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61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20:53:3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8月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蛴螬和五灵脂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蛴螬和五灵脂的用药心得。
      蛴螬是金龟子或金龟甲的幼虫,俗称鸡乸虫等。成虫通称为金龟子或金龟甲。危害多种植物和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性味归经:咸,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朱老认为,仲景用虫类药治瘀血,《伤寒论》有抵当汤丸,其中就用蛴螬。以大黄及蠕动啖血之水蛭、虻虫和蛴螬、蟅虫等以行死血,俾宿瘀得去,营卫周流,虚劳渐复矣。
五灵脂,中药材名。本品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朱老常用党参配 五灵脂
【用量】党参10g,五灵脂8g。
【功效】益气化瘀,消胀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胃脘痛胀。
【按语】二药虽属“十九畏”之属,但实践用之无任何毒副作用,且疗效较好。
        朱老常用五灵脂与 黑丑配伍应用,【用量】五灵脂、黑丑各等分。
【功效】消积、化滞、除胀。
【主治】饮食积滞,腹胀或痛,便闭或泻下不爽。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3~6g,1日2次,开水送下。
【按语】二药合用名“灵丑散”,乃章次公先生所拟订。余用之多年,效果确实,凡痰瘀交阻,宿食不消,浊气月真 塞,而致腹痛撑胀,悉可选用。二药亦可用于痢疾腹胀或坠痛,排便不爽,常与大黄、槟榔、薤白、白槿花、苦参、石榴皮、香连丸等伍用。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62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20:57:19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8月2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2讲《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病本》第二十五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2063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2:2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8月3日)的空中课堂,由我浅谈《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汤内外兼治,为“群方之冠”,历经1800年传承创新发展,临床疗效显著,受到历代医家推崇,临证范围甚广。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我们继续学习桂枝汤的加减方。同时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其病机皆为寒邪束表,不得外解所致,我们再继续太阳病的变证,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伤寒论》中桂枝汤这个“群方之冠”。
       张仲景《伤寒论》给出的第一首方剂桂枝汤,耐人寻味。发汗解表是外感热病的基本治法,但是,有体虚之人,虚汗淋漓,身体恶风,这个时候不能单纯驱邪,必须兼顾正气,因此,桂枝助阳,白芍养阴,甘草益气解毒和中,大枣、生姜调和营卫,顾护津液,总之属于扶正气者为主,因此,稍微一变化就成了“建中汤”,“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因此使身体立于不败之地。
《汤液经》把桂枝汤成为“小阳旦汤”,太阳初升,朝气蓬勃,因为有阳气,因为鼓舞了阳气。张仲景“避道家之称”,虽然改了方子的名称,但是“换汤不换药”,仍然坚守这个重要的方剂组成不变,或者“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加减变化,如“神龙出没”,但是扶助正气,鼓舞阳气的初心不改。

感谢王秀民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64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3:55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8月4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徐长卿”“地肤子”“川芎”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
        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中的“徐长卿”“地肤子”“川芎”三味药。
          徐长卿是用人名来命名的中药,它作为药物的历史很悠久,主要是为了活血止痛,也可以息风止痒,抗过敏。
        地肤子是利湿止痒很常用的中药,它的全草经常被农民压成“扫把”用。它的幼苗可以食用,是很好的菜,可以蒸,也可以煮了凉拌。
        川芎是活血行气力度比较大的中药,气味很重,内服外用都可以。
      感谢张慧康硕士讲述和分享!

2065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5:1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今天晚上(2022年8月5日)由上海黄小平院长和大家学习名中医之路,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名老中医之路”专栏,陆续发表一些名老中医谈治学经验的文章,这有助于鼓励我们中医师进一步下苦功深入研究和精通中医药学,而这正是我们当应努力的方向。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要有民族自豪的气魄,放宽眼界,解放思想,以自然辩证法为武器,去珍视和研究这个宝库。应当真正认识到,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自然作斗争、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丰富内容的一门科学。我们古代和先辈的高深学者,常常站在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角度去观察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把这些现象与整个自然界的某些宏观规律联系起来,并将长期实践得来的医疗经验不断加以深化,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中国医药学。对此,我们中华民族应当引以自豪。

我们今晚学习岳美中先生的名老中医之路!

