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41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1:04:5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7月15日)分享的内容是“ 十变,十法治病,十二经络,十二经见证”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今天分享了“ 十变,十法治病,十二经络,十二经见证”等中医术语。
         《难经·十难》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2042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1:0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7月1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五节: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本节内容分两个时段学习,今天学习第二时段内容:
      通过例证比较,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中医与西医,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走来,东西方智慧正好可以互补,而不是“不共戴天”的淘汰赛。中西医的竞争,是主角与配角的竞争关系。在我国卫生体制“一体两翼”的舞台上,有时交替为主或同时两种方法发挥作用。共同护卫着中华民族,健康地走向未来。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关于汉代医学四大流派的有关内容。
          学术传承、师徒互助,是新火传承的基础。学术分科,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体现。
       中医道术并重,医经侧重理论,经方固化经验,求神仙是为了健康长寿,房中术或许有利于血脉传承和身体健康。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依靠丰富的经验,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学术内涵,必将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43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1:06:2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2022年7月1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讲述《中医养生学》。他将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时代意义。(一),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二),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亚健康;(三),治未病与养生普及。
二、《吕氏春秋》中的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书中保存了先秦时期诸家论述养生的丰富资料,在养生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其论述以动养形、调节饮食、顺应自然、效法天地的养生观念对当今那些好逸懒动、饮食不节、不顾自然规律的人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精神安乎形是长寿之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用)烈味重酒…食能以时…无饥无饱…饮必小咽,端直无戾(身体坐直不歪斜饮食)。”《吕氏春秋》中这些养生名言对当今的人们也是十分适用的。
  敬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的时代意义。
       养生一词,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先秦关于养生的论述散见于诸子百家之中,秦皇汉武把追求长寿成仙的梦想演绎到极致。
         《黄帝内经》也有很多论述,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医圣张仲景也说“精究方术,留神医药”,来“以养其身”。
中医养生保健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方法,由来已久。

      感谢曹传龙的讲座和分享。

2044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7月1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上)

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适用于西医的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是感染特异的病原体而引起急性发热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中相当部分属于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过去有按伤寒“六经”辨证的,有按温病的“三焦”或“卫气营血”辨证的。它们虽然在理论上各有不同,但对外感疾病由表及里的演变过程作出阶段性的归纳是一致的。根据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经验,用“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文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并吸取“三焦”和“六经”辨证的部分内容对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加以讨论。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上半部分的学术内容。
      邓铁涛先生说,发热类疾病的发生,古人认为是人体“正气不足以拒邪”,感受了六淫邪气而致病。六淫中夹有“疠气”、“杂气”的,便具有传染性或流行性因素。它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可分为伤寒、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秋燥、瘟疫、温毒等多种。
         循名责实,为的是准确治疗,每一种疾病古人都有诊疗的探索,加在一起就错综复杂,在中西医并存的当下,如何整合资源,说清楚中医诊治的道理?
        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为此邓铁涛先生探索了几十年,提出了首先从“临床辨证治疗”的角度进行统一,尤其重视温病学说,认为温病吸收了伤寒的优点,因此,更接近当代,更有力量进行整合。
         探索无止境,学术不断发展。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45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1:12:19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7月19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0讲《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改,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水,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颥,目(疒丰勹手)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应作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秽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病病,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2046
 楼主| 发表于 2022-7-19 21:16:2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7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蜣螂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学习了朱老对蜣螂的用药心得。
     蜣螂(qiāng láng,英文Dung Beetle),俗称屎壳郎(shǐ ke láng),属鞘翅目蜣螂科。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折叠功能主治
定惊,破瘀,通便,攻毒。治惊痫,癫狂,症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淋病,疳积,血痢,痔漏,疔肿,恶疮。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②《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③《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朱老说:“吾师章次公先生对仲景之学有精深之造诣,善用虫类药治疗沉疴痼疾。如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肝脾肿大、腹胀,善用攻补兼施之法,尝取蟅虫、蜣螂虫、蝼蛄、将军干等,配合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之品,多能迅速控制症状。师兄姜春华教授亦喜用下瘀血汤治疗肝硬化,屡奏殊功。我个人曾根据章师之经验,制订‘复肝散’(红参须、鸡内金、紫河车、广郁金、广姜黄、参三七、地鳖虫、炮山甲)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大能消癥破积,缩小肝脾,改善肝质,恢复肝功,增加食欲,并有提高血浆蛋白、纠正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之功。这些成功的经验,促使我在遇到疑难病例的时候,注意留心虫类药,它们具有一般草木药所不具备的重要作用。”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也有应用蜣螂的治疗经验。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47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19: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7月20日)的空中课堂,由我浅谈《伤寒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今天继续由王秀民讲述太阳病的条文,敬请期待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伤寒论》太阳病条文的有关内容。
       一部《伤寒论》,内容最多、最难学的内容,就是太阳病篇。
这是为什么?
按说,太阳病篇讨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或者就是刚发病的第一天,治疗应该很简单,发汗解表而已,过去都是这样处理的。
但是,“最简单”的太阳病,张仲景为什么弄得最复杂?
历来医家很少有这样的问题。
曹东义认为,这是因为“虚人外感”与“因病致虚”、“因误治变成杂病”所造成的。
人是一个整体,外感病是一个重大事件,往往是很短的一个过程,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会因为外感而表现出错综复杂的证候,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外感病,其转归是大相径庭的。
这就是张仲景的独到之处,是一个继承和创新。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48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20:3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7月21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地龙”“蜈蚣”“栾华”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地龙”“蜈蚣”“栾华”三味药。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
蜈蚣(Chilopoda)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蜈蚣别名蒺藜(《尔雅》)、 蛆 弘景曰∶《庄子》∶ 蛆甘带。《淮南子》云∶ 蛇游雾而殆于 能制蛇。见大蛇,便缘上啖其脑。
恭曰∶山东人呼蜘蛛一名 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条无制蛇 谓蜈蚣也。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栾华,中药材名。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
功能主治为:①《本经》:主目痛泪出伤毗,消目肿。②《唐本草》:合黄连作煎,疗目赤烂 。
功能主治
①《本经》主目痛泪出伤毗,消目肿。
②《唐本草》合黄连作煎,疗目赤烂。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2049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21:3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7月22日)的空中课堂我们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本书是由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主创和策划的一部力作。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了冷静、深沉的总结和思考,所收文章或为政策意见,或为经验分享,或为专家建言。
书中所收文章作者,均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包括干祖望、邓铁涛、王绵之、余瀛鳌、陆广莘、朱良春、任继学、吉良晨、吕炳奎、何任、李今庸、周仲瑛、张灿玾、张学文、张琪、金世元、费开扬、焦树德、路志正、颜德馨等国医大师和中医大家。负责本书主编工作的是崔月犁之子张晓彤,其现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董事长。
2022年1月2日是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诞辰102周年纪念日,张晓彤表示,《中医沉思录》是原本在十几年前就该出版的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拖到今天。与十几年前相比,这些书稿虽然已经老了,但它们尚有价值,而且还有不少值得珍惜的宝贝。书稿文章所述的问题,依然是今天的问题,其间所讲的道理,依然昰至今难以讲清的道理。张晓彤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稿文章的价值没有淡化,反倒更显岀当年的远见、睿智、敏锐和精深。有的文章,值得反复体悟,有的已可划入文献,值得长久保存。
中医与西医交集的历史并不长,从1835年西医进入中国算起,至今不到200年,与中医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相比,真的很有限。但就是在这有限的年月里,中医的命运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西医勃勃兴起,中医却日渐衰微。张晓彤表示,正是为了中医事业的振兴,自己的父亲崔月犁当年就非常重视中医软科学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也正是在他的直接关心和策划下,才有了《中医沉思录》第一集的出版。张晓彤呼吁,中医事业的振兴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一位中医人都能明确和负起自己的责任,才是中医事业振兴的真的希望,才有中医事业的光明的未来。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
他讲述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本书是由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主创和策划的一部力作。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进行了冷静、深沉的总结和思考,所收文章或为政策意见,或为经验分享,或为专家建言。
此书的文稿,虽然形成于20多年之前,但是这些问题的状态没有多大改变,是一种先见之明,而开出来的“治病药方”仍然属于良药苦口,所以,历久弥新,弥足珍贵。
2022年1月,我收到张晓彤先生夫人刘敏女士寄来的两册《中医沉思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并在燕赵中医网发了帖子,
【新提醒】张晓彤先生主编出版《中医沉思录》第1第2集,筹备第3集,请大家提供线索[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xtra=page%3D8
建议继续“接着写续集”,出第三个文集,他们很高兴这样做,并且公布了联系电话。

