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21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20:45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6月28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7讲《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
今日讲座内容: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2022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2:45: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6月2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绪论部分,主要学习朱老对乌梢蛇及紫贝齿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乌梢蛇及紫贝齿的用药心得。
     朱老认为,爬行虫类性善走窜,长于治风,有搜风通络,解毒止痛之功。其效宏力专,常用于风湿顽痹、头风诸疾,更可用于大风、历节,如麻风病、风湿关节病之类。药如全蝎、乌梢蛇、白花蛇、僵蚕、地龙等;方如苦参丸、搜风散用乌梢蛇、僵蚕、全蝎治疗麻风病;许叔微麝香圆用全蝎、地龙等治疗白虎历节诸风疼痛;叶天士用蜣螂虫、全蝎、地龙、蜂房等治疗周痹等。
    乌梢蛇 ,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中国,国外未见有报道。
    别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南蛇。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紫贝齿,平肝息风药贝壳长卵形或卵形,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口状。表面全为珐琅质,具光泽,背面呈褐色、淡褐色、紫红色、黄褐色或灰蓝色不等,具条纹或图案;唇周具紫褐色齿。气微。性味归经:平;咸;归肝经。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悸失眠,目赤翳障,目昏眼花。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23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0:57: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6月2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贾谦先生的著作《中医战略》的内容,题目是:从卫生经济学看中医代表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医疗检测设备日益增多,导致了医疗检测费用迅速攀升,与此同时,以化学合成为主的西药的研制费用也在不断上涨,研制周期不断延长,导致西药的价格不断增长。因此,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越来越难以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使得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于是,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中医药,越来越感受到了中医药不可抗拒的魅力。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2024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00:4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6月30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贯众”“羊踯躅”“商陆”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硕士张慧康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贯众”“羊踯躅”“商陆”三味药。
        贯众别名 萹苻、泺(《尔雅》),贯节、贯渠、百头、虎卷、扁符(《本经》),贯中、贯钟、贯来、渠母、伯芹、药渠、黄钟(《吴普本草》),伯萍、乐藻(《别录》),草鸱头(陶弘景),伯药、药藻(《经典释文》),凤尾草(《本草图经》),蕨薇菜根(《滇南本草》),黑狗脊、贯仲、管仲(《纲目》)
       功能主治: 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
        羊踯躅别名: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花(闹羊花):辛,温。有大毒。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镇痛止痛。用于风湿顽痹,骨折痛,牙痛、皮肤顽癣。
果实(云轴子):苦,温。有大毒。蠲痹止痛,定喘止泻。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 根:辛,温。有毒。祛风,止咳散瘀止痛,杀虫。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神经痛,咳嗽痰喘,外用于肛门瘘管,杀灭钉螺。
        商陆,别名当陆(《开宝》)、章柳(《图经》)、白昌(《开宝》)、马尾(《广 雅》)、夜呼(《本经》)。
时珍曰∶此物能逐荡水气,故曰 。讹为商陆,又讹为当陆,北音讹为章柳。或云枝 枝相值,叶叶相当,故曰当陆。或云多当陆路而生也。
        药用商陆的干燥根。秋季至次春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切成块或片,晒干或阴干。 根入药,以白色肥大者为佳,红根有剧毒,仅供外用。通二便,逐水、散结,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外敷治痈肿疮毒。也可作兽药及农药。果实含鞣质,可提制栲胶。嫩茎叶可供蔬食。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025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01:18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我是刘云双,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本周五(7月1日)
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药学外用药及其他。
外用药是指 常常以外用为主的一部分药物。外用药分别具有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等功效适用于疮痈肿疖、外伤、蛇虫咬伤以及五官疾患等。
敬请期待刘云双的分享,望曹东义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药学》外用药及其他有关内容。
        中医的外用药是外治法的一部分,可以是局部发挥作用,比如解毒消肿、化腐排脓,生肌敛疮、杀虫止痒等功效适用于疮痈肿疖、外伤、蛇虫咬伤以及五官疾患等。但是,中医的外用药绝对不仅仅是局部发挥作用,很多外用药可以治疗内在脏腑的疾病,比如膏药可以散内里的寒邪,三伏贴改善体质治疗年深日久的顽固病。
这就是贯彻整体观念,内病外治,“外治内效”。
        感谢刘云双的讲述和分享。