请大家一起期待!
      祝贺上海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名中医之路》,几十年前《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创办“名老中医之路”专栏,陆续发表一些名老中医谈治学经验的文章,后期成为专门著作,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启发了很多人。
当然,那个时候的“名医”都是“约定俗成”,大部分没有政府文件认定。
每一位名老中医都有自己独特的成才之路,所谓条条大路通长安,有的曲折,有的平坦,各不相同而已。
相同的是奋斗精神和为大众服务的爱心。
岳美中,原名岳中秀,号锄云,1900年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从8岁起,靠父母东挪西借读了8年私塾。他学习刻苦,五经四书皆能背诵。继之考入半费的滦县师范讲习所,岳美中17岁充任小学教员。他于教学之余,随乡居举人石筱珊先生学习古文诗词,获深厚的文史学基础。1925年,为赴梁任公王静庵创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之考,岳美中积劳成疾,肺病咯血,教师职务也被辞退。岳美中在养病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乃购得《医学衷中参西录》 、 《汤头歌诀》 、 《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服药。经过年余的休养和服中药,肺病竟获痊可。他亲自体验到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钻研医学,自救救人。
建国后,成立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先生任门诊部副主任,建议创办中医研究生斑,出国会诊,发挥了重要作用。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2066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6:5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8月6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七节: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从晋唐到两宋,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里,中医学沿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有了长足的进步。《汉书•艺文志》揭示的医学四大流派,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医经、经方两大流派的继续发展,而神仙、房中流派逐渐隐而不传了。医经流派的医学著作,在晋唐时期逐渐分化,派生了不同h学科。金元医学争鸣,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进步,尤其是对于内科杂病、内伤虚损病证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丰富祖国医学的宝库,开辟了道路。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第一章第七节: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金元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外族入主中原,很多汉族知识分子失去了“学而优则仕”的环境,既不想为异族统治者效力,又面对人民大众的疾苦不甘落寞无助,就进入到治病救人的医学家行列。
     另外,此前盛行张仲景的经方,以及宋朝官方“合剂局”拟定的成方,传染病流行的时候,病情变化很快,按照六经辨证太阳病是初期的证候,解表方剂大多属于温热的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很快就进入到“阳明病”阶段,需要用白虎汤、承气汤等来清解里热了,不能再用“火上浇油”的辛温解表剂了。但是,很多人掌握不了这个“寒温转换”的火候,或者时间不允许,或者金钱不富裕,不能“舍旧从新”换成清里热 的方剂,就出现了“误治”。
       经过宋代韩祗和、庞安常、朱肱等人的呼吁和改良,已经出现了“舍辛温,用辛凉”的学术趋势,这就为刘河间表里双解、张子和攻邪已病奠定了基础。
       物极必反,过分寒凉,或者大力攻邪,都会损伤正气,或者病人本来就是一个“虚人外感”,因此,用麻黄汤、桂枝汤不合适,用凉膈散、双解散也不合适,因此,就有了李东垣补中益气加减变化进行救治的思路,他在《内外伤辨惑》《脾胃论》之中虽然突出“内伤”,其实,也往往是“内伤外感俱在,虚实夹杂并存”,所以益气升阳的治疗方法,成为补偏救弊的良药。
金元医学争鸣背后的复杂情况,是很深刻的“学术演变”。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67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7:56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8月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医神志病学》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的转变,各类精神、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中医神志病学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门重要的兼顾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学科。今天继续学习第四章中医学关于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祥情我们一起期待!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中医神志病学》一书第四章中医学关于神志的生理病理学说。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凡是有形体的地方,都和精神有关,“牵一发,动全身”,“十指连心”,就是这样的观点。但是,形体与精神关系密切的脏腑主要在心、肝、肾、肺、脾五神脏,另外就是精气血,都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系。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68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08: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8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

中医对于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过去有两大学派—伤寒派与温病派。伤寒学派以汉代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而且传染病的种类也有所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因而形成了温病学派。

我们知道伤寒派是以“六经”、“八纲”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温病派则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涵义是什么?试就文献上的论述略加探讨。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试论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

      中医是成熟的医学体系,传染病整个过程变化多端,如何有效应对,尽量加快治愈,减少病损和死亡?这是医学的责任。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体系,不能只谈具体方药,而不考虑疾病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不同的辨证体系,都属于预设的指导理论体系,因此,《内经》《伤寒论》都有独特的诊治体系,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其后成立的体系,有很多新的诊治方法,但是,并没有完全吸纳《伤寒论》的内容,而是“扬弃”了一些内容,新增了一些内容,扔的是否合理?新增的是否合适?都需要不断在实践之中检验。
      需要强调的是,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不是针对某一个疾病,而是针对所有外感热病而设立的体系。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69
 楼主| 发表于 2022-8-9 20:13:19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8月8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3讲《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本期讲座内容介绍: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将在分肉之间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慉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更发更休也。黄帝曰:善。刺之奈何?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
2070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1:3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8月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水蛭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学习朱老对水蛭的用药心得。
      水蛭首载于中国《神农本草经》,后在《本草纲目》和《中国动物药》等专著中均有收载,其中《本草纲目》对水蛭的药理疗效,使用方法,做了较全面记载。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汇总,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在药典上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
      朱老说:“中医是门科学,任何科学都是在不断实践中前进、充实、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要适应时代,吸取新的有益的东西,来充实发展自己。中西医结合,不是中药加西药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在理论上有所阐述和发挥,在辨证用药上有所前进或突破,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例如用血液流变学来阐述活血化瘀法则,用水蛭来治疗高粘血症、高脂血症、肺心病水肿等,就是扩大了这一法则应用的例子。中西医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加强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8:17 , Processed in 0.0623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