帝内经》?只是在把《黄帝内经》中个别不符自然生态原义的开展了扶正,你这老人了说话要有依椐,不能随心所欲、心口开河的无招栏吧?!
198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08:4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6 09:0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3-16 07:03
如果先生把周易否定了,从《周易》开始,大同文化断流2000余年,先生头脑里的中国文化、所谓的“大 ...

       请去认真的查些历史名著,广泛涉猎一下,除了我己在本栏目交待之外,还有文献引用,不会睡着未醒吧!你这么老人了,不能不要自诚与自信呵,背信弃义的事不应你来做。中华的完整传统文化,被历史唯物主义者把从封建时代起笔切断,其前的根脉来源已经又历史唯物主义者彻底坑葬,这是在犯罪!在离道叛经、不认祖宗。反而还在被伪学蒙蔽了心灵,对挖掘阐幽祖宗正道文化者予以打压,你居心意欲何为?!



补充内容 (2020-3-16 19:21):
中华的完整传统文化,被历史唯物主义者把从封建时代其前的起一笔切断
199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09:1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6 09:15 编辑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学与国医,人们不能不去索目求源,仅凭儒学是致用的、道学是达理的、佛学是安慰等的不能“体用一原”的自然分枝文化,用来顶替从本源而来的自然整体学问,这可能也是从自然历史过程之中的断章取义。现在又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来代替国学,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变相的噱头,也不是什么自然整体上的国学学问。那么国学究竟在那里?我看水有源头、事有根本!人类的学识是有其一脉相承的历史积累基础,不能从中一刀切断或仅是拣其分枝末叶。从流源上来看,人类的初起文化纯洁、没有私心杂念、见不到争权夺利,纯粹是为了生活经验的累积后转变成为文化学识的总结传承而已。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产生了门类分化,就同自然上的整体学问越来越离谱。从现代所从事的一般征象中已经获得了验证,真应了老聃所言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了。

         由此可知,一步不慎、遗患百代。我们非常需要从基础源头上的不离谱规的正确继承,要甄别的加以对待,要扬弃的加以继承。坚持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推陈出新、不忘本原的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的创新,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国学中的价值信念,努力挖掘和阐明出传统文化中“重民本、崇正义、尚兼容、善自约、谋共利、求大同、守诚信、行关爱、遵公德、执中态”的思想脉络与道规德矩的精髓本为,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社会环境气候,用来以文感人、以文养文、以文育人。运用走在自然生态原样的艺术表达语言【道法自然】,用来对哲学与国医重构与再现。事先必须对于国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甄别清楚,才能做好“知常曰明”、否则是“不知常、妄作凶”。


         在当代,我国的哲学与医学文化,有着被自然整体之下的分枝文化所划设为牢的标准,绑架固守着于局限性的低层次的迷惑状态。这是对自然法理的人为难识,造成了真正的自然哲学与医学原理被葬坑了,直到如今还找不到真正的头绪来,处于致幻的迷茫状态之中。于今,不是从封建社会产生的在围绕各个政教或党派的鹦鹉学舌,就是从西方殖民文化的片段中捡来救赎,严重丢失了“大同文化”的系统性整体观念与多维网络立体层次天地自然守度循运的逻辑思维的序贯性,例如:单纯的“自由”、缺乏相应的“自约”,将是一盘散沙、不成体统,对于人体来说就无法功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单纯的“无限”、缺乏相应的“自限”,那么,自然社会与人体的“环境内外差异性”因缘的“交易”沟通的“升降出入”的“纳新排废”活动就不能“中态公约守度”,由此就会带来了难以预计的动乱悲剧,拿到社会来说很易步入恶性循环的周期律,很难达到稳态秩序,那就是一部骨肉相残的血泪史,对于人体这个小自然、小社会来说是防不胜防、治不胜治。如此这些,都是由于在各个历史时代中,分别走向了“唯道论”的以“善”、或是用“唯物论”的以“恶”在推动社会进程中,各个走进极端的道路上而不羁,致以善不制恶、恶者更恶;恶不养善、善者亦善,不敢与缺失公共文化的话语权,而不能功构成为“善恶公度承制”的“中态公约度”的自然人体社会体制,已致在恶性循环的周期律中反复的折腾着民生,于人体所采取的“对抗疗法”是在反复折腾着组织与细胞的活力。到当前从来也没有人予以开展深究其因,不知己经脱失了“道法自然”的正常轨道己有三千多年了【从大同文化进入封建时代就走样了】,还在自以为是认为各自的著述,是自然哲学与医学的在自存附会,认为这些都是表述的“自然”,实际上是同自然严重脱节的不自然,在把自然来了个偷梁换柱的大走样,存在着人们至今都难以发觉的很多误处上的误导,于今成为历史上难以解开的症结。