2026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0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7月2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四节: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师徒传承为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关键的作用。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很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就是一部非常感人的故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最早的中医师徒传承。既有长桑君旅店缘遇高徒秦越人,又有仓公淳于意的师徒传承。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之第四节: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师徒传承为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关键的作用。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很难,这是中医学早期薪火相传的情况。后来还有很多佳话,张仲景就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如果“下此以往”没人传承了,中医就消亡了,后来的李东垣师徒、朱丹溪师徒、以及近现代的师徒传承,仍然后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以我来说,读研究生的时候,余瀛鳌国医大师当时就说“你是秦伯未先生的再传弟子”,当时,我体会不深,现在通过学习,我觉得秦先生在近现代中医传承之中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我的师父朱良春先生尊师重道,“章朱学派百年传承”,影响巨大。
邓铁涛先生点燃了我的医学道路,这些都是我从师的巨大收获。
我的几十位徒弟之中,很多人读书比我多,或者针灸扎得好,或者看病比我强,让我看到了中医事业传承发展的希望。
中医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传承。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27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02:55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7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香药本草》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抑郁患者明显增多,应用香味类中药解郁治疗,效果很好。当然,香药的作用还有其他更大作用。详情敬请期待和收听!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香药本草》一书的有关内容。
      《香药本草》作者:李良松等主编出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香药本草的历史沿革、类型与配制、生活和临床中的应用及现代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下编将常用的香药本草按功效分类论述,如芳香解表药、芳香祛风药、芳香和胃药等。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028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03:3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7月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温病学说的发展史(下)

《伤寒论》经过历代名医的注解,丰富了其内容,但到底未超越张仲景的水平,所以如果从发展来看,这方面的进步是比较慢的,更由于在“伤寒可以铃百病”的思想影响下,固步自封,堵塞了前进的道路。弥补这方面的虽然有方剂与药物的新成就,以及“杂病”治疗方面的发展,但那一百一十三方是难于满足后世由于人口集中、交通发达所带来的各种传染病的治疗的需要。特别是南方气候温暖,城市人口密集,各种传染病容易孳生与流行。难怪伤寒大家朱肱认为麻、桂适合于西北方之人和适合于南方冬季和初春。宋时医者有寒热两派之分,也不是偶然的。由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日趋复杂,疾病也比较复杂。医学不能一成不变,所以金元学者在推崇张仲景学说时修正补充他之不足。如刘河间自定双解益元散,这是从方药方面开始试图修正张仲景学说;而王安道则从立法方面修改张仲景学说,把《伤寒论》限制于“即病之伤寒”。至于张洁古认为古方不能疗新病,则连张仲景的方法亦怀疑,这些都为温病学说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温病学说的发展史(下)的有关内容。
《伤寒论》经过历代名医的注解,丰富了其内容,但由于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后世的创新方药,不能融入其中,辛温解表不容易掌握,因此就有了温病学派的崛起。
邓老说,温病学说盛于清代,此时较出名的温病名家是叶天士。陆九芝在论叶天士《临证指南·伤寒门方》时说:“叶先生《临证指南》卷五,以风寒分门,而寒门所有者六方,并非伤寒大证.即在太阳一经,亦仅言其至小,此书行后,遂不闻以伤寒论治病。”由此可见叶氏学说的流行。近代恽铁樵《温病明理篇》,继承陆氏而反对叶派学说,说王孟英、吴鞠通、叶天士之书“流毒天下已如此”,“虽有陆九芝之说,而叶派流毒不为减杀”。足见叶派学说盛行于清代乃至现代。
温病学说不够健全,方剂也比较庞杂。由明到清代,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直到叶天士,由于他从师甚多,承受的经验也较多,他本人的治疗经验也很丰富,所以温病学派到叶氏才渐趋成熟,师承之者在治疗中收得一定效果,故其说乃能风行一时,甚至压倒伤寒学派。
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对临床治疗进行研究与实验,进而加以扬弃。对其中宝贵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发扬。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29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06:06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今晚8点(2022年7月5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38讲《灵枢·五邪第二十》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袭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痹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頄遍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頄遍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怄,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2030
 楼主| 发表于 2022-7-5 21:27: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7月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的绪论部分,主要学习朱老对石决明及牡蛎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学习朱老对石决明及牡蛎的用药心得。
       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鲍等的贝壳。又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论》),鳆鱼甲(《本草经集注》),九孔螺(《日华子本草》),千里光(《纲目》),真海决、海决明、关海决、鲍鱼壳、九孔石决明(《药材学》),鲍鱼皮(《山东中药手册》),金蛤蜊皮(《山东中草药》)。有平肝清热,明目去翳的功效。
    牡蛎别名 牡蛤(《别录》)、蛎蛤(《本经》)、 弘景曰∶道家方以左顾是雄,故名牡蛎,右顾则牝蛎也。或以尖头为左顾,未详孰是。
藏器曰∶天生万物皆有牡牝。惟蛎是咸水结成,块然不动,阴阳之道,何从而生?《经》 言牡者,应 宗 曰∶《本经》不言左顾,止从陶说。而段成式亦云∶牡蛎言牡,非谓雄也。且如 丹,岂有牝丹乎?此物无目,更何顾 ? 时珍曰∶蛤蚌之属,皆有胎生、卵生。独此化生,纯雄无雌,故得牡名。曰蛎曰 ,言 其粗大也。


朱老平肝潜阳常用石决明、珍珠母;软坚散结用牡蛎、海蛤壳;补肾助阳用雄蚕蛾、海狗肾等。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2 16:02 , Processed in 0.07353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