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11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7:22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6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总论部分的第一章绪论,介绍中医神志病学的概念及内容,第三章中医神志病学发展源流,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一书绪论,介绍中医神志病学的概念及内容,以及第三章中医神志病学发展源流的有关内容。
        《内经》提倡“形与神俱”,形神一体,“上守神”,五脏都与精神有关系,而心的作用尤为突出,所以是“心主神明”。
        《左传》认为膏肓之病,与情志有关。而且有“惑以丧志”的论述。
        《呂氏春秋.至忠》篇云:“宋有良医文挚,”为齐闵王治好了忧郁症,却被生烹而死,十分悲惨。华佗治疗郡守的忧郁症,就避免了文挚的悲剧。
       历代名医都有很多精彩案例,说明精神因素的重要意义。
甚至可以认为“治五脏就是治精神”,这是中医特色。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1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27: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6月20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1、甘温除大热。
甘温除大热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指气虚抑或阳虚所致之发热。其发热程度可随阳气虚衰、虚阳亢奋的程度不同而不同,亢奋程度重的则发高热,否则发低热。因此,体温表上是否显示发热或高热,不能作为我们是否采用甘温除大热法的依据,关键在抓住气虚或阳虚这一本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必拘于补中益气湯,而可以采用升阳益胃湯、归脾湯、桂附八味丸等其他方剂的道理。

2、补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均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的关系。邓老认为,健脾与免疫机理可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脾胃学说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1961年,广州中医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进行脾胃学说的研究时,有些资料已可证明“ 脾旺不易受病”这一论点有现实意义。现就临床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和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和实验观察,初步探讨补脾与免疫功能间的关系。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甘温除大热和补脾增强免疫功能的有关问题。
      内伤发热以及甘温可以除大热,这个问题邓老曾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李东垣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邓老说,从李氏这段文字来看,其所指之发热,是高热,不是低热,更不是自觉之发热。李氏所指之大热,以白虎湯证为对照也,为了区别于白虎湯证,故不言壮热而称之为大热耳。若以体温计测之则可称之为高热,亦包括扪之壮热、久按热减之中热一类因虚而致之发热。当然,甘温法亦可以治疗自觉发热而体温计测之无热及低热之属于脾胃气虚之证者。
张仲景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的“内因脾胃为主论”,均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的关系。邓老认为,健脾与免疫机理可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脾胃学说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13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1:30:42 | 只看该作者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6月21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6讲《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阳衰,平且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中焦,卫出下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2014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22:36: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6月2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绪论部分,主要学习朱老对蜈蚣的用药心得(下)。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蜈蚣的用药心得。