        于是,人们固守着封建独裁文化的荼毒和西方殖民文化对国文精髓的切割分化,再经历这么多年的不断洗脑教化,已经不知不觉的形成了维护各个政教或党派不能公正的名利性的顽固意识,其所表征的仅是是些忘本把末的文化。此时,根不正顺则无法深植于沃土,带来的只是枝瘦叶萎的不能兴荣。如是当今哲学领域就走到了死胡同,不但是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更主要的是学与用的严重脱节,其指导理论在社会中碰撞之后,检验出仅适应某些动乱时段的缝缝补补,是在治标,而不适宜于建设有机性常态社会气候的普适性之本,在改造与建设社会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中产生了逻辑冲突,也就是说“对立”与“和谐”的严重不协调与不同步,这样如同把狼与羊关在一个笼子中,羊就没命了,如此的逻辑演绎下去,则不是大自然的共生法则【“天下为公”】。被当着小自然和小社会的人类医学原理,按理来说应该是同自然社会一气贯始终的逻辑秩序,不应该产生与出现同自然相悖论的征象,把一个很好的“理法方药”的基础体系,用所谓“科学”的短命标准,拆散成了“废医存药”的可悲剧面,在国内传统文化的运用,在台面上已经名存实亡,虽然在戏曲、图画、书法等中有关片段的显露,戏曲的大部分也是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中的“愚民文化”,图画的大部分已络合上了西洋风格,简化字许多失去了繁体字原本表达的意义,把仅存的国医系统文化也被肢解成了平面化的碎片,被戴上“科学的高帽子”或是牵强附会的“关进科学的笼子”圈养起来,以致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就给中华文化的本原——大同文化,带来难以回归与复兴的巨大阻力难题。


         从大同文化的主旨来议是:“天无私照、地无私存、人无私立”的公共与公正文化,简称为“天下为公”,从由仰韶时代母系社会大家庭来看,在兼怀备至的关顾着是其生养的每个家庭成员,其公共生活、民风纯朴;无私占有、杂念不多等体制下的阴阳兼容共利文明,真正体现而出“可怜天下父母之心”,是经过人类在仰韶时代赏识性践行过了几千年的文化,基本上达到了一定的成熟程度。当进入商周的封建割据社会之后的氏族和家庭个私体制,取而代之的就是不公了,土地与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等开展了私有化,人类社会为了自己的生活的延续,逐渐的进入不择手段,于是各种纷争也就产生了,虽然丰富了生产工具与生活资料,在其与生活文化上也相应的改变了口味,产生了“神道设教”的愚民文化,致民于愚、玩民于股掌之间,出现了尔虞我诈、鸡鸣狗盗、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巧取豪夺资源,文攻武卫层出不穷,造成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并且成为显性的文化主流,历史上的稳态秩序被“对立矛盾”的纷争文化所淹没,特别是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后,各种宗教由此抬头并逐渐演化出各种派别,尔寤尔寐的纷争不断,那里的教派林立、那里就存在着许多不安的因素,那里的老百姓就要遭殃,祸源不断、殃及池鱼。可是历史上的“表面文明”其实的“不文明”就由此出现至今,绝大多数的人文墨客,不能以天地自主运化的道规德矩为鉴,失去了得失有度的自约之纪【天之道利而不争、人之道为而有度;万物共生而不相害、道物同运而不相悖。】,反而为着功利的附炎趋势在歌功颂德,逃脱不了老聃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了,虽然学问越来越多的丰富了,可是所学到的东西就越偏专与越分化,把一个完整的自然之纪【道规德矩】搞得支离破碎的,分别的把“道”人为认知不到位的搞成了虚无缥缈的“游魂”【虚无】;把“物”言论为不在道中规范交易运化的“尸体”,并且在把“道”与“物”分割成为“形上”与“形下”两阙的“对立状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已经不能够道物一体、形与神俱、显微无间、体用一元的协同承制运化的鲜活世界,被人言不及自然和偷梁换柱的手法与语言表征方法,搞得混沌模糊不堪,有其是在哲学与医学领域是见怪不怪之能事,已经不能够很好的在“道法自然”的有机整体了,把“天道无形而有物在运,地道有形而有川在流”,来了个断章取义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愚昧人们已经不知道形上与形下都各有其的道和器的一体了。后世并且把这样的拙劣人物反而当着“圣人”或“思想家”来供奉,其流毒非常的深远,凡是这样的人物所出的书为“正籍”,可是真学问不是被长久埋入坑中不见天日,就被视为“伪书”的封杀,自然正气在扼杀、歪风邪气在污染,恰如民间言及的:“假传万卷书、真言一句话”才是谚语中的经典。如下:《庄子》的轮扁斫轮最适合不过了: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原文并不难理解:经验无法通过语言全面传递,容易走上“越写越假、越论越偏”。


