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071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2: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8月10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医带徒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在旧时代,中医带徒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形式,这种自发形成的教育制度之所以沿用很久,不仅是因为它和当时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是因为中医这门学科要求严细,实践性强,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尤其是某些专科一技之长的绝招,不同流派的医疗经验、手法等等的继承,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它更适合于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这种名师出高徒的教育方法,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且已经不是传统医学所独有。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和大家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主编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关于“中医带土是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重要途径”。
        中医几千年,关键在于有传承,扁鹊师徒相传,互相帮助,才有了中医的经典问世。托名黄帝岐伯的《内经》,也是师徒问对,《内经》如此,《难经》也如此。
        仓公如此,张仲景、李东垣师徒、朱丹溪学派,也是如此,或亲炙,或私淑,“站在巨人肩头”,不断发展,开创和发展了中医药事业,千年不倒。
       西医传入以来,中医的指导理论被边缘化,淡化,被改造,因此,有“转基因”的危险。
       新时期,重视师徒传承,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努力。
    2005年,首届名师高徒的传承会议在南通召开,当时的会标“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
这也是中医界发出的时代的声音。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分享和讲述。
2072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3:2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8月11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蒲黄”“黄芪”“络石藤”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蒲黄”“黄芪”“络石藤”三味药。
              蒲黄,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本经 》)。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泻血,利水道,通经脉,止女子崩中(甄权)。妇人带下,月 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妇下血坠胎,血运血症,儿枕急痛,颠扑血闷,排脓,疮疖游风肿 毒,下乳汁,止泄精(大明)。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时珍)。
炒用涩肠,止泻血、血痢,妙(大明)。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络石藤,通络止痛,凉血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脉拘挛,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073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4:1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医学要数》。

      今天(2022年8月12日)分享的内容是“  十二官,
十二月人气所在,十二多,十二经水,十二经脉之终,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等中医术语。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河北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医学要数》 十二官,
十二月人气所在,十二多,十二经水,十二经脉之终,十二经是动所生之病”等中医术语。
       《内经》说:“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思考之后,按照君臣大义,对人体脏腑的作用进行“分工”,并告诫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有人说这是“官本位”的思想,中医属于“关门称帝的旧医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古人尊重知识,也尊重人才,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很多人虽然不识字,但是知道“以吏为师”,“学而优则仕”,很多读书人把“利天下”作为最高追求。
      一个人的脏腑,称职就是好脏腑,它们之间和谐,就是“相使”,而不“相失”,这就是健康状态。
否则,脏腑“内斗严重”,健康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这样的中医学,有人情,有温度,学好了可以“上而医国”,造福大众。
      感谢雷宝淳讲述和分享!

2074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5:1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8月13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一章: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第八节: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在明清两朝的医学发展中,虽然研究张仲景开创的伤寒与杂病学术特色的医学家很多,但是,经过宋金元时期伤寒学家的研究与补充,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已经有了很多进步,在清代中期之后,中医温病学的学术创新仍处在一个不断繁荣的时期,不仅理论上有创新,在治疗方法上不断丰富,是一个学术发展的高峰期。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一节:《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明清温病凸显创新与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一节:《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温病学的成就我们比较熟悉,历经千年有关很多传承发展,变化很多,逐渐丰富。
        西医来了,在北京行医40年的王清任听到了很多西方医学善于解剖的传闻,而没有机会了解西方解剖学的教材,他没有用解剖刀解剖尸体,而是靠观察的腐尸,希望以此为中医经典“改错”,难怪越改越错。
       其实,王清任改错的不是解剖,而是中医的发展道路。
       不是因为王清任懂了解剖,或者有了解剖知识,中医就失去了信心,而是刚学了西医的余云岫、鲁迅、陈独秀、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由此而看不起中医,抹黑中医,让中医背负“东亚病夫”的历史责任,说中医是“卫生障碍”,因此而造成中医事业逐渐衰落的原因。
       《医林改错》一口号,唱衰中医一百年。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75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5:5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周日晚上(2022年8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安徽中医曹传龙为大家讲述《中医养生学》。他将讲述中医养生发展史:
一、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国家从统一走向分裂再走向统一的过程,政局动荡,战争不断,加上天灾和疾病的盛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医的发展。政府发布诏令,建立全国性质的医政管理机构和医药养生结构。北宋特别设立了太医局专门管理中医药教育和地方教育。文仕通医、师承授业等中医教育方式在北宋时期盛行并流传至今。这一历史时期,自然科学也达到了顶峰,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书籍刊印方式,结束了手工抄写的历史。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生产力,使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其次,宋元时期理学的兴起,理学的思想方法,更是大量的渗透到中医的养生思想当中,从而使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和养生更加重视。这其中包括情志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房室养生、老年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几方面。
二、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权力更加集中,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同时,对周边民族的强权统治,造就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一历史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的现象。经济的发展进步为医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政府非常重视中医,使得中医更加繁荣发展,主要反映在明代中央设立了太医,各地方普遍建立了中医教育机构,政府组织编纂医籍和铸造针灸铜人。大约从明中期开始就有种痘预防天花,到清朝设立“查痘章京”重视对天花病的预防工作。官修的史籍收载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同时,“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得到交流,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政府更加推崇和鼓励养生活动。特别是明清时期,藏象学说发展并被运用到中医的养生思想当中,为预防养生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这其中包括精神养生、居家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美容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包括微型运动、大型运动)、小儿养生、老年养生、宗教养生几方面。
敬请大家一起期待和收听。
       祝贺安徽中医曹传龙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发展史:宋金元时期的状况,虽然社会动荡,人们改变了生活的秩序,但是,维持生命,争取健康长寿的想法没有减少,养生保健的措施也有所发展。罗天益《卫生宝鉴》这部著作的名称,就显示了它的主题思想。包括情志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针灸养生、房室养生、老年养生、美容养生、运动养生几方面都有涉及。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为医疗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明中期开始就有种痘预防天花,官修的史籍收载了大量的中医文献。康熙乾隆善于养生。“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不同的思路不能阻碍人们追求养生。
维持生命、被卫生、养生保健,这是不同的境界,有的时候突出求生存,有的时候治病找健康,有的时候维护健康,讲求养生保健。
       感谢曹传龙的讲述和分享。