     蜈蚣为蜈蚣科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虫,俗称“百脚”。味辛,性微温,有小毒,入肝经。朱老认为,本品的主要医疗作用(1)熄风定惊:凡风动抽搐或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诸药无效者,增用本品,多奏殊功。(2)开瘀解毒:对于肿瘤及疮疡痈毒,皆有消坚化毒之效。对于癌肿(如胃癌、乳腺癌、食道癌、肝癌、皮肤癌),配合木鳖子、炮山甲等品,有控制发展、改善症状的作用。(3)舒利关节:对类风湿关节变形,拘挛不利者,甚有助益。(4)杀灭孕卵:《别录》曾提到其有“坠胎,去恶血”之功,近人用于宫外孕之孕卵未终绝者甚效,可以互相印证。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1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3:2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6月22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学习《河北中医五千年》最后的一小部分。
张大昌先生进献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来,至此终于引起了国内中医专家们的重视。1979年1月山西中医研究所贾得道先生出版《中国医学史略》,在这部著作里最先提到了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学术价值。1982年梁颂名在《新中医》发表“谈谈中药性味学说”,也涉及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内容。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先生于1985年,在《中医杂志》发表了“《伤寒论》与《汤液经法》”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1988年10月,著名文献学家马继兴先生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出版,特约王雪苔先生把他收藏的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甲乙本进行整理校正,考释之后全文收载。此后,各中医学家不断有学术论文、论著发表,探索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学术成就,推测它与《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关系。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河北中医五千年》最后的一小部分内容,张大昌先生进献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这个压轴的最后部分,非常重要。
       经方传承几千年,从《汤液经》开始,到张仲景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不了解张仲景之前的经方体系了,当然也就不了解“经方传承的源流”,误以为张仲景横空出世,创立了经方体系,其实不是这样。
      《辅行诀》的突然出土,揭示了《汤液经》的本来面目,让我们如梦初醒。
当然,这更加让我们敬仰张仲景,知道他为什么打乱“六合辨证”,另创“六经辨证”体系。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1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4:2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6月23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附子”“旋覆花”“射干”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附子”“旋覆花”“射干”三味药。
        附子,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草乌、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 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 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
附子味辛,性大热,有毒,温里散寒、助阳行水、补火、止痛和局麻等功效。
     旋复花别名金沸草(《本经》)、金钱花(《纲目》)、滴滴金(《纲目》)、盗庚(《尔雅》)、 夏菊(《纲目》)、戴椹(《别录》)。
     消痰,下气,软坚,行水。
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射干别名乌扇(《本经》)、乌 (《别录》)、乌吹(《别录》)、乌蒲(《本经》)、凤翼 (《拾遗》)、鬼扇(《土宿》)、扁竹(《纲目》)、仙人掌(《土宿》)、 野萱花(《纲目》)、草姜(《别录》)、 弘景曰∶射干方书多音夜。
     用于感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等症。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咽喉肿痛,喉痹不通,二便不通,诸药不效,腹部积水,皮肤发黑,乳痈初起。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01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2年6月2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误区。几千年以来,中医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从未停止过,从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记载的242种中药,发展到《神农本草经》的365种,再发展到《本草纲目》的1892种,像东南亚地区产的乳香,没药,檀香等等,经过医疗实践过程辨清其性味归经以后,也被纳入了中医药体系。而医学的诊断模式由《黄帝内经》的三篇热论,到张仲景创建六经辨证,再到明清温病学派提出疠气学说、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的典型,这一切表明,几千年以来,中医药从来就是根据医疗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的,它一直在沿着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和不断现代化。如果以这样的想法看待中药现代化就对了,遗憾的是,不少人将中药现代化理解为:既然提出中药现代化,就说明中药不科学,就要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学西药的单体,学西药的制造、检测方法,学西药的标准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向西药看齐,才是现代化。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关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误区”的有关内容。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知耻近乎勇”,贾谦先生代表科技部主持“中医发展战略研究”,他用于否定自我,也代表科技界“重新认识中医”。这是黎明曙光,是“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早晨即将到来。

