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2111
 楼主| 发表于 2022-9-13 21:32:21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9月1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蜂房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张海涛主任在任丘市中医院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成功!今天主要学习了朱老对蜂房的用药心得。
             朱老认为,蜂房带子者效佳,本品具有祛风定惊、解毒疗疮、散肿定痛、兴阳起痹等作用。既能内服,又可外敷。
痹证是概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增生性脊柱炎等而言。此等疾患凡属病情较重,叠治缠绵不愈者,必须益肾壮督以扶正治本,蠲痹通络而祛邪治标,方能受到好的效果。朱老的“益肾蠲痹汤(丸)”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制定的。处方:熟地黄15克、当归、蜂房、仙灵脾、鹿衔草、淡苁蓉、炙僵蚕、炙乌梢蛇、炙地鳖虫各9克,炙蜈蚣、炙全蝎各1.5克(研分二次吞),甘草3克。上为一日量,煎服。连服五帖后,按上方十倍量研细末,另用生地黄、鸡血藤、老鹤草、寻骨风、桑枝、苍耳子各15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早晚食后各服6克,妇女妊娠或经期勿服用。寒湿甚者加制川草乌各6克;阳虚者加熟附块、炙黄芪各12克;阴虚者加石斛、麦冬各9克;变形甚者加炮山甲9克。一般服汤剂后即感疼痛减轻,继服丸剂2-3月,可以逐步稳定或治愈。如服丸后有口干现象者,可用生地、麦冬、北沙参各9克泡汤代茶。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112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1:5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9月14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经络的客观存在,经络问题的科学价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肯定,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在我国,对中医学术的各种现代研究中,经络问题可谓重视程度最高,投入力量最大,研究展开的最广,取得的成果也是最多的,然而,目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最为深刻,既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问题,也有理论观点对经络和人体的理解问题。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了张晓彤先生《中医沉思录》关于经络研究的内容。国家投入力量最大,目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最为深刻,既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问题,也有理论观点对经络和人体的理解问题。
       《内经》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经络附属于脏腑,是沟通内外表里上下的渠道,也是运行气血,决定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由于有经络的存在,才能形成“完整整体”,但是,由于受西医“结构决定功能”,希望用“独立结构”对应“经络”,结果研究多年,无功而返。
这也说明“以西律中”是不可行的,很难有所突破。
这是思路的问题,也是世界观的问题。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113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3:3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2年9月15日)我们将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来共同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今天要分享的是《神农本草经》中的“楝实”“雷丸”“石楠”三味药。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学院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本草三家合注》为主要参考书目,分享了《神农本草经》中的“楝实”“雷丸”“石楠”三味药。
        楝实,楝树的果实。也叫金铃子。中医入药。味苦寒,有理气止痛,杀虫疗癣的功效。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楝》:“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雷丸,《别录》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汉中土中。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建平、宜都间。累累相连如丸。
恭曰∶雷丸,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无相连者。今出房州、金州。
时珍曰∶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
        【功用】追风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瘫痪顽风,骨节疼痛,下元虚冷,痔漏下血。
      石楠(学名:Photinia serrulata Lindl.),别名:红树叶、石岩树叶、水红树、山官木、细齿石楠、凿木、猪林子、千年红、扇骨木,陕西安康一带称“巴山女儿红”。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风痹;历节痛风;头风头痛;腰膝无力;外感咳嗽;疮痈肿痛;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疼痛;阳痿遗精。[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2114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4:53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周四200年9月15日)8点,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教授《漫谈中医五千年》第43讲。中医五千年,都在故事中,有道、有术、有文化!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2115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5: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2年9月16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的内容,题目是中西结合定义的研究。中西结合这个概念,是在1956年毛主席“把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提出的,它在社会上出现之后,始终没有经过专家深入广泛的论证而达到共识,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内涵不清晰,外延无定界的初步概念,举凡与中西医相关的人或事,科研或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中西医结合,轰轰烈烈的40多年,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误,振奋与担忧,常常使人们深感肩负重任而又裹足不前,甚至如置身于多种矛盾、冲突之中,难以自拔和抉择。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尽快给中西医结合一个历史的、科学的定义,促进中西医结合,按照科学的规律健康发展,是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讲座成功!他与大家继续来学习了张晓彤先生的著作《中医沉思录》关于中西结合定义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这个问题很复杂,历史过程有很多曲折,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中医求生存”,也是我们大家没有深刻认识中医药的本质造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医传承的困难,西医市场医学弊端的暴露,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到来,“中西医结合”这个求生存的词语,似乎有些落伍了。

毛泽东时代不存在这个问题,那时基本上都是学术交流,没有利益和地盘的问题。

现在,理论上西化中医进行不下去了,造成了实践之中基层中医药严重不足。
因此需要换一个思路,来发展中医,也就是“守正创新”的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新的口号,不能再用这个“中西医结合”来“引领潮流”了。