      中国哲学和国医的知识,本来就是整体【太极的自由与自约,无限与自限】兼容共利的承制的自组织、自调控与自规范、自动化法则,在兼顾于各个不同层次的公约整体之中,所以锋芒就藏而不露;西方文化处于线性平面上的单层次的关系,失去了整体上的约束能力,所以走上了单边主义【自由与无限,丢失了“自由与自约、无限与自限”的公正承制于中态的规则】上的锋芒毕露,虽然给予学识浅见者通俗易懂、短期适用,但容易走向极端的丢掉整体,但照顾不了长远,再也不是“道法自然”的大同与公共文化了。虽然许多人在臆说其是全面性的自然文化,这也许是在自话自说罢了。这就是说低层次的东西本来就受控于高层次的作为,用低层次的框架来构建高层次的作为,是在子说父话!当代许多人就是在把低层次的“唯物论”拿来硬套“道物协同论”,把现代“科学”拿来硬套“国医学”,用穿牛鼻子上架子的办法,再也不是自然之牛了。在把黄帝经、黄帝内经、管子、老子、庄子、孔子等书,统一的用“唯物论”或是用“唯道论”的模式穿上牛鼻子,可以见到的再也不是这些典籍的原意了,而是把国文如同捉鸡样的分化成碎片后抓进了牢笼,如同当今的女名星们在声色内荏的情况下,不得不让导演睡了后才名利双丰收。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名存实亡,只有国医文化在残喘之中保存残留至今,但精华与糟粕混杂并存,用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来对照权衡,在当前还难能分清精华与糟粕的界定工作,还处于含混不明的状态,到目前不但还没有作出象样的评判,可大部分人都在附炎趋势与跟龙附凤的酌议阐释,已经危机四伏了。


        许多人对“神”字被释义为鬼神与神仙,而不是《归藏》所论的:“两精交感谓之神”、《管子》言之为的:“物之能化谓之神”、《易经》曰的:“阴阳不测谓之神”的生命意识与难测度量之意;在把“玄”字被释义为难解之意,而不是在正义的解读成为:“易生玄、玄生动”,是天地道物周而复始的交易循环转运往来的得度之理【“眩晕”是周围景象的循转——天旋地转的失度】;在把“巫”字被释义与践行为鬼神迷信,不知道“巫”义是天地自然完整的造化之工,用公共的立言展开表达的“扶神达正”之法。直至今日还在迷茫不解这些真义要领,在把国医释义成商周时代的封建迷信之“巫”,已经人鬼不分了。并且在把我国的大同文化抹去了“肯定”存在的基础,如同现今模样的一种不成熟的所谓“定理”,又被另一种还未成熟的所谓“定理”,不断取而代之的“否定之否定”,如此孩子玩游戏的就不被称“定理”了,因其总是处于一个不一定的过程之中,还有什么可圈定的呢?而是投机取巧的歪理。不但在反复折腾着社会民生,而且更加的在忽悠着天下学子。如此低层的文化认知水平,又何能建立自然整体与层次关联的“兼容共利”与“公约难露”的公共文化呢?!处在如此纷争和与自然大走样的文化恶劣环境中,国文从上述的关键几点都抓不正当,还在进一步引用西方殖民化的认知与议论方法【“形式逻辑”在丢失了我国原有的功形同构、层次维系、数理共建、形意俱在、显微无间、序贯秩序等的综合逻辑】产生了当代的所谓“中医”,失去了太极整体的功形运化同构的作为【舍太极求阴阳、则无阴阳;舍阴阳而求太极、则无太极——此话非常重要】,并不知道如何运用大同性的公共文化与系统论为标准参合起来作出比照,择优避劣性的予以有机性总结与整合【钱学森教授就是这样的意思,才是真懂国医的所为与所不为了,到时任何医学也不能与其匹敌】,对于整合的名词与术语,就感到非常的生疏与难懂,读起来感觉敖口。但从当代平面化、线性化、形式化的中医基本理论支柱的现成文本中,难能捡出自然语言相配匹的恰当词句来描述,甚至连个“天地之纪”的大法度【中态(无太过与无不及)化育——天公度】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与遗漏,活着的人体是怎样产生的运动,及其运动产生的原理都交待不了等等。这些,其实老祖宗们很早就交待明白了【阴阳的自动差异的往来涨落(盈亏的升降出入),可被分别的“对立”与“平衡”强奸后成为动乱与静止之期上的臆会】,只得到系统论和计算机的程序系统原理描述中,来找人体常态与失态描述上的恰当词汇,如系统兼容、偶联、互补、协同、交易、承制、中态运化、层次差异、守度非平衡、梯度差、概率阈值、标量规范等等语句正确表达到位,还给自然这个“有色世界”的清晰表达语言,来把当今中医存在的软件垃圾【对立冲突、阴阳平衡、五行相克、用药如用兵、先当实脾、阳杀阴藏、阴平阳秘、阴阳物质等等悖论浆糊】定时清除,让国医存贮的磁盘空间更加优化起来,开展必要的更新升级换代,才能与道法自然相配匹,符合自然自身语言的全息图景的描绘【自然无言,靠人言不走样的表达】。