张晓彤先生说:“曹院长,您好!您所说的内容都是该编辑第三集的理由,我的想法与您不谋而合。您把近20年想收入的文章和您自己的精彩论文都发给我吧!我写的东西尽可转发,多谢了!晓彤敬复”
       刘女士提供了一个联系电话:13501269069
        他们心系中医发展大业,以平心堂门诊为依托,希望与大家一起完成一件大事。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座和分享。

205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6 20:2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7月2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六节: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本节内容分两个时段学习,我们先学习第一时段:
        张仲景与华佗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也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但是没有史料说他们互相认识,更没有说他们之间有过医学交流。他们既然同时生于那个时代,必定会面对相似的医学难题,因此他们都留下了关于伤寒病诊治的医学著作。
        根据《后汉书•华佗传》和《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华佗有为做过甘陵相的官吏的夫人、官吏倪寻、李延、广陵郡太守陈登治病的故事。更有为著名的曹操治病而身遭不测的典故。
       华佗行医地区颇广,也是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并且有自己的著作,但多佚失。但有许多有作为的学生把他的经验继承了下来并间接的出现在一些著作中。华佗还创造了健体的“五禽戏"。
        我们所说的张仲景,据传当过长沙太守,应该比华佗年轻几十岁左右。他生平最佩服古代医学家扁鹊,经过艰苦的努力他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对后世影响超过了扁鹊,也超越了华佗。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 第六节: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张仲景与华佗,都生活在东汉末年,一个长于内科,一个擅长外科。两个人都是硕学大儒,命运归属却不一样。
      张仲景是成功的典范,守正创新,发展学术,名垂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然被尊为医圣,称其方剂为经方,传人无数。
     华佗是失败的英雄,不愿做官,有贵人举荐也不去,一心想做一个民间中医,做不成,被杀;想献书,狱吏不敢要,只好烧了。
      中医按照张仲景的道路发展了两千多年,没有走华佗外科治疗的道路。
      假如中医都学习华佗外科手术,就一定会精于解剖,擅长止血、抗感染、止痛。
      很多急腹症,中医用张仲景的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黄牡丹皮汤等解决了,非手术治疗的成本和风险都低于外科手术,这是历史的选择。
       现在西医仍然用外科的方法治疗很多“内科病”,学的都是华佗的思想方法。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18:06 , Processed in 0.06851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