贾谦先生面对现实,发出真实的感想,他说遗憾的是,不少人将中药现代化理解为:既然提出中药现代化,就说明中药不科学,就要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就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学西药的单体,学西药的制造、检测方法,学西药的标准等等,一句话就是要向西药看齐,才是现代化。
这都是错误的,只是贾谦先生看到的错误方法,一直继续着。
“废医存药的道路一直畅通”,发展中医学术的坎坷持续存在。
唏嘘呼,需要后来人继续努力,大声呼喊。
感谢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201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6月2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三节:战国名医文挚舍已救人。
       中医学一向提倡仁心仁术,不仅留下了很多治病救人的美谈,有的时候,医生为了救人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要赔上自已的性命。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就是这样一位医生。这件事记载,于《吕氏春秋》之中,它的出现关于“七情”之间的相互制约的理论有关系。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五脏之中的其他四脏,也不同程度的主宰精神思维活动。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关于战国名医文挚舍已救人的反思。
       吕不韦记载说,战国时期的齐闵王(公元前301—279年在位)有病,多方医治未见效果,因此去请宋国的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不愧为当时的名医,他经过询问得知齐闵王的病情之后,反复思谋,觉得只有用激怒的方法进行治疗,才会治好齐王的病。但是,如果激怒了齐闵王,自己的性命就难以保住,因此他犹豫不决。
齐王的太子苦苦哀求,要文挚前去治疗,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生制裁文挚的事情,他的生命安全绝对有保障。
文挚出于治病救人的天性,也被太子的真诚孝心所感染,就决定给齐闵王治疗。“天子之怒,伏尸千里,血流成河”。
一代名医文挚治好了齐闵王的忧郁症,自己竟然落得被活活蒸死。
华佗计取了他的教训,为郡守治病,方法一样,但是没有因此受伤害。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1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6: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6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讲述《中医养生学》。宋、周守忠在《养生类纂》中说:“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 可见,养生是自古以来人们法天地自然变化而追求健康的方法方式和美好愿望,从而又使中医养生学逐渐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养生,古代又称摄生、养性、道生、卫生、保生等。追古溯源,“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有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则是生存、生长、生命之意。《庄子》云:“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天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养生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春秋战国期间,养生学说就逐渐形成,这与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许多养生内容本身就是诸子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老子、子华子、文子、庚桑楚、庄子、孔子、管子、荀子、韩非子等。今天就首先简单讲讲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及老子“清静无为”之说、庄子“养生”“全形”之说、子华子“贵生”之说、孔子“安适自养”之说、荀子“修身礼治”之说、韩非子“啬神”“少欲”之说、管子“节欲存精”之说。
  敬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养生学》的有关内容。
      中医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庄子》提出这个名词,《老子》富含这种思想。《黄帝内经》有系统的理论。
     生命不能创造,只能保养,所以养生是人必修的课程。
养生是个硬道理,硬道理就是“不讲道理”,谁违背了就受惩罚,必须遵守,不用商量。

谢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202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17:0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6月2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温病学说的发展史(上)

典籍中较早提及温病的算《内经》、《难经》、《伤寒论》,但只记载了温病的名称、症状,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俘,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王叔和把伤寒不即病者与四时不正之气及大部分时行疫气称为温病,并因时令不同而有轻重,并举脉法以鉴别诊断,但其于症状不详。对王叔和序例的评价,自从方有执提倡“辨伤寒例非仲景之言而削去”,后之医者便认为他沾污了经典。序例对否且不论,但中医学术的保守思想,正是障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王肯堂批评得好:“知尊仲景书,而遗后贤续法者,好古之过也。”陆九芝及其外曾祖王朴庄则认为研究伤寒者,不可不读此序例,这也许是他们的观点与序例相符的缘故。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温病学说的发展史(上)的有关内容。
    邓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伤寒与温病,他说,金元之前对仲景学说有异议者,仍高举着仲景的旗帜,只从暗里转移,并且说成更合仲景之旨。至明代,王履虽亦言必称仲景,但其《伤寒立法考》则大胆认为《内经》言伤寒为热病,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之辨,然义犹未尽,故备“常”与“变”而作《伤寒立法考》,认为《伤寒论》为伤寒病而作,并说温暑、时行、寒疫、温疟、风温等,仲景另有治法,不过原文遗失云云。这是为脱离仲景藩篱开一方便之门。王安道说:“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也。⋯⋯今人虽以治伤寒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夫仲景立法天下后世之权衡也,故可借焉以为他病用,虽然岂特可借以治温暑而已,凡杂病之治,莫不可借也。今人因伤寒治法可借以治暑温,遂谓其法通为伤寒暑温设。吁!此非识流而昧源者欤?”他以仲景“三阴经寒证居十之七八,而温病只有热而无寒”来证明仲景书只是为伤寒而著。
王安道对于夏月而用桂枝麻黄者亦有所惑。所不同的是,他将伤寒与温暑分开,肯定两者异其治法。但他把季节看成比疾病更重要,这是运气之说影响所致。至于吴又可则更进一步,为温病学派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7 02:49 , Processed in 0.3231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