2076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06:2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8月15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吴鞠通《温病条辨》读后感

《温病条辨》是总结前人治疗传染病及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的理论和经验,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较系统的专著。
吴氏的温病学说,是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吴鞠通在三焦说的基础上,创立温病的三焦论,虽然他在上焦篇说温病始于上焦之论,说是根据刘河间。但陆九芝却说:“临证指南杨姓案:‘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三焦二字,不见《六书》,久之始悟叶氏于西昌之论温,认作河间之论温。”可知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概非河间所创,叶氏亦未有详细论述,此辨证理论实为吴氏所创立。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邓老关于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研究成果。
《温病条辨》在叶天士温病学说的基础上,以三焦为经,以九种温病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把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概括起来,掌握其病变与疗法的规律。所以他自称“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三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概非河间所创,叶氏亦未有详细论述,此辨证理论实为吴氏所创立。
这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之外的一套方法,也与《汤液经》六合辨证体系有互相呼应的实际意义,因此,这是很重要的学术成就,尽管吴鞠通没有见过《汤液经》,也不知道“六合辨证”。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077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1:10:52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8月16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4讲《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优,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岐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饮,小腹痛胀。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黄帝曰:本藏以身形肢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黄帝曰:善。

岐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黄帝曰:善。愿闻六府之候。
  岐伯曰:六府者,胃为之海,庞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府者也。上下三等,藏安且良矣。


2078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22:08: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8月1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䗪虫和刺猬皮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䗪虫和刺猬皮的用药心得。
      䗪虫一药,【别名】地鳖、土鳖、过街、簸箕虫、蚵蚾虫、地鳖虫、地蜱虫、地乌龟、土元、土鳖虫、臭虫母、盖子虫、土虫、节节虫、蚂蚁虎。
性味咸、寒,有毒性。其功用逐瘀、破积、通络、理伤等,是活血化瘀药中力专效速的常用药之一。
《本草经硫》:䗪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乃足顾阴经药也。夫血看,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局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咸寒能人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题瘕血闭诸证。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刺猬皮, "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主治胃脘疼痛、反胃呕吐、便血、血痢、痔疮等症。
      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经验非常丰富。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079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18:1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8月17日)的空中课堂,由我浅谈《伤寒论》,它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敬请期待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王秀民主任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讲座成功!她讲述了《伤寒论》397法,113方,汗、吐、下等八法具体运用。
指出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
       张仲景改造了《汤液经》的“六合辨证”,按照《素问·热论》的六经辨证,把外感与杂病融合在一起,创立了新的辨证论治体系。
         很多人不了解《汤液经》的“六合辨证”,这就是陶弘景所说的阴旦阳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六合正精,在东汉末年被黄巾军(太平道)所利用,成了“大家的事情纲领”,不能再用了,华佗“送人不敢要”,张仲景“用了不敢说”,不得已创立了新的经方体系。
所以,华佗是失败的英雄,张仲景是成功的典范。
感谢王秀民讲述和分享!
208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0:19:1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8月18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车前子”“蒺藜“肉桂”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了《神农本草经》中的“车前子”“蒺藜“肉桂”三味药。
        车前子别名当道(《本经》)、 苡 (《诗疏》)、车轮菜(《救荒》)、 时珍曰∶按《尔雅》云∶ 苡,马舄。马舄,车前。陆玑《诗疏》云∶此草 牛马迹中,故有车前、当道、马舄、牛遗之名。舄,足履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蛤蟆喜藏 伏于下,故江东称为蛤蟆衣。又《韩诗外传》言∶直曰车前;瞿曰 苡,恐亦强说也 生于两旁者。味甘,性寒。具有祛痰、镇咳、平喘等作用。车前草是利水渗湿中药,主治: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水肿胀满、暑湿泻痢、目赤障翳、痰热咳喘。
肉桂,功能主治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蒺藜,别名
茨(《尔雅》)、旁通(《本经》)、屈人(《本经》)、止行(《本经》)、豺羽(《本 经》)、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履。
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 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方用甚稀。
时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 其伤人也。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本经》)。身体风痒, 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别录》)。治诸风 疡, 疗吐脓,去燥热(甄权)。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堕胎,益精,疗水藏冷,小便多, 止遗沥泄 珍)。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7:34 , Processed in 0.0748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