我提出来的“西医中国化,中医世界化”,我认为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当然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不是马上就到了这个境界。
这样做靠的是“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西医是构成论的医学。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可以包容构成。”
我认为,
“没有西医中国化,健康中国做不强”;
“没有中医世界化,中医事业做不大。”
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
以上浅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2116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2年9月17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衡水市中医师王群才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章: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第三节:“中医科学化”是被逼出来的。
        本节内容较多,我们分三个小节学习。第二小节:中医界一直努力促进《中医条例》出台,利用法律保护中医。但反对中医、主张取消中医的人,虽然像汪精卫那样当汉奸的是极少数的。但是很多人留学日本,学习、亲近日本,效法日本取消中医的则不在少数。
         李德全部长在《中医座谈会纪要》会议上没有批判国民党政府20多年忽明忽暗的反中医政策,而认为他们只是“不提倡团结”。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永远的大道国医》这本书“中医科学化”出台前后的有关事实。
        在近代欧洲文明强势东扩的时候,传统学问纷纷谢幕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中医学能够历尽坎坷,推而不倒、斗而不败,卓然挺立在东方的天空之下?在改革开放之前,国人大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医学却能够招来五洲学子,并且以原创科技体系的面目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以丰富的果实哺育众多的生灵?
对于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也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观点,才有了不同的行动,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其差别之大,或成或败,如同霄壤。
      中医在近代历经磨难,走过了坎坷的百年,至今仍然被西方医药排斥在医学体系之外,但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已经拉开了序幕。
回顾这段历史,才能看清脚下的道路。
感谢王群才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117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7:13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2年9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香药本草》一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各类精、心理、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抑郁患者明显增多,应用香味类中药解郁治疗,效果很好。当然,香药的作用还有其他更大作用。今晚我们继续谈香药的有关内容。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香药本草》一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香药有助于睡眠的作用。
         人的睡眠与很多因素有关,人累了,体乏的时候,很容易入睡,如果不舒服的时候,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方便入睡了。
         姬领会院长在医院里开展香疗室,帮助恢复睡眠是很好的探索。
当然,香疗绝对不限于改善睡眠,这方面有悠久的历史探索和经验。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座和分享。

2118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57:5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2年9月19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霍立轩中医师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邓铁涛著作全集》。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温病四讲:第二讲  湿温

湿温邪气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外侵,正气不足以胜邪,或先有内湿,再加外感,发为本病。
湿温初起,邪尚在表,故见肺卫证,但湿邪必伤害脾胃,故见身重疼痛、胸痞、脘闷等湿与脾胃的见证。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故湿温病总以脾胃为病变的中心环节,往往久在中焦脾胃缠绵难愈。病邪在脾在胃,又每因人之体质不同而见证亦有差异,“胃为阳土,脾为湿土”,凡阳气偏盛的,其病变反应以胃为主,表现为热重于湿;阳气偏虚的,其病变反应以脾为主,表现为湿重于热。不论脾胃湿热的偏轻偏重,但凡湿热内郁,郁甚则生热化火,热燥伤津而成里热实证,若再失治,则热入营血及变生他证。
      祝贺河北中医霍立轩中医师在隆尧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继续分享了《邓铁涛著作全集》温病四讲之湿温的有关内容。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分类(病名)不分层(证)”,中医“分层(病证结合)不分类(不局限于病名)”
西医的一个病,具有排他性,30多个传染病,病下边不会再有“病”,中医则不然,“病下边必须再分出病来”才能进行治疗。
比如,伤寒是病,下边还有六经病,太阳病下边还有经病和腑病,再分虚实论治。
温病也是这样,湿温不是一个病,不是一个方,而是可以按照卫气营血,或者按照三焦继续往下分,到了证候才能开方子。
因此,中医是“病证结合,分层诊疗”,不是按病治疗。
因此说,湿温初起,邪尚在表,故见肺卫证,但湿邪必伤害脾胃。
入里之后,凡阳气偏盛的,其病变反应以胃为主,表现为热重于湿;阳气偏虚的,其病变反应以脾为主,表现为湿重于热。
但凡湿热内郁,郁甚则生热化火,热燥伤津而成里热实证,若再失治,则热入营血及变生他证。
这也是“病证结合,分层诊疗”。

感谢霍立轩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2119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1:00:04 | 只看该作者
群公告
直播即将开始~
今晚8点(2022年9月20日),相约燕赵中医书院直播间,继续听《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第149讲《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和《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燕赵中医书院执行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文字累计500余万。代表著作《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中医大智慧》等。善于治疗呼吸道疾病、风湿病,调理亚健康。
今日讲座内容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坚然者也。夫子之问学熟乎,将审察于物而心生之乎?岐伯曰: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水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知用此者,固自然之物,易用之教,逆顺之常也。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岐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拙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水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岐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岐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也。

黄帝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岐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岐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拔针,日再可也。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岐伯曰:血清气浊(滑),疾泻之则气竭焉。黄帝曰:循拙决冲,奈何?岐伯曰:血浊气涩,疾泻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附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黄帝曰:何以明之?岐伯曰:以言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仍可明逆顺之行也。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
  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2120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1:37:2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2年9月2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主要学习朱老对地龙和麝香的用药心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培红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张培红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常用虫药卷》朱老对地龙的用药心得。
    历代中医重视草药的应用,“神农尝百草”,历代中医药著作都叫《本草》,而国医大师 朱良春先生对于虫类药应用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地龙,性味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息风、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壮热、躁狂、惊痫抽搐、癫痫、肺热咳喘、百日咳、风湿热痹、风寒湿痹、中风后半身不遂、骨折肿痛、热结膀胱、砂石淋证等。
朱老把全蝎、蜈蚣、僵蚕、地龙组合起来,制成散剂,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抽搐,效果独特。
【处方】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地龙各等分。
【功效】熄风定痉,控制抽搐。
【主治】①癫痫。②乙脑高热抽搐。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1~3g,日2~3次。
【按语】对癫痫反复发作者,坚持服此药,可以减少发作次数或减缓发作程度。乙脑高热而见风动抽搐者,用之可缓搐定惊,但须配合辨证汤剂服用。
    感谢张培红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6 00:40 , Processed in 0.0588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