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07:59: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不无道理,希深入探讨!
202
发表于 2008-11-15 08:22:4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请 问董建军先生"形藏四”怎样解释?你是怎样把“形藏四”运用于临床的?
203
发表于 2008-11-15 08:23: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8/11/15 08:16am 发表的内容:
在中西医并存的时代,在西医占领主导地位的时代,在中医西化日趋严重的时代,在讨论辨证论治的时候把西医的诊断内涵切进来是自然的。这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可能对楼主的“辨证论治"的讨论更有益。只有将两者 ...
小董, 体藏二,质藏三, 形藏四,神藏五,魂藏六,魄藏七,意藏八,志藏九是什么意思?请解释
204
发表于 2008-11-15 08:30:5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董建军2008/11/15 08:25am 发表的内容:
你忘了我是按摩师。
既然是按摩师,那你为什么又来忽悠形藏四,神藏五呢?
205
发表于 2008-11-15 09:59:1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fans2008/11/15 03:10am 发表的内容:
粗粗看了中西融合先生贴上的病案,絮在下直言。
中西会诊,在国内许多医院都有进行,特别是疑难重症。问题是这种做法,中医只是配角,有时是救西医之火,中西杂治,理法难明,与本人心目中的中西融合仍有较大的 ...
    中西医会诊治疗同一病人,一直在临床上应用,正如你所言:“这种做法,中医只是配角,有时是救西医之火,中西杂治,理法难明,与本人心目中的中西融合仍有较大的距离”
但是,这次我们是以证态理论体系为指导,目的很明确,就是验证证态理论是否正确。与以前仅仅是为了治疗病人就不同了,我们不仅治疗病人,而且有理论指导,理法自明,中西治法有机结合。
     其次,我们现在的做法,中医已经不是配角,而是病人从住院开始,就中西医诊断治疗同时进行,我们应用证态理论指导诊断与治疗,进行的是整个病程的融和。这样就纠正了以往的做法,西医没有办法了,病人快死了,再找中医,当然中医的死亡率高了。
     其实,西医的内科病以及许多外科病,中医都是有办法治疗的,而且效果不错,但是,在疾病的早期,大多数病人选择西医,为什么?除了许多客观原因之外,中医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用现代语言表述出来,病人不相信中医的固有理论或者说法,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医不使用许多的科学检查手段,说不明白道理;另外,煎煮中药不方便,难喝也是重要原因。证态理论解决了现代语言表述问题,感冒就是太阳表证;卫分证就是传染病的前驱期;热实结胸证就是急性腹膜炎,如此等等。证的诊断就能运用西医的所有客观指标。
      如果中医药能够在常见疾病的所有病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应用,中医就不挡配角了。大家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努力呢。
206
发表于 2008-11-15 10:03: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现在的中医,如果脑袋想挣钱,面对一大堆化验单,CT,超声波检查单,血压计等,恐怕将辨证论治忘到九霄云外了。看完检查结果,想到的多是西医病症,然后再凑几味中药,完全置先人立方用药之意于不顾。
207
发表于 2008-11-15 10:11: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1/15 07:00am 发表的内容:
把“辨证论治讨论”转移到讨论中西结合或融合上,多少偏离楼主原意。但也并非无益,或者说,也一蹊径。
既是一个大题目,也无须设“只讨论一般规律”之限。欢迎继续就“辨证论治”种种,各抒宝贵之见!!
     支持。
     非常希望听听纯中医关于辨证论治的认识,也希望能够听到对于中西医融合的批评,如果我对于辨证论治理解偏差分毫,理论就会失之千里,如果理论错误,是绝对不敢用于临床的。所有,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如果发现理论确实错误,我的书一定要公开收回,人命关天。
208
发表于 2008-11-15 10:23:4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西融合先生作了许多工作,只要各位中医人如此脚踏实地努力,于病人,于中医理论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将古人的证转换为现代西医的语言,希望能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正如先生所说:“如果中医药能够在常见疾病的所有病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应用,中医就不挡配角了。大家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努力呢。”
20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7:47:3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中、西医理论之差异,恐非简单的译白所能讲清。
210
发表于 2008-11-15 19:49: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辨证论治”的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gl0101在 2008/11/15 07:50pm 第 1 次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3:10 , Processed in 0.05697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