        从上见到,我们必须要开展兴利除弊,在以“大同文化”和“系统论”为基础上的“顶层设计”,如何在“道法自然”的不走样,既不是当今零打细敲的符合所谓“科学”,又要剔除封建时代留下的糟粕混杂,也要避免“唯物论”或“唯道论”的小箩,用来拆散“道物协同论”这个大筐,勉强的装入这些小箩之内的牢笼,更要把我们老祖宗们初步践行过来的大同性的公共文化与系统论参合起来,作出合位的升级换代,才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而不是脱裤子被奸的随波逐流的获取宠幸,否则,国学和国医难能取得复兴的希望。


       “天下为公”仅是权谋争名夺利的幌子而已,在进入封建时代的历史上也难以见到几个象包文拯那样的一心为公的开明人士,在以文化与行为表现公共的也就只有:黄帝、岐伯、管仲、老聃、庄周、墨子、周敦颐、张三丰、孙中山等人,追究天地之问的屈原才直言不讳,可是落得个世途不顺与自寻短见的悲剧。由此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官场中的“假公济私”的势力与坑葬“正统文化”的手段,是非常阴险的,往往作出有利于已的歪解,致前人有怨无处伸张,又何况是失去记忆的大同文化呢?单凭一部《老子》就被后人解释得千疮百孔。不是吗?《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句话、八个字,在所有的释老著作中,从来未见到同本序言的阐明到位。


        如是,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很好的思维,用来解决在“道法自然”上不走样的大课题,这就是运用音乐、书法、国画等的艺术语言,用来描绘大自然与人体小社会的全息图景,用来重建这幅音画世界。因为音乐的声韵,是由音节与音符的高、中、低的有序位移调控,才演奏出幽美动听的乐章;国画是由阴阳线条与明暗的有序过渡渲染,才描绘出山水、草木、人物等的动态传神,才不脱离自然本义之谱,音节与音符的高、中、低的有序位移调控之间;阴阳线条与明暗的有序过渡渲染之间,不是当代所谓的哲学家与医学家们所附会潮流所描述的“对立矛盾”和“阴阳平衡”,否则,就造成音韵杂乱无章、图画出现平淡乏味,永远没有欣赏价值。


        在此,我们紧迫需要大同性的公共文化体系的标准,用来对于现存文化作出真伪的鉴别与界定,有利于我们去腐存精、去陈愈痤、去瘀生新、杜故纳新,开展优势互补、兼容共利、择优而用。所以,笔者就立著了《“道法自然”的医艺问答》一书,用艺术语言重构大同文化的国医复兴之路,让人们解放原有思想的束缚,广开意识心灵之门窗,畅通现存形式逻辑的羁绊,更新改造哲学与医学沿着自然生态的正轨而继承与前行。虽然本书如刚出壳的雏鸡,刚刚啄食学步,难能脱离母亲的依偎,处于弱不禁风的阶段,还需有识之士多加扶桑,只要俸养健壮,必然成就为丰硕的结果。

200
 楼主| 发表于 2020-3-16 19:4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现强 于 2020-3-16 20:3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3-8 08:13
传统中医的文字表达语言必须准确,随意加减或改变一两个字,都会出现大走样,非常需要一定文化水平与语言 ...

什么称为逻辑,不知老师弄透了没有?不知道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中华文化的所谓逻辑,是“天地自然生态的周而复始、守度往来、循环运化的秩序轨道”,古人称之为“天公度”,本人依其大意又称其是“标度律”,简称“自然逻辑”,同于舟楫车船运行得度的顺序,从繁体字体“邏”字来议,是四维八度在行。与这比较,就知什么才是“自然逻辑”?还是人文哲学不符自然生态的形式逻辑【悖论、冲突】的冒名顶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3 07:13 , Processed in 0.05564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